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焰 王鹏 申玉飞 豆一玲 严玉玲
作者:郭焰,工程硕士,高级实验师,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食品工程系实训中心主任,研究方向是食品检测技术;王鹏、申玉飞、豆一玲、严玉玲,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830021)。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工作在行业企业一线的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如何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是高职院校一直在探索的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职业教育改革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为核心,其中一个共性趋势是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突出职业岗位能力,兼顾知识的连续性和完整性。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为此,改革高职食品检验基本操作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
食品检验基本操作是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的应用性很强的课程。食品检验基本操作课程内容涵盖玻璃仪器的规格与使用方法、重量分析和容量分析的基本操作、实验室所用纯水的制备、溶液配制与浓度计算、定量分析中的误差与分析结果数据处理、化学分析法基础、化验工作中的安全与防护及化验室管理。
通过食品检验基本操作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既掌握化验分析的操作技能,又掌握一定的基本原理;既懂化学分析法的要点,又懂一般化验室中常用仪器分析的操作过程。通过实训练习,使学生获得从事食品技术职业岗位必需的化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专业实验技能,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举一反三的效果,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熟练掌握分析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随着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多地出现,对食品检测人员的需求也越来越多。由于技能型人才总量不足,年龄断层,技术结构和人才素质失衡等方面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新疆食品企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提高。因此,急需大力培养食品检验方面的高技能人才,要求其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能进行食品生产及检验,具有较高的职业综合素质。
本课程是高职高专院校食品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获得从事食品技术职业岗位必需的化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专业实验技能,使学生能独立进行分析操作,并获得准确的分析结果;培养学生掌握食品分析与检验中重量法、容量法等化学分析方法的原理和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增强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综合能力,达到食品检验工中、高级技能要求。
根据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的要求,结合职业技术教育特色,课程教学加强实践技能的训练;要求学生掌握食品检验基本操作的理论知识,同时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要求学生具备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基本素质和食品检验岗位群必需的知识和技能。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既掌握化验分析的操作技能,又掌握一定的基本原理;即懂化学分析法的要点,又懂一般化验室中常用仪器分析的操作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化验工作中安全与防护的能力以及化验室管理的能力,能掌握从事食品技术职业岗位必需的化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专业实验技能,具备数据采集和分析能力,培养仔细、认真的工作态度,科学、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本门课程在设计过程中,针对专业培养计划和人才培养规格,本着为地方经济尤其是为新疆区域经济服务的原则,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技能鉴定标准》,本着宽基础、多方向的就业思路,根据专业岗位群技能要求,从而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时数和教学方法。本门课程设计有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两大模块,对知识目标描述使用“了解、理解、掌握”等目标动词,对能力的描述使用了“描述、掌握、会用、知道、完成”等目标动词。标准中理论知识模块为重点论述部分,实践教学模块则更注重学生参与及实际效果。
认真领会“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精神,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以能力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技能鉴定为依据,围绕能力训练来设计课程内容、组织教学。通过社会调研和邀请行业专家,对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以项目导向为引领,确定本课程结构。通过实训操作训练学生的食品检验基本操作能力,设计出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课程内容涉及中、高级职业资格“食品检验工”的相关技能要求。教学实施通过把本课程所要求掌握的基本技能分解成若干项目,借助实训引入相关的专业知识,倡导学生“做中学”,在实训过程中加深对重量分析、容量分析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应用,使学生具备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增强学生职业能力拓展的后劲,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本课程整体设计尽量做到符合三个规律:符合企业生产规律,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符合教学规律。
1)总体目标。本课程是以职业能力为目标,以项目导向教学为特点,突出课程的实用性和技术性,使学生获得从事食品检验职业岗位工作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操作技能、规范的操作手法;注重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使其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化验工作的安全防护能力、实验室的管理能力;树立全面质量管理意识,逐步培养学生科学的辩证思维、严谨的工作作风、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具备团队合作精神,为后续的专业课程、企业顶岗实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2)具体目标。
①遵守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
②会配制和标定各种标准溶液,并进行溶液浓度的计算;
③会按重量分析法、容量分析法的要求进行检测,基本操作准确熟练,并能获得准确的分析结果;
④会正确判断实验结果,并进行数据处理和数据误差分析;
⑤会正确撰写检验分析报告;
⑥会正确使用常用的玻璃器皿和干燥箱、水浴锅、电子天平、酸度计等仪器设备;
⑦能运用规范的安全的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⑧具有科学严谨、细致认真的工作作风。
3)知识目标。
①了解食品行业发展现状,食品检测的新技术和发展趋势;
②掌握定量分析中的误差分析和数据处理方法;
③掌握常用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方法、溶液浓度的计算;
④理解干燥箱、水浴锅、电子天平、酸度计等常用仪器设备的结构、工作原理,掌握操作规程和维护方法;
⑤熟悉化学试剂的分类、使用、存放方法;
⑥掌握食品检验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操作要求;
⑦掌握实验室安全防护知识、应急处理方法;
⑧了解实验室管理的相关知识。
表1
本课程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考核以过程性考核为主,重在考查学生在项目任务中表现出来的能力,考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和项目任务完成情况组成,期末考试成绩占30%,过程性考核成绩占70%,作为本课程的最终成绩。
考核形式:包括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
1)形成性考核。
①平时成绩。平时成绩主要分为出勤情况、课堂纪律、上课表现(即是否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课堂提问(即是否能够主动回答问题,以及回答问题的结果)、书面作业(包括是否能够按时完成,完成质量,有无抄袭现象)。
②项目任务完成情况:实践操作能力,即是否会动手操作,是否规范操作,是否能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是否能按照规定使用仪器,实验完成后是否能及时整理室验台面;实验设计能力,即是否能根据资料,合理设计实验步骤、安排实验时间,以及是否具有自我学习及创新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即是否能根据实验现象和数据,得出准确的实验结论;实验报告书写能力,即是否独立完成实验报告,是否规范书写实验报告,是否真实记录实验结果;小组合作能力,即实验过程中是否能与组员通力合作,分工明确,保证实验进程及质量。
2)终结性考试,指常用玻璃器皿和仪器基本操作技能考核。随机抽取典型的玻璃器皿和仪器的基本操作项目进行技能考核和口试,按评分标准进行成绩评定。尤其应注重实验综合考核。操作技能考核参照食品检验工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精心设计技能操作考核评分表,在完成每个实训项目的训练后,要求学生按照评分标准进行自检、互检和教师检查,从而保证公平、公正地评价学生。对考核不合格的学生,则要求其在开放的实训室完成再训练,直到达标为止,由此才能确保每位学生均能达到预期的课程培养目标。
3)成绩评定标准。
①平时成绩(20%):出勤情况和课堂纪律(10%)、上课表现及课堂提问(5%)、书面作业(5%)。
②项目任务完成情况(50%):实验操作技术(20%)、实验数据处理(10%)、实验报告(10%)、小组合作(10%)。
③实训综合考核(30%)。
本课程根据学生今后工作中食品检验岗位能力实际要求对教材内容作了适当的取舍处理。实行项目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主。在实训中穿插理论知识,将教学与培训合一,教学与实训合一,实训过程随堂打分,具有竞争性。最后安排一个综合性项目,即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安排顺序,运用所掌握的食品检验基本分析方法进行检测。最终考核时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一个检测项目,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将操作过程、操作技法、数据记录、检验结果作为考核的主要指标,满足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
1)课程内容打破章节模式,采用模块组合教学体系,突出实效性。为了加强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提高针对性,注重学生多方面综合能力的培养。实训教学将食品检验基本操作细化为项目模块来进行,加强学生的技能训练,结合企业特点、突出地方特色,适当筛选技能训练内容,强化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形成了既符合教育教学普遍规律又突出高职教育的特点。
2)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过程考核评价体系。本课程考核采用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相结合。形成性考核由各个学习任务的考核组成,以技能和职业素养考核为主,并进行多元评价,包括学生互评、教师评分、自我评价。终结性考试主要进行一个完整项目的实际操作并配合理论知识的理解。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过程考核评价体系,更具有评价的系统性、动态性、连续性和多样性,能更加全面、公正地评价学生,比较符合现代职业教育评价体系的基本要求。
1)以职业能力为目标,构建“理论—实践”循环式的教学过程。以两个学习组(20~24人为一个学习组,2~3人为一个学习小组)进行交叉循环教学,教学活动主要在实训室完成。
2)采用“学中做、做中学、边学边做”的同心圆模型。实施以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引探法”教学模式,辅以讲练结合法、类比法、师生易位互动教学、问题中心教学、渐进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将基本理论知识讲解渗透在实践训练过程中,使理论教学、现场教学和实验教学有机结合,教学过程生动而不枯燥,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实践操作训练时每个学习小组的仪器数量可以满足每位学生的需求,确保有充足的实践训练时间。
3)通过多媒体讲解、教师现场示范、学生动手实训、标准化考核等教学活动,使学生能熟练规范地掌握常用玻璃器皿、仪器的基本操作、日常维护和保养。
4)开放实训室,使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实践训练,从而确保学生经过培训后掌握本课程所要求的职业专门技能。
探索和研究适合高等职业教学的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从而缩短学生进入职业角色的适应期,使其在学校获得的知识和技能能与生产实际之间实现良好的对接。同时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使他们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以锻炼提高。
[1]周庆红.实践课程考核方式的现状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09(8):44-45.
[2]龙芳.高职项目化教学课程考核模式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9(2).
[3]杨洁,安翔,李青.“项目化教学”在高职高专教学改革中的研究与实践[J].西安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29-32.
[4]钱海生.无机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0(36):191-192.
[5]刘珍.化验员读本[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6]徐春.食品检验工:初级[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7]黄高明.食品检验工:中级[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8]邢文卫,陈艾霞.分析化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