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敏
护理健康教育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传统的以终结性评价为主的单一评价方式,以分数定优劣,过分注重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记忆能力,而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1]。笔者经过2年的教学摸索,尝试在《护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课程中引入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以下称为综合性评价),打破以往一考定成绩的评价模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对象 2012年2月—2012年5月,我校2008级5年制护理本科学生132人,其中男生10人,女生122人,年龄19岁~23岁,平均21岁。
1.2 方法
1.2.1 形成性评价的实施方法 护理健康教育学在全日制本科的第4学年第2学期开课,计划学时24学时,分为课堂授课18学时和临床见习6学时。本教研室主要负责课堂授课部分,评价方式由形成性评价(5次平时成绩,占期末总成绩60%)和终结性评价(结课考试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40%)组成。具体实施步骤:①小组学习课堂汇报。以小组为单位,遵照自然组的划分,每组8人~11人(其中男生1人或2人)。教师完成绪论部分基础理论讲授后,针对第2章“促进健康行为”的内容,布置以“我所了解的××健康促进行为”为题,要求学生收集相关信息,制作PPT演示文稿,课堂汇报展示,汇报形式不限,时间15 min。课后小组每位成员总结课堂表述内容,上交1篇不少于2 000字论文。本次活动占形成性评价成绩30%。②情景模拟训练与论文撰写。遵照先前的小组划分形式,在讲授第9章“常见疾病的健康教育”前1周布置活动任务。本次活动内容为常见疾病的护理健康教育,结合教材和临床实际,筛选出糖尿病、冠心病等十余种常见慢性病供小组选择。要求自行设计社区健康教育场景,以分角色扮演的方式将本疾病的健康教育相关知识表述出来,表演形式、人物分工、情景设置、表现手段不限。课后小组每位成员撰写1篇侧重社区健康教育方面的与本疾病相关的综述。本次活动占形成性评价成绩30%。③随堂测试。在结束第4章、第5章讲解之际,利用少量剩余时间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其中第4章内容是病例分析,主要考查学生对健康教育程序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第5章是10道选择题,内容皆为社区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对这部分的掌握情况。学生当堂作答,教师课后批改,下次课就出错率较高的问题进行点评,两次活动各占形成性评价成绩15%。④临床见习心得汇报。在完成第7周、第8周临床见习后,要求每位学生就自己在临床见习中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心得体会进行汇报总结,文体、字数不限。本活动占形成性评价成绩10%。
1.2.2 评价方法
1.2.2.1 本轮形成性评价 将5次形成性评价成绩及权重输入教务系统,自动生成平时成绩,再按照平时成绩(60%)+期末成绩(40%)得到最终成绩。课程结束后,应用自行设计调查问卷了解2008级学生对形成性评价的意见,回收有效问卷132份。按照完全随机的原则,选取每班学号尾数带5的学生进行访谈调研,访谈人数13人,听取学生对新评价方法的意见。学期末教研室集体就学生成绩及学生反馈情况进行总结、讨论。
1.2.2.2 与往年教学效果比较 比较2007级全日制本科(134人)与2008级本科护理健康教育学期末考试成绩,2套试题均由本教研室命题,题型、题量及难度相当。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检验。
2.1 期末成绩比较 2007级和2008级护生《护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期末考试成绩分别为(78.09±3.15)分、(81.85±3.37)分,优秀率(≥85分)为38.18%、45.05%,及格率为98.54%、100%。各项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
2.2 学生对形成性评价的认可情况(见表1)
2.3 学生对形成性评价活动难易程度的评价(见表2)
表1 学生对形成性评价的认可情况(n=132)
表2 学生对形成性评价活动难易程度的评价(n=132) 人(%)
2.4 学生访谈结果 对教学中实施形成性评价持肯定态度的11人,模棱两可态度的2人;8人提出在今后的学习中可以多增加形成性评价的课程,有助于学生更加积极的获取知识;7人提及在小组活动中学会了制作PPT,很有成就感;5人提及通过小组活动,加深了成员间的友谊,尤其是在4年级实习分配前夕,给了大家一个团结协作的平台;3人提及通过上台表演,超越了自我,发现了自己的潜力。另外,对本活动学生也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建议:6人表示大班合堂授课人数过多,在其他小组表演时,由于音响效果差,影响后排学生的观看;4人提出舞台表演受限,未能完全展示对情景剧的设计;2人认为论文写作有难度,自己感到吃力;1人建议为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适度减少形成性评价次数。
3.1 形成性评价对教学工作起积极促进作用 形成性评价是相对传统终结性评价而言,其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访谈等方法,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能力、学习策略和学习内容的水平及表现的发展潜能等方面进行全面综合评价,然后反馈给教师和学生,指导教学,帮助形成更有效的教学过程[2]。以往的教学经验令笔者感到教授完知识后,教师与学生分离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对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反馈无法获知。教师自身也会因为以终结性评价为最终评价方式而导致教师形成了只要学生期末成绩理想就是教学效果好的错误思想。在错误思想的误导下,教师势必会放松对教学方法、手段的探索,拉大与学生的距离,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
3.2 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学习起促进作用 学生反馈对本评价方式的认可度较高,多数学生非常喜欢这种有“挑战性”的学习方式,上课出勤率增高,认为自我在自学能力、人际沟通、团队协作、专业实务方面有很大的进步。形成性评价使学生变被动的、强迫性学习为主动的、有兴趣的学习,变死记硬背式学习为轻松愉快的学习[3]。有研究者提出,学生自评可以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对自我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而同学评价就如同一面镜子,可以通过频繁接触而且相互了解的同学投射出另一个同学的真实情况;教师评价则像一盏指路的明灯,指导学生不断地修正自我,不断地前进;最后,管理者评价则可以对学生的进步和成就予以正式的肯定[4]。
3.3 形成性评价体系尚需在实践中继续完善 本轮教学改革将形成性评价成绩定为占最终成绩的60%,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如何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更加合理的分配比例,尚需进一步研究和考证。针对学生访谈提出的关于形成性评价带给某些学生学习压力的问题,也引起了本教研室的注意,下一步准备在全体学生中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征询学生意见,进一步探讨形成性评价的次数和内容形式。目前形成性评价方式主要是以教师评价为主,学生互评为辅,今后可以尝试引入学生自评等其他评价手段,使评价体系更为完善。按照教学安排,目前本课程授课是合堂大班授课方式,人数132人,如此众多的人数和巨大的场所,会影响部分学生听课效果,对于形成性评价的实施而言也是不利的,部分学生提出由于教师和学生空间距离的拉大,使部分人缺乏被关注感,由此降低了自我要求。究竟大班授课与小班授课对形成性评价的实施有无影响,尚需将来进一步实践求证。
形成性评价作为一种新的评价方式正应用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作为教育评价的一种重要方法,其在教学中的作用已凸显出来。如何完善形成性评价体系,使其更好地为教学工作服务,是下一步教学研究工作的重要内容。
[1] 布鲁姆.教育评价[M].武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129-135.
[2] 张宏,梁红.护理教学测量与评价学生方法的探讨研究[J].护理研究,2007,21(1C):272-273.
[3] 王庆华.形成性评价在护理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1,26(14):77-78.
[4] Cotter VT,Bradway CK,Cross D,et al.Clinical evaluation tools for dual track adult and gerontology nurse practitioner students[J].J Am Acad Nurse Pract,2009,21(12):658-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