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主要数据看浙江科技创新成就与挑战

2013-09-07 10:31宁建荣刘信段姗贾玉平
浙江经济 2013年14期
关键词:经费支出浙江科技

文/宁建荣刘信段姗贾玉平

数据分析显示,近10年浙江科技创新取得了显著成就,主要创新指标迈入全国前列、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创新体系基本形成,但近年来出现科技进步增速减缓、企业研发实力与创新模式跟不上形势的征兆。在新的起点上,需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走出浙江特色的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新路子

21世纪头十年,浙江省围绕建设科技强省的战略目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科技事业取得大发展,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尤其是全省自主创新大会以来,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逐步确立,科技资源加速集聚,创新产出明显提高,科技支撑引领能力进一步增强,推动经济社会的创新驱动发展。但近年来出现科技进步增速减缓、企业研发实力与创新模式跟不上形势的征兆。本文试从主要数据的变化,研判全省科技发展形势的变化及面临的挑战。

十年来浙江省科技创新取得的成就及变化

大量数据分析显示,经过10年的发展,浙江科技创新取得了显著成就,并呈现出三大新变化。

(一)主要创新指标迈入全国前列

区域创新能力进入全国前列,企业创新能力居第二位。根据省统计局等部门发布的《浙江省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统计监测报告》显示,2010年浙江自主创新能力指数较2005年提高了84.53%。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发布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显示,浙江区域创新能力由2000年的全国第6位上升到2010年的第5位,其中企业创新能力由2000年的第6位上升到2010年的第2位。中国科学院交叉科学中心唐山科学发展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科学发展报告2012》显示,2010年浙江GDP质量水平列全国第3位(省区第1位),区域创新发展指数列第6位(省区第3位)。

科技创新投入跃进全国前列,从事研发的人员居第三位。科技创新队伍快速壮大。全社会科技活动人员由2000年的18.32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50.03万人,在全国的排名由第11位上升到第4位;其中从事R&D的人员由2000年的2.50万人年增加到2010年的22.35万人年,全国排名由2000年的第11位上升到第3位。科技经费投入持续增长。全省地方财政科技拨款由2000年的13.98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21.40亿元,十年增长近8倍;带动全社会R&D经费支出由2000年的33.3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494.23亿元,十年增长13.8倍;在全国的排名由2000年的第10位上升到2010年的第5位。研发经费强度超越全国平均水平。R&D经费支出相当于GDP的比重,由2000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3个百分点,在2006年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39%);2010年超过全国平均水平0.02个百分点,达到1.78%。

科技创新产出跨入全国前列,发明专利授权量居第五。2000—2010年,全省专利申请量由10316件增加到120742件,全国排名由第4位升至第3位;专利授权量由7495件增加到114643件,全国排名基本保持在第2、3位。发明专利申请量由2000年的859件增加到2010年的18027件,全国排名由第7位升至第5位;发明专利授权量由2000年的184件增至2010年的6410件,全国排名由第13位升至第5位。“十五”期间,浙江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的成果56项,“十一五”期间增至122项,获奖数量增加1.18倍。在国家科技奖励总数每年略增的情况下,浙江获奖数翻番,表明科技研发与创新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二)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创新体系基本形成

企业日益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技术创新活跃程度全国居前。全省开展R&D活动的大中型工业企业数由661家扩大到2096家,全国排名由第5位提升到第2位;设立的研发机构数量由442家增加到2733家,由全国第5位升至首位。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快速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占全社会R&D经费支出的比重由73%提高到82%;大中型企业R&D经费由13.50亿元增加到272.34亿元,在全国位次由第9位上升到第4位;大中型企业R&D经费投入强度由2000年的0.4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02个百分点)提高到2010年的1.0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11个百分点),由全国第24位上升到第7位(图1)。企业研发人员加速集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人员占全社会R&D人员的比重由56%提高到83%;大中型工业企业R&D人员由0.69万人年增加到11.70万人年,由全国第19位上升到第3位。

科技创新型企业大批涌现。2000年,全省只有602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到2010年已有国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3580家,居全国第4位;省级以上创新型试点示范企业256家,其中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35家,居全国前列;并涌现出万向、吉利、阿里巴巴、海正、中控等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在国内外同行中颇具影响力的龙头骨干企业。

高校、院所创新服务能力显著提升。高校研发人员数从2000年的全国第12位提高至2010年的第5位,研发经费内部支出从全国第8位升至第6位。2010年,浙江高校专利申请数居全国第3位,其中发明专利申请数居第4位;有效发明专利数居第3位,专利所有权转让及许可收入居全国第4位。科研院所研发效率居前。2010年,浙江研发机构研发人员人均研发经费支出居全国第9位,而人均发表科技论文和出版专著均居全国第5位,人均专利申请量居全国第1位,其中人均发明专利申请居全国第4位,人均专利所有权转让及许可收入居全国第3位。产学研结合更加紧密。到2010年,全省建立由行业龙头骨干企业牵头,高校、院所参与的15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重大创新平台57个,其中公共科技基础条件平台7个、行业创新平台26个、区域创新服务平台24个,整合创新服务场地106万平方米,累计为企业提供测试、检验等服务约135万次,服务收入近8.5亿元,成为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开展产学研合作的有效载体。

图1 2000—2010年浙江大中型企业开展R&D活动、设立研发机构情况

图2 近几年浙江高新技术产业总体情况

创新服务体系渐趋完善。区域创新服务能力大幅提升。2000年启动建设省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至2010年,共建省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124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中心12家,覆盖11个设区市、57个县(市、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初具规模。截至2010年底,全省投入运行的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100多家,其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国家级大学科技园29家,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53家;总孵化面积312万平方米,在孵企业5673家,累计毕业企业1840家。创新资源市场化配置功能显著增强。2010年全省技术合同认定成交额60.35亿元,比2000年增长118%;2002年在全国率先创办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到2010年,已形成11个市级市场、94个县(市、区)分市场和29个专业市场的规模,累计签约成交项目21945项,技术合同金额200亿元。

市县科技创新走在全国前列。根据中国社科院《2011年中国城市创新报告》,浙江9个设区市进入全国城市创新能力百强,22个县级市进入县级城市创新能力百强,仅次于江苏(23)、山东(23),列全国第3位。全省有74个市、县(市、区)通过了2011年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其中38个县(市、区)成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区),8个地级市成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

(三)科技支撑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成效明显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浙江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10.3∶53.3∶36.4转变为2010年的4.9∶51.6∶43.5,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比重逐步降低,第三产业呈稳步上升态势。第三产业中科技服务业蓬勃发展,2010年全省科技服务机构1.4万家,从业人员超过21万人,分别比2005年增长47.4%和96.4%;增加值从2004年的95亿元增至2010年的235亿元,年均增幅达16.3%,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科技研发与服务体系。

高新技术产业规模逐步壮大。2010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11668亿元,较2005年增长了162.14%,年均增长21.3%;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23.0%,较2005年提高了3.5个百分点(图2);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达147.35亿美元,较2005年提高了144.76%。高技术产业产值由2000年的522.6亿元增至2010年的3413.3亿元,增长了5.5倍;高技术产业出口交货值由120.9亿元增至1290.0亿元,增长了9.7倍。大中型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由2000年的17.82%提高到2010年的24.00%,全国位次由第8位升至第5位。

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2000—2010年,全省工业劳动生产率由48268元/人升至121239元/人,农业劳动生产率由6513元/人增至21685元/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4254元提高到11303元,稳居全国第3位。2010年全省万元GDP能耗降至0.72吨标准煤,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0%,在国内保持领先。“十一五”期间,全省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20%,能源利用效率累计提高约4.3个百分点,完成“十一五”节能目标;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两项污染指标排放削减率分别为18.15%和21.16%,均超额完成国家要求削减15%的减排目标。

当前浙江科技创新面临的挑战

结合10年来国内外经济科技形势发展的变化,当前浙江的科技进步与创新也面临着三大严峻挑战。

(一)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增速放缓

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后,国内各省市区纷纷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快科技进步与创新步伐。相比之下,浙江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提升却出现了由快变慢的态势,形成“标兵渐远、追兵渐近”的严峻挑战。10年中,前5年浙江研发经费年均增长达34.84%,后五年降至24.79%。研发经费占全国比重在2007年升至7.59%后,2008年开始下降,到2011年已降至6.88%;造成落后于浙江的山东、广东(2000年研发投入强度低于浙江0.35和0.24个百分点)已分别超过浙江0.01和0.11个百分点(图3)。另据《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十一五”初期浙江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28个百分点,到2008年变成低于全国水平0.57个百分点,之后差距进一步拉大,到2010年已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86个百分点,增速退至全国第26位。浙江科技进步综合水平指数也从全国第7位降至第8位。研发机构及人员在迅速增加,而研发经费投入力度在减小、增速在减缓,表明浙江科技进步与创新水平提升遇到了瓶颈制约。

图3:部分地区R&D经费在全国份额比较

(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模式遇到严峻挑战

突出表现在:企业的研发实力并不强,研发投入强度仍处较低水平。2011年,平均每个大中型企业R&D经费支出616.16万元,列全国第20位,拥有R&D人员31.28人,列全国第21位。平均每个企业研发机构人员仅34人,低于全国平均值58人;拥有的仪器设备原价453万元,低于全国平均值968万元。2010年,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的R&D经费投入强度为1.04%,列全国第7位,低于江苏的1.06%、广东的1.15%、山东的1.08%。值得注意的是,2011年国家调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规模口径后,浙江大中型工业企业R&D投入强度只有0.98%,这样的研发实力和创新投入力度与当前的技术创新形势和转型升级要求相差甚远。

技术创新模式渐与科技发展趋势相悖。开放创新和协同创新已成为世界各国科技创新的主流,但浙江大部分企业仍在延续重买先进设备、轻引进技术和消化吸收,重独家研发、轻合作研发的创新模式,突出体现在企业用于委托外单位开发、购买和引进消化国内外技术的经费增长不快,徘徊在10多亿元和20多亿元的水平。“十五”时期,规模以上企业委托外单位开发经费支出年均增长25.3%,“十一五”时期年均增长降到8.2%;2011年规模以上企业技术引进经费支出仅16.94亿元,远低于江苏、上海、广东、福建、山东,甚至重庆;消化吸收经费支出低于上海、江苏、山东、广东、福建;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低于上海、江苏、山东。引进技术、消化吸收与购买国内技术经费之和仅相当于技术改造经费的15%。这种渐趋封闭、不注重先进技术引进的创新倾向必将导致企业的技术研发难以摆脱原有技术的束缚,影响创新能力和水平的提升。

(三)产业转型升级受到技术等多因素的严重制约

十年来,虽然浙江为经济转型升级作了很大努力,但受传统发展理念、产业层次相对较低、技术研发及储备不足等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成效不大。突出表现在高技术产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徘徊不前。2000-2010年,高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从7.91%降至6.64%,远没有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主导力量;承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高新园区发展缓慢、规模小、层次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20多年,到2012年底,仍只有杭州、宁波、绍兴、温州4家国家级高新区,而广东、江苏、山东省则分别有9家、10家、8家;且4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批复的面积共计仅37平方公里,不及广东、江苏等省市一个开发区的规模,更不如北京的中关村科技园区、上海张江科技园区和武汉国家高新区;同时大部分高新技术开发(园)区的高新技术企业及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占比均不到50%。

表1 部分地区2011年技术引进情况 单位:万元

表2 近年来浙江高技术产业产值占比变化情况 单位:亿元、%

传统产业占主导格局仍未改变。经10年的发展,全省工业总产值居前的6大行业,依然是纺织、电气机械、通用机械、交通运输工具、化工和金属制品,电子设备还从“十五”时的第6位退至第7位。传统产业经济效益呈不断下滑态势。“十五”前期浙江7项工业经济效益综合考核指标常居国内第3位,“十一五”时期出现下滑,并已落到较后位置。如2010年纺织业、皮革业主营业务的利润率仅4.9%,化纤行业为6.8%,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为9.2%。

对策建议

面对当前浙江科技创新中出现的3个新变化和3大严峻挑战,在今后的发展中,必须转变原有发展思路,在新的起点上,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大胆探索创新,走出浙江特色的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新路子。

(一)转变发展思路,突破创新瓶颈

理论和实践证明,在经济由中等收入向高收入迈进、科技由跟随、追赶向赶超、领跑转变的过程中,必须摒弃原有的增长机制和推进科技创新的方式,转到创新驱动、内涵发展的轨道上来,真正在思想上、行动上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和引擎,把人力资本投入作为创新投入的重要内容。推进这个转变,首先是发展战略的调整,要逐步由“后发优势”战略向“先发优势”战略转变。在技术上要强化自主创新而不是动态追赶;在产业上要强调“中国设计”和“中国创造”而不是中国制造;在要素投入上要依靠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驱动而不是靠拼资源和廉价劳动力,在比较优势上要用品牌竞争而不是低成本的价格竞争等。要集中资源重点投入,在一些重要优势领域形成绝对强势,彻底打破长期处于价值链低端、“有增长、无发展”的窘境,促进创新型经济的发展。其次是在科技创新的目标上,必须从追求数量和规模优势向发展质量和效益转变。改变在科技管理、载体建设、科研项目和考核评价上重量轻质、重建轻用、重立轻管、重物轻人的粗放管理模式,有效提升科技创新绩效,突破科技创新瓶颈,加快科技大省向创新强省和科技强省的跨越。再是在推进创新方式上,必须由条块分割、各自为战向系统整合、协同推进转变。科技创新绝不是科技部门或某个产业部门的事,而是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和部门,需要全省上下牢固树立“一盘棋”的大局意识,加强顶层设计、科学决策和宏观调控,把主要人力、物力、财力、精力集中倾注到中心任务上,有限目标、重点突破,上下联动、分工协作,相互配合、形成合力,走集中、集约、集成之路。

(二)聚焦发展重点,探索创新路径

要把科技创新的重点聚焦到体制机制创新和企业技术创新上,加快政府科研管理向创新管理转变,加快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研发活动机制和市场化的人才评价体系,改变以申报国家、省部级课题、发论文、学历和职称为主要导向的科研绩效考核评价方式,建立创新驱动机制。(1)在体制机制创新上,要打组合拳。积极探索科技项目管理从封闭向开放转变,率先在公益性技术和重大专项中,试行对取得市场价值认可、未立项的研发活动,视同国家或省市级科研项目予以认定和扶持;加强重大项目的主动设计和组织攻关,对所有财政经费支持的公益性科研活动和机构设施建设,都应建立年度报告制度,面向公众开放,接受公众监督;探索建立分类、市场化的人才评价机制,实施动态评价、管理和优胜劣汰的机制。(2)以分类指导原则,全面推进企业技术创新。着力推进一批大企业和行业龙头骨干企业依靠科技创新做大做强,在若干领域达到国际同类先进企业的水平;研究制定后补助科研项目的标准及实施办法,完善科研项目后补助工作,鼓励和引导中小科技型企业按照国家战略和市场需求先行投入开展研发项目;整合科技、金融、保险、创投等各类资源,加强考核评价,提升面向企业的创新服务平台和重点载体的研发服务能力,引导和服务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的创新创业。

(三)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创新效率

要统筹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政府的引导支持作用,充分利用国内外各类优质创新资源,加快建立多层次和多元化的科技创新投入体系。一是在财政科技经费配置上,要更加重视科技研发投入,加大对公益性科研、应用基础研究及前瞻性战略新兴技术研究,增强政府资金的引导力和作用力,转变财政科技经费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逐年降低的局面,形成与创新驱动发展相适应的财政科技投入机制。二是加快科技与金融的结合,深化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政策和实现方式,创新金融服务产品和市场。通过金融市场,努力化解创新者的市场风险并为其迅速积累财富,逐步建立起科技创新和利益结合的机制;通过财富效应来驱动创新效应,形成一个真正市场化、全方位的、可持续的、健康的创新态势。三是调整、优化开放策略,把优惠政策的重心逐步从吸引物质资本转移到引进国际先进技术、高端创新人才等智力资本。着力建设全球化的科技创新平台和高端产业平台,运用特殊政策和花大力吸引优质人力资本,以人才引领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加大对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扶持力度,进一步提高整合、利用全球创新资源的能力和水平。

猜你喜欢
经费支出浙江科技
中国基础教育生均经费支出的公平性研究
——基于Gini 系数和Theil 指数的测算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地方高校经费支出结构与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浙江“双下沉、两提升”之路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中央“三公”经费5年减35.9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