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观察员 莫北
“多极化”是当今流行的一个普遍的政治经济甚至包含军事的观点。观点认为世界格局正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未来的世界可能出现几个力量中心,这几个中心可能包括美国、中国、欧盟、俄罗斯以及其他崛起的大国。
这个格局,从什么时间开始变革的?
有观点认为是从世界冷战结束开始逐渐演变而成。经历冷战后近20年经济全球化的迅猛扩展,长期由发达经济支配和影响的世界经济进程发生历史性变化。市场经济成为全球居支配地位的经济体制后,资本逐利的本性引发全球范围内的产业转移,新兴经济体趁势迅速崛起。在西方醉心于扩大冷战成果,争夺战略要地之时,中国在潜心发展,俄罗斯在重整齐鼓,而印度、巴西、南非等拥有人口、资源、能源和地缘优势的国家也在悄然壮大。
也有观点认为从2007年8月9日开始浮现的金融危机加速了这一进程。这场危机在吞没了华尔街后,以不可思议的速度迅速蔓延,最终导致全球经济重创。让曾经的一超多强到多级世界的分化加速,世界局势发生主要的变化是:中国迅速崛起,美国快速衰落、日本边缘化,俄国再度兴起。
综合这些观点,不管是冷战结束,还是全球金融危机,的确都从事实上改变了世界发展的格局。伴随着既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二元垂直非对称经济格局向多元梯度非对称经济格局演变的转变,全球经济转型将推动能源需求总量与结构发生深刻变化,未来5年将是新兴经济体改变全球能源需求格局的重要转型期,全球能源供应品种和贸易结构将更趋多元化。
多级化的世界,资本逐利的本性引发全球范围内的产业转移在能源供需领域呈现历史性的的变局。北美供过于求、亚太供不应求、欧洲供需平衡的总体全球能源新格局、新趋势正在开始形成;美国正在重新描绘其能源独立蓝图;俄罗斯正在为摆脱对欧能源输出依赖而改变战略。
在供应方面,曾经掌控了过去半个多世纪、一直被喻为世界“油库”的中东地区,以沙特阿拉伯为代表的中东国家以其巨大的石油藏量和产量在全球能源市场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随着页岩油气、油砂油等非常规化石能源资源开发的加速,世界能源格局在今后10年到20年间或将发生重大变化,南北美洲国家在世界能源供应中的地位将逐渐上升,世界能源供应渠道将呈现更加多元化的局面。
首先,北美正在步入“能源的黄金时代”。得益于页岩油气技术革命的成功,美国本土的油气产量正在快速提升。据国际能源署(IEA)的预测,最快到2017年,美国的石油产量将超过沙特排名世界第一。据美国的预测,到2020年美国将成为天然气净出口国,到2030年左右将成为石油净出口国。同处北美大陆的加拿大油砂矿藏十分丰富,占世界可开采量的80%左右。随着油砂油开发技术的进步,今后20年加拿大的石油产量将以每年2.4%的速度增加。
其次,中美和南美洲国家的油气产量也有望继续提升。墨西哥、阿根廷和巴西都拥有巨量的页岩油气矿藏,开发潜力巨大。巴西的海洋石油开采正取得长足进步,预计该国石油产量每年将保持4.9%的增速,到2030年将成为世界第六大产油国。南美洲传统的石油强国委内瑞拉仍保持着旺盛的生产能力。
可以说,受益于资源蕴藏丰富的天然优势以及开采技术的发展进步,美洲地区将逐渐成为世界油气生产的另一个中心,并大有超过中东地区的势头。
除却美洲便是非洲。非洲原油虽然替代不了中东原油,但中东局势的纷乱让世界油气开发商的目光再度聚焦非洲油气开发的潜力。非洲地区不仅有丰富的、已发现而未开采的油气资源,而且还具备发现世界级新油田的巨大潜力。早在2009年就有数据分析称,未来5年世界石油产量增幅的1/4将来自非洲。有专家称,就非洲的石油、天然气工业以及世界原油价格目前的状况而言,非洲将继续成为油气领域“未来伟大的前沿”。
在消费需求方面,OPEC未来5年的实际增产潜力有限,沙特阿拉伯的产量弹性依旧最大,不稳定的全球地缘政治和经济、金融形势促使各国更加重视战略石油储备,石油安全仍是全球能源安全的核心。
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国家大多地处亚太地区,正在推动能源需求快速增长;福岛核事件后,日本弃核也极大增加了亚太地区能源供应的紧张局势,致使今后相当长时间里亚太地区的能源需求将保持旺盛势头。而亚太地区能源资源相对匮乏,尤其是油气等优质资源缺口较大。所以,在亚太地区,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供不应求的局面将长期存在。反而欧洲整体经济形势决定其长期能源需求增长潜力有限。这里俄罗斯、挪威等国的能源资源相对丰富,可以大量出口到欧洲其他国家,而且,欧洲较为重视节能和低碳经济发展,所以未来供需平衡易于达到。
在多级世界形成的进程中,建立全球能源新秩序面临多方挑战,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就解决能源环境问题存在明显分歧,发达国家往往容易忽视广大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中国作为典型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要比发达国家多而复杂。如何面对和解决发展中的能源安全问题,用一句至理名言回答,即“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导致对能源的需求不断上升,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能源进口大国和能源消费大国。从1993年成为成品油净进口国至今,20年里,随着中国经济的开放和快速发展,能源工业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绩,特别是在油气的海外合作领域,已在全球33个国家实施了100多个国际油气合作项目,建成了五大国际油气合作区。我国已成为世界各国重要的能源合作伙伴,同时也推动着国际能源秩序的多极化。
据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能源战略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能源国际合作报告2012/2013》主编许勤华介绍,我国20年能源国际合作的发展历程有以下三大特征:一是中国能源国际合作领域多元化,从油气扩展至可再生能源、科技装备等多个领域;二是国际合作对象不断扩大,与近40个国家建立了双边能源合作;三是合作方式不断创新,金融因素的介入和非国有企业参与的合作主体日益增多。同时,中国的能源安全观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零和的现实主义观到双赢的自由主义合作观,从能源独立观转向能源相互依赖观,对能源供应的关注日益转向了对能源需求的关注。
对于中国在国际能源合作中取得的成就,BP公司前任首席执行官约翰·布朗也在回忆录中感慨:来自中国的石油公司正在日益崛起,掌握越来越多的游戏规则制定权。早晚有一天,他们会超越单纯意义上的国际石油供应商,成为更有竞争力的油气资源开发商。
2009年后,中国四大能源公司海外收入有了进一步飞跃。以中国石油为例,经过20年不懈努力,中国石油海外油气业务从无到有、由弱变强。截至2012年年底,中国石油海外油气业务遍及全球31个国家和地区,管理和运作了82个油气合作项目,初步形成了上中下游一体化的海外油气业务规模化发展格局。随着海外油气勘探取得一系列重大发现,先进开发技术的成功应用和新业务开发获得突破,中国石油海外油气生产能力大幅提高。2012年年底,中国石油海外油气业务年作业产量当量达1.0428亿吨。国际工程技术服务在确保中国石油海外油气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大力开拓国际市场,保持了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截至2012年年底,“走出去”的中国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作业队伍超过1000支,为60多个国家提供工程建设和工程技术服务。随着中哈原油管道、中亚天然气管道、中俄原油管道、中缅油气管道等跨国油气战略管廊建成并投运,海外油气田运输管道和跨国管道运营总长度突破1.1万公里,年输送能力超过7000万吨当量,有力保障了国家能源安全。中国石油国际油气贸易实现快速发展,2012年国际油气贸易规模显著扩大。国际贸易量首次突破3亿吨,贸易额达到2300多亿美元。
中国能源多元化的国际合作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地缘政治,加强了中国与全球主要国家、地区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联系,促进了相互理解,缓解了不少地缘政治冲突的影响,不仅重塑了国家关系,使其变得更为稳固和富有弹性,而且在国际上树立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