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献策谋发展共商大计好行船——2013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热议“三农”发展

2013-09-05 09:34倪延硕,韩元俊,韩洁
中国合作经济 2013年3期
关键词:两会

2013年全国 “两会”,代表委员们就经济、民生等热点问题发表意见和建议,而 “三农”依然是热点中的热点。据统计,在今年全国政协会议上,涉及“三农”的提案就达486件。 “两会”上,有关 “三农”的提案、议案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规范土地流转,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耕地保护补偿和生态补偿办法,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主要农产品稳定增产;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加大对农民合作组织、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和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政策扶持,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农村电网改造等。点击 “现代农业”、 “职业农民”、 “家庭农场”等等关键词,找准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推进城镇化、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方向。

农业现代化

陈锡文:农业现代化要从实际情况出发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认为,农业现代化没有固定模式,要考虑各个方面。

“在农业方面,有各种途径可以实现现代化。比如荷兰,土地很少,它就围海造田,现在,它的农产品出口在全球占有很高的地位。比如以色列,几乎没有什么耕地,它在荒漠上也发展了现代农业。所以说,农业现代化一定要从本国实际情况出发。”陈锡文说。

陈锡文认为,对中国来说, “三农”问题最大的挑战,就是农村人口非常多。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各个方面都要考虑到。要通过工业化城镇化,尽可能地吸纳转移农业人口。在这一轮城镇化进程中,各方面都很关注吸纳农业人口这个问题,尽快把土地城镇化转成人口城镇化。 “我想,这对留在农村的人,对扩大他们的经营规模是有好处的。”

但陈锡文同时也认为,在目前条件下,中国还做不到一家一户种植大面积的土地。即使城镇化能够吸纳一部分农业人口就业,也还有数亿农民留在农村种田。陈锡文算了一笔账:如果按照家庭农场平均每户经营100亩地计算,那么,中国有18亿亩耕地,只需要1800万户农民就够了。但是。中国农村住户远远不止1800万户,几乎还需要转移出去90%。 “即使是这样,与美国农民相比,一家种植100亩地的经营规模,还是小得可怜。 “很显然,拼规模不是我们的优势。”

陈锡文指出,从这些特点出发,中国需要运用更多的先进技术,包括生物技术的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来发展农业。 (倪延硕)

钱克明: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农业政策支持体系

全国政协委员、农业部发展计划司司长钱克明说,未来几年是实现 “四化同步”发展的攻坚期,而 “四化同步”的“短板”在于农业现代化。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尽快建立一个既符合国际规则,又符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政策支持体系。

他表示,建议在对过去10年农业政策进行系统评估总结的基础上,从三方面完善我国农业政策支持体系:

一、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

首先要增加支持总量。根据 “入世”承诺,我国受世贸组织规则限制的农业支持 (“黄箱”政策)总量可达到农业总产值的17%,但目前仅1%—2%。建议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争取2020年达到农业总产值的10%,2030年达到17%,同时要大幅提高不受规则限制的 “绿箱”政策支持总量。应该参照发达国家和我国支持教育的做法,对公共财政支农支出的数量、比例和增速用立法或其他形式确定下来。其次要扩大支持范围,丰富支持内容。过去农业政策的核心目标是确保粮食安全,但是现在消费者不仅要吃得饱,还要吃得更好、吃得更安全。为此,要拓展政策支持的覆盖范围,扩大 “粮食安全”的外延,明确口粮、饲料、油料、糖料等自给率指标和生产支持措施;制定蔬菜、水果以及肉蛋奶和水产品等大宗鲜活农产品的市场稳定措施。还要丰富 “食物安全”的内涵,不仅要重视数量安全,也要重视质量安全、生态安全和产业安全,并制定相应的政策目标和支持保护措施。

二、进一步优化支持结构。

首先要向生产倾斜。过去10年我们主要将补贴重点从流通领域和消费者,转向了生产领域和农民,采取兼顾促进粮食生产和增加农民收入的补贴办法。今后农民增收致富不能依靠财政补贴,新增支农资金应主要用于促进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重点支持五个方面:一是增加当年产出。即用于粮食及其他重要农产品当年生产性补贴。二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包括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补贴农民职业培训以及新技术应用等。三是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包括支持重要防灾减灾设施建设及关键技术推广应用等。四是提高基层公共服务能力。包括增加对农技推广、动植物防疫、质量监管、经营管理四大基层公益性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和补贴。此外,发展现代农业对农村金融和农业保险的需求非常迫切,必须加大对农村政策性信贷和政策性保险服务的补贴。五是引导生产经营方式转变。加大生态补偿和资源养护投入力度,引导生产方式向更加节水、节肥、节药、优质、安全、生态、高效的可持续方向转变;增加现代农业发展资金,引导经营方式向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的现代农业方向转变。

其次要向新型经营主体倾斜。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农村经营主体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今后新增资金要向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和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倾斜,对他们要增加生产性支持。加大对其流转土地费用的补贴力度,帮助解决生产辅助设施用地问题,但毋须再增加收入补贴;对工商资本投资农业,应制定一个投资指南,鼓励什么、限制什么、引导什么,一目了然。对传统小规模承包经营户,尤其是贫困户,仍须增加收入补贴,防止其陷入贫困,但不宜再增加生产性支持。此外,在区域分布上,要向粮食主产区和重要农产品优势区倾斜,扭转农业生产大县同时是财政穷县的格局。

三、进一步完善支持办法。

一要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如产粮大县财政奖补金额要与商品粮调出数量挂钩,种粮直补金额要与交售商品粮数量挂钩。二要建立和完善动态调整机制。包括完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建立农产品价格与农业生产成本以及城镇低保水平双向联动机制等。三要建立农业财政、投资、价格和贸易政策统筹协调机制,提高政策的互补性和协调性。四要建立农业政策绩效评估和定期评价制度,及时纠正和解决执行中的问题,提高农业政策支持的绩效。

刘群:助农增收 全力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垫江县桂溪镇石岭村主任、天圣制药集团董事长刘群表示,要全力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他说,农村是食品药品重要的原料供应基地,农产品是食品、药品等工业生产的重要原料,农业肩负着城市所需的粮食,疏菜,水果的生活品的供应。但是,现在农业发展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是农村劳动力短缺,青壮年都外出打工,留在农村都是些五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和上学的小孩,二是农村出现了很多撂荒地,杂草丛生,农村越来越荒凉,很多院落空无一人。三是农村生态环境也发生了变化,由于对化肥、农药的过度依赖,以及没注意环境保护,清水塘变成了臭水坑,小河沟干涸,发臭。更重要的现实环境是城乡收入差别太大。四是农产品价格太低,分散经营,生产成本高,农民无利可图,没有种养积极性, 种养殖无利可图。五是农产品缺乏质量标准控制,作为原料影响了食品药品安全。六是农业生产者缺乏很好的保障机制。

为此,提高农业发展效益,让农民经营有很好的收入机制是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刘群建议:

一、大力鼓励、支持和扶持农业的集约化经营,发展特色农业、效益农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之路。支持有能力的人在农村整合撂荒地,流转承包地,实行集约化种养殖。一是建立经营家庭农场,即以家庭为单位采用集约化、专业化模式。二是建立农村合作组织,即以多个农户整合为单位的集约化,专业化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建议国家要集中资源要素支持种养殖大户和有规模的专业合作组织,形成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农业发展格局。

二、扶持设置农产品专业销售市场,为农产品销售提供通路。要加快在城巿设置农产品专业销售市场,打通农超对接网络,减免高额的农产品入场费。建议:扶持农产品交易经纪人,提供交易方便,返还或减免交易税。为重点农产品开通全部商业网点。

三、制定农产品出产标准,保证食品药品安全。设立农产品出产标准,是提升农产品价值和品牌的重要出路。建议从提升和补贴农产品价格入手,让农业生产者自觉的控制产品质量。制定严格的产出标准,特别是农药和重金属含量控制、病毒及有害细菌、寄生虫监测。

四、扶持发展农产品物流和冷链物流。降低农产品运输成本和延伸营销时间,对实现农产品的销售很重要,否则,农产品会烂在田里、土里,甚至树上。

五、扶持发展农产品初、精加工业,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可以有效地大量地吸收农产品原料,解决农产品出路和烂市问题,提升农产品附加值,转移和吸收农村劳动力。因此,国家应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扶持和投入力度,培育亿级、10亿级以上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王金富:精准农业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方向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聚焦农业科技创新,这是给我们农业科技工作者的最大 ‘红包’!”全国人大代表、奇瑞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金富表示,新形势下中央政府新一轮惠农政策的推出,将有力推动中国农业机械化进程,这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所在,其最终指向是发展精准农业。

在王金富看来,农业现代化要与城镇化和农业人口的转移协调同步,推动农业规模集中、规模经营。如果说土地资源的适度规模化,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首要条件,那么另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就是农业机械化。 “规模化是机械化的基础,而决定机械化水平的,是农业装备技术的发展。”王金富表示,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已大幅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53.5%和54.5%,为精准农业的实现提供了装备保证,现在需要用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实现农业装备产业的技术升级和产业升级。

对精准农业技术与农业装备制造的结合,王金富有自己的一番见解: “精准农业把科技贯穿农业生产全过程,做到定量决策、变量投入、定位实施。在这个过程中,农业智能装备是精准农业技术的载体,是精准农业体系最重要的组成。”据测算,通过信息收集、智能决策和精准作业技术,能够减少种子浪费50%以上,降低农药95%的使用量、化肥70%以上的使用量,节水12%至38%。

“农业机械化可以实现集约化生产,从而降低劳动力投入,提高农业产量。而要降低化肥农药的使用率,确保粮食安全,目前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利用精准农业技术。”王金富说,精准农业技术可以进行变量的施肥、播种、喷药,进行土壤有机质层的监控,省种、省工的同时,还可以提高粮食产量。

据王金富介绍,我国在精准农业研发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他描述了这样的场景:围绕农作物的全程作业,把一系列高科技应用到传统农业机械上,例如把激光技术运用到平整土地机械上、把GPS技术应用到收获机械上,以及通过农机物联网技术,将数据传输到信息中心,分析后进行准确地研发、制造、服务……这些促进绿色农业、精准农业发展的新技术已经在奇瑞产品上开始应用。

王金富认为,在发展精准农业方面,中国已经落后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农业装备制造业也几乎被 “洋品牌”垄断,急需一批自主品牌奋力崛起,扮演承载自主创新精神的重要角色。 “任何雄心壮志都离不开人才、技术和资金的支撑,今年我将围绕如何发展精准农业提出议案和建议。”王金富说,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建议政府最大限度发挥公共服务职能和引导作用,整合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多方资源,突破精准农业发展的智力“瓶颈”。 ( 韩元俊)

关键词:职业农民

张晓山:职业化农民解决“无人种田”难题

“国家创造环境,引导传统身份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变,将成为解决中国农村劳动力短缺问题的重要手段。”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晓山说。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鼓励扶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张晓山说,所谓新型职业农民,应该是能够满足农村出现的新型生产经营主体需求,如经营家庭农场的专业种植能手,或者是种粮大户。 “与传统农民不同的是,新型职业农民除了是生产者,还是投资者、经营者、决策者,同时也是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承担者。”张晓山说。

城镇化的加快推进,使中国正经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和迁移。过去30多年,中国有数亿农民进城打工,农民工数量已近2.6亿人。2011年末,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

据测算,中国农业劳动力有2.79亿人,目前每年能够接受系统培训的只有1000万人左右。不过,在中国部分地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已经有所行动。去年8月,农业部决定在全国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在全国各地自愿申请的基础上,最终确定了100个试点县 (市、区)。

“要想引导合格的农村劳动力成为职业农民,关键要为其创造优良的发展环境,要通过增加种粮补贴、提供技术支持和专业培训,完善社会管理和农村金融体系,确保他们的收入要高于外出打工,这样他们才能安心留在农村发展。”张晓山说。(韩洁娄辰朱薇)

张秋香:应及早培育和发展“新型职业农民”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泗阳县三庄乡邵道社区的大学生村官张秋香,长期驻扎在农村,了解农村的现状,对于农民有着自己的见解。

张秋香说,城镇化是解决 “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途径。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仍然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化,突出表现是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 “三农”短板现象仍然明显。

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可以通过拉动农产品需求、促进农民就业、建设新农村,有效拓宽农民收入渠道,让农民真正富裕起来;可以彻底改变传统的农村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单向流动的发展模式;能够有效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为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推动农业向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创造有利条件。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鼓励扶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我认为,未来的新农村最需要的应该是新型职业农民。他们是农业生产者,也是农业生产的组织者、投资者、经营者、决策者。”张秋香说。

张秋香表示:未来,我国城镇化进程将持续加快,农村人口比重进一步降低, “谁来种地”成为绕不过的话题。因此,要及早培育和发展新型职业农民这一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希望国家制定职业农民资格认定办法,确定 “农民”的职业属性,广泛开展农业职业技能培训,重点培育种粮大户及有志从事农业经营的企业家和创业者。(张德兵董彦)

张楀:希望国家尽快建立新型农民培育体系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黔江区天禹人农业发展股份合作社理事长张楀表示,现在愿意种地的年轻人少了,希望国家尽快建立新型农民培育体系,破解农村无人种地的困局。

回顾创业历程,张楀说,国家对 “三农”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但到了农村却“有心无力”: “最缺有知识、懂技术的新型农民。”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只剩下 “389961部队”,“一般的农活可以请农村妇女,但涉及技术和管理方面,需要青壮劳动力。”

对于张楀的合作社来说,更现实的问题是, “我们的种植基地主要起技术示范作用,更多是鼓励农户发展订单式农业。”但由于没有多少年轻人愿意回到农村种地,现在发展订单式农业的农户规模仅占整个基地的10%左右,这些农户全部由合作社统一培训技术,并提供技术指导。

张楀说,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农业生产经营队伍,积极培育新型农民。这将有效解决农村无人种地的现状, “但根本问题还是要年轻人愿意回到农村。我们跟职业学校提建议,开设农业种植养殖课程,但是没有学生愿意报名。”

为此,张楀建议,国家要建立一整套培育机制,吸引年轻人投身农业,培育出一批新型农民。

张桃林: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力度

全国政协委员、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表示,根据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留守的务农农民平均年龄为55岁,其中女性超过63%,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近83%。张桃林说,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是必然趋势。2012年,我国农民工数量达到2.63亿人,并且以每年900万人-1000万人的速度增长,未来 “谁来种地、如何种地”已经成为回避不了的问题。

张桃林建议,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力度。他表示,公众十分重视农产品质量问题,要求加强对农产品质量的监管,但如果追根溯源,要提高农产品质量,就要对农民素质的提高予以足够重视。

他说,我国现在要花大力气加快新型农业生产体系的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是其中最重要的 “细胞”。如果仍是千家万户的小而分散的农业经营模式,农民的素质、生产资料的应用、现代科技的使用都有局限,对资源利用效率和农产品质量都会产生影响。

张桃林说: “我们现在所说的城镇化,要有土地的保障,要有产业、就业的支撑,要有人口的聚集,还要有公共服务,这样才是城镇的概念。但是,现在有些地方,土地的城镇化快过人的城镇化,实际上不是真正的城镇化。”他表示,从我国国情来看,适合推进 “就近城镇化”。城镇化一定要跟农业现代化一起推进,发展现代农业,延伸农业的产业链条,提高产业化水平,从而解决就地就业,实现“就地、就近城镇化”,进而解决目前出现的 “人口大流动、交通大运输、家庭大分离”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张桃林指出,我国的土地产出率并不低,但是农业劳动力的分母很大,劳动生产率很低。我国农业劳动力上存在的问题,主要不是人数的问题,而是质量、结构方面的问题。现在农村劳动力中老年人、初中以下文化水平者比较多。

张桃林介绍,在培养农业后继劳动者方面,发达国家普遍采取立法保障、强制教育培训、严格职业准入和出台优惠政策等措施。例如,法国政府资助公立农业学校对务农青年公民提供免费职业教育,并强制要求其获得职业教育证书后方可务农。欧盟共同农业政策新一轮改革议案中提出,将农业补贴政策中 “直接支付”的2%,专门用于扶持40岁以下的青年农民。他在美国考察时见到,农民要想使用某些生产资料尤其是农药,需要有资质证书,证明自己对这方面的知识、技能有所掌握。

反观我国,我国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投入相当不足。张桃林透露,中央财政支持的农民培训 “阳光工程”项目,每年只能培训农民300万人左右,覆盖面不到5%,且大多属于一般性技能培训。从地方来看,产粮大县往往是财政小县,加之农业对拉动地方GDP贡献有限,因此,地方难以有足够的动力和财力投入到量大面广的培训中去。

“国家现在搞学历教育,我们希望实行免学费,就像中等职业教育一样,当然,要跟农民的生产生活相适应,搞弹性学制。我们搞了一个百万农民中专生培训计划。一般的职业教育,涉农专业可以免学费,那么我们对农民、新型农民也可以。现在还有一些农民不一定接受学历教育但要接受培训。总之,一个是学历教育,一个是职业培训。”

张桃林认为,现有职业院校的涉农专业,一定程度上存在 “去农化”倾向,主要是因为 “适销不对路”,教育跟产业需求脱节,培养出的毕业生不能够在农村有所作为,自身也不具备这方面的动力。张桃林建议,国家应研究设立新型职业农民中等教育专项,对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等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实行中等职业学历教育,实行免学费和国家助学政策,培养具有农科中等职业教育水平的职业农民。

他还建议,为了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可以出台新型职业农民的扶持政策。比如,农民通过学习取得相应资质后,可以优先获得流转土地,金融信贷、农业补贴、农业保险、社会保障等方面也向这些农民倾斜,让国家的优惠政策优先落实到新型职业农民身上。

关键词:农民增收

李培忠:加大粮食补贴增加农民收入

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利民街道裕田村党支部书记李培忠表示:在新的社会形势下,如何增加农民收入成为重中之重。要实现 “十八大”提出的 “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切实解决好 “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实质是目前存在的城乡差别问题。只有农民收入增加了,农村富裕了,农业强大了,国家才能够富强,才能立足于世界强国之林。

李培忠说,当前农民收入的现状和问题主要是,一是收入水平较低。统计资料显示:2011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6977元,每月平均581.4元,每天平均不足20元。更值得注意的是,仍然有相当数量的农村人口,其收入水平比全国平均值还要低很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虽有增长,但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及城市居民收入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二是增收速度较慢。农业是弱质产业,生产周期长、环境影响大、回报见效慢;惠农政策使农民增收的效应已没有初期明显;农民自身增收能力弱的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远远大于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农民收入的某些部分仍具有偶然性和变动性 (如失地补贴收入、农产品价格因素变动等),使农民收入同过去比增长速度明显降低,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比增长速度明显趋缓。

三是城乡差距较大。随着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趋缓,城乡居民收入之间的差距也更加突出。统计资料显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相比,其绝对值差额从1982年的257元拉大到1991年的992元,到2001年拉大到4494元,到2011年又拉大到14833元,并逐年递增。

李培忠建议,一是加大粮食补贴力度。生产成本的大幅上升,导致农业生产高投入低产出,成为影响农民增收的最大障碍。因此,在严格控制涉农物资乱涨价的基础上,可对主要农业生产资料实行限价销售或补贴销售。同时,对玉米等粮食产品给予适当补贴。目前,我国耕地面积18亿亩,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大约7亿左右,人均耕地2.5亩左右,按玉米亩产1200斤计算,如每斤补贴一角钱,就可使农民人均增收300元左右。以每人每月消费粮食30斤计算仅多支出3元,全年合计36元,与城镇居民年增收2700元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但却能调动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进而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因此建议:以玉米每斤补贴1角钱为准,按不同作物、不同产量给予不同标准的补贴。

二是加快推进土地流转或集中经营。学习借鉴先进地区土地流转或集中经营的成功经验,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农民通过转包、转让、入股、合作、租赁等方式进行流转经营,将承包的土地向专业大户、种田能人、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和农业园区集中或流转,把沟、洼、壕、甸、抹牛地、乡间路等连片集中、集约节约、合理利用,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也可以按照股份合作方式组织农民以土地入股,建立生产合作社,实现生产经营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机械化、一体化,把 “土地变股权、农民变股东”,把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向二、三产业转移,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社会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提高农民增收致富的速度。建议对土地集中经营规模在1万亩以上的专业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及农业园区,所需各种农机具给予全额补贴,鼓励农民积极参与股份合作,从中获得更大的收益。

三是努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充分发挥村级组织在发展村域经济和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作用。一是摸清区域农村劳动力资源情况。根据不同层次和结构、素质和特点进行分类,多渠道、多形式组织、引导、扶持农民就业创业。二是开展就业技能培训。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对农民进行各类实用技术、岗位技能培训,提升广大农民的综合素质,切实增强外出务工农民的就业创业增收能力。三是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土地流转、创办、联办各类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经济实体,发展现代农业,推行集约化生产、机械化耕种,规模化经营,提高土地利用率,解放农村生产力,转移剩余劳动力,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四是帮助农民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可根据本地资源,采取独资、合作、入股等多种形式,创办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各类公司、商贸旅游等服务业,实现就业创业增收;五是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鼓励农民特别是年轻农民、失地农民进城入镇居住生活,不仅能集约节约大量土地,还可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向城镇转移,参与城市建设和生产经营,实现农民变市民、离土就业创业增收。

关键词:城镇化

陈锡文:城镇化必须先解决人口城市化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表示,中国人口城镇化明显滞后。下一步城镇化的发展必须认真解决人口城市化的问题。

陈锡文说,现在城镇常住人口虽然已经超过7.1亿人,12年来增加了2亿5千万的城镇常住人口。这2亿5千万新增城镇人口绝大多数都没有他所在城市的户籍,其中最主要的是农民工占大多数。“从以往城镇化过程中,应该说既有经验,也有教训。”陈锡文就城镇化问题说,“所以现在城镇化这个词热起来之后,相当一部分人产生某种担忧也是可以理解的。”

陈锡文认为,城镇化过程存在三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第一,粗放。城市的规划粗放、建设粗放、管理粗放,导致大量资源能源的损耗。 “大家都可以看到,耕地占用过多、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等,这已经成了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也就是说中国的城市化发展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严峻挑战。”陈锡文称。

第二,人口城镇化明显滞后。现在城镇常住人口虽然已经超过7.1亿人,12年来增加了2亿5千万的城镇常住人口。这2亿5千万新增城镇人口绝大多数都没有他所在城市的户籍,其中最主要的是农民工占大多数。下一步城镇化的发展必须认真解决人口城市化的问题。

第三,城市扩张非常快,现在接近有670个城市,还有将近2万个城镇,与改革开放之前相比增加的倍数是非常明显的。但是城市的布局,以及城市和城市之间,城市和城镇之间,它们的体系和功能都不够明确,因此造成了很多城市的功能不能互补,城市的面貌千城一面,这些情况都应该引起重视。

陈锡文强调, “失地之后的农民工,我们怎么样保障他们失地之后生活水平反而能有所提高,长远的生计有保障,这是城镇化进程中必须认真考虑的。”

“有一个词在中国被讲得很多,叫土地财政,很多城镇的发展对土地财政过于依赖,这就会带来对失地农民合法权益的某种侵犯。”陈锡文指出,今后征地制度改革中一定要充分认识到这一条。(中新)

张新起:推进新型城镇化从农村社区建设抓起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青岛市长张新起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推进新型城镇化,让广大农民也能过上宜居幸福的小康生活,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抓起。

张新起表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在规划上要舍得花钱,规划建设水平如何,事关社区建设的成败。要聘请高水平的规划设计机构编制社区建设规划,确保规划的科学性。

张新起说,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不是简单地 “小村并大村”,也不是单纯的 “平房换楼房”,更不是把农村都建成城市。而是要体现地域特色,凸显田园风光,打造特色社区。新建社区都要配套完善水、电、路、气、暖、通讯、排污、绿化、垃圾收集处理等基础设施,让群众住得舒适满意。在降低农民迁入新居后的生活成本方面,规划建设中,采用节能环保新技术和新材料。还要坚持新型农村社区与特色产业经济园区共建,强化社区产业支撑,实现可持续发展。

新社区建成后,要解决农民的就业增收问题,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的原则,结合当地实际,规划产业园区,建设一批特色农业园区、工业园区或服务业园区。农民入住社区后,愿意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的,逐步变成职业农民或一定规模的农场经营者;愿意从事二三产业的,可以就近就业创业,并将原承包土地通过租赁、入股等方式,获得财产性收入,促进居住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同步转变。

张新起表示,青岛将建立多元化筹资渠道,解决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的融资难问题。通过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对村庄搬迁后的土地进行复垦,将节约的土地指标进行交易,筹集社区建设资金;建立青岛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基金,由市级统筹,通过直接补贴、贷款担保、贷款贴息等方式,重点支持传统农村集聚类社区建设;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每建设一个新型农村社区服务中心补助200万元,每建设一个特色产业园区补助200万元,区市按同等比例配套;通过完善利益回报机制,调动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企业的积极性,进入农村参与社区建设,等等。(庞丽静)

关键词:现代农业合作经济

赵亚夫:逐步试点推开农村社区经济合作社

全国人大代表、著名农业专家赵亚夫建议:在有条件地区试点逐步推开以行政村为范围建立农村社区经济合作社。

赵亚夫说,在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可以逐步将村民中自愿的均吸收为社员,原则上成为 “一村一社”;坚持农户家庭经营,但是由合作社联合农户走向市场;合作社组织农民生产,向农民普及科学技术,帮助农民销售,销售利润除留公积金外其余全部按合作社代销农产品数量多少分配;合作社在支持能人创业致富并带动大家共同富裕的同时,保障弱势群体也能获得相当稳定的收入,使原本种不好田的农民也能种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好产品,使原本不会做生意的农民也能通过合作社的帮助赚到钱。真正做到先富带后富,大家共同富裕,既体现市场效率,又体现社会公平,让合作社成为带领全体村民共同富裕的经济利益共同体。

赵亚夫设想,通过民主选举,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成员进入农村社区经济合作社理事会,党组织主要领导经理事会推选担任理事长,实质性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对合作社的领导,有利党的富民政策更好落实到位。也使农村基层党组织有了抓经济的平台,促进全村经济发展,实现民生改善。合作社民主管理有法律规范,基层干部在合作社运行过程中,能接受社员群众监督,有利改进工作作风,也提高了村民自治管理水平。 (戚阜生王瑶易保山)

张洪: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推动农超对接

为加快“农超对接”发展步伐,全国政协委员张洪日前建议,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培育高效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

“农超对接”的核心就是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但推行几年来,目前我国农产品经超市销售的比重只有15%左右。

“农超对接”发展为何滞后?张洪调研了解到,目前我国超市和农户二者的规模、经营管理方式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同时,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分散经营的农户难以应对超市大批量和周年均衡采购的需求。此外,一些农产品生产标准与超市的标准相比存在很大差距。从物流上看,目前多数中小超市还没有完善的物流配送中心,运输冷链控制不成熟、损耗大,造成流通成本居高不下。

为推动 “农超对接”的进程,张洪建议,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合作组织,加快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一方面,要精心培育一批规模大、辐射面广、技术含量高、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农合组织;另一方面,要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相互联合,成立某地域的合作联社,或者成立跨区域的以某种产品为纽带的专业合作联社,实现规模化经营。”

同时,张洪还建议,加大政府资金政策扶持力度,制订农产品的生产标准,培育高效的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并鼓励连锁经营企业和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鲜活农产品信息系统,建立鲜活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规范农产品的分级、包装、贮运和购销等环节,提高 “农超对接”的管理水平和流通效率。

李国华:未来农村金融将增加对经营大户、合作社等的服务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总经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董事长李国华说,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这对农村金融服务的规模、机制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此,需要发挥商业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的合力。未来邮储银行农村金融将更多地增加对经营大户、合作社等的服务。

李国华说,考虑到未来农村金融服务的对象将更多的是经营大户、合作社或者其他农民的联合方式,农村金融应更多地配合产业化的发展,采用“公司+农户”贷款、“公司+合作社+农户”或 “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等不同的信贷模式。

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末,邮储银行累计发放小额贷款1000多万笔、6500多亿元,笔均约5万元。其中,在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累计发放小额贷款近800万笔、4600多亿元,约占全部小额贷款累计发放金额的71%。

“新型农村经营体系建设意味着农村专业合作社将加快发展。邮储银行针对农村专业合作社这种独特经营体制,专项研发了农村专业合作社贷款产品,根据合作社整体经营情况进行授信,最高授信额度达300万元。目前专业合作社贷款业务已在北京地区开展广泛试点。”李国华说,未来,邮储银行将在渠道建设、信贷投入等方面继续扩大对 “三农”的支持力度。(苏雪燕华晔迪)

关键词:农村电子商务

陈振濂:农村电子商务如何才能大有作为

在今年的全国 “两会”上,首次出现有关农村电子商务的提案。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振濂更是将电子商务看做让农民实现就地城镇化的良方。陈振濂表示, “农民在从事电子商务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瓶颈,比如说他的文化程度,他对电子商务熟悉的程度、技术操作的程度”,这些技能是层层递进并且需要全面掌握的,是农民利用电子商务致富的敲门砖。

陈振濂说: “新型城镇化建设,应关注来自农民的原生需求,信息化、电子商务是一个重要抓手,让农民跟世界连接起来、富起来。农村网民已经有1亿多,能不能借助信息化推进城镇化?用市场经济做杠杆,如何把田里的果实卖出去,本身就是农民感兴趣、想尝试的,等到习惯了用互联网,他们自然也会从网上获得文化和物质产品。互联网是开放的,农村人和城里人可以从网上接收到同样的信息,但先要让他们有上网的动力。”

陈振濂认为,现阶段 “农民+公司+网络”的组合应该是一个比较合理的模式,农户要进入农村电子商务,绝大部分的情况是要先组建一个团队、一个公司。他说: “一个农民,他作为个体的议价能力和市场完全不对等,只有先把规模做大,代表一个团队议价才有优势。另外,这种模式还有一个好处是能保障诚信,比如猪肉瘦肉精问题,没有公司,检疫队需要点对点地跑去检查,反之公司旗下的所有农户按照标准化生产,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质量。”

由于目前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萌芽期,农民+公司的模式并不要求是固定的模式。陈振濂表示,所谓公司的形式以及农户和公司的关系没有硬性的模板,“你是委托加工可以,你是从散户里面收集上来的东西,贴牌销售也可以,我觉得在现阶段,刚刚开始农村电子商务的时候,不必去强行规定,不必要求必须得是哪种模式,目的就是能够使它集约化、标准化生产。以中国现在农民的积累和素养,散户生产的话没办法让他的每一个产品都符合标准”。陈振濂透露,目前国家出台的文件中还没有一个很明确的概念是有关农村电子商务的。(魏蔚)

徐龙: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正当其时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新农村建设离不开信息化,要善于借力电子商务和移动互联网,大力发展农业电商,实现传统与现代结合、生产与销售结合、农业与信息产业结合,打通制约农业发展的信息流瓶颈,推动传统农业跑步进入现代化。”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移动广东公司总经理徐龙说。

徐龙说,网络购物已经成为主流消费模式,生态农产品已经成为主要生活需求。与此同时,又存在农产品买难卖难的问题。买难卖难的根源,实际上是农产品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尤其是特色种植和养殖业季节性强、受众有限、流通环节多,销售过程中往往面临很高的风险。这个时候发展绿色农业电商,可谓正当其时。

发展农业电商是一项长期性、基础性的复杂工程,其内在推动力是信息化。具体来说,应该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修建农业信息高速路,把农村无线通信网络、宽带网络等信息化设施纳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实施由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群众享用的 “信息公路村村通工程”,建立起多层次、有特色、全覆盖的农村信息网络。

二是打造农产品销售直通车。鼓励、扶持、发展一批高质量专业化的农业电子商务的平台,打造 “地方特色农产品展销网厅”或 “特色农产品进城网络大篷车”,利用云计算、大数据技术为企业和农户提供网上交易数据分析指导,帮助他们实现农产品按需种植、定制化生产。

三是修好农业信息流 “加油站”。建立完善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利用远程教育、掌上学堂等移动信息化手段开展农村信息化知识培训,提升农民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实现由 “洗脚上田到洗手上网”的转变。

四是建设农产品质量检查站。由农业、工商、质检等主管部门牵头建立农产品安全信用等级,借助移动视频监控、二维码、物联网等新技术,实现农产品的溯源管理和实时监控,实现生态农产品生产看得见、查得到、管得住。 (吴春燕)

关键词:土地流转

陈锡文:土地流转需注意两大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认为,依法、自愿、有偿是土地流转的基本原则,实践中有些地方违背这些原则,出现违背农民自身意愿、强制性流转土地的情况,目前特别要注意两大问题:

一是片面追求规模化倾向。我国人多地少,大量农村劳动力还没有转移出去,土地的合理分配,在很大程度上事关社会公平,土地流转要效率和公平兼顾,提倡适度规模经营。二是原先的土地流转更多是户与户之间,现在越来越多的城市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对此要设定准入门槛,原则上不鼓励工商资本长时间大面积租赁农民土地,准入后要进行监督,防止非粮化、非农化倾向。

陈锡文说, “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家庭农场等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家庭农场主要依靠家庭成员在社会化服务支持下、不需要雇工便能完成整个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以资本为主导的雇工农业,带来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转变,由此带来的社会问题要进一步观察研究,雇工农业在我国是否有生命力也有待观察。

邢克智:土地流转市场亟待规范

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农学院院长邢克智说: “如何将农村承包地、宅基地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到高效率的使用者手里,开展规模化经营,需要建立和完善规范化的农村土地流转市场。”

邢克智说: “农业劳动力城镇化转移就业和市民化后,农村宅基地及其房屋闲置率提高。新型城镇化将启动新一轮土地改革,农村土地流转改革乃当务之急。”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鼓励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等形式的适度规模经济,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逐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这必然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集中。

自上世纪90年代农村开始土地流转试点以来,农户多是自发流转,各地尚未建立起有形的土地流转市场,土地流转市场的政策干预度较低,市场建设亟待规范和完善。

邢克智说,可以考虑按照 “自上而下”和 “自下而上”相结合,采用顶层设计和地方试点相结合,开展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试点,在试点基础上建立统一的土地流转法律法规,明确界定土地使用权流转程序、补偿标准、收益分配、纠纷处理等,规范土地流转合同,各地在法律框架内制定差别性的实施办法。同时,协同推进土地确权颁证和流转市场建设,加快农村土地流转进程。

张祥安:修改农村土地承包法 规范土地流转行为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六安市市长张祥安认为,农村土地承包法实施10年来,为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维护农村土地承包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提供了法律保障,但该法部分条款已难以适应现阶段农业农村形势的深刻变化,应作出更加符合实际的修改和完善,通过修法细化、规范土地流转行为,健全调处机制,解决种田的没有地、有地的不种田等问题。

张祥安等代表提出议案,建议在修改农村土地承包法中明确界定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和农民的身份;对承包期内人员、土地较大变动的,允许对承包土地进行小调整;增加 “职业农民的认定标准”内容;建立家庭农场注册登记制度;对农村土地流转的仓储设施、晒场等必要的生产管理用地作出具体规定等。

张祥安说,什么样的人员属于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属于农民,法律没有明确界定。如,有些人出生在农村,但后期通过买户口等方式将户口转到城市,但因在城市没有保障,仍然长期生活在农村,但实施土地承包时因户口不在农村,就不能享受承包土地。而有些人长期不在该集体组织生产生活,在城市办企业当老板,有的农民到城市打工,长期居住生活在城市,有的甚至在城市买房子成家立业,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已完全成为城市人,但户口在农村,可以享受承包土地。因此,对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和农民身份进行明确界定十分必要,以便让真正意义上的农民享有土地承包权。(李光明)

关键词:家庭农场

郭乃硕:家庭农场要有序推进

全国人大代表、民革吉林省委专职副主委郭乃硕建议,应从探索建立注册登记制度、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规范土地流转等入手,有序推进家庭农场建设。

“一些家庭农场想扩大规模,却遭遇融资难。农民很少有可以抵押的资产,靠少量贷款解决不了问题。”郭乃硕说,由于农村土地产权模糊和农民的惜地意识,许多农户不愿长期出租土地,致使家庭农场难以稳定地保持足够的土地经营规模。

他建议,首先,有条件的地方可探索建立家庭农场注册登记制度,明确认定标准和登记办法,扶持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逐步成为具有法人资格的市场主体。

“其次,各地应落实中央关于各类补贴向种养大户倾斜的要求,将家庭农场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有机统一,制定专门的财政、税收、用地、金融、保险等优惠政策,明确家庭农场可以优先承担涉农建设项目。”他建议,可通过项目倾斜、以奖代补等手段引导流转方的生产经营活动,如对种粮的家庭农场可给予更多的扶持措施,支持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

落实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规范土地流转也是重要环节。郭乃硕说,这对捍卫农民土地财产权利、理清家底等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规范土地流转的先决条件。他建议,应将这项工作纳入地方党委政府的考核体系。

“通过规范土地流转合同、引入事前准入审核、事中监督管理等机制,规范土地流转过程,保护流转双方的权益。”郭乃硕说,对大规模流转土地的主体,进行必要的资格审查,防止非农户经营主体假借家庭农场之名大规模租赁农地,注册登记后套取项目资金。此外,要做好土地流转的法律与政策宣传工作,使农户能正确看待土地流转,尊重契约精神,使家庭农场主能够放心投入、生产与经营。(陈炜伟王晓明)

王书平:家庭农场发展亟待破解难题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圣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书平说: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首次出现 ‘家庭农场’的概念,这非常符合当前发展现代农业的实际。”来京参加“两会”前,他对家庭农场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准备了一份份 《关于加快家庭农场发展的建议》。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农户兼业化、村庄空心化、农村老龄化的趋势明显,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问题已严峻地摆在我们面前。”王书平说,伴随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加快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兴起,发展农业规模经营的基础条件日趋成熟,家庭农场是我国农业发展大势所趋。

有资料显示,到2012年底,农业部确定的33个农村土地流转规范化管理和服务试点地区,已有家庭农场6670多个。实践证明,家庭农场模式促进了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而且释放了农业的发展潜力,家庭农场也是培养未来高素质职业农民的重要途径。

“由于我国农村土地产权模糊和农民的惜地意识,许多农户不愿长期出租土地,致使家庭农场难以稳定地保持足够的土地经营规模。”王书平调研发现,由于缺少资金、融资难对基础设施的投入能力不足,标准化、商品化与生产技术水平落后,加上土地流转不规范引发的隐忧等问题,成为家庭农场模式推广与发展的制约因素。

针对以上制约家庭农场发展的问题,王书平代表建议:

——尽快建立注册登记制度,明确认定标准、登记办法,扶持家庭农场逐步成为具有法人资格的市场主体。经营规模以一个家庭所能顾及的范围为限,建议以50-200亩规模为宜。各地应落实中央关于各类补贴向种养大户倾斜的要求,制定专门的财政、税收、金融、保险等优惠政策。

——制定扶持 “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建立产业化联盟的优惠政策,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为家庭农场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与产后系列服务,将家庭农场与农业龙头企业有机统一,开展订单收储,依托产业化联盟建立物流配送体系。

——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建立规范的土地流转机制。针对家庭农场建立流转土地抵押信贷机制,明晰农用地产权、保护农民土地财产权利,建立农民融资渠道。通过规范土地流转合同、引入事前准入审核、事中监督管理等机制,规范土地流转,以保护双方的权益。(梅隆)

汪其德:做大家庭农场 需配套规模化加工园区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南江县 “五郎”黄羊和 “红旗”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汪其德表示, “家庭农场”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和致富带头人,政府应主导建设标准化、规模化的园区,带动农业产业发展。

汪其德说,他过去在福建和西安打工,2004年带着60多万元积蓄回乡创业。现在流转了500亩土地,搞起了黄羊、生猪养殖和核桃、金银花种植,资产3000多万元,可以算是中央政策中的“家庭农场”了。他们成立了合作社,对愿意养羊的困难农户以 “借羊还羊”的模式扶持。现在带动的农户有500多户,年出栏黄羊10万头,租赁流转了500亩闲置土地。现在他的农场,带动村民户均年增收3万元。

汪其德说,土地流转大户会有大风险,建议细化融资扶持政策。 “在一些交通、地形受限制的地区,发展农业比工业更现实。过去单打独斗种地,难以形成规模,在生产、销售、加工等各个环节都没有优势。通过流转土地,把土地集中到大户手中,集中力量,要干就干好、干专业,既有市场,又能减少风险。但农业的市场风险比较大,价格有波动周期。这既需要靠政府指导,又要靠家庭农场主加强学习和摸索。”汪其德说。

汪其德坦承,现在最缺的就是钱,需要融资。种养殖行业的流动资金需求量大,规模生产每个月光是工资、饲料的支出就要几十万元。目前,银行贷款需要抵押,虽然政策是可以把流转的土地抵押融资,但银行很难放款。希望国家出台一些细化政策,协调办理流转土地的贷款手续。

对于未来家庭农场的发展方向,汪其德说: “建议国家加大对家庭农场特色产业的支持力度,加大科技和人才培训力度,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提高贫困地区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组织、种养殖大户的补贴标准,提高特色产业市场水平。同时,通过家庭农场,改变过去散户种植、作坊加工的模式,建立标准化、规模化的农业加工园区,让农产品形成品牌。这将帮助农民增加收入,也便于食品安全监管,让大家吃得更放心。”(王丹)

关键词:农业科技

马瑞强:给农牧业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

“‘水果玉米’是超甜玉米,常见的也叫 ‘大甜玉米’。这种玉米生着就能吃,销路很好,今年准备继续扩种。”全国人大代表马瑞强,特意从家乡带来一箱真空包装 “水果玉米”让众人品尝。

80后全国人大代表马瑞强是中国农业大学微生物学博士,毕业后,在北京捧到令人羡慕的 “铁饭碗”。可是,3年前他却选择了自主创业,回到家乡内蒙古乌拉特中旗乌加河镇,创建了以他自己名字命名的 “马瑞强水果玉米专业合作社”。他当时辞掉高薪职位回河套的理由很简单,就是 “就想回河套,和大伙儿一起挣钱。”如今,他把合作社从最初的6户迅速扩大到300多户,玉米种植面积从起初的406亩扩大到去年的3000多亩,总产量达到4000多吨。

创业难,马瑞强付出了很多:因冷库断电,一晚上曾损失6万多元;夜间拉货,雇不上装卸工,他和妹夫扛玉米袋子,连续一个月从晚上10点扛到凌晨2点。讲到中央一号文件和 《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涉农政策,马瑞强表示:“国家对农业的投入越来越大,发展的机会也越来越多了。建议国家进一步加大对基层农牧业科技的财政扶持力度,多培养基层农牧业科技人才,带动发展科技型农牧业;出台政策推进科研院校与地方的农牧业科技合作交流,使农牧业科研成果在田间地头和草原牧区实现转化,给农牧业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郎俊琴)

关键词:粮食安全

陈温福:粮食增产不能以牺牲耕地为代价

“我国粮食生产总量已经连续九年超过1万亿斤。但是九连增背后的代价是什么?是高强度的掠夺式生产经营和长期巨量的化肥投入,是由此导致的土壤板结退化、中低产田大量产生、水体污染进一步加剧等一系列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全国人大代表、辽宁沈阳农业大学教授陈温福院士表示。在本次 “两会”上,他向新一届政府呼吁,重视提高耕地质量,增加土壤输入,这是保证我们国家粮食安全的大问题。

陈温福说,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包括强制推行耕地的 “占补平衡”。但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大片良田被置换为劣地,面积平衡了,耕地质量却在下降。从农业系统内部来看,由于我国粮食安全压力大,耕地无法得到休息,加之粗放的经营方式以及化学肥料的长期大量投入,过去的良田沃土,现在也开始退化,有机质含量降低,地力明显下降,并带来水体富营养化等明显的农业次生污染。旧的中低产田尚未改造,新的中低产田又大量涌现。资料表明,到2009年,我国中低产田比例已经上升到了耕地总面积的70%。

陈温福指出,一方面是耕地因得不到科学合理的物质投入而造成质量不断下降,另一方面,大量可用于培肥土壤的农业资源被浪费。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年产农林业废弃物(生物质)约14亿吨,其中仅玉米、水稻、小麦等大宗作物的秸秆产量就达到6.5亿吨。并且随着我国粮食总产量的增加,这一数字还将进一步提高。然而,我国农作物秸秆数量虽然庞大,但却越来越难以返还给农田。据有关数据统计,目前我国秸秆还田量不足20%,而被烧掉或废弃的资源量却超过50%。换言之,我们向耕地 “取之者多,而予之者少”。这是导致土壤贫瘠化加速和严重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陈温福认为,如何将秸秆等“废弃”生物质资源返还给农田,增加土壤输入,强化农田物质与能量的循环,是当前我国农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他就此开出 “处方”:一是国家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强化秸秆直接还田;二是大力发展生物炭技术,实现秸秆炭化还田。后者是适应我国农业 “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内在需求的有效途径之一。生物炭施入农田,可有效改善土壤结构和理化性质,增加作物产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应用于生态与环境领域,可实现固碳减排,是一种有效的 “农业碳汇”技术;与农、林业相结合,可解决生物质分解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问题;进一步加工成活性炭,可用于重金属污染吸附等。

这位种子专家最后说,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大家把注意力放在种子上、耕地数量上,但不能因此而忽视了耕地的质量,粮食增产不能以牺牲耕地的可持续生产能力为代价。(罗 冰)

万连步:关注土壤酸化从源头保障粮食安全

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万连步呼吁,关注赖以生存的土壤质量,尤其是近些年日益严重的土壤酸化问题,从源头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万连步介绍,随着工业的发展,酸性气体的排放、不合理施肥的影响不断增加,近些年,我国一些地区耕地土壤出现了酸化程度加剧、酸化面积逐渐增大的趋势,其中经济作物土壤酸化比粮食作物更为严重,尤其是烟叶、玉米、蔬菜表现突出,产量和质量明显下降。

“土壤的酸化将导致一系列的严重后果:引起土壤性质改变,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等。不仅影响我国耕地质量提升,还对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威胁。”万连步说。

万连步建议,应加大对酸化土壤改良政策支持;针对我国酸化面积大,各地酸化程度不同等具体情况,建议有关部门制定酸化耕地土壤改良技术规范和评价体系,指导各地开展酸化土壤改良,评价改良效果;加强对新型肥料生产、推广使用的扶持。 (何雨欣)

关键词:质量安全

刘志强:农村污染治理不容忽视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乐昌沿溪山茶场场长刘志强说,中央一号文件给干农业的喂了一颗定心丸,让大家对 “三农”发展有了信心。

“文件首提发展家庭农场,这是一个很好的方向。我们已经在尝试,通过制定新承包政策,将茶地集中调整到那些种植经验丰富的农户家去。”刘志强说,一个家庭要有一个主业,这里种两亩田,那里种两亩果树,家庭收入很难得到有力保障,家庭农场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还将助推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据刘志强介绍,10年前,地处粤北穷山沟的沿溪山茶场经营不善,差点倒闭。新管理层就任后,一方面专门成立科研小组,钻研种茶、制茶技术,改良茶种,另一方面瞄准高档茶市场,靠质量不靠数量取胜。 “我们只有400亩茶地,盲目扩张有风险,质量管控不好,价钱也卖不起来,还不如精耕细作好这400亩。”刘志强说,现在,茶场产的白毛尖是广东省名牌产品、知名商标,一斤茶卖到了1000多元。

刘志强说,茶叶对土壤的环保要求非常高,种植之前,他们会先检测土壤的重金属是否超标。 “这几年,我们也去一些地方检测过,有不少地方不达标,主要是镉、铅、铜等超标,尤其是一些矿区。”他建言,政府部门应该摸清土壤污染的底细。 “能治理的考虑治理,不能治理的要考虑种植合适的农作物或经济林木。”(黄伟李春江)

杨剑波:建立农作物品种身份证制度

农作物种子是最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我国2000年就颁布了 《种子法》,支持和鼓励高校、科研单位、企业和个人培育良种,建立了比较规范的新品种保护和审定制度。

“随着品种数目的急剧增多,种子市场中的 ‘多、乱、杂’现象和 ‘品种同质化’现象并存, ‘同种异名’、 ‘同名异种’、 ‘假冒套牌’等现象屡禁不止。”全国人大代表杨剑波说,这不仅给农作物品种选育、实验、质量和市场管理,以及产权保护带来诸多困难和混乱,更会给农业生产带来损失。

截至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农作物品种的身份证制度,对农作物品种身份证的构建、编码和识别缺乏深入研究和科学规范,同时对种子商品也没有实施强制的商品条码管理,育繁推、产供销的专业化和信息化管理也比较滞后。杨剑波建议,尽快建立品种身份证制度,加快种子物联网建设,为科学规范农作物品种管理和种子质量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杨剑波提出,首先应尽快规划起草一套农作物品种身份证构建的技术规范和技术标准,制定身份证管理的规范性文件。其次,科学设计和构建种子的身份证及具有查询、比对功能数据库,开发编码识别体系和种子物流追溯、查询系统,建立种子物联网平台。 “利用种子物联网平台,形成一个农作物品种种子 ‘选育—保护—审定—繁殖—生产—流通—销售’的信息追溯链条和全程的多功能服务体系,进而实现品种和种子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

猜你喜欢
两会
“两会”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