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旅游资源非优区理论的宿州旅游开发策略研究

2013-09-05 07:20姜含春
宿州学院学报 2013年10期
关键词:宿州市景区旅游

杨 燚,姜含春

安徽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安徽合肥,230036

基于旅游资源非优区理论的宿州旅游开发策略研究

杨 燚,姜含春*

安徽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安徽合肥,230036

从国内旅游资源非优区的研究现状入手,分析安徽省宿州市旅游资源的非优性,主要表现为名优资源少、资源数量多,但地区组合较弱、知名度低、周边资源替代性强;从交通区位、市场区位和资源潜力三个方面论述了宿州市旅游资源开发的可行性。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对宿州市旅游开发提出适度开发、层次性与阶段性结合的开发战略,并具体提出优先开发部分景区、设计与开发专题旅游、合理定位客源市场、加强区域合作的开发策略。

旅游资源非优区;宿州市;旅游开发

旅游业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国许多省市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重点发展,为本地区的经济注入了新的源泉。安徽省旅游资源丰富,世界级和国家级旅游资源居全国前列。但是安徽省内同时存在较多旅游资源非优区,如何开发旅游资源非优区,充分整合安徽省各市旅游资源,提升安徽省旅游的整体竞争力水平,成为安徽旅游界关注的焦点。因此,本文选取安徽省较典型的旅游资源非优区宿州市作为案例,探讨旅游资源非优区的旅游开发。

1 国内旅游资源非优区研究现状

国内最早提出“旅游资源非优区”概念的是湖南师范大学许春晓教授,他在《旅游资源非优区适度开发与实例研究》一文中定义“旅游资源非优区的本质就是景观美学价值偏低和景点组合状况欠佳。”[1]罗艳菊提出,旅游资源非优区是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内,旅游资源较为缺乏、品位较低、知名度不高、对游客吸引力小的区域”,认为在地理空间上,旅游资源非优区可以是行政区域、旅游区,也可以是一个相对较小的风景区[2]。大多数学者直接引用或类似定义“旅游资源非优区是在特定地区内,没有国家级和世界级的知名风景名胜区,缺少旅游骨干景点,并且旅游景点的丰度和密度均不够,难以形成优秀旅游产品的特定地区”。许春晓详细论述了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补偿类型和性质,指出补偿类型有便利性补偿、连动性补偿、加工性补偿等[3];李东和、赵玉宗认为,可以实施空间拓展战略,开发旅游资源非优大城市的旅游[4];陈东、杨效忠认为,强化边界旅游中介效应是资源非优边界旅游区发展的根本途径[5]。

2 宿州市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表现

2.1 名优资源少

旅游资源的价值和吸引功能关系到一个旅游目的地的开发层次、前景、资源地位。宿州市地处淮河以北,地形以平原为主,农耕区较为广泛,既没有奇秀的山岳型旅游资源,也缺乏壮观的水文景观,现有的山岳水文旅游资源品位较低,难以对国内外游客产生较高的旅游吸引力。人文资源虽丰富,如南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旧址涉故台,北有刘邦避秦兵之地皇藏峪,东有楚汉之争遗址垓下古战场和虞姬墓,西有七十二贤人之一闵子骞的祠及墓,但由于开发的滞后及旅游配套设施的落后,景区配置分散,没有形成规模,许多景点不为外地人所知,缺乏鲜明的旅游形象。

此外,宿州市许多景区仍处于未开发或初开发阶段,尚未具备游览价值,仅皇藏峪森林公园为国家4A级景区、五柳风景名胜区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2.2 数量多,但地区组合较弱

但凡地位较高、开发优良的景区,其旅游资源的密度和地域组合皆较好,不仅具有主体旅游资源,还有相配套的其他异类旅游资源。宿州市旅游资源遍布一区四县,集群性差,虽然每区每县都有旅游资源,但是知名度均不高,零星分布(表1),有不少个体质量好、资源类型相似或异类的景点孤存散布,难于组织开发。地区组合好者只有皇藏峪森林公园景区及砀山县黄河故道生态景区。此外,景区间交通不便,没有旅游专线班车连接,个别景区路况较差,且资源区周边旅游配套设施不完善,资源区间的联动性较弱,旅游开发陷入瓶颈阶段。

表1 宿州市主要旅游资源及分布

2.3 知名度低,周边替代性强

宿州市旅游资源开发仍旧处于起步期,自然景观类缺少古奇者,周边淮北、徐州、蚌埠均有相似类型的自然山岳、水文型景观分布;人文资源如楚汉遗址、红色旅游资源与相邻徐州、蚌埠在类型上较相似,加之徐州旅游开发的优质性,在开发中势必会造成近距离的相互竞争和替代。许多游客会就近选择旅游地或者选择旅游基础设施较好、开发较完善的旅游目的地,而放弃选择宿州作为旅游目的地。

3 宿州市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发的可行性

3.1 交通区位

旅游交通是现代旅游三大基本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它能帮助旅游者实现地域空间的位移,因此在旅游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宿州市交通区位优良。宿州位于安徽省北部,与河南、江苏、山东三省接壤,自古有“舟车会聚,九州通衢之地”之美誉,是安徽省唯一处于亚欧大陆桥的城市。宿州市地近沿海、背靠中原,是沿海发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过渡带,京沪高铁、陇海铁路纵横贯穿,与国内各大城市均可实现高速公路互联互通,距徐州观音国际机场仅75千米。

3.2 市场区位

距离衰减理论认为,如果地理现象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则作用力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降低。吴必虎对国内游客市场的分布和出游规律进行研究,认为80%的出游市场集中在距城市 500千米以内的范围[6]。根据宿州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宿州市常住人口为535.2万,随着大众旅游的普及,城乡客源市场广阔,可针对家庭、学生等团体开展乡村旅游、科普旅游、观光旅游;宿州市毗邻豫苏鲁三省,徐州市是江苏第二大城市,宿州市可以依附其进行旅游功能协调;此外,可联合蚌埠、淮北、阜阳等省内临近城市开展旅游区域合作。

3.3 资源潜力

宿州市的旅游资源种类繁多(表1),有以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等为主体的自然旅游资源,如五柳风景名胜区、皇藏峪国家森林公园(景区内有地球同纬度保存最完好的落叶阔叶林带)、砀山生态旅游区;也有以历史文物古迹、民族文化等为主体的人文旅游资源,如楚汉相争留有虞姬墓、垓下古战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陈胜吴广起义旧址、民间文化马戏、钟馗画等。

4 宿州市旅游开发策略

旅游资源非优区的开发不同于资源优区,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应始终放在首位。由于宿州市经济发展还处于稳步上升阶段,所以现阶段应大力发展第一和第二产业,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对于宿州市旅游资源的开发,应坚持选择优势资源先行适度而有限地开发。循序渐进的适度旅游开发,既突出旅游资源开发的层次性与阶段性,同时又强调开发适度,即根据旅游资源特点及资金状况有步骤、有重点、有计划地开发。

4.1 优先开发部分景区

宿州市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可优先选择旅游价值较高的景区(如皇藏峪国家森林公园、五柳风景名胜区、陈胜吴广起义遗址)小规模地进行旅游开发,集中有限资源,打造旅游精品及特色景区,可有效地降低开发成本和开发风险。随着本地旅游业的发展,再对其他旅游产品、空间布局、目标市场等方面逐步升级。但需要注意的是,集中开发优势景区的同时,注重对其他景区的保护,因为旅游非优区的开发遵循适度开发、重点保护的原则,随着城市建设等社会经济的发展,如果忽视了对弱小景区的规划及保护,将会造成景点及文化遗失,违背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4.2 专题旅游的设计与开发

从宿州市旅游资源的类型看,人文景观丰富,如以皖北革命遗址为主题的红色旅游,以楚汉文化为内涵的寻根文化旅游,以及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马戏文化,皆可开发为相应旅游专题。在各景区间开通旅游专线,连接区域间的交通后,必然有散客群体在兴趣下走近这些文化,有利于宿州市旅游文化的传播;同时,旅行社也可开发相应的专题旅游路线,把旅游事业与教育事业相结合。

在传统旅游产品的基础上,宿州市亦可结合本地其他产业的发展开发相应的新型旅游专题产品,例如,随着宿州国际网球中心(继北京、广州之后中国第三大职业女子网球大赛基地)的建立,可开发体育旅游;宿州目前正打造中国中部制鞋产业城,将建立起一大批鞋企业、鞋业研发中心及鞋文化展示中心,宿州旅游可跟随产业发展步伐,逐步开发出相应专题的工业旅游、会展旅游及科普旅游。

4.3 合理定位客源市场

从旅游行为的产生来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旅游客源地和目的地之间的距离对游客决策行为的影响直接决定着游客的流向和流量大小[7]。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已经成为大众化活动,人们对于旅游活动的选择更趋向于理性,近距离的一日游、二日游日渐流行。另一方面,宿州市的旅游资源非优区的特性决定了其旅游市场的局限性,在发展初期,把本地居民和周边的淮北、徐州居民作为主要旅游客源地较为适宜。基于区域合作的联动作用,客源市场可依附周边旅游优区徐州的旅游客源,在依附模式下延长游客在目的地的停留时间,使在徐州旅游的游客基于顺路或游览路线相承的原因前往宿州市旅游景区,由此逐步提高宿州市的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

从市场细分的角度而言,由于宿州市拥有较多的文化旅游资源,可针对中小学生客源市场,开展知行学堂类的科教旅游路线,寓教于乐、寓教于游;由于农业资源的广泛分布,可针对家庭游开发乡村旅游,如砀山梨花节一日游、春季踏青、秋收体验等观光、体验一系列农业旅游项目。

4.4 加强区域合作

合作型模式要求转变观念,摒除零和博弈的竞争观念,争取与周边省市景区的旅游合作机制,实现联合营销。宿州市应放弃令游客舍彼取此的目标选择,建立游客由彼及此的营销目标,与周边省市联合宣传促销、共同开发旅游市场、旅游线路对接、规范市场管理等多层次全方位的区域旅游合作格局。一方面可与同为旅游资源非优的淮北、阜阳共同开发,形成皖北旅游共同体,共同提升旅游区域品牌形象;另一方面,可在相邻优秀城市江苏徐州的“阴影”下寻找合理角色,开发依附式旅游产品,开展区域合作,如借助“霸王故都在徐州,虞姬墓在宿州”,以及“徐州和宿州同为皖北革命主战场”等与徐州对接旅游线路,借力发展旅游,规避旅游资源欠佳的劣势。

[1]许春晓.旅游资源非优区适度开发与实例研究 [J].经济地理,1993,13(2):56-60

[2]罗艳菊.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发研究:以三亚市南山文化旅游区为例 [J].社会科学家,2002,17(4):52-55

[3]许春晓.论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补偿类型与性质 [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29(4):67-71

[4]李东和,赵玉宗.旅游资源非优大城市旅游业空间拓展战略研究:以安徽省合肥市为例[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旅游版,2007(7):43-49

[5]陈东,杨效忠.资源非优型边界旅游发展研究:以安徽省霍邱县为例[J].经济问题探索,2008(12):155-159

[6]陶犁.旅游地理学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51-154

[7]孟清超.旅游非优区开发模式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研究生学院,2006:19-21

[8]陆大道.中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81-96

[9]金梅.基于非优区理论的青海省龙羊峡旅游区温泉旅游产品开发策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7):3004-3005,3008

[10]George F Deasy,Phyllis R Griess.Impact of a Tourist Facility on its Hinterland[J].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1966,56(2):290-306

F590

A

1673-2006(2013)10-0021-03

10.3969/j.issn.1673-2006.2013.10.006

2013-08-20

杨燚(1990-),女 ,安徽宿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市场营销。

*通讯作者:姜含春(1956-),女 ,安徽巢湖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市场营销、茶叶经济管理。

(责任编辑:周博)

猜你喜欢
宿州市景区旅游
宿州市昆仑种业有限公司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摘牌』
“摘牌”
某景区留念
拼 搏
揽 月
旅游
宿州市2000国家坐标系转换方法的研究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