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张标 / 宁波市计量测试研究院
能源计量器具配备中“配备率”及“准确度等级”是两个核心内容。
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的具体要求,包括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要求、主要次级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要求、主要用能设备能源计量器具配备要求及特殊行业(从事能源加工、转换、输运及能源生产)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的要求。具体的应用要求是:用能单位“应”加装能源计量器具;主要次级用能单位“应”按GB 17167-2006之表3要求加装能源计量具;主要用能设备“应”按GB 17167-2006之表3要求加装能源计量器具。理清用能单位、次级用能单位、主要次级用能单位及主要用能设备的概念是关键。用能单位是指企业、事业单位、行政机关、社会团体等独立核算的用能单位;从事能源加工、转换、输运性质的用能单位(如火电厂、输变电企业等);从事能源生产的用能单位(如采煤、采油企业等)。次级用能单位是指用能单位下属的能源核算单位,重点应把握“能源核算”,这同用能单位的管理方式有直接的关系。主要次级用能单位指用能量(产能量或输运能量)不小于GB 17167-2006之表1中一种或多种能源消耗量限定值的次级用能单位。主要用能设备指单台设备能源消耗量不小于GB 17167-2006之表2中一种或多种能源消耗量限定值的用能设备。
进出用能单位、主要次级用能单位、主要用能设备及能源作为生产原料使用时,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准确度等级具体的应用要求是:用能单位的能源计量器具准确度等级“应”满足GB 17167-2006之表4的要求;主要次级用能单位所配备的能源计量器具(电能表除外)准确度等级“参照”GB 17167-2006之表4的要求,电能表可比表4的同类用户低一个档次的要求;主要用能设备所配备的能源计量器具(电能表除外)准确度等级“参照”GB 17167-2006之表4的要求,电能表可比GB17167-2006之表4的同类用户低一个档次的要求。同时计量器具的准确度等级以检定后出具的报告为准;由于能源计量多数是生产工艺流程现场环境条件下使用,无论是在现场测量还是便携仪表的间接测量,测量仪表的计量性能必须与所处的测试环境相适应。
某新成立的独立核算单位电网自供电公司35 kV供电外线进到本单位变压成10 kV后,计划分别布线到五个生产车间和一个行政部,公司对六个部门都分别考核电能消耗指标,对他们下属的机构没有考核要求。这六个部门的功率分别为509 kW、77 kW 、38 kW、102 kW、65 kW、和 8 kW 。其中一车间有6台生产设备,有2台生产设备功率分别为120 kW 和180 kW,另有4台生产设备功率在36 ~80 kW之间。供电公司在进线的变压器前己安装了1只准确度等级为0.5级的电能表,为了做好与供电公司的计量结算工作,单位在变压器后加装了一只核对用电能表。
设定该公司是Ⅲ类用户,试按GB 17167-2006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中配备率和准确度等级的要求配备好该单位的能源计量器具。
按用能单位、主要次级用能单位、主要用能设备的顺序来一一分析、解决问题。
1.1.1 从用能单位入手
1)该公司作为独立核算用能单位,在供电外线进入单位时必须配备能源计量器具 —— 电能表,用于与供电部门的贸易结算。
2)配备数量1只(该表实际已由供电部门配备),其配备率已达到标准中表3《能源计量器具配备率要求》的100%目标。
3)其准确度等级按标准中表4《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准确度等级要求》Ⅲ类用户选取,应为1.0级。供电部门配备的是0.5级,满足标准要求。
1.1.2 确定主要次级用能单位
1)公司对六个部门都有分别考核电能消耗的要求,这六个部门都应该是次级用能单位。但六个部门中,行政部的用电功率为8 kW,其他五个部门都超过了标准中 表1《主要次级用能单位能源消耗量(或功率)限定值》的10 kW要求,所以这五个部门应确定为主要次级用能单位,而行政部不是。
2)按标准要求,主要次级用能单位应按标准中表3要求配备能源计量器具,其配备率要求为100%,所以各车间应分别配备1只电能表,才能符合标准要求。
3)对主要次级用能单位配备能源计量器具的准确度等级,标准未提出强制性要求,可按标准4.3.9条:“主要次级用能单位所配备能源计量器具的准确度等级(电能表除外)参照表4的要求,电能表可比表4的同类用户低一个档次的要求”执行,选择用2.0级的电能表。
1.1.3 分析主要用能设备
1)一车间的6台生产设备中,其中2台功率均大于标准中表2《主要用能设备能源消耗量(或功率)限定值》的100 kW要求,应确定为主要用能设备。其他4台生产设备都未达到限定值100 kW的要求,所以都是一般用能设备,没有配备率和准确度等级的强制要求。
2)按标准要求,主要用能设备应按标准中表3的要求配备能源计量器具,其配备率要求为95%,所以对这2台用能设备各配备1只电能表,配备率达到了100%。
3)对它们的准确度等级,标准中未提出强制性要求,可按标准4.3.10条:“主要用能设备所配备能源计量器具的准确度等级(电能表除外)参照表4的要求,电能表可比表4的同类用户低一个档次的要求”执行,选择用2.0 级的电能表。
1.1.4 小结
1)该公司系独立核算的用能单位,应按标准要求配备准确度等级为1.0级的电能表1只。供电公司已安装了1只0.5级电能表,达到了标准对配备率和准确度等级的要求。
公司为与供电部门核对耗电计量数据而加装的那只电能表,标准对其无强制性要求,其配备与否和准确度等级选择,由公司以满足核对的实际需求来定。
2)公司下属的六个部门都系次级用能单位,其中五个车间为主要次级用能单位,应按标准要求分别加装准确度等级为2.0级的电能表各1只。
标准对行政部是否加装能源计量器具无强制性要求,由公司按能源考核实际需要决定。在政府能源计量监督检查时,不在配备率和准确等级考核范围之内。
3)一车间有2台用能设备系主要用能设备,应按标准要求各加装准确度等级为2.0的电能表1只。
公司以上的能源计量器具配备方案,达到了标准对配备率和准确度等级的要求。
配备后的网络图如图1。
图1
某独立核算单位的自来水由Φ100总管进到本单位后,分别供给四个车间及办公/食堂五个部门,公司对四个车间都分别考核用水指标,对他们的下属机构没有考核要求。对办公/食堂也没有考核要求。四个车间的用水量分别为一车间:6 500 t/a、二车间:5 400 t/a 、三车间:6 000 t/a、四车间:5 500 t/a。其中一车间还有2台生产设备,设备1用水量为2 t/h,设备2用水量为1.2 t/h,而对一车间的品保部不作考核要求。
试按GB 17167-2006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中配备率和准确度等级的要求配备好能源计量器具。
1.2.1 从用能单位入手
1)该公司作为独立核算用能单位,在供水外管进入单位时必须配备能源计量器具——水表,用于与供水部门的贸易结算。
2)配备数量1只(该表实际已由供水部门配备),其配备率已达到标准中表3《能源计量器具配备率要求》的100%目标。
3)其准确度等级按标准中表4《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准确度等级要求》管径不大于250 mm选取,应为2.5级。实际配备是2级。
1.2.2 确定主要次级用能单位
1)公司对四个车间都有分别考核用水量的要求,这四个车间都应该是次级用能单位。对办公/食堂没有考核要求,所以不是次级用能单位。四个车间用水量都超过了标准中表1《主要次级用能单位能源消耗量(或功率)限定值》的5 000 t/a要求,所以这四个车间应确定为主要次级用能单位。
2)按标准要求,主要次级用能单位应按标准中表3要求配备能源计量器具,其配备率要求为95%,所以各车间应分别配备1只水表。其配备率达100%。
在实际配备时,尽管对办公/食堂没有考核要求,但也给其配备了水表,作为本单位的用能监管用。
3)对它们的准确度等级标准中未提出强制性要求,可按标准4.3.9条:“主要次级用能单位所配备能源计量器具的准确度等级(电能表除外)参照表4的要求”执行,选择用2.5级的水表。实际配备了2级的水表。
1.2.3 分析主要用能设备
1)一车间的2台生产设备,用水量均大于标准中表2《主要用能设备能源消耗量(或功率)限定值》的1 t/h要求,应确定为主要用能设备。对一车间的品保部不作考核要求。
2)按标准要求,主要用能设备应按标准中表3的要求配备能源计量器具,其配备率要求为80%,所以对这2台用能设备各配备1只水表,达到了100%目标。
3)其准确度等级标准中未提出强制性要求,可按标准4.3.10条:“主要用能设备所配备能源计量器具的准确度等级(电能表除外)参照表4的要求”执行,选择用2级的水表。
1.2.4 小结
1)该单位系独立核算的用能单位,应按标准要求加装准确度等级为2.5级的水表,实际安装为2级的水表1只,供水公司已在进水总管上安装了这只水表,达到了标准要求。
2)用能单位下属四个车间都系次级用能单位而且都为主要次级用能单位,应按标准要求分别加装准确度等级为2级的水表各1只,达到了标准要求。
3)一车间有2台用能设备系主要用能设备,应按标准要求各加装准确度等级为2级的水表1只。
以上配备其配备率和准确度等级都达到了标准要求。
配备后的网络图和前面电能表网络图相似,不另行画出。
某独立核算用能单位蒸汽自外部进到本单位后,分别流向五个生产车间,公司对五个车间都分别考核蒸汽消耗指标,并都分别安装了1只准确度等级为1.5级的涡街流量计。公司对车间下属的机构没有考核要求。这五个车间的蒸汽用量分别为5 500 GJ/a、5 800 GJ/a、6 500 GJ/a、5 800 GJ/a 和 3 000 GJ/a。
试按GB 17167-2006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中配备率和准确度等级的要求配备好能源计量器具。
1.3.1 从用能单位入手
1)该公司作为独立核算用能单位,在蒸汽进入单位时必须配备能源计量器具 —— 蒸汽流量计,用于与供汽公司的贸易结算。
2)供汽公司配备涡街流量计1只,其配备率已达到标准中表3《能源计量器具配备率要求》的100%目标。
3)其准确度等级按标准中表4《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准确度等级要求》选取,应为2.5级。而供汽公司实际配备的是1.5级,高于表4要求。
1.3.2 确定主要次级用能单位
1)公司对五个车间都有分别考核蒸汽用量的要求,这五个部门都应该是次级用能单位。但五个车间中,五车间的用汽量为3 000 GJ/a,未超过标准中表1 《主要次级用能单位能源消耗量(或功率)限定值》的5 000 GJ/a要求,其他四个车间都超过了标准中表1的5 000 GJ/a要求,所以这四个车间应确定为主要次级用能单位,而五车间不是。
2)按标准要求,主要次级用能单位应按标准中表3要求配备能源计量器具,其配备率要求为80%,所以除五车间外其他四个车间分别配备1台涡街流量计。
3)标准中对它们的准确度等级未提出强制性要求,可按标准4.3.9条:“主要次级用能单位所配备能源计量器具的准确度等级(电能表除外)参照表4的要求”执行,选择用2.5级的流量计。实际配备了1.5级的流量计,高于表4的要求。
1.3.3 分析主要用能设备
用能单位没有主要用能设备,所以该条不分析。
1.3.4 小结
1)该公司系独立核算的用能单位,应按标准要求加装准确度等级不低于2.5级的流量计1台,供汽公司已安装了1台准确度等级为1.5级的涡街流量计,满足标准要求。
2)公司下属5个车间都系次级用能单位,其中4个车间为主要次级用能单位,应按标准要求加装准确度等级为2.5级的流量计各1台。实际中加装准确度等级为1.5级的涡街流量计各1台,满足了标准要求,不过配置成本有点高。
标准对五车间是否加装能源计量器具无强制性要求,由公司按能源考核实际需要决定。在政府能源计量监督检查时,不在配备率和准确度等级考核范围之内。
上述的配备方案能符合标准要求。其配备网络图略。
某法人企业的天然气自供气公司进到本公司后,分别供给炼钢分厂、轧钢一分厂、轧钢二分厂及厂办,公司对四个部门都分别考核天然气消耗指标,对他们下属的机构没有考核要求。这四个部门的天然气用量分别为炼钢分厂:20 000 m3/a、轧钢一分厂:25 000 m3/a 、轧钢二分厂:26 000 m3/a 、厂办:1 000 m3/a 。目前炼钢分厂和轧钢一分厂已配备了气体流量计。
试按GB 17167-2006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中配备率和准确度等级的要求,衡量是否符合了标准要求。
1.4.1 从用能单位入手
1)该公司作为独立核算用能单位,在天然气进入公司时必须配备能源计量器具 —— 气体流量计,用于与天然气供气公司的贸易结算。
2)配备数量1只,供气公司已安装,其配备率已达到标准中表3《能源计量器具配备率要求》的100%目标。
3)其准确度等级按标准中表4《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准确度等级要求》选取,应为2.0级。但实际配备了1.0级的表,高于表4要求。
1.4.2 确定主要次级用能单位
1)公司对四个部门都有分别考核天然气消耗的要求,这四个部门都应该是次级用能单位。但四个部门中,厂办的用气量为1 000 m3/a未超过标准中表1《主要次级用能单位能源消耗量(或功率)限定值》的10 000 m3/a要求,其他三个部门都超过了标准中表1的10 000 m3/a要求,所以这三个部门应确定为主要次级用能单位,而厂办不是。
2)按标准要求,主要次级用能单位应按标准中表3要求配备能源计量器具,其配备率要求为100%,所以各分厂应分别配备1只气体流量计;目前只配备了炼钢分厂、轧钢一分厂,轧钢二分厂尚未配备,其配备率为66.7%,尚未达到标准要求。
3)其准确度等级标准中未提出强制性要求,可按标准4.3.9条:“主要次级用能单位所配备能源计量器具的准确度等级(电能表除外)参照表4的要求”执行,选择用2.0级的气体流量计。实际配备了1.5级的气体流量计,高于表4要求。
1.4.3 分析主要用能设备
本例没有主要用能设备,所以不作分析。
1.4.4 小结
1)该公司系独立核算的用能单位,应按标准要求配备1台准确度等级为2.0级的气体流量计用于贸易结算,天然气供气公司已安装了1台1.0级的气体流量计,满足标准要求。
2)公司下属4个部门都系次级用能单位,其中3个分厂为主要次级用能单位,应按标准要求配备准确度等级为2.0级的气体流量计各1台。但目前轧钢二分厂尚未配备,其配备率仅为66.7%,未达到标准100%的要求。
根据标准要求衡量,该公司在主要次级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上尚未达标。
[1]全国能源基础与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GB 17167-2006[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