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尊辉,李华香,史建鹏
(东风汽车公司 技术中心,武汉 430058)
以往汽车设计时,往往只考虑车辆对乘员的保护程度,而忽略了对行人等弱势群体的保护。随着社会和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对行人等弱势群体的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各国相继出台了行人保护法规,加强对行人等弱势群体的保护。我国在2009年出台了行人保护法规 GBT24550-2009[1],目前虽然属于推荐性标准,但未来实施的可能性很大。因此,在车型开发的早期及时开展相关仿真分析有助于降低风险,是非常有必要的。
本文以某车型为例,建立了行人保护小腿碰撞分析有限元模型,并进行了仿真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使得该车型满足行人保护小腿碰撞法规要求。
在GBT中,行人保护小腿碰撞评价指标有:小腿加速度、膝部弯曲角及膝部剪切位移,其碰撞评价指标如表1所示。
表1 行人保护小腿碰撞评价指标
用于行人保护碰撞仿真分析的车辆模型只需要车辆的前半部分,包括发动机罩盖、防火墙及其之前的部分、发动机舱内部的各种附件及前悬架等结构。一般截取B柱以前的车辆结构作为仿真用模型。车辆网格模型在hypermesh中建立,主要进行网格划分和网格模型检查,模型的设置主要在PAMCRASH中进行。图1所示为建立的某车型行人保护有限元分析模型。
小腿冲击器采用ESI公司设计的小腿模型,由两个外覆泡沫的刚性件组成。冲击器总长为926±5 mm,质量为 13.4±0.2 kg,如图 2 所示。
根据GBT腿部碰撞区域划分规则,行人保护腿部碰撞区域由保险杠角、保险杠上部基准线和保险杠下部基准线组成,该车型小腿碰撞区域划分结果如图3所示。
GBT中要求选择最容易对行人小腿造成伤害的点作为试验点,一般选择车辆中间位置、前纵梁处以及保险杠边缘的点作为目标点。车辆中间点位置碰撞角度最小,小腿容易产生弯曲变形;前纵梁处结构刚度比较大,小腿容易产生较大的加速度;保险杠边缘泡沫比较少,容易对小腿造成伤害,该车型所选择的碰撞位置如图4所示。
GBT中要求:被切割的车身应牢固地安放在支撑架上;小腿冲击方向应平行于车辆纵向垂直平面;小腿与保险杠第一接触时刻,小腿底部应位于地面基准平面25 mm。仿真分析中,模型约束及载荷处理如图5所示。
1)约束车辆截面处六个方向的自由度。
2)对小腿模型沿X向施加40 km/h的速度载荷。
3)小腿模型下端距地面基准平面25 mm。
利用PAMCRASH求解器进行计算,所选择碰撞点的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仿真分析结果
由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碰撞位置1膝部弯曲角已经超出法规要求的限值,碰撞位置2膝部弯曲角也比较大,接近法规限值,存在风险。由图6及图7可以看出,车辆上端前保险杠中间支架结构较弱,小腿上部缺乏足够的支撑。
根据原方案(见图8)的分析结果,提出加强车辆上端前部保险杠中间支架结构的刚度,为小腿提供支撑,减小小腿弯曲程度,新方案如图9所示。
更改前部保险杠中间支架结构,优化前后分析结果对比如表3所示。
表3 优化前后分析结果对比
由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小腿加速度略微有所增加,膝部弯曲角和膝部剪切位移均有所减小,膝部弯曲角满足法规要求。优化前后车辆上端变形如图10、图11所示,可以看出,车辆上部结构变形较原方案有所减小。
本文以某车型为例,建立了行人保护小腿碰撞分析有限元模型,并进行了仿真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使该车型满足行人保护小腿碰撞法规要求。
[1]GBT24550-2209,汽车对行人的碰撞保护[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