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 鑫,唐兴江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脑梗死的发病率大大增加,其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复发率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及精神负担。脑梗死的发病因素复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平时可以通过药物和调整生活方式来防治,而一旦发生脑梗死,治疗则最为关键。近年来,各种新药的研制与针灸、康复治疗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1]。笔者采用肌氨肽苷联合早期针灸、康复治疗对我科2011年8月—2012年8月的120例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进行了观察,现报道如下。
1.1 病例纳入标准 入选标准:(1)诊断标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NIHSS)以及疗效评定均按照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标准[2],并且经颅脑CT或MRI证实;(2)首次发病或既往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 (3)发病时间<48h[1],但已超过溶栓时间窗[3];(4) 入组前未经过抗凝等脑梗死预防性药物治疗;(5)同意针灸或康复治疗。排除标准:(1)既往有脑卒中病史并伴有神经系统后遗症者;(2)外伤性脑梗死;(3)各种急、慢性感染; (4)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者;(5)心房纤颤者。
1.2 一般资料 入选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其中男78例,女42例;年龄43~71岁,平均63岁,以50~65岁者居多。发病部位:单侧71例,双侧49例;其中内囊74例,豆状核、尾状核23例,侧脑室旁12例,丘脑11例。将入选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4组,各30例,各组患者性别、年龄、脑梗死部位、NIHSS以及合并症等方面具有均衡性。
1.3 治疗方法 4组入院后均立即给予常规治疗,在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循环、脱水降颅压等药物治疗方面均相同,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并发症者给予相应对症治疗。其中对照组与针灸康复组在观察期间不使用脑神经保护剂。肌氨肽苷组给予肌氨肽苷注射液20mg(北京赛升药业),加入5%葡萄糖溶液或0.9%氯化钠溶液中,静脉滴注,1次/d,10d为1疗程。联合治疗组采用肌氨肽苷以及针灸、康复治疗。
1.3.1 针灸治疗采用头针+体针针刺 头穴针刺,取运动区、百会、四神聪等穴位。体针针刺时患者取平卧位。软瘫患者穴位取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足三里、三阴交、血海[4];硬瘫患者加取天井、外关、阳陵泉、风市、昆仑穴位。针灸时均常规消毒穴位,患侧取穴,按上述穴区垂直进针,得气后接6085-2型电针仪,采用连续波,频率80~100Hz,刺激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留针30min,1次/d,10d为1个疗程。
1.3.2 康复治疗 采用以Bobath疗法为主的神经促通训练,由专业康复治疗师实施,指导患者或患者家属进行抑制痉挛模式良肢体位摆放[5]。训练内容包括:(1)良肢位的摆放;(2)床上四肢的主动和被动活动; (3)床上体位转移,卧-坐-站体位的转移及床-椅转移训练;(4)平衡训练;(5)步态及上下台阶的训练;(6)支具和辅助步行器的应用训练;(7)日常生活活动 (ADL)训练,如穿衣、进餐、大小便、梳头、洗漱等生活动作的训练。上肢及手的功能训练包括肩、肘、腕、掌指及指间关节各方向的活动训练;下肢以步态训练为主,练习踏步、单足站立及转身,逐渐过渡到下蹲至站立练习。康复训练分步骤循序渐进,针对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选用合适的促进技术处理以及运动量。康复训练一般在针灸治疗后的第1小时内完成。每次训练30min,1次/d,10次为1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 4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均进行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脂、血糖、血压、心肌酶,心电图等检查,并由不了解本研究设计的固定第3人对治疗前、后各组患者NIHSS进行评定。
1.5 疗效评价标准 NIHSS参照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患者临床NIHSS标准》[6]。在治疗前及治疗30d后各评分1次。按照《临床疗效评定标准》评价疗效:(1)NIHSS减少91%~100%为基本痊愈;(2)NIHSS减少46%~90%为显著进步;(3)NIHSS减少18% ~45%为进步;(4)NIHSS减少0~17%为无变化;(5)NIHSS增加18%以上为恶化;(6)患者死亡。有效率=基本痊愈率+显著进步率+进步率。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 ()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法;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各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30d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53.3%,肌氨肽苷组为60.0%,针灸康复组为66.7%,联合治疗组为93.3%。4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针灸康复组和肌氨肽组及联合治疗组疗效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针灸康复组与肌氨肽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联合治疗组与肌氨肽苷组及针灸康复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2.2 各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比较 4组患者治疗前NIHS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30d后4组患者的NIHS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30d后联合治疗组NIHSS与另外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肌氨肽苷组、针灸康复组与对照组比较,肌氨肽苷组与针灸康复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2)。
2.3 不良反应 4组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再次脑血管意外、晕针、断针、病情恶化、死亡等情况。4组在治疗后复查血尿常规、血小板计数、肝肾功能等方面均无明显异常。
表1 4组临床疗效比较(例)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in 4 groups
表2 4组治疗前后NIHSS比较(,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NIHSS in 4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表2 4组治疗前后NIHSS比较(,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NIHSS in 4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30d后30 17.90±3.87 7.90±4.1530 16.80±4.54 12.73±5.00肌氨肽苷组 30 18.33±3.16 13.00±3.93针灸康复组 30 17.70±5.20 11.47±4.70联合治疗组对照组
Cochrane系统评价发现,目前对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最有效的措施是卒中单元、抗血小板治疗、早期溶栓治疗及对有心房纤颤的患者进行抗凝治疗[7]。故脑梗死发生后积极抢救缺血半暗带,抢救梗死区周围潜在的可逆性损伤的缺血脑组织[8],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减少致死率至关重要。而脑卒中后肢体的功能障碍会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工作。
本研究证明肌氨肽苷联合早期针灸康复治疗对急性脑梗死在疗效、NIHSS改善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优于单用肌氨肽苷组或针灸康复组,其机制可能为:肌氨肽苷具有较强的利钠、利尿、舒张血管平滑肌和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作用,且对于缺血性心、脑细胞有很强的保护作用[9]。其含有多种心脑血管活性物质,主要成分包括心房肽、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RP)及三磷腺苷 (腺苷)等核苷酸 (核苷)类,此外还含有20多种氨基酸及其中间产物。而本研究中肌氨肽苷对脑梗死的疗效与其主要成分CGRP密切相关。CGRP是一强效的舒血管多肽,在脑血液循环中有较强的舒张血管和免疫调节作用[10]。已有研究表明,外源性CGRP可显著增加脑血流量、减少局灶性脑缺血梗死灶的体积,对缺血脑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11]。
大量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证明,针刺能够改善脑血液循环,增加脑血流量,减轻脑组织损害,同时对卒中后高血黏度等血液流变指标能产生非常有效地治疗作用,降低血脂,改善脑微循环,及时建立病灶处的侧支循环,从而有助于肢体功能的恢复,临床症状的改善[12]。
研究报道,脑卒中在造成脑损伤后,中枢神经系统在结构或功能上具有重新组织能力及可塑性,在条件适当时,部分神经元可以再生[13],这是康复训练运动恢复的理论基础。近年来,康复训练在脑梗死后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Bobath康复技术,它主张按照正常个体发育顺序,利用感觉反馈输入 (如自发性姿势反射和平衡反应),调节运动功能,诱发正常的运动反射输出,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对运动输出重组而改善运动功能[14]。已有大量基础及临床研究证明,早期、科学、合理的康复训练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挖掘损伤修复的潜力,促使末端突触再生,克服残疾所造成的障碍,最大限度地恢复运动功能,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15-16]。脑梗死发病后1~3周是最易发生合并症的时期[17],如肩手综合征,肢体痉挛等,因此早期进行针灸、康复治疗,抑制合并症,对于减少致残率具有重大意义。
本研究中,肌氨肽苷通过外源性给予脑梗死患者CGRP等有效成分,在增加脑血流量同时减少局灶性脑缺血梗死灶的体积。针灸也通过增加脑血流量,减轻脑组织损伤,二者协同发挥对缺血脑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康复治疗则利用神经系统的可塑性,恢复肢体功能重建,改善脑梗死后肢体功能障碍。故肌氨肽苷联合早期针灸、康复治疗对于急性脑梗死在治疗后疗效、NIHSS改善方面均明显优于不使用或单用肌氨肽苷、康复治疗组,并且联合组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故肌氨肽苷联合早期针灸、康复治疗的联合治疗方案,临床疗效显著且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1 贾建平.神经病学 [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76.
2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 [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3.
3 饶明俐.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摘要二[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5,22(6):487.
4 郭海龙.早期针灸康复治疗急性脑梗死后偏瘫30例临床观察[J].当代医学,2010,16(15):151.
5 李怡,李雨峰,潘福琼,等.针刺配合Bobath疗法改善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状态的临床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8,14(11):1063.
6 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分会.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 (1995) [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1.
7 曾宪容.卒中单元简介[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4(1):55-58.
8 王爱玲.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 [J].中外医疗,2011(35):98-99.
9 宣艳敏,李磊,佟素萍.肌氨肽苷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疗效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29(25):6092.
10 Bulloch K,Milner TA,Prasad A,et al.Induction of 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like immunoreactivity in hippocampal neurons following ischemia:a putative regional modulator of the CNS injure/immune response[J].Exp Neurol,1998,150(2):195-205.
11 Holland JP,Sydserff SG,Taylor WA,et al.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 reduces brain injury in a rat modle of focal cerebral ischemia[J].Stroke,1994,25(10):2055 -2059.
12 曹文忠,张莉,宋书邦,等.针灸预防中风后遗症复发的临床研究 [J].中国针灸,2003,23(6):317-320.
13 王丽,戴海琳.早期康复治疗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7):1175.
14 严隽陶,齐瑞,房敏,等.脑卒中分期康复治疗方案[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6,21(5):455.
15 王茂斌.偏瘫的现代评价与治疗 [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672.
16 邓丽,刘晓冬,张拥波,等.急性脑梗死的治疗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3):825.
17 Brott T,Bogousslavskg J.Treatment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 [J].N Engl J Med,2000,343:71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