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反腐的困境,依照当代中国社会网络社区的发展形势来看,主要还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体制困境。所谓体制困境,就是正当性的反腐机制是希望政府部门通过体制与权力来完成反腐工作,而这样的权力是否具有实效,主要取决于中国的人情社会和官官相护的既定官场文化的影响力和渗透力的强弱。
二是参与者的角色困境。有效的反腐模式离不开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更离不开媒体、公民社会、第三部门、国际社会力量的参与,而政府的权力介入主要还是纪委的作用。同时,不断内卷化的反腐模式导致社会参与者的角色被边缘化。
三是多元手段的效应困境。所谓多元手段,即包括教育、制度、监督、惩罚、改革等多种方式的综合性反腐方法体系。而其所形成的问题是,总体实效性太差,多元手段综合性治理腐败工作的成绩并不理想。
四是网络反腐的合法性困境。在网络反腐过程中,以民间社会力量为主导的反腐工作并不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合法性。网络反腐的矛盾在于网络社会的一个弊端,即权威性太差,群众对其信任感并不是那么强。
如何避免以上几种困境:一是推进政党本位向国家本位的转变;二是规范群众自主参与的范围;三是创新社会参与机制,消解社会参与的角色困境;四是大力推广廉政文化建设,构建核心廉政文化价值体系。除了以上四种建设性的对策外,还需要加强对网络反腐的法律制度认定的跟进。特别是在网络社区中,网络反腐已经成为一种比较流行且参与度较高、人数较多的一个反腐平台,如果没有法律制度的规范,那么其不可逆性所带来的损失和危害将会非常可怕,并且可能形成对其权威性损失的“恶性循环”。
中国已经从运动反腐、政策反腐逐步过渡到制度反腐的格局中。而这其中的难题是缺乏权力约束,我国目前的反腐败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必须回到民主和法治的轨道上来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国际上反腐做得比较好的国家或地区,比如新加坡、韩国以及中国香港地区等,其网络反腐并没那么热。只有进一步加强反腐制度建设,拓宽网络以外的反腐渠道,反腐机制才能真正形成。
当前需要建设的反腐制度,很重要的一项就是“完善横向的公民选举问责和纵向的分权制衡机制”,积极推广“开放式决策”,增加各级党委政府决策过程的透明度和参与度,条件成熟时制定“重大工程项目和重大事项决策程序法”,它们应当成为我国下一阶段反腐败和权力监督的努力方向。目前,一些地方对于民生领域的重大事项实行开门问计、公开决策,受到群众好评,也有效防止了腐败现象的发生。
应建立和完善党代会代表和人代会代表与党员和选民联系制度,定期向他们汇报工作。这一点可在基层率先实现,特别是县一级政府,对约束公权力腐败可标本兼治。只有将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要求上升为必经的法定决策程序,才能减少部门利益法制化和拍脑袋决策。
作为反腐的新形式,近期的网络反腐也出现了不规范、易侵犯不相关人员的隐私,以及部分党政部门应对不力等问题,需要在社会管理过程中采取措施加以引导和规范。
首先,要给予网络反腐必要的生存空间。网络反腐是宪法赋予公民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社会监督的权利延伸,也是公众吐露心声、表达诉求的一种重要手段,网络反腐必须有自己独立的生存空间。
其次,要规范网络反腐行为。网络反腐具有直观性、放大性的特点,举报人将当事人的腐败行为上传网络后,很容易引发众多网民的围观、评论、转发或进行人肉搜索,这就要求举报人在举报之前,尽量做到举报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而且举报行为要尽量只针对问题官员。国家有关部门在这方面也应有所作为,对网络反腐出现的不规范行为,必要时应以法律、法规或规章的形式及时加以规制。
再次,要建立快速反应机制。网络反腐不管对举报人还是广大网民来说,都有一种“急躁理想主义”的心态。在这种心态主导下,政府有关部门需要有紧跟网络舆情的快速反应机制,一旦发现网上有举报行为,须尽快立案调查,并在第一时间内将查证、处理的情况对外发布,切忌迟延,更不能盲目护短,以免让政府部门陷入“塔西佗陷阱”(指当政府部门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另外,在处理网络反腐案件时,要遵守法定程序,正确处理好依法反腐与当事人权益保护、快速反腐与程序规则遵守的相互关系,避免被网络舆情形成的非理性冲动所“绑架”。
最后,要推动现有反腐体制创新。我们现有的反腐体制不注重信息公开,使公众对现有反腐体制的作用只停留在每年报告数字体现的抽象认识上,现有反腐体制还存在一些弊端。这就需要现有反腐体制顺应时代的要求,建立与网络反腐的对接机制,加强对网络反腐举报人的安全保护,以便于使网络反腐与体制反腐遥相呼应,共同形成对官员腐败行为的高压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