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火青 陈彦平
(作者郑火青单位为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陈彦平地址为USDAARS Bee Research Lab, Beltsville, MD 20705, USA)
2013年1月8日至12日,美国养蜂协会(American Beekeeping Association,ABF)和美国养蜂学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Professional Apiculturist,AAPA)联合在宾夕法尼亚州的赫尔希镇隆重召开美国养蜂大会。本文主要基于会议见闻,介绍授粉之外的美国养蜂业相关情况。
美国养蜂业有两个全国行业协会,分别是美国养蜂协会和美国蜂蜜生产者协会(American Honey Producer Association,AHPA),前者有会员约1000人,后者有会员约400人。后者人数虽不及前者,但大多数会员是专业蜂农,实力庞大。两个协会每年都在同一时间不同地点举办年会。如今年,ABF在美国东海岸举办年会,AHPA同一时间(1月8~12日)在美国西海岸加利福尼亚州的圣地亚哥举行年会。
美国养蜂学会(AAPA)则主要由一些养蜂学研究人员组成,每年举行1次年会 (The American Bee Research Conference, ABRC) 开展学术交流,会议地点则在ABF和AHPA会议地之间轮流。华人科学家黄智勇博士是该学会的积极组织者,今年他担任学会主席。
今年美国养蜂协会和学会会议举办地赫尔希镇(Hershey)又名好时镇,是美国负有盛名的好时巧克力工厂所在地及著名旅游城市,无处不在的香甜巧克力和香浓温馨的小镇氛围令人流连忘返。本次会议内容主要包括展销会、ABF组织的大会报告和研讨会、AAPA组织的学术交流等。
展销会仅面向参会人员,共有50家企业或单位参展,其中半数以上是蜂机具和蜂药生产销售企业。两个最大的展位分别属于MannLake公司和我们熟悉的达旦父子(Datant & son)公司。MannLake公司已有近30年历史,主要生产销售蜂机具、蜂药、蜂蜡蜡烛和蜂业书籍等。Datant公司是一个有着150年历史的成功的家族企业,除生产销售蜂机具等外,还是美国蜜蜂杂志的出版商,目前由Datant家族第五代传人经营。此次展销会由其第六代家族成员Gabe Dadant和Luke Dadant Menn带队参加。各式各样的蜂箱和喷烟器是展销会的主力军。达旦公司展位摆放的一个1米多高的喷烟器吸引了不少人的兴趣,另一家公司整个摊位则只摆放了一个自行设计的电子喷烟器,价格不菲,促销价也要100美金。
为了吸引参会人员参加展销会,主办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在展销会开幕时举行招待晚餐、参会人员收集满所有展位负责人的签名就有机会参与抽奖减免明年的会议注册费、在展销会现场开辟休息区、会议所有茶歇安排在展销会现场等等。这些措施的确很有效果,两天半的展销会温馨活跃,为业内人士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商贸及交流平台。
ABF大会邀请了美国蜂业界的两位重量级科学家做大会主题报告。May Berenbaum博士是美国国家科学院搞蜜蜂研究的三个院士之一,是伊利诺伊大学昆虫学系的系主任。Robert Page博士是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文理学院院长兼副教务长,主要以蜜蜂为模型研究复杂社会性行为的进化,特别是从基因网络到社会性行为互作等层次研究蜜蜂劳动分工机制。
Berenbaum博士是植食性昆虫与宿主植物互作关系领域内世界顶尖的科学家之一。她的杰出贡献不仅在于一些基础研究工作,更重要的是,她能够把深奥、陌生的科学知识通俗易懂的传递给公众。她被认为是“世界上最能传递科学信息的人物之一”,不仅为学术期刊撰写基础研究论文,也为一些公众期刊撰写通俗易懂的文章或者通过媒体向公众介绍最新进展。近年来,她把工作内容拓展到了蜂学研究和推广上,为传播蜜蜂知识起到重要作用。这次报告,她用半个小时深入浅出地总结了自2006年以来关于CCD的研究进展,涵盖了300多篇文献,亦庄亦谐地综述了一些重要观点,显现出深厚的学术功底、总结归纳能力和沟通技巧。
Page博士则介绍了其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高花粉采集力蜜蜂的选育工作,他的研究结果表明蜜蜂花粉采集力和工蜂卵巢大小及卵黄原蛋白量有关。他们的特邀报告受到与会者的热烈反响和高度评价。
主会场的报告主要由一些受邀请的科学家和行业带头人介绍综合性主题概况或研究进展,其中由美国农业部下属的3个蜜蜂实验室的几位科学家介绍实验室相关研究进展就占了约四分之一时间。美国农业部现在分别在马里兰、路易斯安那、亚利桑那州下属有3个研究蜜蜂的实验室,分别主要从事蜜蜂疾病、蜜蜂遗传与育种和蜜蜂营养的研究,有科学家近20人,每个科学家都有独立研究室,并配备有专职技术员。在纳税人主导的美国社会,这些由政府全额资助的研究人员把及时向蜂农介绍研究结果作为一种责任,每年每个实验室都会有两个报告。主会场报告还包括养蜂生产中的一些实用养蜂技术和一些全国普查项目的进展,此外还穿插有一些赞助商的报告。
分会场报告主题包括杀虫剂、笼蜂、育王、蜂蜜生产和包装等主题。值得一提的是,在小规模养蜂的主题上,会议安排了整整一天半的分会场报告向初学者介绍养蜂基本技术。基于授粉的美国养蜂业闻名于世,可是,美国养蜂业的另一面却鲜为人知——美国绝大多数的蜂农仅是业余养蜂。
以马里兰州为例,全州有13000箱蜜蜂,却注册有1723名蜂农和1900个养蜂点;仅有6名蜂农全职养蜂(几年前这一数字为0),两个最大的蜂场分别有3200箱和2000箱蜂,62%的蜂农仅有1~2箱;更加不可思议的是,在州政府里却有7名专门负责养蜂管理和宣传的政府工作人员,他们的工作细微到了每个蜂群。当我们受邀参加马里兰州或各地的养蜂会议时,见到的蜂农也都是些来自各行各业的业余爱好者,有些人已经有几年的养蜂经验,有些人则刚刚开始。当地养蜂协会每月或每两月举行一次俱乐部活动时,主题不外乎些养蜂技术培训,每次却都不乏参加的人。同样,虽然农业大州佛罗里达州在册的2500名蜂农中绝大多数仅有1~10箱蜜蜂,但政府养蜂管理人员却达到了12个,是美国各州最大的养蜂管理队伍。
这一现象的存在有一定的社会背景:
1.美国中产阶级多,这些中产阶级有条件在工作之余从事自己的爱好。
2.宣传、教育和推广工作到位。美国不少大学设有养蜂推广岗位,政府也有不少养蜂推广项目,长期以来,蜜蜂的重要性已经深入人心。一些小学或中学会不时邀请蜂蜜皇后或从事养蜂研究的家长到学校做报告;而一些政府养蜂推广项目也把中小学生当作重点对象,就连这次的ABF大会也有一个专门为小孩开设的趣味活动。虽然这些学生中将来仅有极少数人会从事养蜂事业,但蜜蜂对于农业和整个社会的重要性成了学生的基本常识,也由此植入到美国文化中。
3.民众教育程度高,乐于接受新事物,尤其是如养蜂这样利己又利于社会的活动。
会议最后半天安排了丰富的小型研讨会供大家交流经验,主题包括授粉、病虫害防治、蜂疗和蜂蜡的用途等。
其中一个研讨会主题是讨论美国是否申办2019年的Apimondia大会。主要由ABF前任主席Dave Mendes及其他几位有参会经验的骨干介绍相关情况,引导大家讨论是否申办及如何组织等相关事宜。Apimondia大会每两年举办一届,分别在欧洲和欧洲以外的国家轮流举行。自2005年来,分别在爱尔兰、澳大利亚、法国、阿根廷举行,2013年将在乌克兰,2015年将在韩国举行。
因此,按照惯例,2017年的举办地将在欧洲国家产生。鉴于ABF还没有承办Apimondia的经验,有人提出先承办Apimondia的小型研讨会,以熟悉相关的运作方式。中国养蜂学会曾在2011年申办2015年的会议,但遗憾地落选于韩国。如果最终ABF确定申请2019年的举办权,而我国也有此意向,那在2015年韩国举行的Apimondia大会我们将面临不小的挑战,因为美国蜜蜂授粉产业的运作方式对全世界的蜜蜂从业人员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相比较而言,蜂蜜皇后项目(Honey Queen Program)是ABF的一个特色。该项目是完全公益性的项目,目的是向公众宣传蜂蜜用途和蜜蜂的重要性,促进公众对美国蜂蜜的消费和对蜜蜂的了解,从而促进美国养蜂业健康发展。
自1959年开始,ABF每年都会在开会时选出一个蜂蜜皇后和蜂蜜公主,作为蜜蜂产业的形象代言人。蜂蜜皇后和蜂蜜公主在任期内有责任参加大量公众活动,向公众特别是中小学生宣传蜜蜂及蜂蜜的重要性。所以她们不仅要对蜜蜂及其产业有很深的了解,还要善于表达和沟通,能应对媒体,知识面广,还要有面对这项工作的激情。另外,有时她们需要向公众展示如何将蜂蜜用到烹饪中,所以还要精通烹饪。一般这些蜂蜜皇后或公主来自养蜂世家,自己也有养蜂经验。据2012年的美国蜂蜜公主Danielle Dale介绍,在一年任期内,她跑了21个州,为总计9500名学生做了150场次演讲,通过媒体采访共募集了超过10万美金捐款。
各地和各州可以有自己的蜂蜜皇后,各州的蜂蜜皇后在每年ABF会议期间竞选美国蜂蜜皇后或公主。今年,来自于明尼苏达州、宾夕法尼亚州、德克萨斯州和威斯康辛州的四位2012年的蜂蜜皇后来到大会现场竞选2013年的美国蜂蜜皇后或公主。连同2012年的美国蜂蜜皇后和蜂蜜公主,六位年轻貌美的女士成了ABF大会一道靓丽的风景。整个会议期间,到处都可以见到她们的身影,身披绶带,头顶皇冠,游说人们购买5美元一张的抽奖券。虽然奖品少,也不贵重,但因为大家都知道这是一项公益活动,最终是在支持自己的行业,一般都会买下一两份抽奖券,有不少人甚至会买下好多份,几天下来几位女士所售的抽奖券至少有上千份,她们也就为项目募集到了数千美元的资金。
另外,在展销会现场,还不时穿插着由这一项目组织的拍卖会,几位蜂蜜皇后和公主就自然当起了礼仪小姐。这些拍卖品都由个人或公司临时捐赠,主要是蜂蜜,也有一些历史书籍或工艺品。在这里,每件拍卖品都有自己特殊的价值,一件价值几美元的蜂蜜或蜂蜡,从10美元起拍,每次加价至少10美元,可以拍到几十美元,平均成交价达到40~50美元。也不乏热心人士一次性拍下好几瓶蜂蜜。短短一个小时,就可有数千美元成交额。与她们接触,你可以感觉到美国养蜂业的内在动力,这一内动力源于大家的热情奉献,彰显于蜂蜜皇后们的尽职尽责。
这些蜂蜜皇后不仅仅愿为美国养蜂业服务,当我们向项目负责人Anna Kettlewell女士提出是否可以由蜂蜜皇后通过网络视频为国内的学生做一演讲时,她欣然应允。更令人惊讶的是,作为项目负责人,她也仅是众多志愿者之一,不从项目领取任何报酬。
蜜蜂保护奖励基金会(Foundation for the Preservation of Honey bees)是ABF在1999年成立的一个非盈利性组织,主要目的是提升蜜蜂文化,培育未来的养蜂学研究人员。基金由理事会和由ABF指定的执行董事监管,资金主要来自于养蜂和相关产业人士的捐款。基金会每年按照每人2000美元的额度奖励5~6名养蜂学的研究生参加ABF的大会,介绍研究成果。获奖候选人需报送申请材料,经同行专家推荐、评审委员会评议,提名、终审等多道评选程序,并最终由奖励基金会理事会批准产生。在今年入选的6名获奖者中,浙江大学的李志国博士生作为中国人首次获得这一奖项,到会介绍了以色列麻痹病毒影响蜜蜂回巢能力的研究成果,受到同行专家的好评。
ABRC是美国蜜蜂研究年会。会议邀请了法国农科院的Yves LeConte博士做主题报告,介绍了他课题组几十年来关于信息素和社会性行为调节的研究结果。受CCD及其它原因导致的蜂群数量下降的影响,蜜蜂疾病和健康方面的研究成了蜂学研究领域的热点,ABRC组织的报告有一半以上属于这一领域。参会人员主要来自美国,但也有来自加拿大和欧洲,同时也有我国福建农林大学和浙江大学的多位学者参与。
主办方在离好时小镇1个多小时车程的New Columbia和Lewisburg安排了两个参观地点。Brushy Mountain Bee Farm成立于1977年,主要经营蜂机具和笼蜂,可供参观内容并不多,工作人员主要向大家介绍了公司的运营情况和订单处理过程。随后,一行人参观了公司的仓库。他们的经营范围涵盖了任何在养蜂生产中用得到的东西,各式各样的蜂箱、巢框、巢础、饲喂器、摇蜜机、蜂王标记笔等等一应俱全。
另外,他们还出售制作蜂蜡蜡烛、肥皂、酒的一些原料(如香料)、书籍、工具(如蜜蜂塑模)等,这也反映了美国养蜂市场的一些需求。因为对于一些业余养蜂人来讲,用自己的蜂产品制作出蜡烛、肥皂和酒是他们养蜂的乐趣之一。参观完仓库后,工作人员把我们领到后院,让我们参观了两个八框箱体的蜂群。不知为何,虽然室外仍然有很多积雪,可其中一箱却仍有些蜂在外活动。
第二个参观地点Hackenberg蜂场非常有特色。老板Dave Hackenberg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养蜂,曾是ABF主席,在2006年最早发现和报告了CCD现象,算是美国养蜂届有名的公众人物。蜂场共有2400箱蜂,兼营授粉和产蜜。遗憾的是,当时他们的蜂群都在美国南部的佛罗里达州,在这里我们没有见到任何蜂群。不过,他们家的养蜂历史、一些古老的蜂机具、家庭式的蜂蜜和蜂蜡处理车间和蜜蜂饲料加工车间还是吸引了大家的兴趣。门口停放的三辆卡车和一辆装卸车也能看出蜂场规模不小。
毫无疑问,美国养蜂业发达,支撑着整个行业的最重要因素是现代农业旺盛的授粉需求。一个花期每箱蜂可收租金近100美元,而转地蜂场每年平均可出租蜂群四五个花期。一年下来,收益颇丰。拥有几千箱蜂的蜂场不足为奇,上万甚至几万箱蜜蜂的蜂场比比皆是。所以,不少蜂场的年收益可达到百万美元以上。无疑,如果能在我们国内建设起发达、完善的蜜蜂授粉产业,整个蜜蜂产业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美国人工成本高,养蜂只能采用粗放管理,加减巢脾时都是以整箱为单位,极少放隔板。即使越冬时,也都会有一两个继箱,和我们“蜂脾相称”的养蜂基本理论不符。但事实上,这就是他们几十年来采用的养蜂方式。这种蜂群管理方式对于以授粉为主要目的的养蜂业来说应该算是合理的。而且这一方式在非洲和欧洲都被广泛采用。
CCD的爆发惊醒了整个养蜂业和美国社会,使得养蜂业得到了媒体和公众更多的关注,也吸引了更多的财政支持。6年多的研究、300多篇文献报道,却仍然没能完全解开CCD之谜。但试想,如果我们也采用这样的养蜂方式,粗放管理,不管蜂脾是否相称,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开箱一次,我们是不是会碰到比这更严重的问题?如果比较中美两国饲养的西方蜜蜂的抗病性,估计我们绝大多数蜂种(或品系)不及他们。
从蜂农数量看,美国业余养蜂人员数量远超过专业蜂农。虽然他们的直接产出并不高,甚至对商业授粉和蜂蜜贸易没有任何贡献,但他们的存在使得养蜂行业得到了更多的关注,也使得养蜂业在整个美国文化中越嵌越深,成了一个行业长久发展的内在动力。长期的教育、培训、宣传是条件之一,而民众的教育程度和社会发展水平是不可或缺的土壤。
针对中小学生的蜜蜂知识讲座显现出了美国养蜂业是何等的高瞻远瞩;而作为美国科学院院士的May Berenbaum博士却在致力于养蜂推广,令人钦佩。奥巴马入主白宫后,在后院里养的那箱蜂完美地体现出了美国业余养蜂的文化——自给自足,利己利人,乐在其中。虽然,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或许是一个我们目前难以企及的境界,可我相信,这是一个值得我们追求的目标。养蜂技术,我们不亚于人;养蜂机具,我们在不断创新;养蜂科学,我们在不断努力。中美社会发展水平至少有一二十年的差距,而二十年后,我们是否也可以有这样的养蜂境界?
(作者郑火青单位为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陈彦平地址为USDAARS Bee Research Lab, Beltsville, MD 20705, USA)
(责编:高爱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