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焱
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显得尤其重要。在生物教学的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从营造氛围、培养意识,拥 有自信、,锲而不舍,别出心裁、标新立异,质疑问难、探索未知,激励评价、体验成功等方面进行探索。
关键词:生物教学;创新能力
随着素质教育的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深入,呼唤主体觉醒,强调自主 发展已经成为教学改革的主流意识。学校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重 要阵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因此,中学生 物教学也应“立足自主,着眼创新”,即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 时,有意识地进行创新教育。笔者主要从以下5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营造氛围、培养意识,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
心理学研究表明,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主 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考,给他们提供充分的心理自由,创设一种民 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宽松的环境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基础。美国创造力研 究专家托兰斯认为,创造力的发展必须在自由而忍俊不禁的气氛中才 能进行。在课堂教学中,尽量减少对学生行为和思维的无谓限制,让其 有自由驰骋、自由表现的机会;不对学生的独特想法进行批评或挑剔, 使学生消除被批评的顾虑,获得创造的安全和宽松的思维想象空问,从 而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要把学生视为自立的人、发展的人、有潜能的 人,牢固树立学生主体观,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心理自由,从而建 立起创新学习的自信心,创设出敢于开口、敢于怀疑、敢于提问、敢于说 “不”的教学氛围。教学中提倡六可以:错了可以重答,不完整的可以补 充,没想好的可以再想,不同意见的可以争论,不明白的问题可以发问, 对老师的教法可以提意见。这样,学生才真正享有自主、自由的权力,从 而激起创新的欲望。例如,在学习“生物的变异”时,我们开展了“谈谈我 对生物变异的认识”的专题讨论。当讨论到转基因食品在粮食生产上的 广泛应用时,一名学生马上针锋相对地提出异议,认为转基因食品存在 着危害且不宜大量生产。我抓住这一时机,非常欣赏地肯定了他的观 点,并鼓励其他学生参与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转基因水稻、玉 米可以提高几倍的产量”;“但英国《独立报》披露了转基因食品巨头‘孟 山都公司的一份秘密报告:吃了转基因玉米的老鼠,血液和肾脏中会 出现异常”;“今年初,我舅舅吃了转基因番茄产生了过敏反应,我现在 不敢吃转基因食品了”……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和个人的生活经验,争 先恐后地表述自己的观点。他们思维活跃,论据充分,都试图说服对方。 课堂上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激烈争论场面。允许学生自由提出问题并在 课堂上展开讨论,等于给学生注入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兴奋剂,学 生的思维不断地发生碰撞并产生智慧的火花。
二、拥有自信、锲而不舍,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源泉
创新能力的培养,最需要学生对自己的创新潜能拥有自信。“自信 心是成功的一半”。拥有自信才能用积极的态度和不懈的精神去探索, 并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哪怕是不成熟的想法。每当学生有困惑的时 候,即鼓励学生:“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才。 再尝试一下,你能行!”扬起学生创新的风帆,鼓励学生战胜自我,超越自我,锲而不舍地在未知中探索,就会有许多创新成果诞生。例如,在 “饲养和观察蚯蚓”的实验中,学生们对饲养和观察蚯蚓充满了兴趣。每 天早上、中午、傍晚都坚持去饲养蚯蚓,并仔细观察蚯蚓的生活习性和 运动。但是许多学生用手直接抚摸蚯蚓的体表很难感知刚毛的存在,特 别是体形较小的蚯蚓,想了很多办法也无法达到目标,不免有点灰心丧 气。在教师不断的鼓励下,学生们坚持不懈地试验着、探索着。有的学生 終于发现了感知蚯蚓刚毛的好方法,即用湿纱布在手臂上划一条湿痕, 将蚯蚓放在手臂的湿痕上让其爬行,可明显感到有毛刷的发痒感,从而 感知蚯蚓体表的刚毛。尝到了成功的甜头,学生的自信心又找回来了。 在不断的探索中,有的学生还发现了防止蚯蚓在玻璃板和纸板上无方 向地乱爬,便于测量其运动距离及速度的方法,即用吸水滴管在干燥的 玻璃板和纸板上沿直线划上等距离的水痕,为蚯蚓的爬行设计了“跑 道”,这时蚯蚓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沿水痕直线爬行,很少左拐右弯,便 于测量运动距离和速度。
这样,学生在不断的尝试中去发现新问题,探求新知识,在获取知 识过程中增强了自信心,学会了学习,学会了创造。
三、别出心裁、标新立异,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
“没有大胆的设想,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现。”异想天开是未来发展 的先导,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现实。 生物教学中,注意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 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并展开争 论,不能满足一个答案,教会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求得多种 结论或答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求异中创新。例如,在学习“生物对环 境的适应和影响”时,一名学生提出:“人为什么不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体色呢?”同学们哄堂大笑并在议论。此时,教师大声评价:“这个问题提 得好!”并及时引导学生深入探讨,通过各种生物的比较,学生们对这个 问题的理解向更深的层面迈进,并提出了更多有创意的问题,下课时同 学们都因为这堂精彩的课而向那一位“异想天开”的同学投去欣赏的目 光。又如,在学习“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时,教师设置情景:科 学家们发现,小麦、甘薯、大豆、毛竹等众多植物都会午睡。植物的午睡 是指大约中午11时至下午2时,叶子的气孔关闭,光合作用明显降低。 并提问:“光合作用明显降低”对农民意味着什么?学生们积极回答:减 产、减少收入。进一步提问:你有办法帮助他们吗?学生努力思考。教师 及时引导学生找出植物午睡的原因———减少水分的蒸腾。在教师有意 识的引导下,学生的求异思维被激活了:有学生提出浇水,教师及时给 予鼓励并让他们想想还有没有更佳方案;此时有学生立即提出炎热的 中午浇水会导致植物死亡,教师表扬他考虑周到;又有学生提出加盖遮 阳网,但也有学生认为加盖遮阳网会使阳光照射减弱,不是最佳方案;最后有学生提出给叶面喷水雾。经过一番的思考、论证,大家都认为最 后一个方案最好,终于找到了最佳的方案。此时学生的发散思维活跃, 求异思维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四、质疑问难、探索未知,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途径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 一切发现创新的基础。创新意识源自质疑,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 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质疑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 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表现。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多 思考,多质疑,以疑启思,提高思维的变通性;应充分运用“变式”,对同 一问题、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和揭 示,使其思维产生矛盾,意见纷呈,这时教师放开让学生各抒己见,使学 生置身于思考探索的气氛中。教师的点拨应尽可能将已知信息沿着不 同的途径、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引出更多的信息,培养学生的 发散思维,训练学生的思维变通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促进创新 能力的发展。例如,在学习“茎的结构与功能”时,一名学生提出:“我家 门口有一棵大榕树,树心早已空了,我们经常在那里钻来钻去,但大榕 树仍然生机勃勃。这是为什么呀?”另一名学生马上接着说:“我家旁边 的小树,被剥去一圈树皮后,就会慢慢死去,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一个 个的质疑,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在老师的引导下,学 生自主学习,各抒己见,解决问题,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创新意识。又 如,在学习“生态系统的成分”时,教师在课堂上提供了一个自己做的生 态瓶,这个生态瓶是密封的,里面生活着绿藻、小鱼,还有水、沙泥,小鱼 在水里快活地游着。教师告诉学生这个生态瓶制作的材料、用具、制作 的日期,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归纳、总结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探 索生态系统中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能发现问题,而且不同的学生还会提出不同的质疑:生态瓶是密封的,可瓶 中的小鱼为什么能够活着?这个生态瓶应该放在什么地方才能长期保 存下来?这样的情景能为每个学生提供足够的质疑、探索、发展的空问, 每个学生都能进行再发现、再创造。
五、激励评价、体验成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动力
“在学习中获得成功是学生精神力量的动力源泉”。苏霍姆林斯基 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 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学生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 烈。”每个学生总是希望自己成功,总希望能得到老师的赞赏。可见,让 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尽量 满足学生的成就需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依靠自身的努力达到成 功,从知识的获取中得到满足。例如,在学习“遗传和变异”后,提出了 “调查家乡的遗传病”这课题。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地区对生活中遇 到的血友病、色盲、精神分裂症等遗传病展开调查。教师对学生的调查 报告进行了分层激励评价:对于调查结果有问题的学生,在帮助他们分 析的同时,对其表现出的忧患意识给予好评;对于分析正确、结论合理 的学生给予充分肯定;对于调查深入、有独到见解的学生大力表扬。这 样采取分层的评价标准,让每个学生都得到了激励。学生获得了成功的 体验,享受到学习的快乐,自主地投人到创新实践活动中。英国教育学 家斯宾基说过:“求知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快乐,即使无人 督促,也能处学不辍。”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的要求,生物教学应确立学生的 主体地。位,善于挖掘教材中蘊含的创新素材,把创新教育具体落实到 课堂教学中的每一环节,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培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