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新晓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00083,北京)
议“民生水土保持”
余新晓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00083,北京)
摘要:我国水土流失严重,水土保持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水土保持工作。从粮食安全、饮水安全、经济发展和人居环境4方面讨论水土保持对人民生活的影响,为深化对水土保持与民生关系的认识提供理论依据。分析认为:水土保持对保证区域的粮食安全和饮水安全、提升区域的经济发展能力、改善地区的人居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水土保持;粮食安全;饮水安全;经济发展;人居环境
水土流失是我国的头号环境问题,民生问题又是当代中国最受关注的社会主题。自21世纪初以来,水土保持作为可持续发展和关系民生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得到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水土流失问题被多次写入中央重要文件,对水土保持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和要求。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定,而广大农村地区一直是水土保持工作的主战场,长期实践证明,水土保持是山区经济发展的生命线,是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在新农村建设中有着自身独特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1]。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十八大报告中更是明确提出了“改善民生”和“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这为水土保持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目标[2]。
水土保持可以通过水土资源的有效治理和保护,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夯实农业生产发展基础,保障地区粮食安全;可以通过水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高土地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可以结合小流域综合治理,改善地区村容村貌,改善人居环境;可以通过治理水土流失,控制面源污染,为饮水安全提供保障。
水土保持自古有之,从“平治水土”的传说开始,伴随着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我国劳动人民创造了一系列蓄水保土的水土保持措施。从近现代开始,我国一批科学工作者以治理水土流失、改变人民贫困生活为目标做了大量科学研究工作,并最终形成了“水土保持”这门学科,水土保持的最终目的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发展民生水利”。笔者从“民生水土保持”的角度出发,从粮食安全、饮水安全、经济发展和人居环境4方面讨论水土保持对人民生活的影响,为深化对水土保持与民生关系的认识提供理论依据。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问题事关国计民生。粮食与其他产品相比,无论在人们的基本生活中,还是在整个国民经济中都具有极其特殊而重要的地位。粮食生产是一切社会生产的基础,粮食既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又是工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生产资料,是人类所有物质和精神生产的基础。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作为直接食用的口粮比例虽然有所减少,但是粮食依然是人类最重要的食物来源,而且大多数动物性食物也是由粮食饲料转化而来。到目前为止,世界上以谷物为主食的人口仍超过40亿,约占总人口数量的3/4。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粮食消耗量最大的国家。进入21世纪,中国的粮食安全正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据测算[3],2025年我国的人口数量将从现在的13亿增加到16亿,按年人均消费300 kg计算,届时粮食需求量将增加到4.8亿t。而中国目前只有世界7%的耕地,所需养活的人口却占世界的22%,粮食安全问题尤为严峻。
1.2.1 水土流失减少耕地面积,加剧人地矛盾 水土流失减少耕地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通过侵蚀(包括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和重力侵蚀),导致土壤严重流失、岩石裸露、土地沙化及生产力下降,最终使耕地丧失农业利用价值;二是大量表土层的流失,使土壤肥力下降、养分减少、土层变薄、耕地质量下降;三是水土流失导致沟头延伸、沟岸扩张、沟床下切,吞噬耕地,使原本平坦宽阔、耕种便利的土地日益破碎,利用难度增加;四是滑坡、泥石流、崩岗等冲毁淤埋下游大量耕地。
目前我国受水土流失危害的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3,近50年来我国因水土流失损毁掉的耕地达333多万hm2。据统计[4],我国每年因水土流失而损失耕地6.7万hm2,如果按全国平均1 hm2产4 500 kg计算,可使粮食产量减少3亿kg,相当于减少全国粮食总产量的6.4%。被誉为“北大仓”的东北黑土地,因水土流失产生的大型侵蚀沟达25多万条,减少耕地48.3万hm2。
1.2.2 水土流失加速土地退化,降低土地生产力对耕地来讲,最珍贵的是表土,而水土流失导致大量表土丧失、土壤养分和肥力下降,土壤结构遭到破坏,造成土壤水、肥、气、热失调,最终导致土地生产力大幅度下降。据吉林省第2次土壤普查资料[5],因水土流失全省黑土腐殖质层厚度在20~30 cm的面积已占黑土总面积的27.74%,腐殖质层厚度小于20 cm的面积占11.46%,完全丧失腐殖质层而裸露新土的面积占2.8%,三者合计达38.7%。由于水土流失导致土壤结构恶化和土壤肥力下降,生产能力降低。在相同措施的情况下,坡耕地因水土流失,粮食单产比平地黑土低20% ~30%,有些地方甚至降低约50%。黑龙江省每年因水土流失减产粮食20亿~40亿kg。海河流域山丘区每年流失土壤中的氮、磷、钾元素折合成标准化肥达200万~400 万 t。
另外,水土流失造成生态环境恶化,导致水旱风沙等自然灾害加剧,大量泥沙淤积江河湖库和灌溉工程,缩减蓄水库容,影响了农业灌溉,这些都制约了粮食生产。
1.3.1 水土保持防治土地退化,增加耕地面积 水土保持不仅能够防止土地退化、沙化、石漠化,而且打坝淤地、引水拉沙造田、引洪漫地、治滩造田等措施更能够增加耕地面积,另外水平梯田、保土耕作等措施都起到了促进粮食生产的作用。据统计[6],1950—2005年期间,全国水土保持措施新增基本农田面积2 006.95万hm2,其中梯田1 719.66万hm2,坝滩地287.29万hm2。水土保持淤地坝是我国黄土高原治理水土流失的一种成功措施,即在沟壑中筑坝拦泥,巩固并抬高侵蚀基准面,以此来减轻沟蚀,减少入河泥沙。由于淤成的坝地水肥条件优越,已成为黄土高原稳产高产的基本农田。截至2002年黄土高原地区建成淤地坝11.35万座,共淤成坝地32万hm2。
1.3.2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粮食增产 我国山区中大部分耕地是坡耕地,坡耕地综合整治是水土保持的重要内容,修建梯田降低坡度,将坡耕地改造为“平地”,减小土粒的位势能增强土粒的稳定性,一改坡耕地以往“跑水、跑肥、跑土”的状况,成为“保水、保土、保肥”优质高效稳产的基本农田[4]。据在黄土高原测定[7],建成10年的水平梯田与坡地比较,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由7.25 g/kg提高到7.98 g/kg,全氮由0.64 g/kg提高到0.69 g/kg,全磷由1.538 g/kg提高到1.628 g/kg,对降水的利用率由31.1%提高到42.6%。随着土壤养分和水分的增加,土壤密度也由1.23 g/cm3减少到1.09 g/cm3,土壤孔隙度由53.6%增大为58.0%。土壤理化性质的改良,改善了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并在提高单位产量水平的同时促使农村生产结构调整,提高了土地的集约化经营程度,进而提高了土地生产率。
1.3.3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促进粮食生产 水土保持通过径流调控利用体系的建设,实行蓄、排、灌、渗相结合,充分、合理利用了降水资源,减少了土壤流失,降低了径流含沙量,减轻了对水库、渠道、江河湖泊的淤积,保证了水利工程效益的发挥和永续利用,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促进了粮食生产。全国现有水土保持措施每年可减少土壤侵蚀量15亿t,增加蓄水能力250多亿m3。河北省围场县大碾子小流域,采取强化入渗、拦泥蓄水、输排结合的水土流失治理模式,治理程度达到 70.2%,蓄水效益52.7%,增加蓄水量600m3/hm2,与治理前相比,粮食总产由49.6万kg增加到107.2万kg,年人均产粮达到 640 kg,增长了 120.7%[8]。
1.3.4 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粮食生产 水土保持实行山、水、田、林综合治理,建设综合防护体系,增加了地表植被,提高了土壤蓄水保土能力,防治了土地沙化,减少了水旱灾害,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了粮食生产。全国八片(无定河、皇甫川、三川河、定西县、永定河上游、柳河上游、葛洲坝库区和兴国县)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二期工程,新增水土保持林、经果林、草地和封禁治理面积共计72.1万hm2,使林草覆盖率提高了43%,粮食总产由原10.53亿kg增加到 13.31亿 kg,人均产粮由 475 kg增加到580 kg[9]。
据统计[6],我国现有水土保持设施每年可增产粮食180亿kg。黄河流域各项水土保持措施增产粮食超过1 000万t;长江上中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治理区人均基本农田达到0.07 hm2,人均产粮达到450 kg,比治理前增长18%。全国“八片”水土保持重点工程治理区人均粮食由460 kg提高到700 kg。由此可见,水土保持能够明显促进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
2.1.1 水资源量不足 饮用水资源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我国农村有3.12亿人存在饮水不安全问题;在全国60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座城市供水不足。2000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612mm,折合降水总量5万8 122亿m3,比多年平均减少4.1%;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万5 933亿m3,全国水资源总量2万6 868亿m3,比1980年减少4.5%,比多年平均减少 2.2%[6]。
2.1.2 水资源需求量增加 水资源供给量在减少,而需求量却在增加。1980—2000年,中国社会经济总用水量增加了约23.9%,从4 437亿m3增加到5 498亿m3,其中,工业用水增加了2.5倍,城镇生活用水量增长了4倍[10]。我国水资源总量趋于减少,需求量猛增,加之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使饮水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2.1.3 水体污染严重 饮水安全面临的问题,除了饮水数量不足以外,更为严重的是饮水质量下降。2000年,全国受到污染和严重污染的湖泊占湖泊总数的58%,污染的水库占水库总数的20%,受到污染和严重污染的河流长度已占到河流总长度的58.7%[10]。
2.2.1 水土流失制约水资源开发利用,影响供水能力 水土流失严重制约了水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威胁供水工程的安全运行,影响供水能力,危及饮水安全。一方面,水土流失降低径流调控能力,加剧水资源损失。水土流失使地表对暴雨的拦截、入渗、含蓄能力下降甚至丧失,削弱了地表对降水的再分配作用,缩短了洪水历时,增大了洪峰流量和洪水总量,加剧了水资源损失。另一方面,泥沙淤积降低了水资源利用率,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兴建了816万座水库,总库容为4 000多亿m3,由于泥沙淤积损失库容1/10,淤废重点水库22座,水土流失严重的黄河流域泥沙淤积损失的库容达20.8%,黄河下游每年需要200亿m3的水来冲沙入海,占产流量的34%~41%,使可开采利用的径流资源相对减少[10]。
2.2.2 水土流失扩散面源污染,恶化水质 农田超量使用化肥和农药是产生面源污染的根源,水土流失导致面源污染扩散,造成水体污染,危及饮水安全。化肥、农药通过径流和淋溶2种途径进入水体,致使全国各大水系均可检测出化肥、农药成分,2/3的湖泊受到不同程度富营养化污染的危害。据监测[11],河北省滦河上游的伊逊河,面源污染是点源污染的200倍,云南滇池的污染80%是由径流泥沙携带污染物造成的。
2.2.3 水土流失降低水资源利用率,加剧饮水困难水土流失使地表涵养水源能力降低,造成有限水资源的大量流失,可供饮水量减少;减少了地下水补给量,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泉水枯竭,溪水断流;把地表切割得千沟万壑,人在高处住,水在低处流,利用困难。
水土保持综合措施有效蓄积、吸收区域内的降水资源,最大限度地减少区域内降水资源的流失,有效增加区域内水资源总量并加强区域内水分的循环,努力实现水分消耗与补充的平衡,不仅从量上保证了水分供给的充足,而且促进区域内水分良性循环,使山区群众取水方便程度增加,饮水质量提高。水土保持通过调节降水、控制泥沙、保护水土资源等途径实现水问题的标本兼治,为我国彻底解决部分地区群众水资源短缺问题奠定了良好基础。
2.3.1 调节径流,提高供水能力 水土保持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工程,通过各种措施,改变下垫面,最大限度地增强土壤和植被对降水的拦截、入渗、含蓄能力,调节径流,延缓地表产流过程,抑制洪水发生频率和强度,减少了江河湖库的泥沙淤积,增加了蓄水量,节约了冲沙水量,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增强了供水能力。黄河的二级支流大理河经多年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调节了洪水径流,使非汛期径流量增加了 40%[12]。
2.3.2 防治面源污染,提高饮水质量 水土保持通过建设清洁小流域,实施生态治理等水土保持措施,从根本上减少农药、化肥等有害污染物质的使用量;变地表径流为地下径流,发挥土壤的缓冲和净化作用;防治土壤侵蚀,减少流入江河湖库泥沙,减轻了土壤中有害物质对水体的污染,提高了水的质量。
2.3.3 缓解干旱地区饮水困难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中的塘坝、水窖、涝池、旱井等是中国现行雨水汇集的主体,对于缓解干旱地区农村的饮水困难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较为有效地解决缺水地区人畜饮水问题。在缺水地区,水土保持治坡工程措施、生物措施以及农业技术措施较为有效地调节山区水分循环状况,改善区域小气候,增加区域水分存量,发挥了很好的集蓄雨水作用,不仅从量上保证了水分供给的充足,而且促进区域内水分良性循环(表1)。“十五”期间,全国共建设集雨工程100万处,解决了600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黄土高原已建成的淤地坝,解决了1 000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13]。
表1 水土保持措施蓄水保水情况Tab.1 Water conservation situation of themeasures
3.1.1 水土流失破坏土地资源 严重的水土流失直接冲毁大量良田,是坡地上的土壤肥力降低,蓄水保墒能力减退。强烈的沟道侵蚀使地面支离破碎、起伏不平、千沟万壑,切割、蚕食、淤积甚至埋压田地。大量肥沃的表层土壤在水土流失作用下流失,土地生产力下降。良好的土壤条件是粮食作物、果树、林木等生长的基础,是发展农业、林业以及经济的首要条件,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良田被毁、耕地减少,有时连种子都无法收回,群众温饱成为困难。据统计[14],我国山区人均年粮食不足 200 kg,不到全国平均数的1/2。如果按照我国贫困的食物标准(人均每天至少需消耗8 778 J的热量才能维持机体的基础代谢),则连最基本的温饱需求都不能满足。
3.1.2 水土流失加剧自然灾害,危及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水土流失加剧自然灾害、恶化生态环境,使土地退化,植被生存环境遭到干扰和破坏,植被覆盖率降低,生物多样性减少,区域水分循环受到影响,致使山洪、干旱、干热风、风沙、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频繁发生。强烈的水土流失使灾害发生的频次增高,即使在灾害诱导因素并不强烈时,也可以形成灾害,威胁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使许多山区人民流离失所。
3.1.3 水土流失制约资源开发,限制经济发展 水土流失造成道路崎岖不平,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落后,诱发山洪、滑坡、泥石流,严重威胁地区基础设施的安全运转,成为限制部分地区资源开发的障碍性因素。同时水土流失也限制了山区群众利用当地自然资源位置升级和增加收入的机会,大部分山区群众生活贫困,致富无路,收入微薄,群众和集体的积蓄有限,根本没有能力发展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公共事业。
水土保持以改善农业基础条件为切入点,在优先发展农业生产、突出稳定粮食生产、解决温饱问题的基础上,推动农民增收和区域经济发展。一是按照水土资源综合利用规划的总体安排部署,增加有效投入,采取有力措施,稳定农村水土资源,提高资源质量和利用效率,防止和减轻水旱风沙灾害,优化农、林、牧、生态等水土资源的利用比例;二是夯实产业基础,瞄准市场需求,加大科技投入,培育特色产业,转变农业经营和区域经济增长方式,使水土流失区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15]。
3.2.1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水土保持结合区域生产布局,科学配置治理开发措施,使农、林、牧各业用地实现最佳组合,土地利用结构得到优化配置;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等综合立体防护体系的建立,有效降低各类自然灾害的强度,大大加强对各类生产建设活动的保护,免除或减轻经济活动遭受自然灾害所带来的损失,成为保护和利用资源的基础,同时也为培育资源和开发利用资源提供条件和基础。打坝修筑水平梯田,引水、修渠浇地,建设基本农田,稳定提高粮食产量,解决水土流失区群众吃饭问题。同时,引导当地群众发展园林经济、庭院经济等,切实增加群众收入。修筑田间道路,便于使用农业机械和运输农副产品、农用物资等[16]。
3.2.2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水土保持通过改善农业基础条件,提高了资源质量,实现了水土资源、生态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稳定地解决了农村地区的温饱问题,突破了单一的、以粮食为主的经济结构,通过水土保持林草措施的实施,新增了既具有一定规模和较高科技含量,又具有优势和特色的干杂鲜果基地,如水土保持在各地发展柑橘(Citrus reticulataBlanco)、板栗(Castaneamollissima)、核桃(Juglans regiaLinn)、红枣(Ziziphus zizyphus)、苹果(Malus domestica)等产业时,既突出地方特色,充分考虑水土资源的实际,又力求选择最新、最佳的果树品种,使优势产业的发展成为水土流失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例如甘肃安定的马铃薯 (Solanum tuberosum)产业、赣南安远县的柑橘业、内蒙古东胜区的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Linn)产业等。许多小流域在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后,生态环境良好,水土资源更加肥沃,经济社会更加稳定。
3.2.3 实现区域经济增长 水土保持不仅解决农民温饱,富裕了农民,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全面增长,而且也会带动加工等产业的发展。在水土保持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促动下,农村地区的农副产品也将会出现规模化、优势化的发展,大量的果、肉、蛋、禽产品也会为当地带来巨大的商机。有了大量的农副产品,社会资源和生产要素就向这里集中,加工业、制造业就会逐步建立和发展。陕西渭北地区目前已经建成的10多家大型果品加工厂,正是因为这一地区苹果产业已经发展成为超过33万hm2的规模[6]。
在水土流失治理开发中,通过发展经济林果草和畜牧养殖业,提高特色农产品的商品率,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据统计[13],1950—2005年期间,全国水土保持措施累计增加活立木7.71亿m3,果品2 187.99亿kg,枝条6 195.96亿 kg,饲草543.62亿kg,秸秆3 989.96亿kg,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发展多种经营,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加速脱贫致富。按2005年价格计算,林产品及饲草2项累计实现效益8 693.00亿元,所占比例高达64.48%。
人类的生存不只依赖于食物、水分的给养,还要有充足的氧气、适宜的温度和湿度等条件。而这些条件的供给则有赖于自然界中大量植物、微生物以及动物的连续不断地生产,土壤、植物、微生物等对于调节和维持人类生存空间中的温度和湿度平衡具有重要作用。据测算,在一个有工业的城市人均需要30~40m2的森林绿地才可以维持空气中O2和CO2的比例,以保证人类有新鲜空气[17]。
水土流失不仅导致土壤与水资源的直接损失,更使大量动物、植物、微生物无法正常生存而不能发挥其生态服务的功能。在江西省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曾一度呈现出“山上无鸟叫,河里无鱼虾”的荒凉景象。生态赤字是指一个国家消费所需的生物生产型土地面积超出该国生态承载力范围内可提供的生态足迹量。据《2004年地球生存报告》,我国人均生态赤字高达0.8 hm2,排名第75位,比全球人均生态赤字高 0.4 hm2[18]。
此外,水土流失为沙尘暴的暴发提供了大量沙尘,因而与沙尘暴的关系也十分密切,并且水土资源的可移动性使局部地区的沙尘暴波及其他地区或国家而演化为全球的生态危机,使空气混浊,影响人们出行,严重的可能威胁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人们关注的重心开始逐渐向人居环境、生活质量和休闲娱乐等方面转移,而水土保持工作的领域也不断扩展、内容不断丰富,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的技术路线也在不断发展,渐渐把产业开发、人居环境改善等统筹考虑,为人们提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生态环境和良好的居住、休闲、观光、旅游场所。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在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中,以不同程度和方式增添了防治面源污染和清除生活污水、垃圾等内容,在继续做好治理水土流失、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基础上,把水源保护、面源污染控制、产业开发、人居环境改善、新农村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为保护水源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当地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改善村镇人民生活条件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水土保持规划所体现的山、水、田、林、路、舍等统一规划和布局的思想,不仅有效提高植被覆盖度,而且最大限度地将村民生活所产生的废物引入自然界生物能量与物质循环的过程中,将废物变害为宝,许多地区建立了规模化、标准化的“果业家园”“养猪家园”等生态小区,引导农民在庭院建设中通过发展“猪-沼-草”“猪-沼-果”等生态农业模式,既增加收入又可以用清洁、高热量的沼气代替传统的薪柴,减轻了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近年来,北京、江苏、浙江、四川和重庆等省市开展了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的实践和探索,积累了一些初步经验,并形成了一些比较完善的模式。北京市以流域为单元,以流域内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调整人为活动为重点,从山顶到河谷依次建设“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3道防线,将流域建设成“有水则请,无水则绿”的水土保持生态系统。
据统计[6],1950—2005年期间,全国水土流失防治累计增加乔木林696.19万hm2,灌木林174.53万hm2,经济林176.96万 hm2,人工种草54.08万hm2,植被覆盖率提高11.46%,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据水土保持科考效益评估分析资料[19],水土保持林草措施带来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总量为6万2 813.82亿元,其中防风固沙效益为9 821.68亿元,年固碳供氧价值为1 901.94亿元,生物多样性价值为2万643.63亿元,净化空气价值为84.7亿元,环境景观效益为3 181.66亿元。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不仅使山区农村群众的温饱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而且使山区群众的生活环境大幅度改善,使昔日青山、绿水、洁净空气等重新回归到今天的村庄当中,群众依存的生态质量明显提高。同时,随着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深入开展,农田道路、农村道路都得到一定程度修建和改善,路网加密、道路质量提高。交通条件的改善一方面使山区群众生产生活的条件改善,另一方面则使山区群众物质、信息的流动加快,对于推动山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水土保持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与当前最受关注的“民生”问题紧密联系。水土保持不仅仅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内容,更是“改善”民生的重要工作,水土保持有利于保证区域的粮食安全和饮水安全,有利于提升区域的经济发展能力,同时有利于改善地区的人居环境。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要求,而大力发展“民生水土保持”必将成为“改善民生”的重要手段。
[1]曹杰,门辉,范亚峰.关于新农村建设中水土保持工作的思考[J].中国水土保持,2012(4):23-24
[2]鄂竟平.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推进水土保持事业的新发展[J].中国水土保持,2008(5):1-4
[3]胡岳岷.中国未来粮食安全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4]赵宪兴,姜东峰,牛占东.浅谈松嫩平原黑土的剥蚀与治理[J]. 农业环境与发展,2002,19(5):32-33
[5]陆继龙,周永昶,周云轩.吉林省黑土某些微量元素环境地球化学特征[J].土壤通报,2002,33(5):365-368
[6]胡世明.中国水土流失治理的成就及其效益分析[J].水利经济,2010,28(1):19-23
[7]金发会,李世清,卢红玲,等.黄土高原不同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与氮素矿化势的差异[J].生态学报,2008,28(1):227-236
[8]朱会义.北方土石山区的土地压力及其缓解途径[J].Acta Geographica Sinica,2010,65(4):476-484
[9]胡四一.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发展民生水土保持事业[J]. 中国水土保持,2010(5):1-4
[10]2000年中国水资源公报[R].北京:水利部,2001
[11]2010年中国水资源公报[R].北京:水利部,2011
[12]阎树文.水土保持科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13]杨倩,李锐.西北地区水土保持投资及其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分析[J].水土保持通报,2008,28(1):170-175
[14]陈雷.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新局面[J].中国水土保持,2009(5):1-5
[15]刘震.中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模式[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16]孙春华.山地风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及其调控系统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2
[17]王勤花,张志强.地球的生态负债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挑战[J].生态学报,2008,28(5):2424-2429
[18]王礼先,朱金兆,周心澄,等.水土保持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19]雷加富.中国森林资源[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Brief comments on livelihood of soil and water conversation
Yu Xinxiao
(College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Key Laboratory of Soil& Water Conservation and Desertification Combating of theministry of Education,100083,Beijing,China)
Abstract:Soil erosion is serious in China,the Party and country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work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It is not a large empty topic,and is closely related to our daily lives.In this study,we discussed the impact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on people’s lives,from the four aspects of“food safety,drinking water safety,economic development,and human living environment”.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work could help to ensure the food security and water security of a region,was conducive to enhance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and improved regional living environment.That could lay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putting forward and developing the“livelihood of soil and water conversation”.
Key words:soil and water conversation;food safety;drinking water safety;economic development;human living environment
S175
A
1672-3007(2013)04-0116-07
2013-01-04
2013-06-09
国家林业局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典型森林植被对水资源形成过程的调控”(2013043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氢氧同位素技术的植被-土壤系统水分运动机制研究”(41171028)
余新晓(1961—),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森林水文、水土保持等。E-mail:yuxinixao111@126.com
(责任编辑:程 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