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顾国爱 博士生(北京物资学院劳动科学与法律学院 北京 101149)
国内外学者都已证明,一个国家的研发投入可显著提高创新速度,企业的研发活动是其技术进步的源动力。在这一领域,有的学者研究了引进国外技术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并不一致,还有学者研究了企业的外部研发支出和外部知识对创新绩效的影响,这表明外部知识对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而且知识异质性程度越高,知识转移的方式越复杂。本文旨在对企业内部和外部研发支出的创新绩效分类研究,探讨在不同的时间、经济类型、地区和行业中,创新支出对创新产出的影响,以指导各类型各发展阶段的企业更合理地分配研发资金,提高创新绩效和能力。
知识生产函数是目前广泛使用的分析研发因素创新绩效的模型,由Griliches于1986年提出,并经诸多学者证实其合理性。知识生产函数,主要描述区域内的研发投入和研发产出的关系,是一类非线性关系的函数,基本模型如下:
式(1)中Y代表生产率,K和L分别表示研发投入和员工投入,Ri表示第i种研发投入。式(1)可推导得到式(2),即技术创新率的模型。
式(2)中
式(3)中,Y代表创新产出,R1、R2分别表示内部和外部的研发支出,C表示系统内影响创新产出的其它确定性因素整理可得到本文的模型式(4):
本文对2006-2010年共1330个有效样本进行整体回归分析,结果见表1。拟合结果显示,VIF值小于5,说明自变量间不存在共线性,同时模型整体拟合显著,说明自变量与因变量间存在较强的因果关系。所有的β值均在0.001的水平上通过验证,说明无论对于发明专利的增长还是新产品收入的增长,内部支出与外部支出的增长都有显著正向影响。内部支出每增加1%,发明专利的申请数即可增长0.503%,新产品收入可增长0.848%;外部支出每增加1%,发明专利的申请数即可增长0.137%,新产品收入可增长0.128%。通过比较β的标准系数值可进一步得出,内部支出的影响远大于外部支出的影响,对于发明专利申请数和新产品收入,内部支出的影响分别是外部支出影响的3倍和7倍。
不同经济类型企业研发支出对创新产出影响的拟合结果表明,对于国有独资和国有控股企业的发明专利,β1标准值分别是0.606和0.551,说明内部支出发挥的作用远大于外部支出。但对于非国有控股企业,内外部支出发挥的作用都比较大,标准系数分别为0.390和0.239。这说明对于非国有企业,外部资源对其发明专利水平的影响远大于国有企业。各种经济类型的企业β1值都远大于β2值,这说明,无论是国有还是非国有企业,新产品收入的增长基本源自于研发内部支出。
将30个省份作为样本分为4类,研究企业研发支出对创新产出的影响。第一类是整体拟合不显著或各自变量系数均不显著,表示这类省份的企业研发支出对创新没有显著影响,第二类是研发内外部支出的系数均显著,表示内外部支出对创新均有显著影响,第三类是研发内部支出系数显著,外部支出系数不显著,表示内部支出对创新有显著影响,而外部支出没有,第四类是研发外部支出系数显著,内部支出系数不显著,表示外部支出对创新有显著影响,而内部支出没有。研究表明,绝大多数省份的研发支出都会对创新能力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同时对新产品收入有影响的省份要多于对专利有影响的省份,经济快速发展是内部支出发挥显著作用的重要前提,外部支出对发明专利发挥作用的省份非常少,经济活跃、科技资源丰富的省份,外部力量可以更多地发挥作用。绝大多数省份在提升新产品收入上,只有内部支出发挥了效果。
表1 企业研发支出对创新整体影响的拟合结果***表示P值小于0.001
本文将20个行业的企业作为样本分为4类分析研发支出对创新产出的影响。第一类是整体拟合不显著或各自变量系数均不显著,表示这类行业的企业内外部研发支出对创新没有显著影响,第二类是研发内外部支出的系数均显著,表示内外部支出对创新均有显著影响,第三类是研发内部支出系数显著,外部支出系数不显著,表示内部支出对创新有显著影响,而外部支出没有,第四类是要研发外部支出系数显著,内部支出系数不显著,表示外部支出对创新有显著影响,而内部支出没有。首先比较研发支出对发明专利申请数和新产品收入影响的不同,几乎所有调研行业的研发支出都会提高创新能力,而且对新产品收入产生影响的省份远多于对专利有影响的省份。但是,各行业的外部支出对发明专利发挥的作用都不明显。绝大多数省份在提升新产品收入上,只有内部支出发挥了效果,外部支出的影响不明显。
本文利用2006-2010年创新型企业的数据,通过对不同类型企业、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中研发支出对创新影响的分析,经过对企业内外部研发支出进行综合比较后,详细论证企业内外部研发支出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的比较意义,并对企业实际创新管理提供对策建议。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是不同于以往从单方面(内部或外部)因素考虑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和影响。比如有些学者在进行企业内部支出的研究中,其研究结论多从技术并购、信息技术、考核指标等内部支出的手段和方法上进行论证,相比这种比较单一的研究,本文的分析视角是全面的、多层次的。二是不同于以往从内外部研发要素的交互作用的角度对企业创新绩效进行分析。比如也有很多研究是从企业内外部研发能力的角度进行论证,虽然在论证过程中考虑了多维度的因素,但是他们的研究更偏重于组合方式和互补作用,本文则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将内部和外部研发支出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进行比较研究,论证出不同行业、不同发展周期的企业其内外部支出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差别和运用。
本文的最终研究结论表明:第一,无论对于发明专利还是新产品收入,内部研发支出与外部支出都有显著正向影响,并且内部支出的影响远大于外部支出的影响。第二,内部研发支出对新产品收入的影响程度强于对发明专利申请数的影响,但外部研发支出对发明专利申请数的影响程度强于对新产品收入的影响。第三,“十一五”期间,内部支出对创新的影响呈现上升趋势,而外部支出对创新的影响呈现下降趋势。这说明随着企业成长,企业的创新能力越来越多地通过研发内部支出得以提升。第四,无论是国有还是非国有企业,都主要通过研发内部支出来提升创新能力,但是非国有企业比国有企业更多地利用外部资源来提升发明专利的水平。第五,绝大多数省份和行业的研发支出都对新产品收入的提高有积极影响,而且内部支出作用非常明显。第六,有一半省份和产业的研发支出对发明专利申请数没有显著影响,集中在经济和科技实力不强的省份和行业,如西北地区和电机制造业。这说明目前全国各省份、各行业的创新能力更多地处于提高新产品收入的水平,还没有全面到达提高发明专利的高度。第七,在研发对专利有影响的省份和行业中,大多数是内部支出发挥的作用,并且集中在经济和技术发展较好的领域,例如北京、中部地区和通信设备制造。可以发现,经济快速发展是研发内部支出发挥显著作用的重要前提。另外,经济格外活跃的上海和浙江的外部研发支出也对专利能力的提高发挥重要作用。
基于以上结论,本文在企业创新管理上提出以下五条建议。第一,如果企业将创新作为发展的内在动力,就必须投资研发。我国大多数地区和行业的经济科技发展水平都可以通过投资研发来提高创新水平。第二,企业应更多地将研发投向企业内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因为内部支出的创新效果更明显。特别是处于成长和成熟期的企业,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省份和行业中的企业更应该重视内部创新投资。第三,当企业将研发资金投向企业外部时,要坚持以提高发明专利水平为宗旨,因为外部支出对提高发明专利的作用更显著。尤其对于非国有企业和在经济活跃同时科教资源丰富地区的企业可以为提高发明专利水平而进行积极的外部研发投资。第四,企业在开发自身研发能力的同时,也应重视与大学和科研机构等专门从事研发活动的组织之间联系的建立,完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技术转移机制。鼓励科技成果以技术入股、技术期权等方式实现成果资本化、产业化。第五建议借鉴成功高校科技园区的经验,形成内部与外部研发的多项互动,形成产学研一体的研发成果转化良性运行模式。
1.R. Griffith, S. Redding, J. Van Renee.Mapping two faces of R&D: Productivity growth in a panel of OECD industries[J].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2000,86(4)
2.方希桦,包群,赖明勇. 国际技术溢出:基于进口传导机制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 2004(7)
3.李平, 崔喜君.中国自主创新中研发资本投入产出绩效分析-兼论人力资本和知识产权保护的影响[J].中国社会科学, 2007(2)
4.Grossman, Helpman. Innovation and growth in the global economy[M]. The MIT Press, Cambridge,MA,1991
5.Aghion Philiph, Howitt Peter. A model of growth through creative destruction [J]. Econometrica,1992,60(2): 323-351
6.林毅夫,张鹏飞.后发优势,技术引进和落后国家的经济增长[J].经济学,2005(1)
7.张海洋. R&D 两面性,外资活动与中国工业生产率增长[J].经济研究,2005(5)
8.金雪军,欧朝敏,李杨.技术引进对我国R&D投入总量和结构的影响[J].科研管理, 2008(1)
9.孙建, 吴利萍, 齐建国.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替代或互补[J].科学学研究, 2009(1)
10.樊钱涛. 知识源、知识获取方式与产业创新绩效研究-以中国高技术产业为例[J].科研管理,2011,32
11.Griliches Z. Productivity, R and D,and basic research at the firm level in the 1970's[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6, (1): 141-154
12.Acs Z. J. , Anselin L. ,Varga A. Patents and innovation counts as measures of regional production of new knowledge[J].Research Policy,2002, (7): 1069-1085
13.Hagedoorn J,Cloodt M. Measuring innovative performance: is there an advantage in using multiple indicators? [J]. Research Policy,2003, (8): 1365-1379
14.Capaldo A. Network structure and innovation: the leveraging of a dual network as a distinctive relational capability[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7, (6): 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