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雪玉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也是难点。相对于传统的阅读教学 而言,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建议,提出了具有挑战性的理念 和要求。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 要途径。阅读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或途径,它的目标是有益于人的 发展。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学不能包办代替, 要让学生自己去进行阅读实践,自己去感受、思考,在积极的思维和情 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从中得到营养。
小学高段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11项目标。强调独立阅读,探究性 阅读,提出了“在交流和探讨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 断”;“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
研读,广指以专题研究为中心的阅读活动,旨在提高学生的收集, 分析、加工、运用信息的能力;狭指以一篇课文为中心的阅读活动,凭借 語言文字来实现自我感悟的目的,以增强学生对阅读课文的自主性、研 究性和创造性。
关注学生的研读体验,引导学生自己读进去,产生真实的体验,在 师生交谈、讨论中完善体验并受到潜移默化、熏陶感染,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等。因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广泛地开展研读活动,具 重要的有实践意义。
那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开展研读?结合教学实践,主要从 以下几个方面阐述:
一、注重研读基础
导入阶段,教师可根据课文的情、趣、理、义等特点,初展文境,做好 情趣共融的心理铺垫准备。同时,唤起学生参与研读活动的主体意识。 这一阶段,往往需要根据学生对课文的最初要求,引导学生感知课文的 “语表层”形成的初步的整体印象,为进一步深入感悟语言文字打好基 础。
二、注重研读境界
研读活动的运作,关键是择定研读专题,即阅读的探讨点。具体可 因文而定,可根据小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认识结构,确定与学生“不协 调”且“可发展”的言语材料,从中提炼研读专题。因为这类语言符合小 学生的需求心理,容易在研读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问创造一种不协调, 使学生产生求知识、求能力的兴奋,从而激发探索性思维活动。还可选 择意蕴丰富的言语材料,从中确定研读专题,因为这类言语往往以游离 状态存在,不易揣摩,有时还处于若隐若现之中,需联系具体语境方能 领会透彻。紧扣这类言语进行研读,利用引发想象,推动联想,激活学生 的创新思维。如《灰雀》一课,文中有这样的对话:“列宁看见一个小男 孩,就问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男孩说:‘没看见, 我没看见。”显而易见,男孩的话中蕴涵着丰富的内心世界。“没看见, 我没看见。”该如何朗读呢?以此作为探索点,引导学生深入研读下文。 通过小组讨论、师生对话等方式不断探究发现,学生会逐步领悟小男孩 当时那种心虚、不敢讲实情的心理活动,最后终于掌握了朗读这句话的 语气、神态、情感等要素,尝到了学习成功的愉悦。有了研读专题的导 向,学生就能有的放矢地进入研读境界。当然,研读的方法因文而异,不 拘一格,可以是朗读、默读、画找,还可以是批注、赏评、质疑等。尤其要 鼓励学生自我感悟和学会质疑,抓住感兴趣的或有价值的字、词、句及 片段进行自悟,发表自己的感想,提出“价值型”的问题。
三、注重全员参加
研究性阅读是学生个体自主阅读与群体合作阅读的结合。着眼点 是全体学生的参与研究,而不是最终结果。这就使每个发展水平有差异 的学生都可以通过研读来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和阅读能力。
四、注重实际运用
重视实践运用既是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也是研究性阅读的一个 重要特征。换言之,研究的过程本身就是学生对语文知识、能力乃至自 身的生活经历、认识经验的综合运用。研读注重实际运用,提倡学生在 实践中进行学习。学生在学习探究过程中充分体验学习、创造和获取成 功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知识、探究问题、深入思考、追求真 理的动力。
五、注重反馈成果
在反馈中评议,在评议中内化。这一环节,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畅 所欲言,与同桌、老师、甚至与作者和编者进行平等的对话和交流。提自 己的疑惑,谈自己的感悟,抒发自己的情感,具体有两种活动组织形式。
(1)由小群体交流形式出现,可以是情感的交流,结论的互查,也可 以是自研空缺的互补,疑难问题的切磋,采用互帮互学的方法进一步达 到“内化”的目的。教师则有重点地参与小群体活动,相机调整学生的思 维,使学生间的议论能朝着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延伸。教师应呵护好学生 读后的收获与疑惑,让学生自行分组交流。教师深入学习小组内部,平 等地与学生对话,捕捉学生普遍性的疑点进一步发掘文中具有较高思 维、情趣等价值的问题,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2)是直接以个体自述成果的形式出现,教师的职能便是:①导评, 即教师充分根据学生的研读反馈,作精而简的疏导和点评。通过疏导点 评,使学生巩固和完善认知结构、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自我教育的能 力。②点拨,即教师有选择地接过学生研读的成果,自然、灵活地作补充 或深化性的训练。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学生在反馈“鲁迅 先生怎样救助车夫”这一探索点的研读成果时,教师继续抓住“半跪”、 “扶”、“洗”、“敷”这四个动词。作深层次的研读,来体会鲁迅先生的高尚 品德,这种精而简的点拨既具示范性,又具拓展性,既避免繁琐的讲解、 分析,又起到强化训练的目的。
六、注重研读效果
举一反三,学以致用,是教学的目的。在这一阶段,可根据课文的言 语特色,要求学生进一步欣赏积累,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为学生提供 发散性训练,创造性地解决课内课外学习和实践的实际问题。如教学 《鸟的天堂》一课时,播放“鸟的天堂”的录像,让学生人情入景,耳闻其 声,眼观其形,如临其境。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想办法收集一些 相关资料,为导游写一篇解说词,如此在迁移中检验研读效果,在运用 过程中提高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强度。
综上所述,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 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能力在内的多方面 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而在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中开展研读,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去研究、去体验、去思考,有 助于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创新精神。
作者单位:张家港市暨阳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