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肺动脉血管造影不同重建间距在肺栓塞诊断中的应用

2013-09-06 05:54谢海燕王国栋李明鉴
中国实用医药 2013年27期
关键词:栓子层间肺栓塞

谢海燕 王国栋 李明鉴

多层螺旋CT肺动脉血管造影不同重建间距在肺栓塞诊断中的应用

谢海燕 王国栋 李明鉴

目的 比较不同重建间距多层螺旋CT(MSCT)对肺动脉栓子的显示率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对24例MSCT检查的肺栓塞患者分别行1.25 mm和0.625 mm横断面重叠重建, 观察不同重建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及不同间距的肺动脉栓塞的显示率。结果 24例肺栓塞患者对肺动脉栓塞患者1~3级分支栓塞四种重建方法的显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4.129, P=0.079);4~5级分支显示率中薄层、MPR、MIP显示率最高, 三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而VR显示率明显低于前三者(F=18.097, P=0.042);不同重建技术薄层和MPR对肺动脉栓塞的显示率最佳, MIP次之, VR显示效果对三级及以下肺动脉栓塞显示欠佳;1~3级肺动脉分支栓塞患者两种层厚的MPP重建技术显示肺动脉栓塞支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7.219, P=0.073); 4~5级肺动脉分支栓塞患者的0.625 mm层间厚度的MPP重建技术的显示率高于1.25 mm层厚的MPP重建技术, 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191, P=0.049)。结论 MSCT 0.625 mm层间厚度的MPP重建图像能明显提高段、亚段肺动脉栓子的显示率, 为临床诊断肺栓塞提供有效的方法。

肺;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肺栓塞

肺栓塞(pulmonary embo1ism, PE)是以内源或外源性栓子阻塞肺动脉系统而引起的临床综合征的总称, 随着肺部恶性肿瘤发病率的逐年增高及介入的推广应用, 该病的发病率明显升高, 其临床表现多样, 常常发生漏诊或误诊[1]。随着现代影像技术的提高, 河南省郸城县第二人民医院对怀疑肺动脉栓塞患者采用不同层厚的16层螺旋CT进行检查, 并采用多种重建技术进行后处理, PE检出率高,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自2009年6月至2013年4月经动脉血管造影(DSA)确诊为肺栓塞的患者24例, 男25例, 女13例。年龄35~67岁, 平均(52±6)岁。主要症状有无明显症状7例,胸痛、咳嗽患者10例, 伴呼吸困难3例, 伴咯血2例, 呼吸急促皮肤湿冷、脸色苍白等休克症状者2例。10例患有下肢深静脉血栓病史。所有患者均于16层螺旋CI'上行肺动脉CT血管成像(CTA)。

1.2 扫描设备及技术参数 使用GE Lightspeed多层螺旋CT, 管电压120 kV, 管电流300 mA, 准直器宽度8×1.25 mm;螺距1.35, 床速13.5 mm/圈, 0.6 s/圈, 标准重建算法;患者仰卧, 先获得正、侧位定位像, 用高压注射器经肘前静脉团对比剂欧乃派克(碘海醇350 mg/ml)90~120 ml, 注射流率为3.5~4.0 ml/s, 扫描延迟时间为20~25 s。扫描范围从后肋膈角至肺尖。扫描图像全部传人GE Advantage windows 4.1工作站。同时行层厚1.25 mm、层距1.25 mm和层距0.625 mm两种横断面图像重建。由2位资深的胸部影像医师在工作站进行图像的观察和处理, 观察前不提供临床资料和诊断结果。最终的诊断结果与肺动脉DSA比较。

1.3 评价标准 根据赵殿江等[2]的研究结果将肺栓塞分为5种类型:即主肺动脉型、肺叶动脉型、左或右肺动脉型、肺段动脉型和亚段肺动脉型。根据各级肺动脉血栓与肺动脉管壁的关系, 将血栓的形态分为3型:中央型、附壁型及闭塞型。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 x-±s), 组间差异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意义。不同观察者判定的一致程度, 计算K值, 0.20~为轻度一致、0.40~为中度一致、0.60~为高度一致、0.80~1.0为有极好一致性, 对K值行U检验。

2 结果

2.1 不同重建技术对肺栓塞诊断的价值 24例肺栓塞患者对肺动脉栓塞患者1~3级分支栓塞四种重建方法的显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4.129, P=0.079);4~5级分支显示率中薄层、MPR、MIP显示率最高, 三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而VR显示率明显低于前三者(F=18.097, P=0.042);不同重建技术薄层和MPR对肺动脉栓塞的显示率最佳, MIP次之, VR显示效果对三级及以下肺动脉栓塞显示欠佳, 见表1。

2.2 不同层厚的MPP重建技术对肺栓塞的诊断价值 1~3级肺动脉分支栓塞患者两种层厚的MPP重建技术显示肺动脉栓塞支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7.219, P=0.073); 4~5级肺动脉分支栓塞患者的0.625 mm层间厚度的MPP重建技术的显示率高于1.25 mm层厚的MPP重建技术, 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191, P=0.049),见表2。

表1 不同重建方法显示肺动脉栓塞支数( x-±s)

表2 不同层厚的MPP重建技术显示肺动脉栓塞支数(-x±s)

3 讨论

肺栓塞是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均无特异性的常见病, 死亡率高, 常规认为肺栓塞诊断的金标准是肺动脉造影,但作为有创性检查对于急性患者几乎不能立即完成, 从而耽误了最佳的诊断及治疗时间窗。尤其是发生于肺段及亚段动脉的肺小栓塞, 诊断更为困难[3]。

常规的肺动脉CTPA对大肺动脉栓子显示清晰, 对于细小分支显示不佳, 而且不能准确地显示亚段肺动脉[4]。随着医疗设备的提高, 多层螺旋CT具有更高空间分辨力及时间分辨力, 同时还配备了具有强大的后处理功能的工作站, 可以获得二维或三维的清晰图像, 为提高肺栓塞的正确诊断提供了保证。三维重建技术主要包括多平面重建(MPR), 曲面重建(CPR), 仿真内窥镜(VE)等, 但不同技术的诊断价值不同,贾玉柱等[5]研究结果表明16层螺旋CT不同重建技术中薄层、MPR为肺动脉栓塞确实可行的重建方法。MIP和VR可作为辅助手段。肺动脉CT扫描技术与图像后处理技术的合理组合应用可提高肺栓塞的诊断准确性。本组资料显示:不同重建技术薄层和MPR对肺动脉栓塞的显示率最佳, MIP次之, VR显示效果对三级及以下肺动脉栓塞显示欠佳, 这可能是心脏搏动不规律的干扰, 使远端肺动脉显示欠佳, 故VR对肺动脉的栓塞显示有一定的局限性。

尽管多层螺旋CT的不同重建技术在肺栓塞的诊断价值日益受到临床的认可, 但不同重建技术对栓子的显示率仍旧受多种因素限制, 尤其是重建图像的质量[6]。任华等[7]采用1.25 mm层厚与2.5 mm层厚的重建横断面图像相比, 对于走行方向与扫描方向垂直的肺动脉内较大栓子的显示率两者间无明显差别, 但对肺动脉内小栓子、与扫描方向平行或斜行走行的肺动脉内栓子的显示率前者明显优于后者。本组课题运用多层螺旋CT, 层厚采用1.25 mm和0.625 mm层间距, 结果显示:1~3级肺动脉分支栓塞患者两种层厚的MPP重建技术显示肺动脉栓塞支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5级肺动脉分支栓塞患者的0.625 mm层间厚度的MPP重建技术的显示率高于1.25 mm层间厚度的MPP重建技术, 层间厚度厚0.625 mm薄层扫描,使五级小肺动脉分支内微小栓子也能够准确检出, 并且可以直接显示肺动脉影像, 避免重建后的“台阶现象”发生。综上, MSCT 0.625 mm层间厚度的MPP重建图像能明显提高段、亚段肺动脉栓子的显示率, 为临床诊断肺栓塞提供有效的方法。

[1] 郑德清, 胡晓明, 吴家宽, 等.螺旋CT肺动脉重建与DSA肺动脉造影对肺栓塞诊断价值的对比研究.临床肺科杂志, 2011, 16(5):777转782.

[2] 赵殿江, 马大庆, 贺文.多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对肺栓塞解剖分布及形态的评价.临床放射学杂志, 2007, 26:783-786.

[3] 江安红, 刘斌, 余永强, 等.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三维重建在肺栓塞检查中的临床应用.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6, 22(10):1517-1520.

[4] 龚凤.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肺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中外医疗, 2011, 24(7):231-233.

[5] 贾玉柱, 祁克信, 陈松宽, 等.16层螺旋CT不同重建技术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浙江实用医学, 2011, 16(1):65转71.

[6] 浦智韬, 郭应林, 王友良, 等.16排螺旋CT肺血管造影及重建技术在老年人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中国老年医学杂志, 2011, 30(2):121-124.

[7] 任华, 路晓东, 张传玉, 等.多层螺旋CT不同层厚重建方法在肺栓塞诊断中的价值.实用放射学杂志, 2006, 22(10):1203-1206.

477150 河南省郸城县第二人民医院

猜你喜欢
栓子层间肺栓塞
沥青路面层间剪切性能研究
CT肺叶血流分布造影在诊断肺栓塞中的应用价值
留守儿童栓子
基于双向精控动态加载系统的路面层间联结性能测试仪开发
基于ISS&SSDR的沥青路面层间疲劳寿命外因素综合影响预估
自拟豁痰祛瘀方联合大剂量rt-PA溶栓治疗急性肺栓塞疗效及对其TNF-α、D-D的影响
层间组合隔震结构随机动力可靠度分析
蓝狐
肺栓塞16例误诊分析
急性肺栓塞的心电图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