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杰,郑珉姣,罗 强,周 全
(1.湖北省水利水电规划勘测设计院,湖北武汉 430064;2.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湖北武汉 410007)
过去,交通不便是藏北地区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主要限制因素。近年来,公路建设的高速发展极大地改善了西藏高原地区的交通条件,有效解决了高原地区自然资源、劳动力、生产设施等生产要素相互分离的矛盾,为实现共同富裕和可持续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011年,西藏交通运输部门编制了“十二五”公路交通发展规划,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开展总里程为2.7万km的公路工程建设,力争实现西藏自治区公路交通的跨越式发展。规划公路中有15.16%的路段分布在水力侵蚀区,有1%的路段穿越沙漠、高寒荒漠和各类荒地,有5.42%的路段分布在多年冻土区[1]。公路建设不可避免地会对公路通过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影响,极易加剧沿线土地沙化现象,并给沿线脆弱的生态环境带来不可逆转的破坏。
拟改建的S203线雄梅—申扎段公路工程位于藏北那曲地区申扎县境内,该项目是S203线的重要路段,与S301线在申扎县城北部的雄梅镇相交,是西藏自治区“十二五”公路交通发展规划中重点建设的通县油路之一。目前,S203线雄梅—申扎段公路为四级砂石路,道路等级较低,现状路宽5.5~6.5 m,路况较差,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拟建线路全长88.81 km,按三级公路标准进行改建,设计行车速度40 km/h,路基设计宽度8.5 m。项目由路基工程、桥梁工程、附属设施、草甸表土堆放场、料场(砂砾料场、石料场)、施工生产生活区、施工便道、施工力能供应区组成。工程总占地273.21 hm2,其中永久占地188.06 hm2、临时占地85.15 hm2。工程开挖土石方83.38万m3,回填土石方195.27万m3,借方150.24万m3,取料来源于8处砂砾料场和3处片块石料场,产生弃方38.35万m3(含表土临时弃渣25.53万m3,不良地质换填、桥梁基础及硬化层清除产生的永久弃渣12.82万m3),全线不另设弃渣场,施工期内把弃渣堆置于沿线布置的7处草甸表土堆放场,施工完毕后,将临时弃渣回覆至路基边坡及施工场地利用,永久弃渣回填料场。根据需要,沿线布设施工便道20 952 m、施工生产生活区16处。
项目区地处藏北羌塘高原中南部,冈底斯山和西藏第二大湖色林错之间,属典型高原湖盆地貌区。区内地势较缓,丘陵、高山与盆地相间,沿线平均海拔4 720 m,丘顶与山地的相对高差一般在300~500 m。项目区属典型的高原亚寒带半干旱气候区,气候寒冷,空气稀薄,长冬无夏,多风雪天气。多年平均气温-0.4℃,最高气温21.8℃、最低气温-36.8℃,年平均降水量298 mm,年均蒸发量2 181.1 mm,年均日照时数2 916 h,年均风速3.8 m/s,最大冻土深2.9 m,全年有霜。项目区土壤类型主要为高山草原土,由于区域内气候干旱、风大、土壤冻结期长,土壤腐殖质累积和冻融过程非常弱,出现钙化现象。生长有高寒草原植物,因草根少,故不能形成草毡层,腐殖质层较薄,呈灰棕或灰黄色,土体富含砾石,石砾背面有石灰膜,有机质含量低。局部丰水路段生长有高山草甸,草层较厚,生长土土壤为高山草甸土,腐殖质含量高。区内植物属高寒草甸、草原植被,由于项目区气候条件恶劣,生长的植被主要以耐寒中生莎草科植物高山嵩草为建群种,属藏北草场区,主要生长针茅、羊茅等天然牧草,但产量不高,植被覆盖率在35%以下。此外,项目起点位于色林错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验区附近,项目区野生动物种类较丰富,主要有藏羚羊、藏原羚、高原野驴、黑颈鹤、赤麻鸭等。
由于项目所处的地理位置特殊,海拔高,气候寒冷干旱,植被稀少,所以相比常见类型区公路工程,该区公路改建工程有以下特点:①项目区属藏北高原半干旱生态脆弱区,地表植被一旦被扰动破坏,则很难恢复;②项目沿线广泛分布有积雪、冻土层,分散分布有泥石流、水毁及软弱路基路段,不良地质灾害整治也是项目改建的主要任务之一;③对于填方路基,设计填高高于内地一般填方公路(取公路设计规范中的高值),主要目的是为了防风吹积雪和冻土等不良地质灾害,导致借方相对增加,沿线料场布置较多;④可施工时间短,每年11月至次年3月初,项目区气温在冰点以下,不宜施工,可施工期集中在每年3月中下旬至10月。
项目区水土流失以轻度冻融侵蚀和风力侵蚀为主,伴有水力侵蚀。另外,根据调查,沿线生态极其脆弱,并且局部有过度放牧现象,导致植被稀少甚至完全裸露,且土壤主要为砂性土。项目区水土流失特点有:①主要侵蚀类型为冻融侵蚀及风力侵蚀,其中冻融侵蚀主要对土壤及下部岩层中饱含水分的部分起作用,受结冰过程以及冰夹层的作用体积增大,融化后体积又缩小,地表呈季节性升降,造成土层松动、崩解,一遇暴雨水蚀严重[2]。因此,冻融侵蚀往往与水力侵蚀叠加造成较严重的水土流失危害。②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风蚀属工程型风蚀,由于项目建设对地表植被和土壤层的破坏,使得下覆风化壳裸露,在强风场的作用下,风蚀剧烈,地表细颗粒物质在短时间内被吹蚀殆尽,这种侵蚀的特点是土地表面的石砾化,而不是沙化[3]。③虽然项目区多年平均降水量较小,但瞬时降雨极易给沿线植被覆盖较低的砂性土造成严重的水力侵蚀。
(1)冻融及水力侵蚀混合水土流失影响分析。在多年冻土区的公路两侧和路基部分,在局部地下水或地表水富集区域,容易形成冰锥和冻胀丘,从而产生崩塌和滑坡;公路路基和边坡由于热胀冷缩,常常形成垮塌,从而造成边坡水土流失。根据有关学者研究,在公路、河床两侧的斜坡上,当冻土融化和湿润软化后,可沿冻土层或地下水层顺坡滑塌,这种滑塌发育速度惊人,有时2~3年就可以从坡脚溯源发育至坡顶。这种混合型水土流失造成的影响在藏北地区的S203线及S301线沿线随处可见,特别是在道路利用桥梁或涵洞跨越地表水系时,桥涵与路基的连接处常常受冻融及水力侵蚀的交互作用而损毁严重。
(2)风力侵蚀的水土流失影响分析。藏北高原内陆湖密布,属于湖积平原区,风力侵蚀的结果就是形成石砾化土地。由于许多湖泊处于汇水型封闭系统,湖泊往往位于盆地的中心,所以来自四周的冲积和洪积物向湖盆迁移。离湖泊越近,沉积物颗粒越细,在靠近湖泊的滩地,沉积物在水流的分选作用下结构单一化,在强风场的作用下逐渐形成砂砾地。湖泊则伴随着气候波动而发生明显缩小和扩展变化,伴随着湖泊水位的下降,湖泊面积缩小,湖泊趋于封闭,原来的湖底暴露而发生石砾化或盐碱化。S203沿线的色林错、格仁错、错鄂错等湖泊受风力侵蚀影响正沿着该趋势演变。
根据项目特点及水土流失特点,提出藏北高寒地区公路建设过程中的水土流失防治思路。
(1)保护为主,减少扰动。控制并减少对周边的扰动,就是对土地资源最大的保护,如将沿线产生的永久弃渣回填料场,不另设弃渣场,减少临时占地面积;在施工便道及生产生活区周边设置铁丝网防护栏,减少施工机械对周边的扰动。
(2)保草甸表土。对于藏北高原生态脆弱地区,表土一旦被破坏,生态也就没有恢复的可能。特别是对有机质含量相对较高的草甸表土,保护和利用好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施工期对路基扩宽部分草甸表土进行剥离,存放于沿线的草甸表土堆放场,后期回覆到路基边坡或施工生产生活区,用于植被恢复。
(3)生态优先。一是对现有植被的保护,施工期保护沿线长势较好的高原草甸,草皮剥离后要专门存放并进行养护,等土方工程完成后覆盖到路基边坡坡脚丰水处,增加林草覆盖率。二是水保措施设计要考虑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如适当放缓取料场开挖边坡,控制开挖深度,保证野生动物掉入后能自行爬出;施工便道及生产生活区周边设置防护栏,防止野生动物误入施工区。
(4)有针对性地分区补充防冻融侵蚀、水蚀、风蚀措施。针对冻融侵蚀及水力侵蚀,主要措施为增加林草覆盖率,从而减少土壤冻结的深度,同时结合传统的排水、沉沙及拦挡措施实施综合防治;针对工程型风力侵蚀,以施工期临时苫盖措施及后期增加林草覆盖率措施为主;此外,在干旱缺水地区从事生产建设活动,应设置降水蓄渗设施,充分利用降水资源。
(1)路基工程防治区。施工期剥离草甸表土,并在沿线表土堆放场集中堆放,对临时开挖堆土用防尘网苫盖,在路基两侧设边沟、截水沟及急流槽。施工结束后,将表土及草皮回覆至路基边坡,并撒播草籽恢复植被,城镇过境段要绿化美化。
(2)桥梁工程防治区。施工期间,桥台沿河侧布设临时拦挡措施;施工结束后,拆除临时拦挡措施,进行土地整治,撒播草籽恢复植被。
(3)附属设施防治区。施工期间,对临时堆土(料)采取防尘网苫盖;在养护工区周边设排水沟,场内设蓄水池,并布设顺接排水措施。施工结束后,在空地种植灌草恢复植被。
(4)草甸表土堆放防治区。施工期,对临时堆放的表土采取周边拦挡及防尘网苫盖措施,对草皮洒水养护。施工结束后,将表土及草皮回覆,对扰动迹地进行土地整治,撒播草籽恢复植被。
(5)料场(含弃渣场)防治区。施工前剥离表土,与工程产生的永久弃渣集中堆放在场地一侧,并采取临时拦挡和防尘网苫盖措施;在场区周边布设截排水沟、沉沙池。施工结束后,进行土地整治,回覆弃渣及表土,撒播草籽恢复植被。
(6)施工便道防治区。施工期间,在道路两侧设铁丝防护栏;施工结束后,疏松压实层,撒播草籽恢复植被。
(7)施工生产生活防治区。施工期间,在场区四周设铁丝防护栏;施工结束后,剥离硬化层,进行土地整治,撒播草籽恢复植被。
各防治分区措施体系见图1。
藏北地区公路建设过程中的土壤侵蚀以冻融侵蚀及风力侵蚀为主,且冻融侵蚀往往与水力侵蚀叠加造成水土流失危害,风蚀属于工程型风蚀,易造成土地表面石砾化。笔者通过分析该类公路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特点,提出了保护为主、保草甸表土、生态优先等有针对性布设防治措施的总体防治思路,如增加林草覆盖率以减少土壤冻结的深度,同时结合传统的排水、沉沙及拦挡措施综合防治冻融侵蚀及水蚀,补充苫盖、降水蓄渗措施及绿化措施防治风力侵蚀等,并分区进行了措施布置。此外,还应根据工程沿线土壤及乡土树草种等情况,充分听取施工单位和建设单位的意见,以进一步确定更合理、可操作性更强的防护措施。
图1 防治措施体系
[1]陈书雪,路瑞锁,刘宝双.西藏“十二五”公路规划水土流失影响分析[J].交通建设与管理,2011(9):102-103.
[2]景国臣.冻融侵蚀的类型及其特征研究[J].中国水土保持,2003(10):17-18.
[3]张国平,刘纪远,张增祥.西藏自治区土壤风力侵蚀与沙地变化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3,17(1):158-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