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海燕,徐明华
(常州大学 教务处,江苏 常州 213164)
教育部等有关部门已明确今后高等教育计划增量指标将主要用于高职教育和专业硕士,但是高职教育的实际发展态势却令人担忧,“当前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1]。一方面是应届高中毕业生人数的持续下降,不少高职院校出现招生困难;另一方面是用人单位招工普遍要求本科起点,“专科层次”的高职学生面临就业瓶颈。而“进出两难”问题集中反映了我国高职教育整体吸引力不足现状,并引发当前高职教育重新出现要求升本或办“高职本科”的新冲动。目前,发展空间问题已成为困扰我国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症结所在,必须探索新的解决途径。
江苏省全方位启动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试点,探索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专业学位教育衔接贯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2]。常州市是我国高等教育亚中心城市,高职教育发达,为高水平开展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以常州科教城(高职教育园区)为试验区,进行“高职与本科的沟通与衔接,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的改革试点,这是当前破解高职教育发展困境的有益探索。
在构建高职与本科衔接机制的试点中,常州科教城按照“专业对接、课程衔接、实践导向、专本一体”的思路,集园区优势,加强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的学制衔接,推进高职和普通本科分段培养项目试点,探索“应用特色+本科底蕴”的应用本科人才培养新路[3]。
根据《常州市建设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实施方案》要求,常州科教城以常州大学为引领,实行区域教育资源共享互通,开展普通高等学校与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分阶段合作培养本科层次高技能人才试点。为了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的实施,服务学生发展需要,经过常州市政府统一协调和学校之间广泛的交流,常州大学探索与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合作进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高职与普通本科衔接培养试点,其主要特点为:
(1)以服务地方产业需求为出发点,围绕常州市“一核八园”产业链需求开展;
(2)建立“3+2”高职与普通本科分段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实施“高职3年+本科2年”的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突出高等职业教育实践导向和职业特色,培养“技术本科”人才,建立高等学校和职业技术学院的课程衔接体系,探索“本科高职”内涵特征。
本科与高职衔接培养制度设计的出发点之一就是要把本科教育和高职教育各自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和特色相互沟通、相互结合,培养出既有一定专业理论水平,又有突出职业技能的 “技术本科”人才,以期学生实现理论技能并重、具有强劲后续发展潜力的目标。因此,如何实施特色化实践环节成为整个培养过程的关键。作为试点项目的领头单位,常州大学主要从以下2个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它决定着各类型高等教育的根本属性,也是通常意义上我们所认为的高职教育和本科教育相区别的本质所在。在常州科教城本科与高职衔接培养的建设试点中,必须找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突出衔接培养的特色。常州大学制定的人才培养定位与培养特色是:面向IT及相关企业,联合培养既具有“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本科人才,又突出“能设计、会开发、懂管理”应用型技术本科人才特点,且具有较强的工程意识、工程兴趣和工程实践能力,掌握IT企业所需要的基本开发语言、开发技术,具备一定的软件工程思想的高端技能型技术本科人才,充分体现出“学历高,技能高”的培养特色,并具有创新精神、团队精神、敬业精神以及较强的应变和适应能力。
我国本科和高职很多专业设置在名称上是相同或近似的,但事实上含义及培养特色却非常不同:在普通高校,专业名称常表示高校的研究领域和与之相对应的学科,专业教学内容取材于对应的工程学科,是一种“纯粹的”、与人的职业活动联系不太紧密的技术和专业知识,专业教学以科学技术知识为导向,具有较浓厚的技术决定论色彩;而高职教育的专业名称则更多地表示一个“职业领域和与之相对应的专业劳动”,专业教学应当更加注意劳动和职业的关系,更加考虑劳动组织方式及其变化对技术人员能力的要求[4],对实际工作更加具有适应性。一般来说,高职教育培养的突出优势是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理论和方法体系,与其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有高度的匹配性。如果与本科教育系统化学科知识体系的优势相结合,不仅能有效地克服工程学科教育中理论脱离实践的局限性,而且使学生的专业理论、专业技术和具体职业实践相互作用、有机结合,使其具有更大的后续职业发展潜能。在建设试点中,我们构建的实践教学环节是: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为主线,邀请江苏国光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印度NIIT等企业同行专家广泛参与,精心制定培养方案。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比例达到80%以上;结合工程应用实际,严格要求以实际工程设计类项目为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实践教学基地[5],开展“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特色的职业技术强化训练;与企业紧密结合,实行“3+1”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打造“共享、集成、实效”的实践教学体系。
常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常州大学较早建立、重点投入的专业,该专业依托学校优势,结合石化行业背景和地域特点,实施软件人才战略、软件平台化战略,在软件技术与信息处理、软件工程、并行计算、数据挖掘、嵌入式系统等方面均有良好的发展,并获得了重大的社会与经济效益。为了更好地服务地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常州大学与2所高职院校试点分段式衔接培养工作,以常州科教城为依托,共同打造“共享、集成、实效”的实践教学体系。
常州科教城的3所高等学校实施的本科与高职衔接培养,虽然是以“3+2”分段式形式进行的,但是这不意味着学生所接受的是完全相互独立的培养阶段,恰恰相反,应该是本科高校和高职院校优势互补、资源高度融合的“一体化”培养模式。这一指导思想体现在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上就是集合2家培养单位实践教学环节的资源、特色和优势,搭建“共享、集成、实效”的实践教学体系。
常州大学及合作的高职院校对衔接培养项目的人才培养定位是培养具有“大工程观”背景的责任意识、实践能力、综合知识、系统思维、协作品质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因此,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定位的重要方式、主要内容和根本途径。这一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关注4个方面的内容:
(1)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坚持实践育人,坚持实践教学不断线,构建有特色的螺旋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
(2)构建双螺旋递进式的实践教学平台体系和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搭建软硬交互的实践教学框架。
(3)在实践教学平台体系和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每一个递进的层次中构建虚实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块。
(4)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措施[6],结合实践教学的共性要求及不同专业、不同实践环节的特殊要求,制定相关制度,健全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及质量监控体系,通过制度驱动,实现实践教学水平提升。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螺旋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示意图
这一实践教学体系中既充分利用本科院校——常州大学的学科科研平台、专业实验实训平台、基础实验教学平台等资源优势,又融入了高职院校——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和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外实习实训平台的资源优势,同时在各校创新创业平台上又相互沟通,可以说较好地实现了“技术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其主要解决的问题有:
(1)探索构建螺旋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从根本上提升实践教学在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地位,力求以此为突破口,实现学生能力体系的螺旋上升,体现“技术本科”人才培养的优势和特色。
(2)解决好实践教学平台体系建设中各平台的开放性、共享性、高效性及可持续发展性问题。
(3)解决好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中各教学模块的层次性、互通性、整合性及个性化问题。
其特点主要有:
(1)以整体论思想为指导创新实践教学体系[7]。以现代科学现代技术和现代组织管理理论为支撑,建设多学科整合的系统、建设服务行业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开放共享平台、建设面向工程实践的多模块和多层次的工程训练新体系[8]。
(2)构建以“集成共享、全面开放、自主选择”为特点的双螺旋递进式的实践教学平台体系和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现学生能力体系的螺旋上升,达到“关注每一个个体充分发展”的目标。
(3)建立健全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和质量监控制度,保证实践教学平台的高效、充分利用。
(4)保持和提升在实践教学方面的特色和优势,构建具有特色的本科与高职衔接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本科与高职衔接培养主要突出知识、技能和素质的综合培养,其中对于“技术本科”人才而言,实践能力是其必备的核心竞争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对整个培养试点项目而言是决定成败的关键环节。从上述常州科教城3所院校构建的实践教学体系看,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1)把实践教学平台体系和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以双螺旋模型形式呈现,形象地说明了两者之间相互交融、和谐共生的关系。同时,也表明了构建的实践教学体系整体上呈现出的凝聚智慧、聚合资源、辐射影响的发展态势。
(2)螺旋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可以有效地实现学生能力体系的螺旋上升,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如图2所示)。
(3)通过建立健全实践教学相关制度,通过制度驱动,探索建立高效的实践教学运行机制,加强实践教学的质量保障,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常州作为苏南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升级迅速,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因此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构建高校与高职衔接的体系和机制是促进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当务之急。常州科教城的试点是围绕常州市“一核八园”产业链需求开展的,可以说,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探索出一条新的途径。在整个培养过程中,所构建的螺旋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具有软硬件交互、虚实结合的特点,并充分体现层次性、开放性、高效性优点,能够实现“集成共享、全面开放、自主选择”的要求,更加有利于突出学生主体,促进其主动建构科学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更加有利于突出手、脑并用,促进理论与实践结合;更加有利于突出研究探索,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更加有利于突出综合设计和多元分析结合,提高学生综合科学素质和职业技能;更加有利于突出知、情、意、能的高级复合作用,帮助学生取得创新成果并得到全面综合发展,特别适合“本科技术”人才的培养需要。
(References)
[1]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EB/OL].[2013-07-10].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A07_zcwj/201109/124851.html.
[2]顾坤华,鱼武霞,赵惠莉.现代职教体系:推进高职教育向技术应用本科及以上层次延伸:以江苏省为个案[J].职业技术教育,2012(7):17-19.
[3]李晓明.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衔接:内涵特性及内蕴价值[J].教育发展研究,2011(19):46-52.
[4]赵志群.对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理论思考[J].职教通讯,1999(6):18-22.
[5]史金联.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提高实践教学质量[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8):190-192.
[6]代显华.“大专业平台”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2):14-17.
[7]邹海燕,曾德伟,席海涛.基于整体论思想构建立体化现代工程中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6):55-57.
[8]王建伟.略论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创新的几个问题[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10):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