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孝坤,王述维
(重庆师范大学 地理与旅游学院,重庆400047)
重庆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以下简称库区生态区)即重庆三峡库区和与之具有强烈相关性的武陵山区、大巴山区,包括万州区、涪陵区、黔江区、长寿区、梁平县、城口县、丰都县、垫江县、武隆县、忠县、开县、云阳县、奉节县、巫山县、巫溪县、石柱县、秀山县、酉阳县、彭水县19个区县。库区生态区自然资源丰富,拥有移民、扶贫和少数民族地区等多种政策优势,发展潜力大,是重庆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后续支撑。但受生态环境脆弱、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的影响,库区生态区经济发展特别是农村经济发展缓慢,使库区生态区新农村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直辖市城乡统筹发展都受到影响。因此有必要从地理学的视角研究库区生态区乡村发展类型,评价其乡村性,为因地制宜选择新农村建设路径、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提供帮助。
乡村始终处于动态演变过程中,加之影响乡村发展的各要素对乡村发展的贡献程度及其交互作用难以定量把握,在某种程度上加大了对乡村发展类型及所处阶段判断的难度[1-2]。在划分库区生态区县域发展类型时,本文将城市化进程较缓慢,地方经济发展主要以第一产业为主导,归为第一产业主导型乡村发展类型;工业化对当地农村产业与就业转型起主导作用的,其发展类型可归为工矿业主导型乡村发展类型;在库区生态区中部分县域旅游资源禀赋或区位条件优越,商贸、旅游及服务等第三产业对其发展影响较大,其乡村发展可归为商旅服务型乡村发展类型;县域三次产业发展均无明显优势的可归为均衡发展型乡村发展类型。
鉴于区域自然和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的差异,各乡村发展类型以及同一乡村发展类型的各县域其乡村发展程度不一致。各乡村类型发展的程度可采用乡村性指数(Rurality Index)来表达[3-4]。县域乡村性指数大小表示其乡村性强弱,直接反映县域受城市化、工业化影响的程度,同时也可反映出各县域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状态,这有利于深入认识重庆直辖市县域乡村发展现状与趋势,从而准确判断县域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
2.1.1 划分原则 主导因素原则。影响库区生态区乡村发展类型划分的因子很多,需从中筛选出能反映县域乡村发展状态的因子,因此类型划分指标选择时宜突出重点、分清主次[5]。如选择地区生产总值作为库区生态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因子。
可操作性原则。考虑到社会经济资料的可得性和乡村发展管理的便利性等因素,在类型划分时,以区、县为单元进行地域类型划分,以保持行政单元的完整性,同时有利于针对性地实施乡村发展管理。
2.1.2 划分指标体系和方法 乡村发展是以产业为载体的,因此采用产业发展现状来刻划县域乡村发展类型是自然选择。本文采用一、二、三产业产值的相对比重(某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百分比)作为乡村发展类型的划分指标。具体方法是:首先统计各指标的均值和标准差(数据来自重庆市2010年统计年鉴[6]),得到重庆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2009年第一、二、三产业产值相对比重的平均值分别为18.63%,41.33%,40.04%,标准差分别为4.62%,5.99%,3.68%。标准差反映的是一个数据集的离散程度,即每一个样本的分值与平均分值之间的平均差异,通常情况下,如果某一县域的一、二、三产业中某一产业产值的相对比重中超过全体样本的平均值与标准差之和,则说明该产业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7-9]。据此,如某县域某项指标超出该指标的均值和标准差之和,即判定该区县的乡村发展状态为某指标因素所主导。例如,指标第三产业产值相对比重在所有样本中的均值为40.04%,标准差为3.68%,如果某一区县该指标的值超过两者之和43.72%,则判定该区县属商旅服务型乡村发展类型。据此,构建乡村发展类型划分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库区生态区乡村发展类型划分指标体系
2.2.1 指标选择 乡村性评价指标的选取应能准确反映乡村发展水平并充分体现乡村功能及其变化趋势,同时,考虑到指标的代表性和数据的可获取性,选取城镇化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农地产出率、农业产值与非农产值比率、高速公路密度、广播电视覆盖率6个指标作为乡村性评价指标。正指标表示其值越大乡村性越强,负指标表示其值越小乡村性越强。乡村性评价指标及其意义如表2所示。
表2 库区生态区乡村性评价指标
2.2.2 乡村性指数(RI)的计算 由于各个指标的量纲不同,采用极值法对各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
式中:Si——各指标标准化值(无量纲);xi——第i指标数值,i=1,2,…,6;xmin——该指标的最小值;xmax——该指标的最大值。
采用线性加权和法计算乡村性指数,以反映待评价库区县域乡村性强弱[7]。乡村性指数计算公式为:
式中:wi——指标权重,指标权重采取专家评分法和层次分析法计算得到;Si——各指标标准化值;RI——县域乡村性指数,其值越大,表示乡村性越强。
根据上述乡村发展类型划分方法和乡村性评价方法,采用2010年重庆统计年鉴数据,综合库区生态区产业发展现状,划分乡村发展类型,同时计算各区县的乡村性指数。2009年库区生态区乡村发展类型及其乡村性评价结果见表3和图1,乡村性分级结果见表4。
由图1和表4可知,库区生态区一、二、三产业优势不明显而均衡发展的区县数量最多(19个区县中有8个),面积最大(占库区生态区县域总面积的37.07%);第一产业主导、工矿业主导和商旅服务主导型的乡村类型分别占总面积的30.76%,20.73%,11.44%。乡村性指数反映了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乡村功能变化趋势,因此,乡村性指数与乡村发展类型结合,同一乡村发展类型的乡村性间差异可能比较大,乡村发展阶段也可能不同;不同乡村类型的县域其乡村性也可能接近、处于大致相同的乡村发展阶段。因此,乡村类型与乡村性指数分析,再结合县域自然及经济社会条件,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乡村发展的区域差异,选择适宜路径因地制宜地推进新农村建设[10],促进库区县域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表3 库区生态区乡村发展类型划分及乡村性评价结果
表4 库区生态区乡村性分级
图1 库区生态区乡村性指数(RI)
3.2.1 第一产业主导型乡村发展类型 第一产业主导型乡村发展类型中乡村性指数RI>0.50的地域占到100%,包括乡村性强的两个县和乡村性显著的两个县,主要分布在库区生态区的东北和东南。目前这4县第一产业主导比较明显,2010年这4县地区总产值中第一产业产值比重都在23%以上,为重庆市第一产业产值比重最大的区域,同时,巫溪县、巫山县、酉阳县、云阳县第一产业产值中农业比重依次为48.5%,50.6%,50.6%,43.2%,仅有云阳县牧业产值比重超过农业产值[6]。巫溪县、巫山县、云阳县地处三峡库区前沿地段,区内山高坡陡、地质地貌复杂,岩溶发育典型,生态环境极为脆弱,自然灾害频繁,是库区生态经济区交通最不发达、农业条件差、经济发展条件落后的地区,而酉阳县位于渝东南,处于喀斯特地貌发育的集中区域,土层浅薄,漏水漏肥,水土流失比较严重。但是这些地区森林覆盖率较高,山地面积辽阔,降水充沛,夏季凉爽,自然风景秀丽旅游资源独特,今后应加强基础及服务设施建设,推动生态观光与休闲渡假旅游业的发展[11],并进一步加强特色农林牧业和特色林副产品产业化及深加工。
3.2.2 工矿业主导型乡村发展类型 工矿业主导乡村发展类型中既包括乡村性弱的3个区,也包括乡村性显著的两个区县,地域分别占61.73%和37.27%,主要分布在重庆中部和东南部地区。乡村性弱的万州、涪陵、长寿,目前是库区生态经济区内城市化水平比较高的地区,对农产品需求旺盛,农业市场广阔,对农业的拉动作用强。由于地处库区腹地,山地面积比较大,发展传统种植业难度较大,但随着三峡库区蓄水到175m高度,库区水面扩大,应抓住有利时机,大力发展生态渔业及相关产业,同时利用山地面积大的特点,以城市大市场为依托,发展绿色林果业、山地畜牧业和乳品业;同时凭借其现有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基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丰富的自然资源、雄厚的产业基础、完善的配套设施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而秀山和黔江乡村性显著的地区,城市化水平不高,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尽管第二产业在GDP中占主要地位,但产品附加值低的初级工业产品所占比重较大,因而要加快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第二产业是不够的,应利用当地良好的自然条件(山地、气候等)、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山地特色农业以及旅游、物流、贸易等第三产业。
3.2.3 商旅服务型乡村发展类型 商旅服务业为主导的乡村发展类型中,武隆和奉节两县的乡村性都强,主要分布在重庆中部和东北部。这两个县的商务、旅游及其它服务业较其他产业发展好,对当地乡村发展无论是在产业还是在就业层面均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但商务、旅游业及其它服务业发展层次与质量需要改善和提高,主要以初级旅游产品的开发为主,商服层次较低,对当地乡村发展的带动性有待加强。发展当地的商旅服务业,一是要完善服务规范和标准,开展从业人员培训计划,不断加强服务技能标准化管理,督促服务人员遵守服务规范,以提升综合竞争力;二是要规范经营行为,餐饮企业重点加强菜品质量、价格和服务行为管理,加强原辅料进货、环境卫生管理,酒店业重点加强明码标价、规范结算、用品用具卫生及规范化服务管理;三是开展行业等级评定,当地商旅服务企业要依据规定,积极参与本行业的等级评定工作,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并使之规范化和制度化。
3.2.4 均衡发展型乡村发展类型 均衡发展型乡村发展类型在库区生态区内占37.07%,但在不同县域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乡村性较强的地域占24.68%,主要是重庆中部的垫江、梁平、忠县。该地域地势相对平坦,气候温和,是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和瘦肉型猪生产基地。继续加强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和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建设,同时大力发展生态林果业、旅游农业、生态旅游业。乡村性强和显著的地域占75.32%,主要分布在库区生态区中部和东北部,丰都、石柱、开县地处四川盆地东部平行岭谷区与盆周山地过渡地带,这一地区也是重庆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地区,局部地区石漠化严重、生态环境脆弱,今后应该以水土流失治理、农业综合开发、林业生态环境治理为重点[1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生态农业、休闲渡假旅游业,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城口县位置偏远,目前交通不便,乡村性显著,但农业气候、自然资源条件优越,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此为突破口,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旅游等产业[13]。
将重庆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的19个区县,根据其产业产值相对比重,分别将其划分为第一产业主导型、工矿业主导型、商旅服务型和均衡发展型乡村发展类型,其中均衡发展型最多,其次是第一产业主导型,商旅服务型最少。
乡村性指数可以反映同类及不同类乡村发展类型的乡村发展差异。不同乡村发展类型可能会具有相近的乡村性指数值,亦即具有大致相同的乡村发展水平;而同属一乡村发展类型其乡村性指数差异明显,即虽为同一乡村发展类型但乡村发展程度差异可能较大,这主要归因于当今全球化和社会经济重构背景下乡村的多功能发展和立足当地的乡村发展模式,经济快速发展、交通系统不断完善和网络信息技术不断升级,一些县域立足乡村地域特色要素,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及产业化、商贸业、旅游业等,使得某些县域乡村性指数值与其它区域差异较大。
在库区生态区内,乡村性弱的仅有3个区,都属工矿业主导型乡村发展类型,工矿业主导型也包括乡村性显著的两个区县;乡村性居中县域有4个,且都为均衡型乡村发展类型,均衡型同时还包括乡村性强和显著的4个县;第一产业主导型和商旅服务型乡村发展类型的县域乡村性都强或显著。由此可见,库区生态区乡村地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普遍比较低,而且内部差异明显,要推进库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正确选择和构建产业发展模式,由特色产业发展带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逐步提高农村社会现代化水平;重视教育基础作用,增强农民主体意识,不断提高农民农业科技应用能力,以此推动重庆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
[1] Cloke P,Goodwin M,Milbourne P,et al.Deprivation,poverty and marginalization in rural lifestyles in England and Wales[J].Journal of Rural Studies,1995,11(2):351-365.
[2] 李小建,周雄飞,郑纯辉.河南农区经济发展差异地理影响的小尺度分析[J].地理学报,2008,63(2):147-155.
[3] Woods M.Rural Geography:Processes,Responses and Experiences in Rural Restructuring[M].London:Sage,2005.
[4] Halfacree K.Locality and social representation:space,discourse and alternative definitions of the rural[J].Journal of Rural Studies,1993,9(3):23-37.
[5] 吴国庆,杨良山,金敏毓,等.浙江省生态环境区域类型划分及不同区域生态环境[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0,21(5):30-34.
[6] 重庆市统计局.重庆统计年鉴2010[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7] 龙花楼,刘彦随,邹健.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乡村发展类型及其乡村性评价[J].地理学报,2009,64(4):426-434.
[8] 叶长盛,黄建军.江西省县域农村居民纯收入空间差异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1,18(3):153-157.
[9] 曹连海,郝仕龙,陈南祥.农村生态环境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J].水土保持研究,2011,18(5):238-244.
[10] 刘慧.我国农村发展地域差异及类型划分[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18(4):71-75.
[11] 牛传军,张超,王秀茹.休闲农业—旅游新看点[J].水土保持研究,2011,18(2):264-265.
[12] 王闰平,陈凯.中国退耕还林还草现状及问题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11,18(5):188-192.
[13] 邓广山,苏维词,赵国军.重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评价[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8(2):2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