编译:康玮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波兰空军(Lotnictwo Wojskowe,意为军用航空,隶属陆军)的一大特点,在于其对配合陆军行动的武装侦察机的重视,它们被称作“前线”(liniowe)机,被波兰统帅部视作仅次于战斗机的重要机种。这种错误的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源自1919~1920年间俄波战争的经验,当时参战双方使用的飞机很少,可以在空中自由活动,它们最为有效的用途便是近距支援和侦察。20世纪30年代伊始,这些陆军支援中队主要装备波制波特兹XXV、XXVII双翼机,一些中队装备了法制布雷盖XIX,显然,空军急需换装一种更加先进的飞机,波兰战争部航空局也向本国航空工业提出了要求。
P.Z.L.设计部(位于华沙)的年轻设计师斯坦尼斯瓦夫·普劳斯(Stanislaw Prauss)曾为波兰航空公司(P.L.L.Lot)做过一种单发快速旅客机的初步研究,这种被称作P.Z.L.13的飞机为全金属半硬壳结构,采用悬臂式下单翼布局,使用一台400~450马力的普·惠“黄蜂”星形发动机。尽管设计概念十分先进,但波兰航空公司最终还是对其失去了信心,一直提供资助的波兰交通部也于1931年春取消了该项目。
波兰航空局与普劳斯商议后决定利用P.Z.L.13开发一种新式三座陆军支援飞机,该机的初步研发工作随之展开。除了普劳斯的方案,参与竞争的还有乔科斯(Ciolkosz)的双座高单翼设计——P.W.S.19,使用一台500马力的普·惠“大黄蜂”发动机,以及鲁德里奇(Rudlicki)的双座双翼设计——卢布林R.XVII,使用一台450马力的洛林·迪特里希(Lorraine Dietrich)发动机,外形流畅,起落架可收放,使用了波特兹XXV的一些部件(由位于卢布林的Plage&Laskiewicz公司生产)。1931年底,波兰航空局选中了P.Z.L.公司的方案,并于1932年初指示普劳斯继续其开发工作,该设计被称作P.23。P.23计划安装一台布里斯托“飞马”发动机,该发动机将由位于华沙的波兰斯柯达公司生产。1932年春,P.23的设计基本获得认可,应航空局的要求,埋入机腹内部的机枪被更加复杂的吊舱所取代,以方便投弹瞄准和增大机枪射界。1932年秋,P.Z.L.获准制造1架静力试验机和3架试飞用原型机。一同参与竞争的R.XVII方案没有造出样机,而P.W.S.19方案虽有原型机问世,却是由P.W.S.公司自行出资制造的。
P.23的研发遇到了很多棘手问题。P.23是一种重量大、飞行速度快较快的飞机(高翼载荷),却被要求能够从条件很差的前线机场起飞,为寻得一个理想的解决方案,设计组下了很大的功夫。为了在降低飞机重量的同时保持结构强度,普劳斯决定采用一种全新的机翼设计。这种机翼由波兰航空工程师米斯塔尔(Franciszek Misztal)发明,其外段机翼的主体结构由波纹硬铝板组成的扭力盒(波纹沿翼展方向)构成,外覆部分受力的光滑硬铝板。扭力盒外装有硬铝制机翼前缘(D形盒)和蜂窝结构的机翼后缘。这种机翼可被视作航空工程史上最早的金属夹层结构的实例,最早被应用在1931~1932年间生产的P.Z.L.19上。华沙科技大学对P.23的扭力盒结构机翼很感兴趣,在胡贝尔(Huber)教授的请求下,P.Z.L.为其提供了普通双梁构造的主翼,以进行对比静力试验。该试验只是华沙大学的科研项目,与P.23的开发没有直接关系。
首批生产型P.23A,注意独特的引擎安装位置和起落架支柱上的探照灯鼓包。
P.23/I原型机,注意引擎被安装在机身轴线上。
换装925马力“飞马”XX引擎的P.23B,装有汉密尔顿三叶螺旋桨。
波兰空军士官学校使用的P.23A
由于P.23设计上的超前性,其原型机的制造过程可谓一波三折。在波兰航空技术研究院(简称I.T.B.L.)进行的静力测试结果显示,该机部分部件的强度达不到要求,在对结构进行修改后,静力测试于1933年年底完成,机体结构的安全系数在模拟轻载条件下是10.5,在3450千克(7605磅)最大起飞重量条件下是8.0。原型机的生产进度因为这些设计上的必要改动而滞后。
P.23的官方名被定为Karas,即“欧洲鲫”,首架原型机P.23/I于1934年8月下旬首飞,该机装有一台590马力的布里斯托“飞马”II发动机,配备索曼斯基(Szomanski)双叶木制螺旋桨。在初期试飞过程中,暴露出来共振、飞行员和观察员座舱的视野不佳、机身内部空间局促、机组成员出入较为困难等问题,机内空间狭小的原因主要在于机身弹舱的影响。第二和第三架原型机(P.23/II、P.23/III)经过了全面修改,为改善飞行员视野,P.23/II的发动机(装在一个新的低阻发动机罩内)位置有所降低,形成了P.23颇具特点的机鼻;内部弹舱被取消,所有挂点都被设计在主起落架支柱间;飞行员和观察员座舱由新的视野良好的舱盖替代,内部设备重新进行了布局,座舱空间增大,乘坐更加舒适;此外机翼设计也进行了比较大的修改,安装了更有效率的开缝副翼和最大可偏转45°的改进型襟翼,主翼内段装有前缘缝翼,可在大迎角飞行时起到平顺气流的作用。P.23/I上安装的“斯维亚特奇”(Swiatecki)式投弹装置(曾有不少欧洲强国购买过生产许可证,维克斯·阿姆斯特朗公司还生产了基于该装置的类似产品,大量安装在英国轰炸机上)没有出现在P.23/II及以后的P.23上,因为发明者斯维亚特奇与波兰航空局就生产问题存在分歧。
安装“飞马”发动机的第二架原型机P.23/II于1935年春首飞,该机性能较之首架原型机有了很大提高,只是座舱前向视野仍然不尽如人意,两个月后首飞的第三架原型机体现了进一步的改进:“飞马”II发动机的安装位置继续下移;飞行员座椅位置被加高;风挡经过了重新设计;座舱盖也被加高。
1936年5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办的国际航展上首次公开亮相的“欧洲鲫”。
试装可回收机腹吊舱和双垂尾的P.42
换装了680马力“飞马”VIII引擎的P.23/III原型机
第24中队装备的P.23B
1935年夏初,P.23/II在航空技术研究院主持的适航性测试中失事,以最大起飞重量起飞的P.23/II在离地后很快坠毁,机组全部遇难。P.23/III完成了剩下的试飞和部队接收测评任务,经过不断的改进,P.23/III逐步达到生产型P.23A的标准,该机后来换装680马力的“飞马”VIII发动机,作为主要生产型P.23B的验证机使用。1936年5月,P.23/III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办的国际航展(Internationella Luftfarsutslallningen)上首次公开亮相。同年年末,一架首批生产型P.23A(临时注册号SP-BMF)参加了巴黎航展。
波兰空军定购了40架安装“飞马”II发动机的P.23A,210架安装“飞马”VIII发动机的P.23B。1935年下半年,P.23的生产工作在新建成的位于华沙-奥肯锡(Okecie)的P.Z.L.第一飞机工厂展开。到1935年年底,首批生产型P.23A的机体已经完成,后续P.23A的机体生产进度也超过预期,不过由于缺少发动机,P.23A的交付工作直到1936年年中才开始,此时首架P.23B已经下线。生产延期的原因主要在于“飞马”II发动机,由于P.23原型机使用的进口发动机存在缺陷,在波兰生产的“飞马”II需要进行设计上的改进。但是P.Z.L.公司第一发动机厂(前波兰斯柯达公司)生产的首批发动机的测试结果更为糟糕,经常发生减速齿轮被卡住和曲轴断裂的事故。波方在与布里斯托公司沟通后得知,该公司的转包商在部件测试时发现了同样的问题并相应修改了设计,不过这些改动没有被包含在出售给波兰的图纸资料里(由于英国从未量产“飞马”II发动机,所以该发动机的图纸资料也没作相应的修改)。尽管最终P.Z.L.产“飞马”II经过了改进,该型发动机的表现仍然无法令人满意,交付工作也比计划延迟了数月之久。首批P.23A直到1936年6月才交付部队使用。同样由于发动机的问题,所有P.23A的实用升限都被限制在3000米以下。最初生产的P.23A在机翼内段装有P.23/II和P.23/III试用过的自动前缘缝翼,不过由于实际效能非常有限,以后生产的P.23就不再安装了。1937年春夏两季,P.23B的生产达到顶峰,月产量为15~20架,此后月产量逐渐下降,生产一直持续到1938年。
驻扎在华沙的第1航空团第11中队装备的“欧洲鲫”,机身侧面浅蓝色三角形上绘有中队标志。
第32中队的飞行员在一架“欧洲鲫”前合影
当P.23开始量产后,该型战机参与了一系列试验性的改装项目,例如:换装各种螺旋桨进行对比测试;一架P.23还将机腹鼓舱内投弹手/射手的俯伏位置改为转椅,并加装潜望镜式投弹瞄准仪等。1936年,普劳斯的设计组开始在P.23基本设计的基础上尝试进一步的发展,包括为保加利亚开发的马力加强型P.23(P.43)和经过全面修改的后继机型P.46,P.46计划安装可回收的机腹吊舱(可在投弹手/射手体重的作用下向外伸出),采用双垂尾布局。首架生产型P.23B在总装线上试装了可回收机腹吊舱和双垂尾,该机被称作P.42,装有P.Z.L.“飞马”VIIIA发动机,于1936年4月首飞。经过测试,设计组决定在P.46上使用液压装置替代原来的重力作用系统,P.42后被改装回P.23B并交付给波兰空军。1937年,另一架P.23B临时换装了925马力的P.Z.L.“飞马”XX发动机,配备计划用于P.46A的汉密尔顿式三叶金属变距螺旋桨,这架P.23B使用民用注册号SP-BGZ,在完成测试后也被改装回标准的P.23B。
被德军击落迫降的P.23B,属于第41中队。
被德军俘获的第65中队的“欧洲鲫”
保加利亚最初与P.Z.L.公司协商购买12架P.23。出口保加利亚的P.23改型被称作P.43,名字也是“欧洲鲫”。为了满足保加利亚客户的要求,P.43将安装马力更强的土地神-罗纳(Gnome-Rhone)14Kfs星形发动机,配备2挺前向同步机枪。P.43与P.23大体类似,只是为了补偿新发动机引起的全机重心位置的改变,机体设计必须进行修改。飞行员与观察员座舱作了改动,机身长度增加,其它尺度和最大起飞重量与P.23B一样。P.43没有造出真正意义上的原型机,其首架生产型即被作为原型机使用。
保加利亚购买的12架P.43A(在法国签署的订单)直到1937年年底才完成交付,延期还是出于发动机的问题(容易过热和起火)。在解决了发动机问题之后,装备保加利亚空军的P.43A很受部队欢迎,以致于保加利亚向P.Z.L.续购了36架(后又追加到42架)。这批飞机被称作P.43B,换装了980马力的改进型土地神-罗纳14Nol发动机。P.43B原定于1939年二、三季度交付,到1939年9月1日,大约有30架P.43B被交付给保加利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