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卫当官的历史真相
李卫是江苏徐州人,生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卒于乾隆三年(1738年)。李卫当官,并非是科举正途,而是家里花钱给他买了监生资格,靠捐钱捐来的。由于小时候没太读书,即使后来官做得挺大,李卫还是会闹些错别字的笑话。
李卫虽然没什么文化,但人却十分聪明,他手下的师爷起草完公文奏章读给他听后,他总能一针见血的把问题要害找出来,然后口述让师爷们修改,大家对此都十分服气。李卫升堂审案的时候,更是才思敏捷,判决如流,丝毫没有文盲的嫌疑。
《名人轶事》里说,雍正上台不久,发现各省钱粮亏欠甚多,便下诏清查,各省官员闻讯十分恐慌。李卫当时做浙江总督,立刻召集了幕僚们来商议对策,手下那些人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李卫便说:“不请钦差大臣来吧,皇上一定不相信我们;但要是钦差大臣来了,而我们这些做督抚的无权干涉清查的话,恐怕亏欠的事情就要败露。不如我主动上奏朝廷,说‘浙省钱粮废弛日久,正好趁着钦差大臣清查的机会好好整治一下。不过,钦差大臣初到地方,一时恐怕不得要领,臣身任地方官,理应协同办理,请皇上裁处。’”
随后,李卫诈称自己要过生日,让浙中七十二州县的有关官员都速来贺拜。生日筵席吃到一半的时候,李卫把这些人召到密室,说:“朝廷负责清查钱粮的钦差大臣马上就要来了,你们要是有亏欠的话千万别欺瞒我,我能救你们,你们要不听话,等查出问题被抓被杀的话,到时别怪我没给你们机会。”众人害怕,都说:“愿听大人吩咐。”随后李卫让这些人回去后,不管有无亏欠,都老老实实的造册登记后上交给他,让他心里有数。
再说雍正接到李卫的奏折后,同意了他的提议,随后便派了户部尚书彭维新前去浙江清查,并批准李卫协助清查工作。彭维新当时已在江南其他各省清查,这个人做事认真细致,加上江南各督抚都不敢干扰他的工作,结果查下来是问题多多,很多人都被他抓了辫子,彭维新还准备上报朝廷以“流、斩、监、追”的罪名惩处这些人,弄得这些地方人心惶惶,怨声载道。
查完其他省后,彭维新意犹未尽,随后便奉命雄赳赳气昂昂的来到浙江,不料李卫一见面便拿出雍正的批示给他看,说:“朝廷让我协助你的清查工作,请大人一起商量怎么办好。”彭维新见李卫手里有雍正的批示,气焰猛的收回了不少。
随后李卫便为彭维新设宴接风,酒至中巡,李卫叹道:“凡是共事,从来就没有不争执的。我性子急,喜欢和人争辩,屡次被皇上批评。这次和大人共事,我倒是希望不要有争执,但就不知道怎样才能没有争执呢?”彭维新说:“这样吧,我们分县清查,如何?”李卫说:“好。”
李卫当下便让随从把浙江各州县的名字写在纸上,然后把纸捏成团,放在盘子里,李卫和彭维新各拿一半。彭维新没有料到的是,这些纸团其实都让李卫作了手脚,那些亏与不亏的,都暗中做了不同的标记,李卫把那些亏欠的州县,大部分都自己拿了,那些问题不大的,全分给了彭维新。
后来彭维新虽然认真清查,但因为李卫早就做了手脚,最后是一无所获。李卫清查的时候,则让那些亏欠的州县尽快设法弥补,把事情尽快摆平。清查完后,李卫和彭维新碰头,问:“怎么样,各地可有亏欠的吗?”彭维新说:“没有。”李卫装作意外,但又开心地说:“恭喜恭喜,我这里也没有呢。”
于是两人皆大欢喜,一起奏明朝廷说浙江没有亏欠。雍正接报后大喜,说:“别人都说清查麻烦事多,唯独李卫那里什么事情也没有,看来这小子的确有一手。”随后,雍正便给李卫加封为太子太保,大加赏赐,浙江的其他各级官员也各升一级。由此,手下的那些人对李卫也彻底服了。
话说回来,李卫这样非科举出身的人为什么会得到重用,主要还是取决于雍正的选材标准。康熙晚年选官,最重官员的操守,才干倒是其次,结果弄得各地官员只顾清廉的虚名,遍地“清官”,却不做实事。殊不知,世上这清官贪官本就难以分辨,一味的追求清官,反弄出很多弊政。雍正上台后,常跟李卫说,这清官如同“木偶”,中看不中用,对社稷民生毫无裨益。因此,雍正用人,首先在才干,至于什么资格或者科举出身之类,倒是其次。恰如李卫的谥号“敏达”,既反映了李卫的为官之道,也反映了雍正的选官标准,正因为如此,李卫才脱颖而出,成为雍正朝的能臣。
点评:为人做官,重要的是个人的操守问题。从李卫当官来讲,个人操守加上明君的赏识,为其仕途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凡事最重要的是提升自身的整体素养,如果做到了足够好,总会有伯乐赏识你、重视你;与此同时也会让更多的下属信服你,拥戴你。(幽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