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永强
(宜兴 214221)
紫砂是一种炻器,介于陶器与瓷器之间,其特点是结构致密、强度较大、颗粒细小,断口为贝壳状或石状,但不具有瓷胎的半透明性。故在历史的演变中,紫砂逐渐取代陶器和瓷器,成为饮茶品茗的最佳器具。明末清初时期著名艺术家李渔曾就饮茶品茗的器皿做过论述,他说:“茗注(泡茶之器)莫妙于砂,壶之精者,莫过于阳羡。”又言:“壶必言宜兴陶,较茶(评茶)必用宜壶。”经过这位专事生活情趣研究的艺术家品评,宜兴紫砂的声誉可谓更上一层楼。
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的巅峰之作《诗经》,其中便有许多反映当时人民原生态生活场景的篇章,典型的如《豳风·七月》。其中历数了底层人们一年到头的辛苦劳作生活,末了冬日来临,年头将近,合家齐聚欢祝时,诗中写道:“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可以说是比较早的反映了底层劳动人民的祝福和心愿。类似的祝语文化不仅在《诗经》中,翻看我国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作品,可谓比比皆是、历史悠久。其中,“一帆风顺”的祝义也是深受大众喜爱的一句祝词。如唐代孟郊的作品《送崔爽之湖南》,其中就有这样的诗句:“定知一日帆,使得千里风。”明末清初的李渔在其《怜香伴蹴居》里也写道:“栉霜沐露多劳顿,喜借得一帆风顺。”可见,欢聚祝义、别友送行、好事奠基之际,一帆风顺都是大众日常生活里最朴实而平常的祝福语。
图1 一帆风顺
鉴于此,创作了名为“一帆风顺”(见图1)的紫砂壶器。该壶选取传统帆船为基形,以长扁丰厚的造型为壶身,稳重粗朴的造型为壶嘴,配以挺直伫立的壶钮,以及上扬有力的剑戟式的壶把,既取形于起航的帆船,又寓意于“一帆风顺”的祝义,正符合自己收藏或者馈赠亲朋好友的价值取向。
因为时代的发展、交通的便利,也因为文化的繁衍,“一帆风顺壶”如果仅仅适用于舟船之行的祝义,恐怕已有一定的局限性。故而,在表达“一帆风顺”这一祝义时,既引用了古典“风帆”的含义,又融入了新颖的“开拓”之意,即采用传统的“帆船”象形,但在造型上又加以简练,使其更符合时代的特色。壶身长扁丰厚,具有博大的包容性;壶嘴短而古朴,壶钮挺直伫立,均不事雕饰,颇符合现代人轻装上阵的潇洒风貌。尤其是壶把,已经基本弃除风帆的造型,只抽象其上扬有力的气韵,而改用古代“剑戟”的形貌,“剑戟”之象凌厉而勇猛,寓意于筚路蓝缕,能一路披荆斩棘、克敌制胜、所向披靡。这在现代职场如战场的日常生活中,是很具有时代典型意义的。故而,“一帆风顺”壶既取型于古代帆船之象形,又加入了“剑戟”之兵象,以期既能传承古代“风帆”之吉祥祝义,又能紧跟时代潮流,体现时代“开拓进取”之特色。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创建于春秋时期的儒家文化,不仅影响了我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在世界文化史、思想史上也是不容小觑的。世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仅设立了国际最高级别的“孔子奖”,还于总部雕刻了“孔子”雕像,充分体现了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敬仰。作为一名中国公民在倍感自豪的同时,也一再深感应该在自身的制壶过程中,大力吸收传统文化元素的精华,传承和发扬我国的民族精神,彰显紫砂独特的气质和精神风貌。“三友壶”(见图2)便是诞生于此念。
“三友壶”采用了传统“竹节壶”的基础造型,壶胎泥质细腻,色泽紫红;壶身取型于竹,三节竹腹粗壮扁矮,稳重而挺拔;圆平盖面与壶口取平,吻合紧密;壶流四节,屈曲刚劲,并延伸出一脉竹枝,贴于壶身。与传统“竹节壶”不同之处在于:壶钮改五节竹钮为一段松节,松节倒垂,延伸的四脉松条倒扣壶盖,以龙爪的形式紧紧护住壶盖。壶把弃传统竹节而为梅桩一枝,蔓延于壶身开出点点腊梅,馨香四溢。该壶集松、竹、梅三物形象于一身,巧妙融合搭配映衬,以传达出“三友”相辅相成而又彼此独立的精神意蕴。
图2 三友壶
松寿千年,且经冬不衰,历来被人们看作是坚强品格的象征;竹腹中空,且拔节而高,历来被人们看作是虚心和坚韧的象征;梅开寒冬,馨香四溢,历来被人们看作是傲骨和坚守的象征。“三友壶”将松节置于壶钮位置,便是希望这一精神寓意能始终居于高位,成为中国人传统的精神气质。同时,又将松针倒垂如龙爪扣于壶盖,以期能更好地体现我们“龙的传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韧品格。以三节竹节为壶身,既寓意壶制因其“虚心”,能空腹蓄水,又因其“虚心”,致品茶人能耳濡目染,事业、生活均拔节而高。“三友壶”不仅将壶把象形为一段遒劲盘旋的老枝,体现梅经冬萌发的坚韧,并于壶把之尾延至壶身,开出点点黄花,充分象征了梅花馨香四溢的人格操守。
无论是传统的文化精神内核,还是传统的文化元素细节,在多年的制壶生涯中,都给予了自己丰富的创作灵感和创作信心。早在提倡改革创新的年代,鲁迅先生便在《且介亭杂文集》里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今日,在世界文化大融合的盛会之际,要保住紫砂文化不动摇的艺术地位,守住我们传统文化的根脉就显得非常重要,而让紫砂艺术借助传统文化而彰显魅力,让传统文化借助紫砂文化而传承博大,更是喜闻乐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