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志强 张玉梅
蔬菜与其他农产品价格变动的比较分析
□ 李志强 张玉梅
李志强,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农业部农业信息服务技术重点实验室,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100081
张玉梅(通讯作者),助理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农业部农业信息服务技术重点实验室,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 12号,100081,电话:010-82109654,E-mail:zhangyumei2006@126.com
近30年来,农产品价格总体在持续走高,蔬菜价格也不例外且涨幅较为显著。管理部门与媒体应理性对待农产品市场价格变动。政府管理部门应采取综合性措施,既要保证城市消费的利益,更要保证生产者的利益,减少农民在价格波动中的损失。
蔬菜、猪肉、粮食等是人们餐桌上的必需品,也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过山车”似的农产品价格波动不是“伤民”就是“伤农”,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如何看待当前蔬菜、畜产品、粮食等农产品价格的频繁波动,我国农产品价格能否回到以前较低的水平,能否保持平衡的发展态势,既满足市民的“菜篮子”需求,又装满农民的“钱袋子”?对此,笔者在总结这几年蔬菜、畜产品、粮食等农产品价格频繁波动现象基础上,重点分析了蔬菜价格的波动特点。
1978年以来30多年间,在多种因素的推动下,我国农产品价格逐步攀高。按可比价格计算,2011年我国稻谷价格比1978年上涨8倍多,玉米价格上涨了7倍多,大豆涨了近15倍,油料涨了约9倍,蔬菜价格上涨了13倍多,生猪价格上涨了近9倍。可见,蔬菜是价格上涨幅度较快的农产品。从价格指数来看,30多年来,我国主要农产品价格总体处于上涨趋势。以国家五年计划为计算周期,在1981~1995年的15年里,蔬菜每五年的价格指数都保持两位数的增长,且呈不断抬高趋势。1981~1985年平均增长率为11.17%,1986~1990年为16.88%,1991~1995年更是提高到22.74%左右。1996~2000年,受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影响,所有农产品价格均呈下降态势,但蔬菜的下降幅度是最小的之一。从2000年后,蔬菜等主要农产品价格再次呈现加速上涨态势,尤其是2009~2010年间,蔬菜价格指数增幅重新迈上两位数台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表1、图1)。
从农业部监测的批发市场的28种蔬菜价格来看,2010年全国蔬菜平均批发价格比2009年上涨了22.46%,2011年比2010年略有所回落,但在2012年,又继续上涨了10%,2012年全国蔬菜平均批发价格达到3.41元·kg-1,比2009年上涨了三成。不同蔬菜类型的价格表现也不完全相同。根类菜、果类菜和菌类菜的价格都是一年比一年高,其中,以果类菜价格上涨幅度最为显著,2012年比2009年上涨了36.7%,根类菜和菌类菜分别上涨了27.4%和31.7%。茎类菜、叶类菜和花类菜(花椰菜和青花菜,下同)都在年际之间存在一些波动。其中,以茎类菜波动最为显著,由于2010年大蒜价格的持续上涨,拉动茎类菜平均价格比2009年上涨了近七成,为此,2011年和2012年出现了持续回落。花类菜则涨跌互现,在2010年环比上涨13%后,在2011年又环比下7%,在2012年又恢复上涨13%。叶类菜在2010年和2011年间波动幅度相对较小,但在2012年,呈较大幅度上涨,环比上涨了约三成(图2)。
图1 主要农产品的生产者价格指数趋势(1978年为定基)
表1 主要农产品生产价格年均增长率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蔬菜、生猪、粮食等农产品价格几乎每年都在发生变动,特别是1992年确定市场经济体制后,市场经济的力量在逐步增强,但旧的管理方式仍在发挥作用,从而导致农产品价格波动更加频繁,波动幅度更加剧烈(杨根全 等,2011)。
图2 2009~2012年各种蔬菜的年度平均批发价格
1990年以来,油料市场价格第一个波动周期(价格从高峰到下一个高峰,高峰为1989年)用了5年时间,第二个周期用了8年,第三个周期用了4年,第四个周期也用了4年。2000~2011年,油料市场价格平均波动系数达到7.4%,高于粮食产品。生猪市场价格第一个波动周期用了7年,第二周期用了5年,第三个周期用了4年,第四个周期用了3年,目前正在经历第5个周期,波动周期的间隔时间在逐步缩短,近10年市场价格平均波动系数达到8.2%,是大宗农产品波动幅度最大的产品(图3)。
图3 1978年以来稻谷、油料、蔬菜、生猪价格指数变动
蔬菜自2002年以来,市场总体价格每年都处于上涨态势,没有明显的波动周期。蔬菜价格波动主要表现不同蔬菜品种和类型间出现较大差异性,而且以短期的季节性波动特征更为显著。利用农业部对500多个批发市场28种蔬菜价格的监测统计数据,并且将蔬菜划分为叶类菜、茎类菜、果类菜和菌类菜等类型,计算了2009年至2013年2月期间的各种蔬菜类型及所有蔬菜品种的全国月度平均批发价格。通过分析发现,蔬菜价格波动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通常在春节期间蔬菜价格位居高位(1月和2月);春节过后,随着天气的逐步转暖,蔬菜价格会出现明显的季节性回落;5~6月降至最低点;7~8月,夏季炎热、多暴雨的天气又会对蔬菜生产不利,价格又会开始回涨;但到9月和10月以后,随着白菜和萝卜等秋菜的大量上市,价格又会开始走低;11~12月,随着天气的寒冷和大棚设施蔬菜的上市,蔬菜生产成本提高,价格又会开始上扬。其中,叶菜类最容易受天气变化的影响,是各种蔬菜中波动幅度最大的。果菜类的季节性波动特征最为显著,通常1~6月价格一路下行,而到6月以后又开始一路上行。茎菜类如大蒜、生姜和马铃薯等,大多可以储存,因此,季节性变化特征不如果菜类明显,主要表现在年度间的价格差异,如近2年由“蒜你狠”到“蒜你贱”,“姜你军”到“姜死你”等。菌类菜的波动相对较小,主要表现在高位运行的小幅波动(图4)。
图4 全国蔬菜及主要蔬菜类型的月度批发价格
价格上涨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生产成本的推动。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资料显示,2004~2011年,农业生产资料总价格指数和化肥等价格均累计上涨60%左右(年均增长率约为6%),农用机油上涨了73%(年均上涨了7%)。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司对蔬菜成本收益的调查资料显示,2006~2011年蔬菜总成本年均增长18.55%,其中,雇工工价年均上涨14.18%,化肥年均上涨15.21%,机械作业费上涨21.06%。据笔者分析测算,生产成本上涨拉动了蔬菜产地价格上涨20%~40%。
农产品价格与石油价格联动,捆绑农产品价格不断上升。近10多年来,受多方面的影响,石油价格不断上涨,对农产品价格来说,一是直接影响了农产品流通运输成本,成为饱受各方诟病的主要因素;二是使化肥、农药等主要物质投入品价格上涨,成为农产品生产成本上升的主要推手;三是随着化石能源的日渐枯竭,以及石油价格的不断攀升,开发可再生的生物质能源成为世界各国重要的战略选择,从而对粮食市场造成极大影响,并由粮食而传导至其他农产品(胡冰川 等,2009)。近年来,国际玉米等粮食价格大幅度上涨,与生物质能源迅猛发展密切相关,国内玉米价格也受到极大影响,从而首次出现玉米价格高于小麦价格的现象(王孝松 等,2012)。
粮食价格只升不降,助推畜产品、蔬菜等其他农产品价格的上涨。我国的粮食流通体系与价格政策体系,经过多年改革后,最后确定国家制定与适时启动最低收购价预案。这一政策自2004年出台以来,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基本上是不断提高的。如2005年,国家出台的中晚籼稻最低收购价为1.44元·kg-1,2011年上涨到2.14元·kg-1,上涨了48.6%,年均上涨率达到6.8%。粮价是百价之基,粮食价格持续处于高位,并被不断推高,使畜产品价格也居高不下,且上涨幅度更加明显,并逐步影响到其他农副产品、加工产品等。
受石油价格与农产品价格联动、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联动、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对农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压力、粮食等农产品金融属性的逐步增强、游资时常涉足农产品市场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农产品价格长期居于高位的局面将成为常态,农产品将彻底告别低价时期,而逐步迎来高价格时代。
蔬菜、生猪等作为鲜活农产品,价格的小幅波动是自然现象,尤其是局部地区个别品种的暂时供需失衡不应被放大,不能捕风捉影,以偏概全从而引起过度关注。过度关注有时会加剧市场的波动,因为,某些人可能会利用蔬菜价格的轻微变化,来放大其背后的原因,引导人们的预期,并加以炒作和投机,大蒜就是个典型的例子。为此,政府管理部门、农业生产经营者、居民消费者以及新闻媒体都要接受这种状态。
总体上看,农民或生产者对市场价格波动的承受能力较以前有所提高,也认识到价格上涨或下跌,是市场上产品不足或过剩导致的,会自觉的根据市场行情来调整下一生产周期。政府管理部门对待市场波动的态度比较复杂,主要是因为多目标性而导致决策难以统筹兼顾。既要保证生产与农民增收,又要保证居民消费与市场稳定;既有经济目标,又有社会目标。在这种情况下,出台的政策往往难以达到预期政策目标。媒体的新闻报道,现在越来越多的以抢眼球为主要目的,甚至出现一些人为的炒作,进一步加剧了市场波动。所以新闻媒体不能仅从新闻需求的角度,还要有些经济学常识,应基于产销供需的真实情况和科学研究,从社会和谐发展的角度合理地报道一些现象,正确引导消费和生产。
蔬菜、生猪、粮食等农产品价格波动、特别是价格上涨时,造成的影响比较大,更容易引进政府部门的关注,出台的政策也多,城镇居民与一些低收入阶层是最直接的受益者;而当价格下跌时,受关注程度大为降低,办法也不多,农民往往成为价格波动的牺牲者。
农产品价格上涨,往往伴随着整个物价水平的上涨,并有可能引发通货膨胀,从而影响经济发展全局。2010年下半年以来,CPI指数突破3%的警戒线并逐步走高,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更是远高于CPI水平。为了稳定物价,降低CPI指数,特别是降低农产品价格,国家采取了多种经济和法律手段,并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如自2010年10月以来,国家连续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连续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稳定价格的政策措施,各部委、各地方政府也密切配合。主要政策措施包括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稳定农副产品供应,完善补贴制度、安排好困难群众生活,加强市场监管与宏观调控等方面。
如针对蔬菜价格问题,2010年11月19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中要求,切实加强蔬菜种植基地和蔬菜大棚建设,南方省区和有关蔬菜主产区要抓好冬季蔬菜的生产,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给予必要的支持;各地尤其是城市人民政府要扩大速生蔬菜生产规模,增加越冬蔬菜供应。经过多方努力,2011年蔬菜产量增加,菜价整体回落,居民满意了,蔬菜价格为CPI的回落作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农民在价格上涨时,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利益份额,更多的利润空间被流通环节所瓜分。根据笔者2008年调查,蔬菜各环节总成本中,生产环节占52.4%;而各环节总利润中,生产环节(农民)占13%,产地收购环节占1.3%,运输环节占0.2%,销地批发环节占11.7%,超市零售环节占总利润的73.5%。超市零售环节的利润明显高于生产和其他环节。
在农产品价格走高时,农民只是分到一小杯羹,而在价格低时,农民则承担了大部分的损失。这与中间商不同,中间商一般是“低进低出,高进高出”,但对于农民来说,不管是有收成还是无收成,收成高还是收成低,农民都要支付生产成本,如果价格太低,农民在生产中所有的投入都将付诸东流。作为小生产者的农民,所得收益和其承担的风险很不对称,成为农产品价格波动的牺牲者。发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当前农产品生产面广、量大,国家和地方政府面对农民的损失,显得力不从心,采取的办法非常有限。如当前开展农超对接和社区直销店之类的,据农民反映,这些方法起不了多大作用,销售的量太少。据笔者2011年11月对河北省大白菜产销情况的调查,由于2010年河北省鼓励发展大棚蔬菜,使蔬菜特别是2010年行情较好的大白菜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但增产后却无人收购,一些菜农连成本都收不回来。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臻完美,粮食、畜产品、蔬菜等主要农产品总量安全有保障的条件下,今后农业发展定位应在保证农产品数量安全、提高质量安全水平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兼顾农民收入增长目标,降低农民生产与市场风险,以保证农业增产与农民增收目标的同步实现。为此,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多收了三五斗的悲剧”并不在于个体农民的丰收,主要原因是农民集体跟风,盲目扩种,使得整个市场的供应增加,农产品价格下跌。对此,政府管理部门应加强调查研究,准确研判市场消费需求,确立全国及区域产业发展规划,保证生产与消费的大体均衡。日本在1966年就制定了《蔬菜生产上市稳定法案》,该法案曾被多次修订,逐步建立起了有效的稳定价格和菜农收入的补贴制度。它赋予农林水产省(农业部)指定蔬菜生产区和消费区的权力,并力求蔬菜产区“指定性”蔬菜的生产能够满足消费区的需求。农林水产省每年都会审查指定性蔬菜的供需状况,并据此安排每种蔬菜的目标种植面积。根据历史产出情况,目标种植面积的产量将能满足国内的消费需求,同时又不会显著改变市场价格。一个全国性的生产商将会把目标种植面积按地区层层分包,直至地方合作社,这些合作社及其所属的农民就可以在指定的种植面积上实现生产目标而不会超产。
目前,农民种菜靠经验,收成靠老天,收益靠市场,菜农要面对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为了减少农民面临风险时的损失,保证生产持续稳定发展,以菜篮子市长负责制为基础,多方面筹措资金,在大中城市建立蔬菜生产风险基金,当蔬菜生产者价格低于生产成本时,用于补贴生产者差价,以保证菜农不致出现亏损。从日本控制蔬菜的市场风险的经验来看,日本政府规定萝卜、大白菜等14种关乎民生的蔬菜为“大宗蔬菜”,并确定全国933个产地为大宗蔬菜的重点地区,这些地区的蔬菜种植大户向当地的农协组织提交种植计划后,按照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农户3∶1∶1的比例(近年来中央政府提高了出资比例),出资设立“蔬菜生产上市稳定基金”,由独立行政法人“农畜产业振兴机构”进行管理。当蔬菜批发价格下降至过去6年平均价格的90%以下时,该基金启动,补贴农户的损失。目前,参加这项机制的农户占蔬菜农户总数的50%以上。
为了保证蔬菜生产的健康发展,减少菜农的生产与市场风险,有必要开展蔬菜的政策性保险。先在大中城市郊区试点,由地方财政予以适当补贴,条件成熟后逐步向广大农区推广,国家与地区分别予以政策补贴。日本为马铃薯、菜豆等几种大田作物和所有在大棚内生长的蔬菜提供保险补助。大棚作物生产可获得政府资助的保险金,以防设施和有关设备的损坏及蔬菜自身的破坏。由于多数大棚种植都是在用聚乙烯塑料和金属管搭建的室内进行,台风和大雪的破坏确实是灾难性的。这些蔬菜保险计划于1973年试行,1979年永久化。在该计划实施期内,由于温室保险计划的资产负债表一直处于盈余状态,所以政府对该计划的主要支持方式是支付有关行政开支以及农民所应得保险金的50%,而不是通过财政基金拨款来赔偿恶劣自然灾害所带来的损失。我国主要是在粮食、畜产品生产方面开展政策性保险试点,上海市蔬菜方面先迈出一步,实现了夏淡和冬淡蔬菜保险,为菜农“兜底”蔬菜成本,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各地区可以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开展政策性生产与市场保险,保护菜农的基本利益(驻日使馆经商处,2011)。
蔬菜从田间到餐桌经历了产地批发商、贩运户、销地批发商、零售商等多个经济主体,因此,蔬菜价格也经历了多次升级爬坡的过程。据笔者粗略估算,批发价格是产地价格的两倍,而零售价格又基本上是批发价格的两倍,这样,从田间到餐桌,蔬菜价格约上涨了三倍,已经远远偏离农民产地价格,蔬菜产地的价格涨落对于市民的消费价格影响不大。市民蔬菜价格高的主要原因在于蔬菜运输半径不断扩大,流通环节多,流通成本高。为此,进一步改革流通渠道,降低流通费用,成为各级管理者必须予以重视的问题。如继续贯彻绿色通道,扩大蔬菜品种范围,将没有进入绿色通道的蔬菜品种纳入到绿色通道之中;进一步降低市场的管理费;加强农民组织化建设,建立菜农合作社直供超市、社区菜店等。从国外经验来看,加拿大的蔬菜价格是较稳定的,主要原因是中间环节较少,供应链界限模糊。加拿大几乎所有的连锁超市都同时从事批发和零售,最大的四家食品连锁超市(Loblaws、Sobeys、Metro、Canada Safeway)共占据加拿大约60%以上的食品零售市场,其连锁仓储库不仅供应自己的零售网点,也供应特许专营连锁店和独立食品店。一些大型农场实行直销方式,采取农场联合营销、农场销售网点、农业旅游项目、农场采摘、农贸市场等方式,使消费者获得了最新鲜的蔬菜和瓜果,也越过了批发和零售商等中间环节,为自己赢得可观的收入。这些经验和做法,都值得借鉴。
在物资与人工费用不断增长的情况下,保证农民合理的收入水平,是稳定蔬菜等农产品生产、确保市场供应、减少市场波动的必要条件。为此,必须建立生产成本与价格的联动机制,确保菜农的利益,保证蔬菜生产与市场稳定。一方面开展深度调查研究,确定不同区域、几类大的主要蔬菜品种的生产成本,确定合理的菜农收益水平,以此作为政策依据;二是加强市场监测,当主要大宗蔬菜品种在一段时期内,价格低于当地生产成本,建立地方政策启动成本价格联动机制进行干预;三是建立成本价格联动机制,可以包含多项政策内容,如运用蔬菜生产风险基金进行干预,将各项农业补贴政策扩大覆盖主产区主要蔬菜品种、信贷优惠政策、蔬菜应急调运及费用优惠等。
杨 根全,李圣军.2011.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及发展趋势.农业展望,(2):24-28.
王 孝松,谢申祥.2012.国际农产品价格如何影响了中国农产品价格.经济研究,(3):141-153.
程 国强,胡冰川,徐雪高.2008.新一轮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影响分析.管理世界,(1):57-62,81.
胡 冰川,徐枫,董晓霞.2009.国际 农产品价格波动因素分析——基于时间序列的经济计量模型.中国农村经济,(7):86-95.
李 国祥.2008.全球农产品价格上涨及其对中国农产品价格的影响.农业展望,(7):32-35.
驻日使馆经商处.2011.日本蔬菜价格稳定机制.〔2011-12-25〕.htt p://jp.mofcom.gov.cn/aarticle/ztdy/201111/20111107854012.html.
2013-03-15;接受日期:2013-04-07
国家科技支撑项目(2012BAH20B04),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2013-J-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