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太极拳的韵味及修炼

2013-09-06 11:22尹胜太
少林与太极 2013年9期
关键词:功力陈氏图说

文/尹胜太

浅析太极拳的韵味及修炼

文/尹胜太

如何欣赏太极拳的演练?怎样看一个人的拳打得好不好?如何评价演练者的水平高低?以上诸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角度和层面来回答:一是从健身的角度看他打得是否和顺通达,动作是否舒展大方、刚柔相济,能否做到动如行云流水、静如春风拂面,达乎生理之快感与精神上之享受相贯通。如此则既有利于养生养气,更有利于养神养意,颐神健体。在这个层面上,可不必刻意追求动作的规范和标准,根据个人自身的情况,多一些随意性,以顺遂、惬意和舒适为主,以自我感觉舒服、自我体验美感,即自娱又娱人即可。二是从竞技的角度看他在赛场上演练的得分高低。在这个层面上,主要取决于演练者的技术水平是否符合竞技的规范要求以及裁判的评判尺度。三是从内涵的角度看他打得是否有韵味。笔者的老师王大勇先生曾经说过:“看有的人打拳,越看越有味;有的人乍看有味,细看无味;有的人看一眼就不想再看,根本就没有味。”这就应了那句老话: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笔者不揣冒昧,认为老师所说的“拳味”就是太极拳的一种内在的“韵味”。何为“韵味”?一是要有看头,值得观赏,从根本上讲,就是要符合拳理拳法。陈鑫在《陈氏太极拳图说》中说:“实则遵乎规矩,继则化乎规矩,终则神乎规矩。在我打得天花乱坠,在人自然拍案惊奇。”(陈鑫著《陈氏太极拳图说》,山西科技出版社2006年版第85页)此论可以说是谈到了根本之处。前人传下来的诸多拳理拳法是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总结与理论结合的产物,凝结着诸多科学合理的因素。我们打出的拳若合乎这些规矩和原则,就自然具有了科学性和合理性,当然经得起推敲和琢磨。二是要有内在的功力支撑。功力深厚者必然气韵饱满、轻灵稳健,腾挪闪展,应物自然,自非初学者伸伸胳膊、踢踢腿或者所谓“太极操”演练者能做得到的。吾常观太极拳大师李经梧先生在1958年拍摄的《简化太极拳》电影资料,一式“白鹤亮翅”的定势,大气磅礴、八面支撑、中规中矩、气贯长虹、顶天立地,自然给人一种健、力、美的享受。三是要有文化内涵。陈鑫又曰:“打拳之欲抑先扬,欲扬先抑,其间天机活泼,极有情致。拳无情致,如木偶人一般。死蛇踏地,有何景致。又安能见其生龙活虎,令观者眼欲快睹,口中乐道,心中愿学?此拳之不可无情致也。”(陈鑫著《陈氏太极拳图说》,同上)按笔者的理解,陈鑫在这里所说的“情致”,应该即是我们苦苦追求的“韵味”之核心。这种“韵味”应该是最高层次,它最有深度、最富内涵也是最难量化的,是太极拳的精髓和灵魂,是练拳人一生追求的最高境界。所以,仅仅好看、舒服还不够,更要有味道、耐看、耐琢磨,有了味道,会更舒服、更好看。

怎样去追求、修炼这种“韵味”呢?笔者认为,首要就是要学习和掌握拳理拳法,认真领会和践行经典拳论中的原理、原则和方式方法,学规矩、守规矩、脱规矩、合规矩。尤其是初学者,更要不折不扣、原原本本地尊重和遵循这些基本的理法原则。其次是要注重内在功力的修炼,决不能停留在“画道道”、“太极操”的水平和境界,既然同样是学拳、练拳,就要往好了打,用心去打,这样才能增长功力,同时也会收到良好的健身效果。三是要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与修养。太极拳是文化拳、哲学拳,其博大精深的拳学体系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只有具有良好文化素养者才能真正领会和掌握。所以,我们要多读书、多体验,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同样拳有文化味自然更加饱满深沉。四是要用心打拳,入情入景,情景交融,像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论“意境”时所说的“有境界则自成高格”。又如陈鑫所说:“如天朗气清,惠风和畅,阳春烟景,大块文章,处处则柳[duo(音朵)下垂意]花娇,着着则山明水秀。游人触目兴怀,诗家心怡神畅,真好景致。拳景至此,可以观矣。”(陈鑫著《陈氏太极拳图说》,同上)太极拳演练者也要像诗人那样善于融合、创造一种意境的美感,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把自己融进去,也把所有的人融进去,首先感动自己,然后感动别人。把太极拳真正打成“功夫拳”“、文化拳”“、哲理拳”“、美学拳”和“健康拳”,让人越打越爱打、越看越“有味”的拳。

猜你喜欢
功力陈氏图说
义宁陈氏家风
陈远
林挺
陈氏兄弟
图说
图说反腐
图说
老辣
图说
老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