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记者 周励
实践篇
吕梁市委市政府创新倡导的“一企一事一业”政策,不仅给吕梁的企业家们提供了扩展事业的更大舞台,而且还升华了企业家们的社会责任意识。截至目前,这一政策,已经吸引了吕梁全市306户企业参与,承办“一事一业”项目共计739个,投资总额550亿元。经过近几年的实践,有力促进了吕梁煤炭企业的转型和民生产业的快速发展,并为新晋商树立了新榜样。
实际上,“一企一事一业”这项由吕梁市委、市政府倡导富起来的煤老板,发展接替产业、捐助公益事业的活动,在加快煤炭企业转型的同时,也为企业家搭建起了公益事业的平台,被社会学者评价为是“先富带后富的创新实践”。
调查资料中说明,“一企一事一业”给煤老板提供的这项发展舞台,靠的不是强制手段,主要是靠舆论、靠宣传、靠表彰。截至目前,这一政策已经吸引了吕梁全市306户企业参与,承办“一事一业”项目共计739个,投资总额550亿元。
近几年,这个模式也被逐渐扩展和延伸,比如:向煤炭企业开展的“1+1”模式,“一矿一企绿化一山一沟”模式,柳林“1+2”发展模式等,吕梁的各地区政府热情鼓励企业家们,积极投身吕梁的转型跨越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
煤炭企业“1+1”模式,即:一个煤矿必须建一个非煤企业或者延伸项目。目前全市96个煤矿,共发展非煤企业或延伸项目65个。
“一矿一企绿化一山一沟”模式,即:全市大力推广的政府投资为主导,社会投入为主体的造林投入机制。在2004年、2005年,两次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出台的《煤矿等资源型企业参与造林绿化的实施意见》,促使全市累计有500户企业参与了造林绿化,投入资金10多亿元,营造林近20万亩。
柳林,“1+2”发展模式,即:每一个煤炭大企业再创办一个年产值不下5亿元的非煤企业,再领办或扶持一个农业园区项目。现在柳林县8个煤炭主体企业和两个驻柳国有大型企业上马了12个非煤转型项目,涉及物流、服装加工、印刷、旅游、新型建材和新材料产业,概算总投资58亿余元。
汾阳,由10户煤炭企业出资建设的杏花村集中发展区,是吕梁发展由黑变白、由地下转地上、由污染转清洁的示范工程,是吕梁转型发展的“头号工程”和标志性工程,总投资126亿元,由20个子项目组成。建成后新增销售收入200亿元,新增利税50亿元。
据了解,吕梁市委市政府下一步计划,将继续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实施“农村公司化经营”,突出抓好“8+2”农业产业化振兴三年计划,即:重点发展核桃、红枣、杂粮、畜牧、蔬菜、马铃薯、林下经济、食用菌等“八大产业”,启动建设汾阳核桃和柳林红枣两大批发市场。
联盛集团投资的“一业”项目——联盛生态农业文化园区
前些年,由于外界对山西煤老板生活奢侈化的宣传,以及随之而来的种种干扰,他们的行为和行善一直低调。而这样的低调使得煤老板的慈善始终笼罩在面纱下。自2004年中国慈善排行榜发布以来,鲜有山西煤老板上榜。
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慈善处处长郑远长曾表示:吕梁推行“一企一事一业”的做法不仅教育了社会公众,更是引导了以煤老板为代表的富裕群体正确看待社会财富,有利于当地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的发展,是为引导民营企业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营造更好发展环境而开展的一项十分有意义的活动。民营企业家既是付出者,更是受益者,因为不仅促进了民营备,并从全国请来198位名师执鞭授课,使该校成为吕梁市设施一流、师资强大的高中。学校已于2007年开始招生,现有在校生3500余人。
山西金达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马立农曾对媒体坦承,每一个煤矿都不同程度给老百姓的生活环境带来了破坏,有的非常严重。他每年拿出30万元,专门资助孝义的大学生,还投资3.5亿元先后修建了3所学校。
中阳钢铁集团董事长袁玉珠看到,高中教育是一个青黄不接的关键时期,很多贫困学生在初中毕业后不能继续读书。从2005年起,他宣布要连续30年资助贫困生读完高中。中阳钢铁集团还投资一亿多元兴建水库,开通生活专用管道,让中阳百姓都用上了自来水。目前,袁玉珠正在推进新城镇化建设,他打算利用10至20年时间,每年投资5亿元,打造一个“全新的农村”。
金达集团近年来投入2.6亿元进行新农村建设的棚户区改造,使2800多人从农村搬进了移民新村;煤炭企业的转型,还为新晋商树立了新榜样。
山西省政府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薄生荣认为,吕梁“劝富济贫”政策符合县域经济发展的规律,特别是符合资源型省份的现实。在分税制的现实情况下,只能让民间资本在公益事业上担当主角。
兴办教育是山西煤炭企业家们最先想到的事。有识之士说,此举为煤焦积累的巨额资金找到了回报家乡的出路,也能推动企业走转型多元发展之路。
吕梁是全国连片贫困地区之一,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市政府所在地离石只有一所高级中学,学校班容量大,初中毕业升高中难,不少学生只好外出求学。
山西大土河焦化公司董事长贾廷亮作出了这样的选择:斥资4亿元在吕梁老区建起了高级中学。2006年起,贾廷亮在凤山整出一块山梁平原,依山兴建了高标准现代化的实验楼、艺术中心、体育馆、风雨操场等,添置了全套现代教学设还给当地百姓入了干股,每年给百姓分红。
被称为“山西第三大富豪”的山西联盛能源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邢利斌,近几年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投资近2亿元,资助优秀学生“五免一补”;概算投资18亿元的联盛千亩教育园区按照新课程标准也正在紧张建设之中,预计今年9月份就可以使用。
同时他还忙着建设核桃产业带动下的联盛生态农业园,目前第一期包括12个自然村、种植8万亩核桃树,将建起专业合作社,发展产业链。这需要持久的投入,而且预计10年后才开始收益。
移民也是一项大“济贫”工程。刘华钢 / 摄
在2012年《社会管理蓝皮书》的发布会上,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朱颖慧表示,“财富向少数人集中,污染向大多数人扩散”的趋势正在愈演愈烈。她认为,收入差距和占有财富的不平衡,正在将我国定型为两极分化的社会结构,而中间阶层的缺失,正成为社会不稳定的潜在根源。
而经济学家赵海均提出了“橄榄型”社会的社会结构理念。他认为健全的社会形态应当类似一个橄榄:位居两头的极富极贫者都很少,中间阶层却很庞大,使得从最贫到最富之间有一个充分的过渡,社会成员有不断上升的“盼头”,有助于缓解贫富差距造成的对立情绪和其他相关社会问题。
无论如何,吕梁的“劝富济贫”实践,毕竟还是一项尚在“试水”中的“社会创新管理”。
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赵守国,给《西部大开发》记者介绍,目前我国尚无专门适用资源开发特别是煤矿开采对当地群众进行补偿的一个法规,而地方也未出现类似的条例。全国人大几年前就开始调研,但因各地资源开发条件千差万别,到目前尚未形成共识。具体到资源富集区吕梁,无论是民营企业,还是国有企业,都是依托能源资源快速发展壮大的,企业以非市场化手段拿到极为廉价的能源资源,在能源需求极为旺盛的市场中赚取了巨额暴利,理应将资源红利向社会回馈。
他说,“社会转型时期,执法部门在无可适用法规来规范相关阶层的权利与义务的情况下,社会管理更需要执政者创建较为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以行政手段来协调各阶层的不同利益。某种意义上讲,吕梁以社会公平为出发点,广试劝富济贫,既为企业发展创造了好的外围环境,也让弱势群体得到实惠,体现出理论界倡导的橄榄型社会结构治理理念”。
“吕梁能源资源开发,已经引发贫富差距两极分化,而由贫富不均引发的社会矛盾也日渐显现。地方政府在无法律法规可循的情况下,动能源大户奶酪分发给弱势群体,完全是明智之举。”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公共政策研究所秘书长杨鹏,也持同样的观点。
我们希望吕梁的这项“劝富济贫”创新社会管理实践,能够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