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俭/上海市建平中学教师
2004年8月,赤日炎炎。常熟虞山旁的一家宾馆里,建平的骨干教师们在新校长程红兵的带领下,在开学前夕抓紧探讨新学期的新方向。这一做法,秉承了冯恩洪校长多年来的习惯。
说起现在的孩子们学习太枯燥、作业太多、眼界太窄时,建平中学语文组骨干教师们的神情愈见凝重起来。程校长说,为了学生终身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我们建平要做他人未做之事,就算少上几节课又如何。听到此,大家的思路开始活跃起来,一个方案渐渐浮出——语文组快乐星期三活动。其宗旨是,在活动中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学生的人文感悟能力。这大概就是“模块教学”的雏形吧。
有了开学前“快乐星期三”的“刺激”,语文组的老师们在组长张强和作为副组长的我的感染下,情绪也渐渐被带动起来。2004年9月开学,郑朝晖老师在全体教师大会上作了“关于模块课程和课程模块化教学”的报告,引起轩然大波。兴奋者有之,跃跃欲试者有之,迷茫困惑者有之,冷言冷语者亦有之……
在近一个月的酝酿之后,首个建平中学语文模块教学计划呈现了:
活动从新高一做起,整个备课组分为三组,各组分别承担一个模块——当代散文专题《文化苦旅》选读;现代文化名人专题《鲁迅读本》选读;新闻学习与写作专题导读。就这样,三组教师分别承担着自己的模块课程,有序地进入每个班级进行教学。一时间,学生们在每堂语文课铃声响起时,心里都会有个问号:今天会是哪位老师进来?
对于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教师们经常组织讨论研究,并作出相应调整,不断加以改进。随后,《建平语文》(第一版)教材开始编写了。第一轮语文模块教学计划执行告一段落。一年后,新的高一备课组继续摸着石头过河,一边按计划教学,一边研究学生的需求,又增加了“诸子百家”、“戏剧”、“先锋小说”等模块。然而,新的疑惑又出现了:学生们真正动起来了吗?为什么教师总觉得课时不够?为什么学生的课本越来越厚?……
直到2006年11月,在郑朝晖、王国刚等老师的积极策划下,我所在的备课组首创“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模块”,此时,模块教学改革有了质的飞跃。我们在每学期的期中考试之后专设一个模块。每学期的要求各有不同:高一上学期的“自然情怀”,要求学生小组合作自编教材,最终生成文本(有些优秀作品至今收藏在建平图书馆);高一下学期的“人文修养”,要求学生小组以ppt形式交流学习心得;高二上学期的“科学教育”要求学生以电子杂志形式交流汇报;高二下学期的“社会文化”则要求学生以“头脑风暴”的形式,全面展现每个人的学习心得。
就这样,学生们真正动起来了——动心、动脑、动手,学习的方式有所改善。学生们课余讨论的话题,常常是我最喜欢的课文、我的推荐理由。他们说:天哪!我这一个星期看的文章比整个初中看的课外作品还要多!
接下来是收获的喜悦:
2007年9月,我们被评为“上海市劳模集体”,语文组的每位教师无不为之感到骄傲和自豪。
2007年11月,我们年级的“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模块”的优秀小组在年级汇报并实况直播,在全校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2007年12月,上海绿叶教育台专题报道了我校学生自编教材学习的活动,采访了年级优秀小组代表——陈兑、姚旻怡、丁逸俊等。这几位学生后来都成为了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的优秀学子。
2008年9月,由程红兵校长主持作序、廖飞老师主编、郑朝晖老师指导、我主持执行修改的《建平语文》(第三版)教材正式出版,得到学生们的一致好评。
……
一点收获,并不是终点。如今,新校长依然秉承着老校长们的优良传统,语文组的老师们依然不断地在模块教学中耕耘、挖掘。面对新的学生,新的需求,我们还在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