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煜 ,刘建彬 ,黄知敏 ,邓婉萍 ,赵晓娟 ,伍基颜 ,李延兵
(1.广东医学院附属东莞市厚街医院,广东 东莞 523945;2.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广东 广州 510080)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作为继发性高血压的首要病因已日渐受到人们关注,其发病率可达10%左右[1-2]。高血压最常见的靶器官损害是左心室肥厚。研究发现原醛症患者左心室肥厚发病较早,且较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更严重[3]。而较多的研究证实醛固酮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4]。肾上腺意外瘤中的醛固酮瘤,其轻度升高的肾上腺激素可升高患者血压,其危害性应予重视。本文与典型的醛固酮瘤患者进行比较,对肾上腺意外瘤中醛固酮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心脏超声指标进行统计分析,观察肾上腺意外瘤中醛固酮瘤患者左心室肥厚的情况。
收集2007~2012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确诊的醛固酮瘤患者。分为二组,其中A组为肾上腺意外瘤中醛固酮瘤患者21例,B组为典型醛固酮瘤患者30例。所有非肾上腺原因如常规体检、尿路感染、非特异性腹痛、胆绞痛或肾绞痛等,行腹部CT 或B 超检查中发现肾上腺占位定义为肾上腺意外瘤,除外经实验室检查提示为库欣综合征或嗜铬细胞瘤等其他肾上腺病变者。所有患者均排除各种器质性心脏病,以及肾实质性高血压、肾血管性高血压等其他类型继发性高血压。
1.2.1 醛固酮瘤的诊断
⑴临床表现:高血压、低钾血症;⑵实验室检查:血浆醛固酮水平升高,低肾素水平;⑶功能试验:口服卡托普利50mg,1 h和2 h 后血醛固酮浓度较服药前下降幅度小于30%;⑷在⑴⑵⑶基础上,肾上腺三维CT 发现腺瘤。所有病人均行肾上腺腺瘤切除术,最终诊断经手术病理确诊。所有患者均检测24 h 尿VMA 排除嗜铬细胞瘤,测定24 h尿游离皮质醇以排除库欣综合征,行肾血管影像学检查排除肾血管性高血压。
1.2.2 高血压诊断标准、分级
参考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高血压学会(WHO/ISH)高血压指南的诊断标准。
1.2.3 左室肥厚的诊断标准
参考2003年欧洲高血压指南左室质量指数(LVMI)≥125g/m2(男),(LVMI)≥110g/m2(女)。
1.2.4 超声心动图检查
所有研究对象检查前,测试身高、体重,计算体表面积(BSA):BSA=0.0061×身高(cm)+0.0128×体重(kg)-0.1529。仪器使用GE-VIVID7,M3s 探头,探头频率1.7/3.4MHz,行二维M 型超声,并计算LVMI:LVMI=左室质量(LVM)/BSA,LVM=1.04[(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3-左室舒张末期内径3]-13.6。
1.2.5 生化检查
所有患者在进行临床及实验室检查前停用ACEI、ARB、β 受体阻滞剂至少2 周,停用利尿剂4周,必要时应用盐酸酚苄明或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降压治疗。测定病人的血生化、立位2 h的血浆醛固酮浓度、肾素活性、24 h 尿醛固酮。
使用SPSS 13.0 医学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以例数(百分数)描述,使用t 检验或卡方检验分析组间差异。使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法,对可能影响LVMI的因素进行分析。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组基本临床资料比较(表1)。B组的24h 平均舒张压高于A组(P<0.05);B组的年龄、血钾低于A组(P<0.05);B组的8:00 卧位血浆醛固酮、24h尿醛固酮高于A组(P<0.05);二组的PRA 无明显差异(P>0.05)。
表1 二组人口学及生化资料
由表2 可见,B组左室后壁厚度大于A组(P<0.05);B组的LVM、LVMI 高于A组(P<0.05)。
表2 二组心脏超声资料比较
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以各危险因素包括BMI,病程,舒张压,收缩压,立位血醛固酮,血钾,肾素作为自变量X,LVMI 为因变量Y,得到回归方程:
Y=0.611 收缩压+9.852E-02×立位血醛固酮+17.935。
相关性分析:在控制了各种危险因素包括BMI,病程,舒张压,收缩压,肾素,血钾下,发现醛固酮瘤患者的LVMI 与立位血浆醛固酮浓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
B组、A组左室肥厚发生率分别为63.2%、50.6%,B组、A组左室肥厚构成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是继发性高血压最常见的原因之一,而醛固酮瘤是原醛症最常见的病因之一。典型醛固酮瘤患者表现为持续性高血压及低血钾等高醛固酮血症的相应症状。醛固酮瘤,占肾上腺意外瘤的1.6%~3.8%[5-6],虽激素高分泌的程度不严重,临床症状不明显,却存在某些该种激素高分泌的相关生化及功能改变[7]。
本组发现A组患者的实验室检查改变不如B组患者明显,A组意外瘤中醛固酮瘤患者高血尿醛固酮水平、低血钾均不如B组典型醛固酮瘤患者明显,反映醛固酮分泌仅为轻度升高。A组中所有患者均有高血压,可见醛固酮轻度的分泌增多已使患者出现一部分临床表现。
高血压的危害主要在其靶器官损害,原醛症作为继发性高血压常见的原因之一,其靶器官损害正日益受到人们关注。多项研究证实,原醛症相对同等血压水平的原发性高血压,其心血管事件发病率更高,左室肥厚更为严重,且其心血管事件的高发病率主要因为其更为严重的左室肥厚情况[8]。而左室肥厚主要是因为原醛患者更高的醛固酮分泌水平,并且这种效应独立于血压水平[3]。相关研究表明[9],血浆醛固酮不仅使血容量增多从而升高血压,更重要的是它可直接作用于盐皮质激素的受体,使胶原蛋白在心脏沉积,心肌纤维增生,从而引起左室肥厚,心脏结构改变。
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研究显示与LVMI 相关因素为血浆立位醛固酮和收缩压,并且在控制收缩压的影响因素下,血浆立位醛固酮与LVMI 呈显著正相关。并且B组的LVMI 及左室肥厚发生率高于A组,考虑主要是由于B组的血浆醛固酮水平及24 h 平均舒张压水平高于A组[10]。
综上所述,醛固酮瘤患者中血浆醛固酮水平与左室肥厚独立相关。肾上腺意外瘤中醛固酮瘤,这些患者轻度醛固酮分泌增多可导致高血压的发生,并造成一定程度的左室肥厚。因此,对原醛患者的及时诊治并关注其左室肥厚的情况,对减少其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有重要的意义。
[1]Mosso L,Carvajal C,Gonzalez A,et al.Primary aldosteronism and hypertensive disease [J].Hypertension,2003,42(2):161-165.
[2]Rossi GP,Bernini G,Caliumi C,et al.A prospective study of the prevalence of primary aldosteronism in 1,125 hypertensive patients [J].J Am Coll Cardiol,2006,48(11):2293-300.
[3]Matsumura K,Fujii K,Oniki H,et al.Role of aldosterone in 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in hypertension [J].Am J Hypertens,2006,19(1):13-18.
[4]Yoshimoto T,Hirata Y.Aldosterone as a Cardiovascular risk hormone[J].Endocr J,2007,54(3):359-370.
[5]Barzon L,Scaroni C,Sonino N,et al.Incidentally discovered adrenal tumors:endocrine and scintigraphic correlates[J].J Clin Endocrinol Metab,1998,83 (1) :55 -62.
[6]Chidiac RM,Aron DC.Incidentalomas.A disease of modern technology [J].Endocrinol Metab Clin North Am,1997,26 (1) :233 -253.
[7]Mantero F,Terzolo M,Arnaldi G,et al.A survey on adrenal incidentaloma in Italy[J].J Clin Endocrinol Metab,2000,85 (2) :637-644.
[8]Milliez P,Girerd X,Plouin PF,et al.Evidence of an increased rate of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patients with primary aldosteronism [J].J Am Coll Cardiol,2005,45(8):1243-1248.
[9]Nakahara T,Takata Y,Hirayama Y,et al.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and geometry in untreated essential hypertension is associated with blood levels of aldosterone and procollagen type III amino -terminal peptide [J].Circulation,2007,71(5):716-721.
[10]李大品,张翼,郭莹,等.右心室主动电极与被动电极即刻起搏参数的临床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3(1):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