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发展能力区域差异比较

2013-11-23 02:20赵喜仓教授江苏大学江苏镇江212013
商业经济研究 2013年8期
关键词:能源因子区域

■ 赵喜仓 教授 陈 颖(江苏大学 江苏镇江 212013)

研究综述

“低碳经济”最早见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概念来源于于气候变化和能源短缺,气候变化是人类迄今面临的最大的环境问题,也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复杂的挑战之一。低碳经济是一种生产力和可持续发展均达到一定水平的经济形态,它具有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环境友好的特点,旨在实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发展社会经济的全球共同愿景。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国家,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消费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占世界排放总量的1/5,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我国缓解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所面临的国际压力、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然而,我国是一个区域差异大的国家,低碳经济发展能力在区域间极不平衡,而且并非所有区域都能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从而制约了我国低碳经济的总体发展和低碳战略的顺利实施。所以,如何评价区域低碳经济发展能力是低碳经济理论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目前,我国对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对低碳经济发展能力的量化仍无公认的指标和标准。李晓燕、邓玲(2010)从经济、科技、社会、环境四个方面构建了城市低碳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以及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四个直辖市低碳经济发展进行综合评价,发现只有北京处于中碳经济阶段,天津、上海和重庆则仍处于高碳经济阶段;任福兵等(2010)尝试建立了三层次低碳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德尔菲法确定各层次指标权重,但是没有在实践中对指标体系加以应用;姚章杰等(2010)基于土地发展、产业发展以及人口承载潜力三个项目建立低碳目标的城市发展潜力评价方法,采用德尔菲法,对上海部分地区低碳发展潜力进行了评价;付加锋等(2011)从发展能力、低碳产出、低碳消费、低碳资源及低碳环保四个准则层构建了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同时采用层析分析法在省域层面进行评价研究,得出我国地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的结论。虽然我国学者从不同层面构建了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但在确定指标权重时大多采用主观赋权的方法,客观赋权法在低碳经济发展能力评价中的应用尚不多见。而主观赋权法没有考虑评价指标间的内在联系,仅是评价者对指标反映内容重要程度的主观判断,这样就可能会影响评价结果的准确性。鉴于此,本文尝试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我国低碳经济发展能力区域差异进行定量研究,以期对低碳经济发展能力评价方法加以改进,促进我国低碳经济从先进的理念转化为现实的经济运行模式。应用因子分析进行综合评价时所用的权数属于信息量权数,它从变量相关系数矩阵内部结构出发来确定指标权重,有助于克服权重确定的主观性,提高综合评价的效度。

表1 主成分公因子方差分析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能力区域差异评价

(一)低碳经济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低碳经济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是对国家和地区低碳经济发展能力的客观评价与综合反映,因此指标体系的构建既要遵循科学性、可操作性、 全面性、代表性、可比性等一般原则,又要充分考虑低碳经济的内涵及其影响因素。基于此,本文选取16项具体指标,构建了评价区域低碳经济发展能力的指标体系:

(二)我国低碳经济发展能力区域差异实证分析

本文所用指标数据来源于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及各省市统计年鉴,并经计算整理而得。由于西藏地区部分数据缺失,本文选取除西藏之外的30个省市作为样本。

低碳经济发展能力区域差异因子分析:

第一,因子分析适用性检验。本文运用统计软件SPSS16.0,采用KMO检验来检测因子分析的适用性。KMO是对抽样充足度的测度,检验变量间的偏相关程度大小。根据统计学家Kaiser的论述,KMO的取值小于0.6将不适合做因子分析。经检验,KMO取值为0.724,说明本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

表2 旋转后的因子载荷阵

第二,主因子提取及旋转。本文根据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提取条件,提取了3个主因子,如表1所示。可见,三个主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1.633%,说明前3个因子变量能够从总体上反映原有16个指标的大部分信息。

公共因子与原指标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由因子载荷体现。为使因子载荷阵结构更加简明,各因子含义更加突出,对初始因子载荷阵施行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旋转后的因子载荷阵见表2。

由表2可见,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单位GDP碳排放量、能源碳排放强度、人均可支配收入、城市化率、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单位GDP能耗、人均GDP、高技术产业产值占GDP比重、能源加工转换效率在F1上有较大载荷,可解释为低碳生产加工因子;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环境治理投资总额、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在F2上有较大载荷,可解释为低碳环境接纳因子;人均碳排放量、人均能源消费量在F3上有较大载荷,可解释为低碳能源消费因子。

第三,因子得分及综合得分。为对各区域低碳经济发展能力差异进行评价比较,由回归算法计算出因子得分系数,进而可得各个公因子得分值,再根据各公因子得分与各公因子方差贡献率占累计方差贡献率的比重求解综合得分,结果见表3。

低碳经济发展能力区域差异聚类分析。聚类分析是一种根据事物本身特性来定量研究分类问题的统计分析方法,它根据样品的观测指标,找出能够度量样品之间相似程度的统计量,采用某种聚类方法,将所有样品分别聚合到不同的类中,从而使同一类中的个体有较大的相似性,不同类中的个体差异较大。

本文以30个省市为样本,以各省市低碳经济发展能力综合得分为变量,利用统计软件SPSS16.0进行Q型聚类分析。聚类方法采用Ward法,距离测度采用欧氏距离,得聚类谱系图如图1所示。

可以看出,聚为2类或4类时类间距离比较大,说明各类的特点比较突出,对各类比较容易定义。结合实际情况,本文认为聚为4类比较合理。

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根据聚类谱系图,结合3个公因子得分及综合得分,对我国30个省市的聚类及分析如下:

第一类包括北京、广东、上海,其综合得分都在12分以上,为低碳经济发展能力高的区域。低碳经济建立在较高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生产加工水平条件之上,该类中各省市在F1上得分均为正,具备了发展低碳经济的良好基础条件。其中,北京作为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虽然在能源消费方面略显劣势,但随着其工业企业外迁,第三产业比重已达到75%以上,加之其雄厚的科技实力,生产加工效率高,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广东经济实力强大,地理位置优越,在三个公因子上得分均为正,综合得分仅次于北京;上海经济实力雄厚,低碳生产加工能力也较强,但由于其低碳环境接纳和低碳能源消费因子得分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低碳经济发展能力低于北京和广东。

第二类包括海南、江苏、江西、浙江、福建、广西、天津、湖南、山东、湖北、四川、重庆,为低碳经济发展能力较高的区域。江苏、浙江、福建处于东部沿海,边界区位条件优越,在低碳生产加工和环境接纳方面都占有优势;天津毗邻北京,经济科技水平都较高,在公因子F1上得分较高;山东在碳汇资源和环境治理投资方面占明显优势,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方面的不足;海南、江西、广西、湖北、湖南、四川、重庆大都位于我国南部,受能源数量及结构的影响,低碳能源消费因子得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整体上提升了低碳经济发展能力。

第三类包括安徽、陕西、甘肃、辽宁、黑龙江、吉林、云南、河南、青海、河北、新疆,为低碳经济发展能力较低的区域。其中,黑龙江、吉林、辽宁作为我国的老工业基地,能源消耗规模大且利用效率低,碳排放量大;河南、河北、安徽人口众多,又以重工业发展为主,不利于低碳经济发展;陕西、甘肃、云南、青海、新疆经济社会基础较差,加之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升级过程中带来高能耗企业的迁入,加剧了低碳发展压力。

第四类包括贵州、宁夏、内蒙古、山西,属于低碳经济发展能力低的区域。该类中四个地区均是煤炭产区,能源利用以煤为主且利用效率低,加之经济社会基础薄弱,产业结构不合理,制约了其低碳经济发展。

表3 因子得分及综合得分

从实证分析结果看,区域低碳经济发展能力与区域综合发展水平大体一致,但各区域在低碳生产加工、低碳环境接纳及低碳能源消费方面各有优劣。

(二)政策建议

我国目前低碳经济发展能力整体较低,从而使我国低碳经济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发展低碳经济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创新提高的过程,是一种势在必行的社会转型。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我国要切实协调好发展和低碳之间的关系,在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逐步加强对低碳排放的管理、控制和引导。在把握经济增长机遇和发展低碳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艰难博弈中,既要遵循经济社会发展与气候环境保护的一般规律,借鉴吸收发展低碳经济的成功经验,又要立足于中国的基本国情,走出一条协调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兼顾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各区域积极互动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各区域在制定低碳经济政策时,要根据各地情况科学确定发展目标,恰当选择发展路径,突出重点、合理定位。基于上述分析与结论,为更好更快地实现我国经济的低碳发展之路,提出以下建议:

山西、内蒙古作为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短时期内能源消费结构难有大的改善,对其来说较现实的做法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尽可能发展低碳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就是限制高碳产业的市场准入,鼓励发展具有低碳特征的产业,如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低碳产业的能耗是十分有限的,对环境的影响也微乎其微。通过限制高碳产业的市场进入,改变能源利用方式,对于低碳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对于北京、广东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产业结构较完善的区域,应积极调整能源结构。中国的化石能源储量以煤炭为主,油气资源相对缺乏,这一资源禀赋决定了我国化石能源生产和消费以煤炭为主的格局。调整能源结构就是在合理范围内逐步减少煤炭、石油的消费量,加大太阳能、生物质能等零碳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并积极研发化石能源的清洁利用技术。积极发展低碳和无碳能源,从而实现保证我国能源安全和保护环境的双重目标。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能够吸收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因而通过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发展林业措施,将温室气体储存于生物碳库中也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减排途径。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对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森林碳汇技术是一种成本低、持续时间长、效益好的减排方法。对于上海、天津等经济社会资源基础较好、低碳生产加工能力较高,但低碳环境接纳指标偏低的区域,在缩减碳源的同时,更应注重扩展碳汇,大力植树造林,创建宜居绿色城市。

消费和生产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生产满足消费,消费促进生产,通过清洁生产方式生产绿色产品,是对可持续消费的最大支撑。对于低碳能源消费因子得分不高的区域,应加大低碳宣传力度,鼓励居民树立低碳理念,支持居民合理消费、节约消费和节制消费,降低人均碳排放量。必须遏制奢侈消费。在深化低碳消费意识的同时,必须采用经济手段,建立合理的预算约束,使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在成本上有所反映,从而使消费者行为作出相应的调整。

要加强低碳经济发展能力的区域协调工作,进一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使中西部地区加快实现低碳发展之路。中西部地区限于自身经济实力、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科技创新研发能力相对不足,仅仅依靠商业性的技术贸易或者技术的自然扩散带来的溢出效益是不够的。为了促进我国各区域低碳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各区域应进行广泛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尤其围绕主要能源产区,尤其是化石能源产区,深度开发资源产业,积极延长资源产业链,增加资源产品的附加值,从而增强能源产区的低碳经济发展能力。

1.UK Energy White Paper, 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nergy[EB/OL].(Feb.2003).http://www.berr.gov,uk/files/file10719.pdf.

2.付加锋,刘小敏.基于情景分析法的中国低碳经济研究框架与问题探索[J].资源科学,2010(2)

3.卞一洋,张治河.关于低碳经济和生态伦理规范普及工作的思考[J].生态经济,2011(6)

4.许涤龙,欧阳胜银.低碳经济统计评价体系的构建[J].统计与决策,2010(22)

5.张立军,任英华.多元统计分析实验[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6.刘传江.低碳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与中国低碳道路的选择[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50

7.付加锋,郑林昌,程晓凌.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内差异与国际差距评价[J].资源科学,2011,33

猜你喜欢
能源因子区域
因子von Neumann代数上的非线性ξ-Jordan*-三重可导映射
一些关于无穷多个素因子的问题
影响因子
用完就没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我的健康和长寿因子
福能源 缓慢直销路
分区域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