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移因子联合抗结核药治疗初治菌阳肺结核疗效观察

2013-09-01 06:42李史来郑梓坤陈为凯
中国实用医药 2013年26期
关键词:空洞抗结核结核病

李史来 郑梓坤 陈为凯

转移因子联合抗结核药治疗初治菌阳肺结核疗效观察

李史来 郑梓坤 陈为凯

目的 探讨转移因子联合抗结核药治疗初治菌阳肺结核的疗效。方法 将70例初治菌阳肺结核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35例, 两组均采用2HRZE/4HR方案, 治疗组在2HRZE/4HR方案治疗基础上加用转移因子。结果 治疗组在痰菌阴转率、病灶吸收、空洞闭合等方面,均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1, P<0.05)。结论:转移因子联合抗结核药治疗初治菌阳肺结核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转移因子;结核, 肺;联合用药

转移因子是一类小分子可透析物质, 可以将供者的细胞免疫功能转移给受者, 使受者得到细胞免疫功能, 具有转移和扩大细胞免疫力的功能。对肺结核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现将转移因子联合抗结核药治疗初治菌阳肺结核的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初治菌阳肺结核患者共70例, 均符合2001年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发布的《结核病诊断和治疗指南》以及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颁布的行业标准《肺结核诊断标准WS288-2008》[1], 其中男31例, 女39例, 年龄21~59岁, 平均 (39.56±11.68)岁, 体重>40 kg。排除标准:①有严重心、肝、肾及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②糖尿病和高血压患者;③嗜酒、吸毒者;④合并肺外结核患者。⑤合并呼吸衰竭、气胸或者出现大咯血的患者。⑥药物过敏者和孕期妇女。临床症状:低热51例、盗汗34例、咳嗽64例、咳痰55例、咯血或者出现血痰者35例, 所有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胸痛。

1.2 方法 将70例初治菌阳肺结核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35例。对照组:男16例, 女19例, 平均(38.63±10.37)岁;治疗方法常规采用2HRZE/4HR方案[2], H:异烟肼, R:利福平, Z:吡嗪酰胺, E:乙胺丁醇。前2个月(强化期)给予用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 1次/ d, 后4个月继续给予异烟肼和利福平治疗, 1次/d。治疗组:男15例, 女20例, 平均年龄(39.98±12.67)岁, 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 加用转移因子口服液, 1次/d, 10 ml/次,治疗6个月。所有患者均在治疗的前3个月每半个月对患者的肝功能进行检测, 疑似肝损害的患者要加强肝功检测频率,每周进行一次, 以防止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治疗期间嘱患者忌生冷、辛辣饮食, 禁烟酒。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P>0.05。

1.3 疗效判定标准 痰菌阴转:治疗期间, 每月末连续进行3次痰涂片检查, 结果为阴性不再复阳为标准。病灶变化:病变吸收1/2以上者为显效吸收;吸收不足1/2者为吸收;病变无改变为无效;病情加重为恶化。好转=显效吸收+吸收。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阴转率比较见表1

表1 治疗后两组阴转率比较[n(%)]

2.2 两组患者胸片病灶变化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胸片病灶变化[n(%)]

2.3 两组空洞变化情况 治疗前治疗组伴有肺部空洞患者28例, 经6个月治疗后闭合25例, 缩小2例, 对照组伴肺部空洞患者29例, 经6个月治疗后, 闭合23例, 缩小4例。

2.4 两组不良反应情况 治疗组肝功能异常4例, 胃肠道反应3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7/35), 对照组肝功能异常6例, 胃肠道反应10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5.7%(16/35)。组间比较,aP<0.05。

3 讨论

转移因子是细胞免疫调节剂的一种, 患者口服转移因子后, 不会被胃蛋白酶和胃酸等分解和破坏, 通过上消化道系统的吸收, 在血液系统中可滞留24 h以上, 其药物作用的发挥渗透到机体免疫系统的多个环节。转移因子对机体免疫状态的调节呈特异性或非特异性, 使患者的细胞免疫反应得到增强, 对骨髓造血功能也有促进作用。转移因子之所以可以使机体免疫系统紊乱现象得以纠正, 是因为其对机体免疫系统具有特殊性的双向调节药理作用, 从而达到对疾病的治疗目的。临床实验也已证明[3], 转移因子可以有效改善免疫系统功能。

本研究表明, 治疗组患者在痰菌阴转、病灶吸收、空洞闭合均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 这说明了转移因子可以通过提高患者的机体免疫力对病情的恢复有促进的作用, 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确切, 而且临床应用过程中安全性高, 患者用药方便, 易于接受, 是一种有效的免疫调节药物,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1] 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结核病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1, 24(2):70-74.

[2] 中华医学会结核病科学会.肺结核化学疗法.中华结核和呼吸系疾病杂志, 1982, 6(5):38l-384.

[3] 林科.转移因子胶囊对CTX所致小鼠免疫低下的影响.泰山医学院学报, 2009, 8(6):108-111.

Clinical obsenation of transfer-factor combined with anti tuberculotic in treatment of new smear- positive pulmonary tuberculosis


LI-Shi-lai, ZHEN Zi-kun, CHEIV, Wei-Kai.
The Third Reople's Hospital. 515703 Shantou, China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urative effect of transfer factor combined with antituberculotic treatment of new smear-positive pulmonary tuberculosis. Methods 70 previously untreated patients with smear positive tuberculosis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 treatment group and a control group of 35 cases each, are used 2HRZE/4HR program, the treatment group in 2HRZE/4HR regimen based on the use of transfer factor. Results Treatment group in terms of sputum conversion rate, lesion absorption cavity closure, a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P<0.01, P<0.05). Conclusion Transfer factor combined with anti-tuberculosis drugs in treatment-naive sputum positive pulmonary tuberculosis improve clinical outcomes exact, is worthy of clinical use.

Transfer factor;Tuberculosis, Pulmonary;Combined use of drugs

515073 汕头市第三人民医院呼吸内科

猜你喜欢
空洞抗结核结核病
警惕卷土重来的结核病
免疫功能和SAA、MMP-9、MMP-14在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中的临床评估
艾滋病合并结核病的诊断和治疗
贵州省结核病定点医院名单
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376例分析
锻造过程中大截面塑料模具钢中空洞缺陷的闭合行为
如何避免想象作文空洞无“精神”
空洞的眼神
贵州夏枯草的抗结核化学成分研究
链霉菌CPCC 203702中抗结核分枝杆菌活性次级代谢产物的分离与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