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

2013-09-11 06:17路国红
东方教育 2013年6期
关键词:习作作文能力

路国红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5—6年级)习作能力方面的要求指 出:“学生要学会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 顺……”在第三部分实施建议的写作方面指出:“不仅要注意考察学生 修改作文内容的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 要引导学生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 共同提高写作水平。”由此可见,努力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 是作文教学十分必要和迫切的任务。人们常说:文章是改出来的。这个 “改”,不只是别人改,更主要的是自己改。因为如果一味是学生作文教 师改,那么学生就只是处于被动地位。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我当过教 师,改过学生的作文本不计其数,得到了深切的体会:徒劳无功。”他又 说:“改与写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属于作者本人,所以教学应着重 培养学生的自改能力。”叶老的话道出了批改作文的真谛,也切中传统 作文批改方法的弊端。为此我们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必须打破“教师 命题学生做,教师批改学生看,教师讲评学生听”的那种传统教学的框 框,逐步教会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从而提高 学生的写作水平。如何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呢?以我从教多年的切 身体会,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激发兴趣,调动情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学生修改自己作文的能力,首先必须激 发学生修改作文的兴趣,调动学生白改作文的积极性。教师要给学生讲 清“玉不琢,不成器”、“文成于改”的道理,让学生懂得修改自己作文的 意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自改作文的积极性。我主要通过给学生讲些古 今中外著名文学家反复锤炼词句、修改作文的故事,让学生懂得写文章 后反复修改,不但能使文章精益求精、日臻完美,而且有利于提高自己 的写作水平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样,榜样的力量自然而然地激发了学 生自改作文的兴趣。例如:讲述我国北宋著名文学家王安石为了写好 《泊船瓜洲》这首诗里的“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一句中的“绿”字,反复推 敲,先后用了“到”、“过”、“人”、“满”等十几个词,最后才选定为“绿”字。 而这一个“绿”字,把春风给江南披上了绿装这一变化,生动而又形象地 写出来了,这一诗句也因赋予动的形态,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又如 给学生讲述唐代涛人贾岛为了诗句“僧推月下门”或“僧敲月下门”中的 “推”与“敲”取决不下,在大街上边思考边比划而冲撞了韩愈的马头,俄 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写《战争与和平》一书,先后曾经改过七遍 等故事,让学生在听故事中明白,即使是大文豪也是在不断修改中成就 了千古流传的经典作品,这样,既给学生树立了榜样,又激发了学生自 改的兴趣。教师再适时的点拨和指导,使学生成功地对自己的作文进行 修改,对改出的习作给予表扬,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使学生的 自改热情不断提高,养成一种作文自改的良好习惯,并鼓励学生做到 “语不惊人死不休”。

二、铺路架桥,教给方法

1.下水示范。俗语说得好,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在引导学生学 习修改作文的初始阶段,教师要下水示范,带学生走一程。具体做法:一 是把某个学生的某篇习作片段抄在黑板上,用彩笔修改给学生看,并且 简单说明修改的理由和方法;二是每次习作,有目的地选择若干个学生 习作中的典型片断,进行修改。这样,学生从教师下水修改演示中,可以 具体而直观地感知改文的一般方法和道理,了解修改作文的过程,使学 生自己动手修改时可以仿效。

2.讲评试改。即教师把某次习作的主要问题梳成辫子,进行讲评。这 样讲评有时着重评遣词造句及文采,抓语言关;有时评选材立意,抓审 题内容关;有时评构思,抓篇章结构关。通过讲评,指导学生了解这次习 作主要改什么,怎么改。这样学生具体地与自己的习作进行比较、对照, 悟出我该怎么改的道理,给学生指明了修改的方向,减缓了学生修改习作的坡度,为学生修改作文铺好路架好桥。

3.集体评议。一是选一篇中等水平的习作打印给学生人手一份,教 师提相应的修改要求然后人人动手修改。教师再对修改的情况进行讲 评,对改得好的,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并随机指导如何修改。这种方法 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求异思维能力。二是利用电教手段,把有 代表性的习作打在屏幕上,请全班同学根据本次习作要求,各抒己见, 进行口头修改。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创设一种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评改活动,与学生一起发现、一起探索、一起 感受。

4.先读后改。方法有四:一是默读改篇章,即从整体人手,先看看选 材是否符合题意,中心是否突出,段落是否具体,结构是否完整,然后根 据问题,进行充实、调整、删减、修改。二是朗读改语病,如有拗口或连接 不畅的地方,必定有毛病,要及时查出原因所在,动笔修改。三是指导改 错漏,即指着文章一句句地读,可以发现错别字、添漏字,意思重复等明 显的错误,甚至误用、漏用的标点符号等等,并及时加以修改。四是品读 求提高,对水平较高的同学可以提出更进一步的要求,即对自己的习作 在选材准确、内容具体、语句通顺的基础上,通过自我品读,在遣词造句 方面再下一番“锤炼”的功夫。

三、强化训练,循序渐进

1.小组互改。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三四人为宜)互相阅读,互 相修改。教师把修改权还给学生,学生很有新鲜感,他们怀着好奇心,以 主人翁的态度当“小老师”。因此,审视同龄人的作文,格外认真投入,这 样,既训练了修改作文的能力,也体验了修改作文的艰辛,还培养了认 真负责的精神。

2.一文多改。任何能力的形成,绝不是一朝一夕能奏效的。“文章不 厌百回改”,教师应要求学生一文多次修改,反复进行“深加工”。学生随 着知识的拓宽,认识的提高,对自己的习作也会产生不满足感,会不断 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雕琢、润色。

3.即写即改。这是要求学生作文时,先一气呵成,写后就改,还要适 当写眉批,即要学生在批改栏内写出修改的理由,引導学生深思,知其 所以然。通过前几步骤的改文训练,这时放手让学生修改习作,学生较 容易发现习作的毛病,改起来尤其用心。

4.旧作新改。学生升上高年级后,以现在的水平去修改各自在三、四 年级写的作文。学生看到自己的旧作时,惊喜地发现自己的作文素质提 高了。这时,学生也有了一定的积累和修改能力,所以改起旧作来得心 应手。

对学生的作文,教师不要一味地强调写作数量,而要在扎扎实实地 按照《课标》要求,做好艰苦的“教练”工作,根据学生能力的差异,因材 施教,讲究要求的阶段性做到循序渐进,发掘学生改文的主动性,激发 创造精神,指导学生写好每一篇规定的作文的同时,引导学生在初稿完 成之后,对自己的作文进行反复认真地修改,增强修改作文的意识和能 力,进而逐渐内化为自觉的行为,形成“落笔”之前勤于思考,“成文”之 后反复推敲的习惯,从而使学生的作文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综上所述,一篇好的学生的作文是修改出来的,然而往往不全是由 教师改好的,而常常是学生产生浓厚兴趣,勤作苦改而成的。教师通过 指导学生自批自改,互批互改作文。既改变了教师的无用功,又激发了 学生的写作热情,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我将 继续反复探索,不断实践,努力培养学生自批自改,互批互改作文的能 力,把教师批改、讲评作文的传统方法加人新鲜的血液,让他们把自批 自改、互批互改作文的多向活动变为获取作文能力的过程,使他们在实 践中逐步领悟到修改作文的真谛,激发其写作修改的积极性,使学生真 正掌握修改作文的本领。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暨阳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习作作文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你的沟通能力很好吗?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