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注血小板后产生非RhD抗体3例研究
满江影
单采血小板(AP)的优点之一是RBC (红细胞)污染少,而在红细胞上的Rh系统抗原中, c, C, e, E抗原的免疫原性不如D抗原强[1], 因此在血小板输注中常被忽略。
作者发现3个病例, 在输注血小板前抗体试验阴性, 但在输AP后分别检测到抗-C, 抗-E和抗-cE。见表1。
表1 输注单采血小板后产生非RhD抗体的病例
输注AP前的全血标本检测Rh表型, 输注后的标本用于定量检测RBC和RBC衍生微粒的污染。用流式细胞仪进行分析, 抗-CD-41a+, 抗-CD-235a-是血小板的标志, 而抗-CD-41a-, 抗-CD-235a+是红细胞或红细胞衍生物的标志。对于AP, 作者估计RBC残余量为0.4~0.8 μl, RBC衍生微粒估计为0.1~1 μl。
由于血小板表面不表达Rh抗原, 故认为是血小板中的红细胞污染导致了Rh同种免疫。输注血小板后产生抗-E/e或抗-C/c的报道很少。
病例1的记忆性抗-C产生的次级免疫反应并没有造成溶血, 是由于免疫原性RBC与其Rh表型相合。病例2可能也是产生了次级免疫反应, 若她的妊娠史是初次免疫的话。病例3无输血史, 可能是对Rh(cE)单采血小板产生的初级反应。
新鲜冰冻血浆(FFP)中的RBC衍生微粒虽然比AP中要少得多, 但在选择FFP时也要考虑冻融对RBC膜免疫原性产生的影响。病例1输注了Rh表型相合的FFP, 避免了RBC衍生微粒刺激产生抗-C。
总之, 通过流式细胞仪分析, 测定单采血小板中含有不到1 μl RBC, 还发现AP和FFP中存在RBC衍生微粒[2], 而它们是否会引起免疫反应需要进一步研究, 以减少输血相关的免疫不良反应。
[1] Flourie F.Anti-RH1 alloimmunization after transfusion of platelet concentrates from RH.Ann Biol Clin.2009(67):353-357.
[2] Albanyan A.Microparticle sizing by dynamic light scattering in fresh-frozen plasma.Vox Sang.2010(96):206-212.
014010 内蒙古包头市包钢医院康复分院
作者单位:130033 长春市中心血站成份制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