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迪
法醫,是一个听起来就很神秘的职业,因其神秘,在推理小说里,在悬疑影视剧里都少不了法医的影子。从国产电视剧《大宋提刑官》到美剧《CSI》,“解读尸体密码”的技术手段加上逻辑推理,几乎完全复原犯罪现场。这一切都让法医看起来神乎其神,无所不能。 然而,在现实社会中,法医的形象却与艺术作品相差甚远,在中国特有的司法鉴定制度之下,法医界更是难负重望。
法医制度的建设,与中国很多制度设计一样,都是在“文革”以后,大干快上,并走向市场。如今,社会化鉴定机构在市场竞争中的乱象,更是愈演愈烈。
多方采访后,我们看到社会化鉴定机构提供尸检报告中,法医们用“符合因……而死亡”的表述来含糊其辞;看到法医在重大案件中为了规避风险,选择等待预审结果再出报告;看到形形色色的行政干预。而那些遭遇干扰的司法鉴定,在现有的体制下,却很难对其驳回。最后,关于真相的争论往往变成了两个技术人员因为技术水平的问题,而产生的观点相左。
体制的混乱,谨慎小心的报告,以及对政府的不信任惯性,让司法鉴定,这个被司法界称为“证据之王”的工作,演变为“争议之王”。
一直被给予厚望的司法鉴定改革已经启动8年,在法医界却未被认可。一种意见认为,改革并不彻底,不仅没有解决公安系统“自侦自鉴”的弊病,反而因为法院系统内的法医被剥离、检察系统的法医被弱化,而使问题更加突出。
一位采访对象告诉我,现如今的乱象让中国司法鉴定从业人员,连叹息都是光秃秃,而迫切需要的一场变革,却陷在利益的泥潭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