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方
环保部2月20日发布的《化学品环境风险防控“十二五”规划》显示,我国化学品污染防治形势十分严峻。近年来,一些河流、湖泊、近海水域及野生动物和人体中已检测出多种化学物质,有毒有害化学物质造成多起急性水、大气突发环境事件,多个地方出现饮用水危机,个别地区甚至出现“癌症村”等严重的健康和社会问题。
三年前,《凤凰周刊》一篇深度报道曾披露:2002年以来,“癌症村”、“怪病村”现象,在中国各地频频出现。它们集中处于工业区周边或城市下游,形成对城市的一种恐怖的包围。这些“癌症村”,是建设“美丽中国”的过程中必须治愈的疮疤。
从大气污染到水污染再到土壤污染,不夸张地说,国人的生存环境正在遭遇越来越严重的挑战。在这些污染因素中,化学品污染占了很大比例。
与看得见的污染相比,规划中提及的“化学品环境管理基础信息和风险底数不清”的事实,更让人揪心。化学品生产和使用种类、数量、行业、地域分布信息不清;重大环境风险源种类、数量、规模和分布不清;多数化学物质环境危害性不清,有毒有害化学污染物质的排放数量和污染情况不清……诸多“不清”,表明我国化学品環境风险的防控意识和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巨大差距。
更为严重的是,生活于其中的百姓也会有莫名的恐慌。最直接的担心就是“癌恐慌”。2006年《重庆日报》曾报道,重庆市梁平县碧山镇黄桥村,曾在过年时以钟馗的画像“驱除病魔”,因为从2003年起,全村五百多名村民中有近二十人相继死于癌症。医学界认为,目前已知80%的癌症发病与环境有关,尤其是与环境中的化学物质密切相关。
环保部公布的《化学品环境风险防控“十二五”规划》,坦陈了环境污染下“癌症村”的出现对社会公众健康的伤害。敢于正视问题,这算是一个极大的进步。但是正视环境污染下“癌症村”的多发,这只是开端。
经济的发展,生态的保护,公众的健康,这三方利益如何平衡,越来越考验地方政府的执政能力。能力的背后首先是观念的认知改变,如果说农耕文明是“黄色文明”,工业文明是“黑色文明”,那么现在我们更应该追求生态文明的“绿色文明”。
可事实上,对于一些地方政府而言,化学品环境管理基础和风险底数是不是清楚并不重要,老百姓的“癌恐慌”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化工企业可以带来经济效益,为当地GDP做贡献。生态环境的污染、百姓身体的健康,似乎都必须让位于经济的发展。可是,经济发展的目的最终是为了让公众享受更好的生活,当百姓连基本的健康都没了,即便经济发展了又有什么意义呢?人都没了,钱还有意义吗?
防范化学品污染,这是杜绝中国“癌症村”频发、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措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修正工业文明的弊端,这也警醒中国必须为GDP排毒。
【原载2013年2月22日《新华每日电讯·三思后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