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斌,高宜生,邓庆坦,李卓然
(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1)
《建筑遗产测绘》课程是建筑学专业本科必修的一门综合性实习课程,其教学宗旨是通过对中国历史建筑的勘察与测绘,灵活运用建筑学、测量学、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多学科知识,巩固和提高学生的建筑历史理论素养和建筑设计专业技能。从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著名高校的建筑系陆续开设了古建筑测绘课程,对于全面提升建筑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建筑遗产保护事业的蓬勃发展,《建筑遗产测绘》课程与遗产保护实践更加紧密的结合,通过测绘记录建筑遗产的珍贵历史信息,为建筑历史研究和建筑遗产保护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于2006年首次开设《建筑遗产测绘》课程,作为建筑学专业本科生和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必修课,教学时间安排在暑假,学时2周。该门课程测绘实践基地的选择和落实是影响测绘教学质量一大难题,近年来,测绘教研组借鉴兄弟院校先进经验,依托丰厚的齐鲁建筑文化资源,积极面向建筑历史遗产保护实践,以建筑城规学院承担的一系列遗产保护项目为切入点,教学、研究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在教学研究上取得了一系列优秀成果,也为学校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11年,“山东建筑大学赴威海老洋房建筑测绘实践团”被山东省委宣传部、省高校工委授予“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活动优秀服务队”称号;2012年,《建筑遗产测绘》课程获山东建筑大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并在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学专业评估中受到建设部专家的好评。
威海老洋房测绘项目是2011年度山东建筑大学承担的《威海市英租威海卫时期历史建筑勘察测绘与研究项目》的主要内容,测绘研究对象威海老洋房是1898年至1940年间英国强租威海卫时期建造的近代建筑遗存,分布于威海市区与刘公岛[1]。这批珍贵的建筑遗产不仅是中国近代历史的见证,还沉淀着丰厚的政治、经济、军事、宗教和技术等历史信息,具有重要的文化和艺术价值[2-7]。本项测绘实践依托2011年暑期进行的2009级建筑学本科的《建筑遗产测绘》课程,是山东建筑大学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服务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的大型工程实践项目。
近年来,威海市委、市政府加大了对历史街区和建筑遗产保护的力度,力图通过对城市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可持续利用,打造城市品牌,彰显城市魅力、催化城市经济,实现历史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双赢。2011年,威海市政府指示市建委对英租威海卫时期的历史建筑遗存进行了摸底调查,形成了初步统计资料(如表1所示)。同年5月,威海市建委正式委托山东建筑大学承担《威海市英租威海卫时期历史建筑勘察测绘与研究项目》,负责威海老洋房建筑的勘察测绘与修缮设计工作。5月上旬,课题组对分布在威海市区和刘公岛的老洋房进行了实地考察调研,在此基础上编制了《威海老洋房建筑勘察测绘研究项目操作规程与技术标准》,拟定了《威海市英租威海卫时期历史建筑勘察测绘与研究初步实施方案》,威海英租时期老洋房遗产保护工程也同时启动。
表1 威海老洋房分类统计汇总
威海老洋房测绘是威海市政府和社会高度关注的一项重点工程,测绘工作量大,地点分散,时间要求紧迫,涵盖一批国家级、省级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省、市级历史优秀建筑,建筑历史价值重大。因此,在教学组织上采用了有别于常规测绘教学的组织方式,整合院部与学科优势科研资源,通过跨院部与学科统筹组织、建立课程教学梯队、高年级与行课年级学生共同参与、测绘教学分阶段实施、传统测绘工具与现代仪器设备配合使用等教学组织手段,有力地保证了测绘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2.1.1 跨系部与学科统筹组织
威海老洋房测绘作为建筑遗产保护实际工程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测绘精度要求高,技术难度大,单凭建筑城规学院一个院部的力量和传统的测绘教学模式,无法保证项目的圆满完成,项目组充分利用和整合学校既有的学科资源,与土木学院测量工程专业分工合作、优势互补、密切配合,有效保证了测绘项目的质量与进度。此外,鉴于老洋房测绘项目的特殊性,建筑城规学院打破了教研室界限,突破了测绘课程由建筑理论教研室独立承担的传统教学模式,统一调配部分建筑设计教研室的教师,形成了建筑历史、建筑设计之间跨学科的相互协作,也为后续修缮保护设计中的跨学科协作奠定了基础。
2.1.2 本科生为主、教师与研究生共同参与
参与本次测绘教学的一线指导教师共有15位,分别来自建筑城规学院的建筑理论教研室、建筑设计教研室和土木学院的测量工程教研室。此外,还选派部分研究生担任教学辅导工作,其中建筑学专业研究生18人,测绘工程专业研究生8人,中老年教师、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形成了建筑遗产测绘教学梯队。中老年教师负责成果审核、青年教师侧重现场指导,研究生负责绘图指导。本次测绘教学的行课主体是2009级建筑学本科生150人,在上一年度测绘实习课程中表现优异的2008级学生18人和土木学院测绘工程专业本科生15人,被作为技术骨干分配至各测绘小组,起到了对2009级学生传、帮、带的作用。不同系部的教师、不同年级的学生通过测绘实践,相互间加深了了解,团结协作,互相学习促进,发挥了各自的专业优势。
2.1.3 传统测绘工具与现代测绘仪器配合使用
针对这次测绘实践的特点,测绘教研组科学合理地选用适宜的测绘工具与设备仪器,充分发挥其各自功用,保证了测绘任务的顺利完成。因为威海老洋房建筑绝大多数高度都在4层以下,便于操作、简单实用的传统测绘工具皮尺、钢卷尺、激光测距仪、水准仪、经纬仪等是这次测绘的主要使用工具。对于建筑高度和烟囱高度等难以精准测量的部位由土木学院的教师和学生使用电子全站仪等进行测量。值得指出的是,威海老洋房建筑是国内首次使用三维激光扫描仪进行大规模建筑群测绘,该技术在国内建筑遗产保护领域的应用刚刚起步,此前仅应用于河北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西云冈石窟、山东沂水纪王崮春秋大墓等重大遗产保护项目中,测绘教研组对文物建筑保护级别高、体型复杂的老洋房建筑运用三维激光扫描仪进行测量,便于后期制作三维模型和生成漫游形式的建筑动画。
2.1.4 测绘时间安排分阶段进行
根据威海市建委和文物局老洋房修缮保护工作的统一部署,本次测绘实践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2011年暑假7月14日至26日,作为2009级建筑学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进行了刘公岛上的老洋房建筑测绘;第二阶段是2012年寒假2月1日至15日,部分建筑测绘成绩优秀和有志于建筑历史理论研究的本科生、研究生,在指导教师带领下对威海市区的老洋房建筑进行了测绘。如果说第一阶段测绘,完成了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那么,第二阶段作为测绘课程的延伸与拓展,在圆满完成测绘任务的同时,对建筑历史方向专业人才的培养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许多参加老洋房测绘的本科生报考了建筑历史方向的研究生,有志于长期从事建筑遗产保护事业。
实践证明,上述几方面针对性举措对于圆满完成测绘任务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测绘成果得到了威海市建委和威海历史遗产保护办公室等相关部门的高度认可和广泛肯定。
威海老洋房测绘实践项目虽然依托建筑遗产测绘教学,但是,单纯的测绘教学成果已不能满足此次测绘实践研究项目的特殊要求。为了适应建筑遗产保护工作的需求,应从技术上从严要求、提高质量,课题组采取了提高测绘成果标准与规范、严格测绘成果检核与验收、规范测绘成果保存与管理等多方面措施,力求本次测绘教学成果与国家文物建筑保护专业的相关技术要求严格对接。
2.2.1 测绘成果的标准与规范
根据项目委托方威海市建委和市文物保护主管部门的要求,本次测绘成果除常规的建筑现状测绘图纸(包括徒手测稿、仪器草图与CAD制图)、文字说明与摄影照片外,还包括建筑残毁报告、建筑历史、文化与技术价值评估、建筑材料与建造工艺研究报告等内容。这些测绘成果的内容和完成标准远远超出单纯的建筑遗产测绘的教学成果,为使本次测绘实践的操作程序和成果表达科学严谨、真实可靠,针对测绘教学组织、测绘成果规范等教学环节的管理,教研组专门制定了《威海老洋房建筑勘察测绘研究项目操作规程与技术标准》、《历史建筑测绘摄影指导原则》、《建筑测绘实习现场作业安全守则》、《历史建筑遗存测绘任务书》、《历史建筑测绘实习成果及评分标准》等教学文件,用以指导本次测绘教学,实践证明效果良好。
2.2.2 测绘成果的检核与验收
除了严格测绘成果的规范化管理外,本次测绘教学针对成果的检核与验收、保存与管理,制订了严格的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测绘成果经各测绘小组带队教师的第一次审核把关后,再由各带队教师相互校对修改,在学院内部完成检核后,经由建筑城规学院组织的专家评审组进行评审,再交由威海市建委聘请专家进行测绘成果的验收。
图1 威海老洋房测绘教学实践工作流程
2.2.3 测绘成果的保存与管理
本次测绘灵活运用了计算机CAD技术、三维建模、多媒体展示、数字摄影测量和三维激光扫描等新技术,提交的测绘成果形式丰富多样,除了常规的纸媒文件,还包括各种电子文档,采取规范化、系统化与动态化的保存与管理方式,同时还建立了测绘信息数据库,为首次实现威海近代建筑遗产保护信息的数字化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测绘成果除了作为教学成果留存系部外,还将正本一份保存在威海市文物保护单位管理处,副本一式三份,分别提交上级文物主管部门、威海市建委和威海市档案局。
威海老洋房测绘实践,在测绘成果的标准化与规范化、检核与验收、测绘成果的表达与遗产保护技术规范的接轨等方面的研究与探索,对今后测绘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对于教学成果为文物保护工作服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显著的文化与社会效益。
建筑历史遗产测绘不同于一般的工程测量,是对建筑理论、建筑设计、建筑技术等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建筑遗产测绘》课程也非建筑历史课程的简单延伸,包含着测绘者对建筑遗产的历史与人文、艺术与技术等方面价值的探究与甄别、发现与评价,融汇着测绘者的价值判断和信息取舍[8]。
通过威海老洋房测绘实践,提高了建筑学专业学生对建筑形态、建筑空间的感知能力,强化了学生对优秀历史建筑蕴涵的设计智慧和美学思想的理性认知,加强了团队协作能力,增强了历史使命感和爱国主义情怀[9]。本次威海老洋房测绘实践不仅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还填补了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历史教学的缺环和威海英租时期建筑历史的断层,实现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的有机融合。本次建筑遗产测绘教学,不仅促进了测绘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同时也对实践性教学的方向、模式及手段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2.3.1 完善建筑历史课程体系
山东建筑大学既有的建筑历史课程体系以中国古代建筑史、西方古代建筑史、西方近现代建筑史为骨干课程,由于师资、学时的限制,鸦片战争以降的中国近代建筑史成为课程体系的缺环,与此相对应,山东建筑大学建筑遗产测绘课程也以中国古代建筑测绘为主要测绘对象,中国近代建筑历史遗产鲜有涉猎。威海老洋房是20世纪上半叶西方建筑文化与地域性建筑交融的结晶[10],也是山东近代建筑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测绘实践不仅为中国近代建筑史教学提供了生动的历史现场,也为近代建筑史教学积累了翔实的基础资料,从而实现了教学、科研与实践的良性互动。
2.3.2 填补英租时期建筑历史研究断层
由于20世纪上半叶的战乱和其他原因,造成了威海英租时期老洋房建筑原始图纸和文献资料的空白与断层,给勘察测绘和研究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这些现存的历史建筑作为英租时期唯一的历史见证与物态实体表达,对其进行勘察、测绘、研究及价值评估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成果填补了威海英租时期建筑历史档案与研究的断层,也为后续的老洋房修缮保护设计与施工提供了详实、完整的基础资料。
2.3.3 实现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有机融合
威海老洋房勘察测绘实践实现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位一体、有机融合,是建筑历史遗产测绘教学、近代建筑历史研究与遗产保护实践相结合的一次尝试与探索。建筑遗产测绘课程是建筑史课程的直接延伸,通过测绘实践学生强化熟练了基本绘图技能,通过撰写“残毁报告”、“价值评估报告”等研究报告,把对历史建筑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提高了自身的历史与理论素养。在学术科研领域,威海老洋房测绘项目为齐鲁建筑文化研究、近代地域性建筑历史比较研究提供了第一手史料,拓展了山东地域性建筑研究的视野,为建筑历史与理论学科的发展搭建了新的学术平台。通过对威海老洋房建筑遗产的发掘与梳理,对于推动山东城市特色的保护与传承、促进齐鲁地域文脉的延续与发扬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值得指出的是,威海老洋房勘察测绘作为山东建筑大学承担的参与地方城市建设、服务历史遗产保护的重大实践项目,不仅得到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也得到威海普通市民的积极响应和鼓励,许多热心保护威海历史建筑遗产的市民志愿者组成“老洋房保护利用协会”,踊跃为威海老洋房保护利用献计献策。齐鲁电视台、威海市电视台、网络、报纸等媒体都对此次测绘实践项目进行了报道,进一步加强了山东建筑大学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
山东建筑大学是一所以工科为主,以土木建筑学科专业为特色的地方高校,实习类课程占据了教学体系中的很大比重。威海老洋房建筑勘察测绘项目作为建筑遗产测绘教学的一次成功实践,实现了从测绘教学实习到测绘工程实践的飞跃,也为实习类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通过威海老洋房测绘实践,我们深刻认识到,与建筑遗产保护实践紧密结合,是建筑历史遗产测绘课程发展的主导方向;同时,通过加强学科间的横向联合和教学梯队建设、教学成果与文物保护技术要求接轨、运用现代测绘仪器并采用数字化信息采集与管理等手段,不断提高测绘课程的教学水平,才能使传统测绘课程更好地适应新的社会需求。通过本次威海老洋房测绘,也给当下的建筑学教育提出了深层次的思考:测绘实践课程以及其他相关课程的教学如何更好为地域性历史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服务,建筑学科之间以及建筑学科与其他学科间如何实现有效的整合,建筑学教育的机制框架怎样调整才能培养出具备多方面素养、全面发展的建筑人才等等。
威海老洋房测绘实践带给我们的诸多思考是鞭策今后教学改革的动力,也是我们致力攻坚、努力创新的方向。
[1]威海市地方史志编辑委员会.威海市志[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
[2]邓庆坦.中国近、现代建筑历史整合研究论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3]邓庆坦.中国近、现代建筑史整合研究——对中国近、现代建筑历史的整体性审视[J].建筑学报,2010(6):6-10.
[4]邓庆坦.图解中国近代建筑史[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5]邓庆坦,辛同升,赵鹏飞.中国近代建筑史起始期考辨——20世纪初清末政治变革与建筑体系整体变迁[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2):138 -142.
[6]高宜生,陶斌,石涛.真实性原则在我国建筑遗产保护修复中的应用[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1,26(3):232 -236.
[7]单霁翔.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城市文化建设[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8]王其亨,吴葱,白成军.古建筑测绘[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9]天津大学建筑学院中国建筑史教学组.历时性与共时性的有机结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改革刍议[J].建筑学报,2005(12):27-29.
[10]焦铭起,高宜生,彭飞,等.济南近代传统民居建筑的西方化变异探析[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0,25(1):36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