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学生体育社团资源利用的现状调查——以上海市为例

2013-09-04 05:57丽,叶
体育科研 2013年1期
关键词:社团干部资源

张 丽,叶 平

1 研究目的

大学生社团是大学生为了满足自身的心理、情感、文化、生活和社会需要而自发建立并具有特定目标和活动规范的学生组织。随着高校体育的不断改革,高校体育课程的外延使体育社团、俱乐部等学生自发的组织成为高校体育课程的重要内容,体育俱乐部将成为高校体育的重要组织形式。单项体育协会或社团在促进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及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学生体育社团发展如雨后春笋般,规模不断壮大,种类繁多,受到了大学生们的喜爱。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学生体育社团的快速发展,资源缺乏是其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概括了社团资源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了普通高校学生体育社团资源利用的现状及其制约因素,希望能够为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2 对象及方法

2.1 对象

上海市高校学生体育社团。

2.2 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在数据库中分别以“体育社团”、“学生体育社团”、“社团资源”等关键词查找了近期来发表的文献,并解读了与学生社团相关的文件。

2.2.2 问卷调查法

在查阅了已有研究的理论基础上,设计了相关的问卷。随机抽取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6所高校的60个学生体育社团中的350个学生发放问卷,回收315份,回收率90.3%,有效问卷278份,有效率88.3%.对高校社团学生干部发问卷50份,回收42份,回收率84%,有效问卷36份,有效率85.7%。

2.2.3 数理统计法

用SPSS17.0软件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

2.2.4 专家访谈法

对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指导教师、体育社团负责人,团委负责人、体育部相关教授进行访谈,访谈的专家有教授4名、副教授5名、讲师1名,了解他们就高校体育社团在资源整合与共享方面的建议与意见。

3 结果及分析

3.1 普通高校学生体育社团资源的分类

不同的分类标准,分类方法不同。资源可根据内容分成人力资源、物力资源等,或根据资源的性质分为显性资源或隐性资源。根据资源呈现的形式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新资源观根据资源对维持和提升组织竞争优势作用不同将资源划分为传统资源和新资源,其中传统资源是指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源等,而新资源是指传统资源之外的呈边际收益递增的诸如知识、信息和人力等资源[1]。

借鉴组织资源的分类,结合普通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组织的特殊性,认为体育社团资源的主要内容可以包括人力资源、资金资源、信息资源、项目资源、时空资源和关系资源。

3.2 普通高校学生体育社团资源利用的现状

3.2.1 人力资源

3.2.1.1 社团成员

(1)人员分布

从调查的数据显示,社团成员主要以本科一、二年级的学生为主,三、四年级学生面临着实习和找工作,参加社团的人数较少,硕士参加社团活动的则更是少之又少,只占了调查人数的2.2%。本科阶段各年级人数比例分别为35.6%、49.7%、11%、3.7%。二年级到三年级参加的学生人数有很大的跌幅。

(2)参加动机

动机是心理学术语,是人内心需要的一种表现。动机是促使人进行某种行为的内驱力,是行为的原因。只有了解学生参加社团的动机,更好地把握学生的需求,才能够更好地开展符合学生需求的社团活动。调查显示,学生参加体育社团动机的前五项为兴趣爱好、丰富校园生活、强身健体、自我展示、提高能力,分别为78.4%、59.4%、41.7%、33.5%和32%。说明兴趣已经不再是学生聚到一起形成团体的唯一因素,学生还将社团作为自我展示和发挥的重要舞台,从而达到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社会交往的目的。体育社团活动的开展应紧紧围绕社团成员的需求,在了解学生动机的基础上开展多样化的活动。

3.2.1.2 社团干部

社团学生干部是社团的精英,他们往往具有着强烈的信念和执着的追求,并且将影响到社团的其他成员。社团干部的接替及培训工作对社团干部的素质高低有重要的影响。目前,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干部素质不尽如人意,由于学校不注重干部的再培训,往往出现社团干部队伍青黄不接的现象。部分社团出现了“官僚主义”趋向,利用同专业或老乡的头衔拉关系进入社团干部的团队,最终导致了干部团队素质偏低,影响整个社团的管理工作和社团的发展。在调查的社团成员中有96名是社团学生干部,占调查总人数的34.5%,其中参加过培训的人数不足一半。培训的一部分是社团内部的骨干技能培训,再由骨干将技能传授给社团其他成员。有些学校如上海理工大学,在每年社团干部的换届选举时会有社团干部的培训和考核,培训内容主要是社团的管理条例、规定等理论知识,缺乏上任之后的再培训。

调查的60个社团中,社团干部人数为2~3人的有21个,4~5人的有15个,而6人以上的有20个,其他的有4个。社团干部的产生方式有学校任命、社团民主选举、个人推荐和社团干部推荐,所占比例分别为3.3%、28.3%、31.7%、35%和1.7%(如表1)。社团学生干部的产生以个人自荐和社团干部推荐的方式为主,由于干部推荐容易掺夹着“感情”因素,因此,社团应以民主选举进行干部的选拔,实现公平公正的选拔过程。在访谈中得知,有些社团采用个人推荐和社团民主选举相结合的方式,在个人进行自我推荐的基础上,社团成员进行投票选举,选举的过程相对而言是比较透明的。社团在选拔社团干部时,不仅要注重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道德素养,还由于体育社团的特殊性,应选拔有一定体育知识及技能的体育骨干,从而发挥干部的作用,组织活动,带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发展社团,丰富校园体育文化。

表1 普通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学生干部数量及产生方式统计(N=6 0)TableⅠ Number of the Student Cadres in the University Student Sports Societies and the Ways for Selecting These Cadres (N=60)

3.2.1.3 社团指导教师

在高校实际活动中,特别是开展专业性较强、层次较高的社团活动,常常缺乏专业教师指导,这些因素造成一些社团活动总是在低水平上徘徊,有质量、高层次的活动不多,内容和形式总是“数年一贯制”,缺乏创新能力。由于对体育社团的指导是公益性的,无相应的激励机制,教师缺乏动力,积极性不高,即使有专业教师的指导,也是一次性的或是短期的,无法形成长效机制。结合访谈的结果得知,大多数社团有指导教师(占63.3%),配备指导教师是学生体育社团成立的必要条件,但却是有名无实,即指导教师只是挂名,是体育社团成立之初的权宜之策,真正发挥指导作用的少之又少。有偿的指导教师也是校外的专业教练,如跆拳道等社团,需要聘请校外的老师指导,而这些老师是必须付费的,由于费用较高,社团在经费上负担较重,指导次数较少。仍有30%的体育社团无指导教师指导,这些无教师指导的社团并不是说没有人训练,而是由社团的骨干进行培训,这些骨干往往是进学校之前具备了一定水平的体育技能,在社团里充当着教练的角色,由于缺乏专业的训练知识,往往缺乏规范性和系统性。

3.2.2 资金资源

3.2.2.1 资金的筹集

资金是影响体育社团一切活动的最主要的因素,社团干部即使再有能力,没有经费也只能是“巧妇难以无米之炊”。大多数体育社团的资金主要通过收取会员会费凑集,调查的60个社团全部选择了会员会费作为他们社团经费的主要来源,个案百分比为100%,学校拨款的占36.7%,企业赞助占35%,个人赞助及商业报酬分别为6.0%和5.1%。学生会费的缴纳方式以一年交一次为主,占总数的51.7%,其中还有部分社团缴费是终身制的,占总数的18.3%,即第一次缴费之后可在本科期间一直参与。会费是由学校规定的,会费额主要在50元以内,也有部分社团会费高于50元,主要针对那些需要聘请校外教练的跆拳道、高尔夫和空手道等社团。访谈中得知,遇到组织活动经费不能够满足时,参加的会员仍需“AA制”缴纳部分经费,这部分是会员自愿的,也可以算作是社团资金的一部分来源。高校体育的社会化发展为体育社团的发展带来了契机,一部分体育公司看到了赞助高校体育的“商机”,社团可以利用自身的资源与企业合作,从而获得资金的赞助。数据显示体育社团已经认识到企业赞助的重要性,社团不再仅仅依赖学校拨款,开始走市场化道路获取资金支持,但实际获得数额较少,基本上只能满足社团一次活动的经费需求,解决不了实质性的问题。

3.2.2.2 资金的使用

学生体育社团资金比较匮乏,如何合理地使用短缺的资金资源是我们所要解决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数据显示,目前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经费主要用在场地器材、奖金和奖品、宣传广告费及参加比赛费(如图2)。大学生体育社团内部结构中设有财务部,有专门的人员管理社团的资金,资金获取和使用都要必须上报给社团联合会或体育总会,形成了资金规范化使用的雏形,尽管在外形上拥有了规范化使用的机构和制度,但在具体的实践上,由于社团的资金额较少,学校对社团经费的获取和使用只是大概的估算,社团只需要向社联报总账,没有详细的收支审核,大学生社团经费在管理和使用中仍然比较普遍随意、混乱,应结合国外社团的财务管理方法,建立经费使用制度,对社团的每一分收入和支出都做详细的记录,使经费的获取和使用更加规范化。同时,应加强社团经费使用的透明度,定期向全体社团成员公布经费使用情况,使每一位成员对社团资金的使用做到心中有数。

3.2.3 时空资源

把富集培养液进行梯度稀释,并涂布于无机盐培养基平板,挑取10株单菌落划线纯化,并接入无机盐液体培养基中,30℃静置培养15 d,0.2 μm滤膜过滤,取滤液进行气相色谱检测[6]。

3.2.3.1 时间

时间是保证社团成员参与社团活动的重要因素,调查得知目前大多数学生参加社团后由于学业压力、学校事务、社会实践等占据了大部分时间,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参与社团组织的活动。再则,每个社团的成员来自不同的学院、不同的专业,由于教学课程时间的差异性导致学生社团活动的安排不可能满足所有成员。最后,由于体育教学及课外体育活动需要场地,导致社团只能选择场地空置的时间段。多重因素导致了社团活动的时间选择较少,为了克服这个问题,社团开始利用周末甚至寒暑假。有些社团设有固定的社团活动日,大多数在每周三的下午或晚上。数据显示,利用课外组织社团活动的占33%,双休日和固定的社团时间日的分别占31%,其中还有一部分社团利用的是寒暑假(如图3)。社团时间的安排呈现出多样化、灵活性的特征。

3.2.3.2 空间

部分学校为社团在专门时间段提供活动场地,体育场馆基本能够满足学生社团活动的需求,调查中有71.7%的社团认为活动设施基本能够满足,但仍有13.3%的社团不能满足,1.7%的社团很不满足,尤其一些球类社团(网球、羽毛球等社团)所需的场地远远不能够得到满足,有些学校这些特殊场地本身就有限,这些场地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和竞争性。

社团的场地仍然以学校场地为主,以租用场地和利用自然资源及社区街道的场地设施为辅。调查显示,体育社团向场地部门申请的占58.3%,由学校配置固定场地的占46.7%,租用学校场地的占36.7%,利用自然地理资源的占10%,其次有一些社团(如保龄球)需要专门的场地,这些特殊的场地学校不可能配备,所以需要利用校外的场地,租用校外场地的占8.3%,利用社区街道的免费场地只占1.7%。社团具有利用校外场地设施资源的意识,但由于缺少联系的桥梁,考虑到便利性,对社区资源的利用较少。对于一周活动一次以上的社团,其场地获取途径是多元的,在学校配置的基础,通过上级体育场馆负责部门申请或直接租用学校的场地。野外生存、登山等户外运动会运用到自然地理资源,滑板、轮滑等运动主要利用学校广场的水泥空地。目前社区场地设施体系已逐步完善,有些社区有综合的活动中心、标准的篮球、足球场等。

3.2.4 信息资源

社团信息资源的现状主要通过学生参加社团的途径和社团成员交流的方式来反映,学生参加社团的途径反映了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社团成员交流的方式反映社团信息传播的途径。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参加社团的途径主要是通过一年一度的社团招新及海报信息,占了94.2%,还有57.6%的学生是通过同学或朋友的介绍获取社团招新信息的,体育教师在社团信息的发布中也占有了重要的位置,约占27%。还有一部分通过网络信息获得,各个学校都建立了社团的论坛,如交大BBS上有各个项目的讨论版,其他学校也有社团联合会论坛,在论坛上有招新信息和相关的活动信息,尽管有学生通过网络获取信息,但是可以看到所占比例较少,说明社团在网络宣传上做得还不够。仍需不断完善社团网站的建设,不断丰富网站信息内容,使网络成为社团进行宣传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数据调查还显示,目前社团有自己网页的很少,只有20%左右的社团有自己的网页,社团成员的调查中有33.5%的成员认为建立网页很有必要,41%的成员认为有必要,累计百分比达到74.5%。说明大多数社团成员已经认识到建立社团网页对社团的重要性,认识到网络对社团发展的促进作用。

其次,调查还发现,目前社团成员之间主要通过手机进行沟通和交流,还有一部分社团建了本社团的QQ群、飞信群,有专门人员进行联系。通过社团会议进行面对面交流的很少,即使组织活动也只是社团干部这个小团体的事情,这就导致一个学期下来,社团干部对自己社团的成员还不甚了解,社团成员之间还相互不认识,不能形成很好的社团凝聚力。社团内部成员应该举行定期的社团会议,计划活动时,社团干部也不能搞“专政”,应该鼓励所有的社团成员参与,让社团成员有归属感,这样他们也愿意参与到活动中去。

3.2.5 活动内容

活动内容是学生体育社团的核心,活动内容丰富与否直接影响到社团成员的参与性和积极性。随着学校体育社会化的发展,学校体育社团的开展也逐渐向社会发展,逐渐呈现出学校体育社团活动的多元化、参与主体的多样化、活动范围的开放性等特点。

调查的60个社团中有80%的社团选择了训练,75%的社团选择校内外比赛,35%的社团选择了交流活动和观赏赛事,30%的社团选择了裁判等知识的培训,还有20%和133%的社团选择了联欢晚会和社会公益活动。

社会公益活动不再是社会实践类社团或公益活动类社团的专利,也出现在了体育健身类的重要活动内容中,如华师社团联合会积极与社区共建,通过体育社团帮助社区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出于学生社会化发展的需要及学生体育社团发展需要,学生体育社团正由校内向校外延伸,走出学校,加强校内和校外合作的趋势。高校学生体育社团作为高校体育的第二课堂,学校体育可以通过社团活动的组织丰富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不仅是单个社团的活动也可以举办校内社团之间及与校外社团之间的联谊活动,旨在丰富社团的活动内容及组织形式。目前,我国学校许多学生体育社团的活动还缺乏整体策划,缺乏老师的指导,尽管大部分社团拥有自己的指导老师,但因为指导老师是义务为社团兼职,不可能投入全部精力,使得一些社团活动在低水平上重复,活动层次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3.2.6 资源的获取方式

目前,高校体育社团中仍存在“等、靠、要”的思想,社团的资源主要依附学校提供,如学校对体育社团场地及资金的提供,高校体育社团的组织资源的获取仍然属于“体制内”获取,有很强的依附性。学生体育社团应转变观念,在学校提供一定资源的基础上,主动挖掘学校和社会的需求,实现组织资源获取途径的多样性。

据调查显示,目前普通高校体育社团在资源获取方式上,以学校提供资源为主,社会获取资源为辅的占38.3%,也有社团是以赞助、有偿服务等社会化获取资源的方式为主,占15%,有41.7%的学生体育社团资源完全由学校提供,没有完全脱离学校进行社会化获取资源的。学生体育社团对学校团委、体育部等上级组织有较强的依赖性。随着高校体育的社会化、市场化发展,体育社团的相关负责人应该树立起社团资源“社会化获取”的意识,通过与兄弟院校联系,与社会体育社团及企业等其他组织合作形成资源利用的多元化的模式。学校提供和“社会化”获取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不能偏废一方,只有做到两者协调才能够实现学生体育社团资源利用的最优化。

3.3 影响普通高校学生体育社团资源利用的制约因素

对社团负责人问卷调查中,认为制约普通高校学生社团资源整合与利用的因素中,前5个因素分别为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学校社团的制度、社团成员的素质、社团的规模和知名度。

3.3.1 校领导的重视程度

大多数学者认为校领导对社团的重视程度是影响社团发展最为主要的因素,这是由学生社团的性质决定的,学生社团虽然是由学生自主成立,但仍受到学校的管辖和制约,仍然是“半官半民”组织。学校领导对社团越重视,对社团的资金等方面就越支持。

3.3.2 高校学生社团的制度

学校对学生社团的成立、注册、变更及社团活动的规范性都制定了相应的制度,以求实现社团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规范化管理的初衷是好的,但有时过犹不及,有些学校对社团的管理限制得过死,过分干预社团的活动,使社团失去了自主管理的自由,如有些学校严格限制社会企业对社团的赞助,限制了社团获取外部资源。相反,有些学校则对社团放任自由,完全不闻不问,导致社团组织混乱,学校成为商业行为的聚集地。如何统筹管理,学校在对社团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上都应该体现“以社团为本”的理念,一切从社团的发展出发,发挥学校宏观调控的能力,起监督和引导的作用,在大的方向上引导社团的发展,同时给社团决定通过怎样的形式发展留有空间。

3.3.3 社团成员的能力

能力是以人为载体的,社团成员的能力是社团人力资源的体现。人力资源从本质上来讲,也是一种无形资源,只是人力资源有自己独特的、有别于其他无形资源的价值,人力资源对社团的重要性就如大脑对人的重要性,社团没了人力资源,社团的一切也就失去了灵魂。社团干部的素质、能力决定社团发展。在社团的发展过程中经常会发现一些社团在成立初期发展非常快、非常好,但是在社团干部换届之后成衰退的趋势。社团干部是社团发展的决定因素,而产生社团干部队伍建设不尽如人意的原因主要有:选拔标准不严格,干部自身的素质不完备;缺乏岗位培训,不能使他们具备责任意识和工作思路;缺乏激励机制,难以激发和保护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3.3.4 社团的规模和知名度

社团的规模和知名度是合作对象是否愿意合作的一个重要的因素,资源整合是否能够顺利实现与社团的规模和知名度有关,还与社团所在的学校有关。社团的规模在一定的程度表现了社团的实力和竞争力。体育社团的发展规模参差不齐,大到一个社团上百人,小到一个社团十几人,社团人数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社团公信度的体现,社团在校内也较容易获取社会公信度。体育社团知名度是通过活动的组织、获取奖励等途径形成的,往往知名度较高的社团其公信度也较高,两者是互相联系的。体育社团要实现资源外部获取,社团应组织特色活动,注重社团“品牌”建设,加强自身组织的宣传,从而扩大社团的知名度和规模。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我国高校学生体育社团较国外社团发展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数量逐年增多,项目逐渐丰富。兴趣已不再是学生参加社团的唯一动机,学生社团已成为学生进行社会交往的重要平台。由于实习及就业等因素,社团的成员仍以大一和大二的学生为主,大三、大四继续参加社团的少之又少。

4.1.2 资金和场地的不足仍是影响学生体育社团开展活动的重要因素。学校对社团的支持力度较小,大多数活动经费来源会费,只有少部分的社团能够拉到赞助来补充社团的资金,而经费使用也主要集中在场地器材和活动奖品等方面。缺乏指导教师,不重视社团干部的培训,导致社团干部青黄不接,社团活动质量难以提高,赛事水平较低。

4.1.3 学生体育社团在获取资源的方式上仍然存在“等、靠、要”的思想,主要依赖学校提供资源,社会获取资源的途径没有打开。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社团获取途径的范围,且只有少部分的在学校有一定影响力的社团才能够获得学校的大力支持。

4.1.4 制约和影响社团获取资源的因素有学校对社团的重视程度、社团的规模和知名度及社团的干部和成员等。多重因素导致了学生体育社团的发展良莠不齐、资源短缺,活动较为封闭。

4.2 建议

4.1.1 增强学校重视程度,将社团纳入学校体育发展计划

学校领导应该意识到学生体育社团在素质教育、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等方面的重要性,将社团的发展纳入整个学校的发展计划中,设立社团基金,为社团活动提供专门的经费支持,保证社团活动顺利开展。社团上级管理部门领导还应联系兄弟院校、社会力量,为社团提供资源。学校注重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共同发展,形成校、社共发展的格局,为社团获取社会资源提供平台。

4.1.2 注重社团宣传力度,扩大体育社团知名度和影响力

要扩大社团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一方面是要加强对社团的宣传力度,可以通过建立社团网站对社团进行宣传,尤其是在组织活动的时候,可以通过海报或者网络等形式加强宣传,扩大其影响范围,使学校乃至社会都对其有所了解。其次,要注重提高社团活动的质量或创建好的项目,只有活动质量提高了,才能扩大其影响力,才能吸引社会组织与其合作。

4.1.3 加强干部成员培训,提高学生干部管理和组织能力

干部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社团活动的质量。首先应从干部来源着手,在选拔干部时要有一定的考核程序,选拔那些具备基本管理和组织能力的学生充当学生干部。其次应注重对社团干部的培训,不断提高干部的理论和实践能力。

4.1.4 拓宽资源获取途径,做到学校提供和社会获取并重

学生体育社团具有其组织的特殊性,不能脱离学校而独立存在。学校多多少少都会为社团提供一定的资源,如资金和场地等,但入不敷出,总是不够的,社团要学会走“市场化”道路,从社会获取所需的资源,如“拉赞助”。做到学校提供和社会化获取协调发展,这样才能保证社团活动的正常开展,促进社团的不断发展。

[1]饶杨德.新资源观与企业资源整合[J].管理科学,2006(5).

[2]姜同仁.大学园区体育资源共享问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毕业论文,2007-5-10.

[3]夏伟峰.关于高校体育课程时空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06(5).

[4]邓伟志.中国社团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4(11):81-87.

[5]李沛立,武海蓉.NGO视野中的当代大学生社团发展研究[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3):54-57.

[6]曲天敏.李巧灵河南省高校体育社团的管理模式——基于组织资源的配置研究[J].体育学刊,200 8(11):6 8-7 0.

[7]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8]赵文杰,姚武,王文胜,等.大学生体育社团课程化管理的实践与研究—高校课内外一体化专项体育俱乐部课程模式设计[J].体育科研,2 0 04(6):6 9-7 2.

[9]晋琳琳.孙海法.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的组织资源管理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7,15(10):641-645.

[10]赵光辉.论组织资源的整合[J].科技与经济,2009(10):5.

[11]刘小平,陶玉流.资源配置理论下我国高校体育资源及其社会共享探讨[J].体育与科学,2007(5):9 4-9 6.

猜你喜欢
社团干部资源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我给资源分分类
资源回收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
“多彩”书法社团展示
缤纷社团,绽放精彩
激活村庄内部治理资源
社团少年
干部任免
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