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 颖 高 巍
(抚顺市图书馆,辽宁 抚顺 11300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公共图书馆服务标准》明确指出:公共图书馆是由各级人民政府投资举办,向社会公众开办的图书馆,是具有文献信息资源收集、整理、存储、传播、研究和服务等功能的公益性与社会性教育设施。免费服务是公共图书馆的一项基本原则,对外开放是公共图书馆的一项社会职能。普惠平等地享有公共图书馆资源是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具体体现。
1.2.1 免费开放体现了公共图书馆公益性价值
公共图书馆作为公益性事业,应具备知识共享、利益均衡的特征。抚顺市图书馆在实行收费服务时,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一部分弱势群体公平占有公共文化资源的权利,无意中形成了对他们的歧视,造成了图书馆服务的不公平性,违背了图书馆的公益性价值。因此,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是必然趋势。
1.2.2 社会发展需要免费开放的公共图书馆
随着我国构建和谐社会进程的加快,实现公平的公共文化服务,缓解文化资源的供需矛盾,使文化资源“人人共享、普遍受益”,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正适应了形势的发展。
1.2.3 公共图书馆的健康发展需要免费开放
长久以来,公共图书馆因其对文化资源的占有高高在上,不注重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不强化服务意识,在网络信息资源高速发展的今天,公共图书馆已越来越不具备竞争优势。免费开放使公民平等接受文化信息资源的权利得到了保障,重返图书馆的读者日益增多,使得公共图书馆重新走上健康发展之路,提高了竞争力,有利于整个图书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2.1.1 2001年7月,抚顺市图书馆搬迁到新馆,试开馆期间,实行了成人(少儿)报纸、期刊阅览室对读者免费开放。
2.1.2 2007年11月27日,抚顺市图书馆与市残联联合,投入近10万元共同策划成立了抚顺市图书馆历史上的第一个残疾人阅览室,从此,抚顺市残疾人群体有了免费阅读的场所。
2.1.3 2008年2月27日,为认真贯彻落实《文化部办公厅关于转发〈国家图书馆关于加强和改进公益性服务的实施方案〉的通知》和《辽宁省图书馆关于加强和改进公益性服务的实施方案》文件精神,结合本地的具体情况,抚顺市图书馆制定了《抚顺市图书馆关于加强和改进公益性服务的实施方案》。方案中取消了读者证工本费、读者证年度验证费、自修室使用费、低幼阅览室使用费;降低了文献复印费、文献打印费、文献检索费、光盘刻录费,并对延伸服务领域、丰富服务内容、提升服务水平等图书馆工作做了说明。这标志着抚顺市图书馆走进了“免费开放”的新时代。
2.1.4 2008年4月26日,抚顺市图书馆举办“迈向数字图书馆——电子图书信息发布会”,抚顺市图书馆的数字图书馆建设实现了历史上零的突破,解决了读者无法免费在网上阅读电子图书的难题,开展电子图书网上阅读服务,打造“24小时网上图书馆”,面向读者免费提供电子图书阅读、检索、下载服务,让读者在家里也可以通过电脑阅读到图书馆购买的电子图书,这对未来图书馆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是图书馆更好、更快捷地为市民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的重要举措。
2.1.5 2010年12月28日,抚顺市图书馆“触摸屏阅报系统”开通。此系统能免费为读者提供290万种图书题录信息,8亿页全文资料,涵盖260万种中文图书全文,5000万篇期刊资料,以及报纸、论文、词条、人物和外文资料等一系列学术资源。这在全省市地级图书馆中尚属首家,标志着图书馆免费开放建设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2.1.6 2011年10月17日,抚顺市图书馆作为全省试点,率先在全省市级图书馆中建设了公共电子阅览室并免费对读者开放,读者可以在公共电子阅览室内浏览互联网网页、检索抚顺市图书馆馆藏书目,阅读抚顺市图书馆网站数字资源。另外,该馆还为广大视障读者专门开辟了阅览专区,安装了读屏软件,提供了耳麦,他们可以和正常的读者一样享受互联网带来的方便、快捷和阅读的快乐。这标志着抚顺市图书馆免费开放服务得到全方位提升。
随着免费开放范围、程度的不断扩大,抚顺市图书馆2008年以来到馆人次、办证量、书刊借阅量、网站点击率、自修室及电子阅览室利用率等均有大幅攀升(见表1),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抚顺市民对图书馆的认知度增加了,社会关注程度也与日俱增,抚顺市图书馆免费开放5年来的各项举措,都得到了当地媒体的深入持续报道,抚顺市图书馆也多次获得市委、市政府、市文化局授予的“先进单位”、“先进集体”、“文明单位”、市委宣传部授予的“宣传思想工作创新奖”等一系列荣誉称号。各级政府的肯定说明了抚顺市图书馆免费开放的举措对提高市民的阅读水平、创建学习型社会大有裨益。
表1 抚顺市图书馆2008~2011年基本业务情况概览
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市政府每年拨给图书馆的经费非常有限,只能维持图书馆日常工作的正常开展。免费开放后,抚顺市图书馆失去了非税收入返回费用,导致设备维护、保洁、水电等日常运行经费出现缺口。同时,免费开放使读者接待量明显上升,图书的高利用率带来了各类文献损耗的相应增加,增加了图书馆资源更新和维护等费用的支出。
公共图书馆实行免费开放后,馆藏数量不能满足读者阅读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长期以来,由于抚顺市图书馆经费紧张,馆藏资源的种数和复本量有限,免费开放后现有的馆藏资源总量难以满足读者的多元化需求,影响了读者利用图书馆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读者对图书馆不满意率和投诉率的增加,制约了图书馆的良性发展。
免费开放后,读者接待量、图书流通量的增多加大了图书馆的管理难度。一方面,由于到馆读者的水平参差不齐,在图书馆大声喧哗、抢占座位、毁坏书籍、破坏公共卫生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了图书馆一定的经济损失,给图书馆的管理带来了很大困扰;另一方面,由于图书馆人员编制有限,原有的人员远远不能应付日益增长的读者接待量,例如抚顺市图书馆读者自修室由1个增加到3个,又新增了期刊借阅室、地方文献阅览室、残疾人阅览室、公共电子阅览室等,人员配置明显不足,严重影响图书馆正常工作的开展。
抚顺市图书馆实行免费开放的这5年,虽然各项传统工作遇到了挑战,但其仍坚持深化免费开放服务的理念,加强管理制度建设,强化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方式,打造特色品牌服务,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益,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可。
针对免费开放带来的工作强度增加,馆员产生职业倦怠感,抚顺市图书馆开展“六比六评”活动,以精神及物质双重奖励来增强馆员的责任心与荣誉感,虽然免费开放后工作量激增,但是馆员的工作成绩比以前更突出。
抚顺市图书馆及时做好读者阅读兴趣调查,根据调查的反馈采编图书、期刊、报纸,这使得有限的购书经费得到了合理利用,并且吸引更多的读者到馆阅读。
抚顺市图书馆利用本馆的网站(http://www.fslib.net.cn)大力宣传本馆特色、工作计划、活动内容及网上续借工作,点击率明显增加。同时,每月都以展板的形式开展“新书推介”及“借阅排行榜”并在电台播出,扩大宣传面,为读者阅读提供参考。
为更好地保存抚顺的文化遗产,发掘抚顺的文化资源,把抚顺地区的地方文献征集、整理、开发与利用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做到发掘与保存并进、开发与利用同行,抚顺市图书馆在2010年末成立了地方文献办,专门从事地方文献收集工作,这在以前是从未有过的。同时还设立地方文献阅览室让读者免费阅读,这让市民了解了抚顺的历史、文化,也增加了市民的城市荣誉感。
4.5.1 为弱势群体服务
抚顺市图书馆始终关注弱势群体的文化需求,为弱势群体提供免费服务是一直坚持的宗旨。①创建残疾人阅览室,让他们也能享受到阅读的快乐;②关注新兴弱势群体,为农民工、留守儿童、空巢老人上门送书,在工地、偏远地区建立图书流动站;③心系青少年成长,组织“小读者俱乐部”等活动,培养青少年热爱阅读的兴趣;④不抛弃、不放弃,将文化与温暖送给监狱服刑人员,激励他们早日回归社会。
4.5.2 创办特色讲座
举办免费讲座,提高市民文化素养是抚顺市图书馆近年来一直坚持的工作。本馆的公益讲座已经成为抚顺市的文化品牌,“浑河讲坛”、“市民健康系列讲座”、(下转第104页)“中国经典民族音乐鉴赏系列讲座”等已深入抚顺市民心中。本馆还邀请王立群、阎崇年、梁宏达、蒙曼等知名学者来做讲座,并且送讲座进社区、学校、部队、厂矿等,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欢迎。
4.5.3 开展主题“读书节”活动
2008年至今,抚顺市图书馆一共举办了5届读书节,每届读书节都有鲜明的主题,围绕这些主题市馆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吸引市民广泛参与,累计参与人次100余万,关注度之高是前所未有的。这一活动已经成为抚顺市的品牌文化活动,受到市委、市政府、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每届读书节都能得到赞助商的大力支持,无需政府投入,缓解了图书馆承办大型活动资金不足的压力。
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公益性文化教育机构,保护社会成员基本文化权益,维护社会信息的公平是需要通过免费开放来实现的。以抚顺市图书馆为例,免费开放只是一个起点,只有在这条路上义无反顾地走下去,才能切实推进公共图书馆公共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
[1] 吴慰慈,董炎.图书馆学概论[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108.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S].2012.
[3] 华婧.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后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J].云南图书馆,2011(3):8-10.
[4] 沈晨.对深化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服务的思考[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12(2):18-19.
[5]姜欣.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后的发展策略——以辽宁省图书馆为例[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2(3):71-73.
[6] 胡晓梅.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问题探析[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1(10):90-91.
[7] 黄俊.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对策研究[J].江西图书馆学刊,2011(6):56-58.
[8]张华锋.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带来的问题和应对措施[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2(1):1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