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汉荣
茂名石化医院 广东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药剂科,广东茂名 525000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不断进步,我国医院药学已经进入以患者为中心的药学服务阶段,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医院药师的工作不再局限于药方本身,而是要深入临床,直接为患者提供服务,从而减少患者用药不良反应。现阶段,我国临床药学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固定的模式指导药师开展药学服务,特别是采取何种措施开展中药临床药学服务成为临床关注的焦点。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7月~2012年7月100例接受中医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接受临床中药师药学服务的患者,中药不良反应有效减少,现报道如下。
选取本院2011年7月~2012年7月收治的100例接受中医治疗的患者,其中,男性61例,女性39例,年龄19~65岁,平均(46.4±3.5)岁。所有患者均没有中药禁忌及中药过敏史。其中,58例患者为冠心病心律失常,接受了当归、苦参、甘草等中药治疗;42例患者为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接受了鬼箭羽、丹参、天花粉、泽兰等中药治疗。全部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与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与护理的基础上,由临床中药师对其进行药学服务。
1.2.1 提供用药指导 临床中药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对患者提供用药指导的必要性,耐心细致地对每位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用药指导,促进患者治疗依从性的提升,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药物治疗安全有效[1]。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越来越多的患者开始主动要求临床中药师为其提供用药指导,药房的工作已经从以前的照方发药转变为在发药的基础上开展药学服务,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合理用药指导。临床中药师在调配好每一个处方的同时,必须向患者或家属耐心解释中药的煎煮方法、服用方法,以及煎服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些特殊问题。另包冲服等特殊药材必须交代清楚。
1.2.2 认真建立药历 药历是临床药师工作的书面证明文件,具有严格的法律意义,药历建立的时间是药师首次接触患者时。在建立药历的过程中,临床药师应该对患者的疾病状况、用药史、药物过敏史等进行仔细询问并详细记录,同时尽量对患者的身体状况、经济及家庭状况进行大致的了解[2]。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建立翔实、完备的药历,内容涵盖临床药师查房、抢救、用药指导、个体化给药方案等各方面的工作,并保证药历规范化[3]。同时,切实做好签字和存档工作。
1.2.3认真负责、实事求是地开展药学咨询服务 在日常工作中,临床药师应树立高度的责任心,准确回答患者关于药物方面的提问,同时积极主动地为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用药指导,切实保证信息内容的可靠性。在对处方进行调配时,应明确诊断,并规范书写,从而使自己在与患者交流和沟通时更有针对性[4]。同时,将用药知识详细讲解给患者及其家属,促进患者用药依从性的提高,消除患者用药时的盲目感。在回答咨询者的问题时,应该抓住重点,给患者提供翔实的答案,避免不懂装懂、将错误的药学信息提供给咨询者,逐步树立药师的职业地位及威信[5]。
1.2.4 合理安排随访,建立中药不良反应监测机制 在患者治疗过程中,临床中药师应该对患者进行定期的随访,合理安排随访时间,从而有效追踪后续治疗状况,及时获取反馈信息[6]。一旦发现已经出现或可能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应及时有效地为患者提供解决途径或方法,从而有效降低患者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观察两组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并详细记录,统计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采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对照组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 1)。
表1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n(%)]
中药不良反应是指患者服用中药所产生的变态反应、中毒性反应、中毒性休克等[7],诱发原因主要是超剂量、超疗程使用中药,中药品种与质量没有达到临床要求,中药材没有经过炮制或炮制不当,不同种药品及中西药不合理的配伍,临床医师辨证不准确,煎煮方法不当,患者体质对药物过敏等[8]。中药不良反应可在一定程度上加重患者的病情,严重时甚至会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因此,临床中药师开展药学服务是减少中药不良反应的一条行之有效的对策。本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率低(P<0.05),充分说明了临床中药师开展药学服务在减少中药不良反应方面的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临床中药师开展药学服务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率,保证用药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1]周书成,阎恩兰.浅淡中药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J].中国医药指南:学术版,2009,1(21):11-12.
[2]郑彩云.论临床药师在预防中药不良反应中的作用[J].中国保健,2010,3(16):104-105.
[3]沈群,马桂军,吕亚洲.浅谈中药不良反应[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4(13):549-550.
[4]陈正超.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与药学服务对策[J].齐鲁药事,2009,2(21):96-98.
[5]李小红,马周旺.中药不良反应的研究方法及预防探讨[J].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2010,5(17):12-13.
[6] 曹恒炎,江艳华.正确认识中药不良反应[J].海峡药学,2010,6(20):241-243.
[7]宋立刚,彭敦仁.从暂停使用苯丙醇胺类制剂,看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重要性[J].继续医学教育,2011, 15(2):46:58-59.
[8]张素敏,曹立亚.充分发挥临床药师在ADR监测中的作用[J].中国药师,2008,6(12):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