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荣
在近几年来有关教育的重要文件上,已将美育放在与德智体同样 位置,肯定了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美育,对于培养人,塑造完美人 格,提高民族素质,以及对一个人一生的健康成长,具有其它学科无法 替代的作用。
在学校,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可惜,长期以来音乐课 堂教学只注重知识技能地传授而忽略了美育,其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 往往不尽人意。失去音乐教学,准确说美育的功效。
我通过多年的音乐教学实践,有意识地将美育有机地渗透进音乐 教学之中,取得一些成绩。
“作艺术家之前,先要做一个人” ———罗丹(法)
音乐教学中沿用的教学方法:音准—节奏—表现方法等,这种过于 强调技能地训练,也许为培养专业音乐人才打下一定基础。但是否能培 养出具有创新精神,高尚情感的一代新人呢?确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 题。
霍姆林斯基指出:“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 教育。”它揭示了中学音乐教育的本质,不以培养音乐特长为目标,更不 以造就音乐家为己任。而它的首要目标是育人。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 脑,明确教育担负的重要任务是培养有开拓精神的多元化新人。
以此为目标,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贯穿美育,让学生明确音乐课 不是玩乐课,而是审美课,修养课,要想成为一个艺术欣赏者,首先就应 该是一个具有艺术修养的人。要求学生从声音的美到语言、行为都以健 康高雅的美、文明的美为标准来规范自己。经过训练学习,所教学生在 掌握专业的同时,在行为习惯、道德、情感方面有所改变。
“音乐是培养人民高尚道德品质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 ———贺绿汀
古今中外许多名人,都对音乐影响人的道德品质及社会风气予以 肯定。孔子曰:“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礼乐教化系天下之根本”。贝多芬 认为“音乐能使人的道德高尚起来。”那么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将道德情 感审美观念渗透进去呢?它不同于其它课有系统地讲授理论,而是根据 音乐教育自身规律,在潜移默化中体现。
首先要对学生进行爱国情感培养。在学习《祖国颂》《长城谣》等歌 曲时,重点在谈学习歌曲的现实意义上。从歌曲创作的时代背景上讲 解,使学生知道许多爱国志士们精忠报国的故事;再分析现状,指出生 活中一些人不关心国家前途,甚至做出卖国求荣的勾当是可耻的。同学 们通过讨论一致认为要向爱国人士学习,热爱自己的祖国,现在刻苦学 习,将来才能担负起使我们伟大祖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发达国家的重担。 一位平时表现较差的学生在他的唱后感中谈到:“过去我整天哄闹不学习。可今天唱了这首歌后,我突然觉得肩膀上多了一付担子,想到战争 年代那些青年人,为了国家的存亡,依然献出自己的年轻生命……,我 也是个青年人,将来国家是交给我们的,可我能担起这付重担吗?我为 过去的行为感到十分惭愧。我觉得《祖国颂》这首歌很美”。
另外,我还注意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感情和兴趣。在流行音乐充 斥校园角落的同时,民族音乐却遭到冷遇。调查后发现,学生并不是不 喜爱民族音乐而是根本不了解,他们接触优秀民族音乐机会很少。针对 这种情况,我有计划、分步骤向学生介绍民乐。先介绍民族乐器,从众多 乐器种类,到丰富的器乐作品,无一不使学生痴迷,真正感受到我们民 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流水》《梅花之寻》《春江花月夜》……一曲曲典雅 的乐曲,使学生听而不厌。接着再介绍民歌,从山歌、小调、号子到少数 民族民歌逐一传授。一首首风格独特的歌曲使人倍感亲切。学生们从陌 生———了解———喜爱。在学新疆民歌《我的金色的阿勒泰》时,学生们打 着节奏独特的手鼓,踏着轻盈的舞步,载歌载舞把一节课推向高潮。
“音乐教育,必须把美的东西,作为自己的目的来探究,把人教育成 美和善的”———柏拉图
音乐教学大纲上明确指出,音乐教学应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培养学 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感受、体验、鉴赏音乐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 观念。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实施艺术教育的国家,有着优秀的艺术教育传 统。历来主张通过艺术教育塑造完美人格。这种以“育人”和提高人的素 质为目的去注重艺术熏陶的教育体系,在当今社会仍有推崇的价值。
在音乐课上,我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 的审美的情趣。利用教材中的具体内容,引导和启发学生去想象、联想、 帮助他们掌握和理解音乐的内涵。并且探索从新的角度采用多种教学 模式,使学生掌握审美的方法。
1、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多媒体以其形象直观的特有形式,帮助学生 较轻松地接受新知识,教师在教学中恰当运用录像、投影、录音以及网 络等教具,将会受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在介绍管弦乐时,首先让学生观看维也纳新春音乐会上交响乐团 演奏的录像,宏大的场面,热烈的气氛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情绪 随之兴奋起来,再进行乐器分类及乐器特点的讲解,一切都顺理成章, 学生始终保持着兴奋的状态,效果明显;在介绍著名作曲家、音乐家的 时候,用网络搜索出人物画像生平事迹,使学生感到一下子接近那些名 家,亲切感油然而生,再进一步介绍他们的作品学生就比较有兴趣了。
2、文学语言恰当运用。音乐语言的抽象性使不少学生在欣赏音乐 时产生畏惧心理,怕听不懂。如果教师能借助文学语言,生情并茂地概 述或配乐朗诵,就可使学生减轻理解程度。如在欣赏《春江花月夜》时, 教师(或学生)有表情朗诵唐诗“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学生们安静听着———从宁静的引子中 感受到暮色依稀中,江岸边亭台楼阁若隐若现的诱人画面;从优美抒情 的音调中仿佛听见“江楼钟鼓”“渔歌唱晚”,仿佛看见“月上东山”“欸乃 归舟”……学生们静静地听着、听着,似乎沉醉在美丽的景色之中,留恋 忘返。音乐结束,大家争先恐后地谈感想,一再要求再欣赏一遍。
3、传授和训练正确的思维方式。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总是过多 的直接告诉学生已被别人得到现成概括,而学生本身对于怎样进行思 维知之甚少。在音乐欣赏中,只有教会学生正确的欣赏思维方式———联 想想象等,才能使他们能够真正地在音乐天地里漫游,汲取音乐的营 养。每个人由于自身阅历,个人修养、音乐感觉都是有差异的,因此在听 同一作品在人脑中显像相差很大。教师的任务是倡导学生积极地自我 感受,而不应人为限制他们的思想。尽可能多地帮助学生积累一些想象 的实例,如诗歌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飞流直下三 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让学生在每次的音乐欣赏中,产生回忆、联 想、想象,以提高思维能力。
4、积极参与创作。让学生自己模拟科学家的工作过程去“发现”他 们要学的问题原理和结论,产生“惊喜”的心情是调动学生内部学习动 机的最有效的办法。在课堂中经常采取师生共同参与创作、演奏充当演 奏家、作曲家的角色,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热情。经过训练,学 生可用乐器演奏;可自编节奏伴奏;可用某一调式创作短句;也可一边听一边即兴舞等。这种剧场演出的形式,学生十分感兴趣。
另外,欣赏音乐时教师对作品的形式、艺术价值等进行透彻地分析 和评价。组织学生听后展开讨论交流,使学生之间感情得以沟通,知识 得以互补,以达到音乐欣赏的较高境界,审美能力得以较快提高。
通过大量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的欣赏、对比, 使学生领略到各种不同的美:华彩的美、淡雅的美、热烈的美、古典的 美、现代的美等。通过多听、多练、多比,达到提高审美能力的目的。使学 生具有这样的能力———能辨别出音乐的好与坏;能鉴赏出音乐的雅与 俗。只有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才能使他们自觉抵制那些不健康东西的 侵蚀。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音乐有着诗一般的魔力,能够“浸润心 灵”,毕达哥拉斯认为音乐可以“净化灵魂”。不是吗?美妙旋律中描绘的 辽阔原野、碧波涟漪、静夜思念、百鸟鸣转,無一不撞击人们情感的心 弦,激起人们甜美的回忆、唤醒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向往。
我们运用了音乐艺术的独特功能,使学生在愉快中接受良好的教 育,提高了审美能力,塑造美好的心灵,培养了高尚的品德。通过音乐的 美,去感受和评价艺术作品之美,自然环境之美,社会生活之美,继而去 挖掘、去创造、去追求人世间的真、善、美!
作者单位:江苏省建湖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