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卫涛
(河北省定州市水利局 河北定州 073000)
定州市位于东经114°47′50″~115°15′15″,北纬 38°14′20″~38°39′50″之间,地处河北省中部、保定市最南端。南距省会石家庄72公里,北距保定市62公里。东靠安国市,西与曲阳县接壤,北与唐县、望都毗邻;南与新乐、无极、深泽为邻。南北长47.25公里,东西宽39.5公里,总面积1274平方公里。
定州市辖区河流分属海河流域大清河水系和子牙河水系,主要有沙河、唐河、孟良河,孟良河自西向东有漠道沟、沿里沟、明月店沟、小唐河、草场沟、马跑泉汇入。已经建成的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位于京广铁路以西,南北向穿越定州市。
定州市年均日照 2611.9小时,历年均气温为12.4℃,年际间气温差异不大。年均地面温度为19.6℃,年均降水量为503.2毫米。累年年均绝对湿度为 11.3HP,累年年均蒸发量为 1910.4毫米,受气候等因素的影响,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较大,年内分配非常集中,全年降水量的 72%以上集中在6~8月。定州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235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0.124亿m3,地下水资源量1.432亿m3。
定州市供水水源以本地水为主,主要是地下水,提水工程有机电井21499眼,浅层地下水可供水量10519万m3。
目前定州市的水资源状况已远不能满足工农业发展的需要,全市浅层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相对较高,浅层地下水严重超采,合理配置水资源将成为今后建设节水型社会,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点。
水资源配置应遵循公平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的原则。
(1)公平性原则。确保不同发展水平的地区享有同等使用水资源的权力。
(2)有效性原则。水资源的分配要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在资源配置时,对关系定州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小麦、玉米、蔬菜、热电、煤化工、汽车制造、乳业加工等,在节约用水的前提下,优先提供水资源支持。
按照“优水优用”的原则,着力解决定州市长期以优质的地下水用于水质要求不高的工业冷却水和市政杂用水的问题,逐步实现“分质供水、优水优用”,进行地表水、地下水、再生水和外来水联合调度,提高水资源的综合效益。
(3)可持续性原则。重点对地下水进行有计划控采,杜绝掠夺性开采,逐步涵养地下水源。
(1)城镇和农村生活供水保证率达95%以上,且用水适度增加,水量水质能保证人饮安全;
表1 定州市现状用水量 单位:万m3
(2)工业通过强化节水,供水保证率达90%;
(3)大力发展节水型农业,农业灌溉保证率达85%,且农业用水总量不增略减;
(4)生态环境供水水量较现状有所增加。
2010年用水量38901万m3,可供水量10519万 m3,缺水 28382万 m3。
定州市供水水源均为地下水,2010水平年实际开采量 37340.9万 m3,地下水可供水量为10519万m3,地下水已处于严重超采状态(见表1)。
4.1.1 需水方案
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的确定,主要以需水方案和供水方案为基础,结合定州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状况组合而成的。根据需水部门的行业性质,可将区域用水分为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农业用水三大类。
通过合理预测,得到全市2015年总需水量40058万m3,其中生活需水2088.5万m3,工业生产需水3450万m3,农业需水34519.5万m3。2020年全市总需水量41249万m3,其中生活需水 2150.6万 m3,工业生产需水 4657.1万 m3,农业需水34441.3万m3。
4.1.2 供水方案
根据需水方案组合,定州市经济生活发展指标和不同节水方案,筛选出四组方案(见表2)。
表2 供水方案组合表
基本节水主要是:(1)运用经济杠杆节约用水。(2)进行节水宣传教育,加强节水观念。(3)推广应用节水器具和设备。
强化节水主要措施是:(1)工业企业的主管部门要牵头制定本行业的节约用水规划和行业、产品用水定额。将重复利用污、废水作为替代水源的重要途径。今后新建、改建、扩建的公共和民用建筑,包括装饰装修工程,应执行国家有关节水政策和技术标准。工程设计没有采用节水型生活器具的,将被认定为施工图审查不合格;工程施工不按设计安装节水型器具的,将被认定为工程验收不合格。所有新建、改建、扩建的民用建筑要求同时设计、同时施工中水利用系统,以提高中水利用率。(2)建立合理的水价体系。城市供水价格将按照供水成本、税金加合理利润核定,逐步实行鼓励节约用水的超额加价、累进水价和季节水价等水价制度,通过水价调整,使水价成为调节供需矛盾、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手段。
本次研究,确定水平年为3个,即2010现状水平年、2015年近期规划水平年和2020年远期规划水平年。按照以上四个方案进行配置后结果如表4所示。
2015水平年供水水源以本地水为主,主要是地下水。
(1)浅层地下水可供水量10519万m3。
(2)引水工程有沙河灌区,平均年入境水量约1560万m3。
(3)污水再生利用量按处理量的30%测算。
2020水平年除本地水源外,增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供水量。
(1)南水北调通水后,定州多年平均分配水量初步拟定为 3300万 m3,最高分配水量为7300万 m3。
(2)浅层地下水控制开采,南水北调受水区城镇用水主要改用引江水,定州市区浅层地下水开采量按最佳开采量1825万m3。
(3)污水处理回用量按处理量的35%测算。
本次计算,评价指标的计算主要以社会、经济和环境三项指标进行。经济指标主要考虑根据需水方案拟定的新增工程投资状况和各类经济用水供水量;社会指标考虑人均用水量、供水保证率和缺水率指标;环境指标主要考虑生态用水满足程度。详见表3:
表3 推荐方案供需分析表 单位:万m3
表4 不同方案单位GDP需水量对比表 单位:m3/万元
从单位GDP需水量分析,方案二、三、四明显优于方案一。
方案二节水投资较大,尤其农业节水工程增加较多,不易实现。
方案四工业采用强化节水方案,在定州水资源供需矛盾比较突出的情况下,工业节水技术改造投资容易落实,农业采用基本节水方案,比较适应农村经济承受能力。
方案四居民生活采用强化节水方案主要是通过增强全民节水意识和水价机制来实现,相对方案三节水工程投资增加不大。
通过综合分析,方案四具备合理性、可行性和操作性较强的特点,同时结合定州市市情,农村经济较为落后,为了不加大农民负担,构建和谐社会,因此选择方案四作为推荐方案,投资相对低,易于实现。
通过强化法制意识、完善法规体系和提高执法水平,真正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纳入到法制轨道。
进一步加强城市水资源统一管理,真正形成能统筹管理水资源全局的、有法制保障的、能引导体现水资源价值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体系,使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
立足本地实际,落实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明确初始水权,完善节水机制,提高用水效率,强化水源保护。建立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和谐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与水资源相匹配的节水工程体系,与水资源精确性相适应的水价形成机制,与现代消费相协调的用水方式。
一方面,要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统筹考虑社会经济环境发展要求和社会承受力,兼顾效率和公平,制定科学合理的水务投融资体系和水价体系,利用市场经济的杠杆来管理水资源和节约水资源,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另一方面,在加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的同时,形成竞争机制,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加强水资源科技创新。充分利用定州市毗邻省会石家庄和保定的优越地理位置,利用两城市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的水资源科技力量,搭建水资源高科技基础平台。加快水资源科研队伍建设,培养一批技术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水资源专业技术人才。加大节水技术成果的推广力度,优先采用先进适用的节水技术和设备,形成节水技术推广和转化机制。
充分发挥政府的决策主体、监管主体和服务主体作用,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制定激励与约束政策,引导公众广泛参与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工作,保障公众的水资源保护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经分析,定州市为资源缺水地区,现状城市缺水严重,未来水资源危机将严重影响该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本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已超过水资源承载能力,为支撑和保障定州市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解决定州市未来缺水问题,依靠外流域调水是解决的唯一途径。
1 保定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二五”规划. 保定市水利局,2011.
2 定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 定州市规划局,2005.
3 朱一中, 夏军, 谭戈. 关于水资源承载力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地理科学研究与发展, 2002.21(2): 180-188.
4 张新.中山市水资源合理配置分析[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