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蚕蜂站:普及推广科研成果 与蜂农双赢

2013-09-10 13:39
中国蜂业 2013年15期
关键词:蜂业蜂产品养蜂

《中国蜂业》记者:请详细介绍一下贵单位实际工作是如何与科研相结合的?

刘进祖:首先,从单位职能上来讲,蜂业生产与科研、蜂业技术推广是北京市蚕业蜂业管理站的重要职能之一,是我单位开展行业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单位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其次,从开展科研工作的目标和服务主体上来讲,我单位的科研工作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以促进服务“三农”为核心,以产业生态富民为重点,以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为契机,通过打造和延长具有首都特色的蜂产业链,形成高端研发,品牌服务和营销管理在京,辐射引导在外的服务模式,促进产学研用结合,实现农民增收致富、企业增产增效。

还有,从具体开展的科研与推广工作内容上来讲,多年来,我单位重点加强对蜜蜂饲养、蜜蜂良种、蜜蜂授粉、蜜蜂病虫害防治、蜂产品深加工、蜂产品可溯源监控管理、蜂产品真实性检验与质量检测技术等与实际生产紧密相关的系列技术的研发、中试、应用和推广工作, 积极申报并承担了由农业部、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等下达的40余项蜂业科技研究与示范推广项目,并结合郊区区域资源的整体优势,依据蜂业科技实际需求,制定实施方案,以点带面,向周边地区辐射,提升了全市蜂业生产的整体水平。

刘进祖,研究员,北京市蚕业蜂业管理站站长,中国养蜂学会副理事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最后,从科研成果的普及推广上来讲,我站每年以提高蜂农综合素质、增强蜂业科技水平为出发点,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科技培训活动,采取教师面授与电化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与分散自学相结合、知识培训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培训时间与农时季节相结合的培训方式,举办了大量的蜂场管理、蜜蜂饲养管理、蜂产品质量控制及无公害蜂产品生产技术培训班,指导蜂农生产优质蜂蜜、蜂王浆、蜂胶等蜂产品,满足了广大蜂农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渴望。近年来,年均举办培训班20期,年培训蜂农5000多人次。

记者:这给实际的生产工作带来了哪些帮助?您有何心得体会与收获?

刘进祖:近年来,北京市蜂业科研工作取得了全国瞩目的成就,由市蚕蜂站主持研究并获得专利共11项(其中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外观设计专利2项)、研发蜜蜂新产品58种、制定北京市蜂业生产地方标准7项、编著或合著蜂业科技书籍12册、制作蜂业生产技术光盘3套、印制发放技术手册上万册。研究成果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农业科技推广奖14项,我本人也被国务院授予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荣誉称号。

蜂业应用技术的研究、示范和推广已经在北京市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北京现代蜂产业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蜜蜂饲养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标准化生产技术和优良蜜蜂品种的引进、选育和示范推广,使北京市的蜜蜂饲养规模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不足6万群增长到现在的近30万群水平,实现了近5倍的增长,蜜蜂良种率超过80%,蜜蜂病虫害发生率明显降低,蜂产品质量安全得到显著提高,养蜂每年产值达到1.8亿元,蜂产品加工产值超过9亿元,出口创汇超过1000万美元,并且涌现出了一大批年收入10万、20万元的养蜂致富典型。同时,蜜蜂授粉在北京的产业化研究和应用发展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每年为大田果树、设施西瓜、设施草莓、蔬菜制种等作物授粉达到50万亩,为作为增产提质效益超过1.5亿元,引起了党中央、农业部领导的高度重视,为全国现代都市化农业的发展起到重大的推动和示范带头作用。

多年来,在蜂产业科研带动实际生产工作中,我体会最深的有两点:

第一,是要加强科研体系平台建设。从全国范围来看,近年来农业部、财政部支持开展的现代农业技术体系(蜂体系)建设,把全国的同行业科研资源整合起来,协同配合,并通过试验站、示范县和示范基地建设,真正建立了科研、试验、示范、推广的平台,将产、学、研、用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用科技高端引领,带动产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

从北京市范围来看,目前我站已牵头联合北京市科委农村发展中心、北京市农科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北京市蜂业公司等单位建立了蜂产业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下设蜜蜂授粉、蜜蜂饲养、蜜蜂病害与蜂产品开发四个研究室,分别由北京市蜂业各领域中、高级以上职称专家担任四个研究室主任,设办公室、试验室并挂牌,整合北京市蜂产业科技资源,利用各参加单位的研究基础与研究条件,同时与浙江大学、江西农大、扬州大学、集美大学等大专院校寻求合作,开展产业研究工作,并通过各区县蜂业主管部门、养蜂协会和蜂农专业合作社开展推广和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第二、要加强人才组织队伍建设。专业的人才是科研与推广工作的基础,近年来,我站为北京市蜂产业引进蜂学专业博士1名、硕士2名、本科生12名,培养在职博士1名、在职硕士2名,全部在岗位上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我站非常重视基层技术骨干的培养,在各养蜂区县选取年龄较轻、文化水平较高、养蜂技术过硬的养蜂农户,聘请中国农科院蜜蜂研究所专家,培养蜂业乡土专家(科技协调员)150名,发挥了辐射带动作用,在基层为广大养蜂户提供及时、准确的养蜂科技信息和技术服务。

记者:在发达国家,农业研发和推广主要由大公司自己做。在我国,研发与生产很多时候还处于脱节状态,故而成果转化仍是大难题。请介绍一下贵单位的研究项目与成果是如何进行转化的?

刘进祖:可以这样说,我单位在科研与实际生产的关系中起到了关键的桥梁作用,一方面,我站与中国农科院蜜蜂研究所、市农林科学院信息所以及京外蜂业科研单位(如:吉林省养蜂研究所、福建农林大学蜂学院、浙江大学、扬州大学等)联系密切,随时关注产业研究动态,并时常与科研单位联合开展研究工作,时常邀请科研单位专家为养蜂农户开展技术培训;另一方面,作为行业主管部门,我站可直接通过蜂农专业合作社来开展示范基地建设与技术示范推广,而且,我站下属还有北京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北京市蜂业公司,以国有企业为主体可对蜂产品溯源、加工等技术直接投入资金进行转化并产生最直接的经济、社会效益。

需要强调的是,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以来,市蚕蜂站按照“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加大扶持、培育亮点”的总体思路,积极宣传,引导广大蜂农、养蜂大户、蜂业企业及社会力量组建和健全蜂农专业合作社,走联合发展之路。目前,全市有各类蜂农专业合作组织79个,全市蜂农专业合作社成员约4075户,占全市养蜂户46.3%。蜂农合作社的出现,大大提高了蜂农的组织化程度,便于引进示范新品种、开展规模化养殖、进行蜂药管理和产品溯源管理、组织蜜蜂授粉、统一开展培训,使科研成果的推广普及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记者:科技创新主要有三个环节:研发、推广、使用。如果研发“顶天”,而不能“立地”,就形不成现实生产力和核心竞争力。这实际上也在强烈呼唤,科研工作既要以发展需求为研究导向,又要大胆走出书房去创业,把成果体现在创富中。您认为这其中存在哪些困难或者问题?应如何解决?

刘进祖:实际上,我认为科研工作的成果用于创富的过程中,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问题就是宣传,一定要让最终的消费者知道,什么是好的产品、真的产品、有科技含量的产品?跟普通的产品、原有的产品相比有哪些优势?科技含量体现在哪里?高的价格如何体现高的价值?

而宣传最困难的问题就是资金的问题。投入的资金少,宣传的媒体小,起不到应有的效果,而投入资金过多,找央视等大媒体宣传又不是一般中小型企业能够负担的起的。难点就是要找到投入与宣传效果的平衡点,尽量做到少花钱的同时提高知名度。一方面,要宣传蜂产业的富民和生态效益,引起领导的重视,争取更多的宣传资金;另一方面,要广泛、充分利用网络、新闻和消费者的口碑作为无形的广告媒体开展宣传。

记者:另外,在您看来这需要哪些政策和制度保障?

刘进祖: 近年来,北京市的蜂业扶持政策主要集中在为新增蜂群提供补助方面,如:北京市连续三年出台政策,新增蜂群每群补助100元;密云县连续8年出台养蜂政策,农户每新扩繁一群蜜蜂补助150元;门头沟连续3年出台扶持政策;延庆县大力扶持蜂业重点乡镇;怀柔区首次将蜂产业发展列入政府折子工程给予政策支持,充分调动了京郊蜂农的生产热情,全市产业规模迅速扩大。

猜你喜欢
蜂业蜂产品养蜂
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增强蜂产品科普宣传工作有效性
河南多甜蜜养蜂科技有限公司
河南卓宇蜂业有限公司
河南多甜蜜养蜂科技有限公司
河南卓宇蜂业
河南卓宇蜂业
蜂产品认知与消费行为调查研究
河南卓宇蜂业
蜂产品科普比蜂产品销售更重要
湖北省将蜂产品纳入农商互联重点支持农产品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