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频(吉林省通化市柳河县畜牧总站)
进入“十二五”时期以来,我国北方农区特别是东北地区的广大农村,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明显提高和农村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已彻底告别了牛耕时代。人们早已不再墨守成规地过着“三亩地、两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田园生活,取而代之的是进城务工、就地创业等诸多新型生活方式。导致了养牛存栏量的显著下滑,传统的养牛模式(散户散养)已经或即将被淘汰,新兴专业化养牛场还刚刚起步,从规模上、数量上、技术上均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为了更好地解决目前突显的牛肉供求矛盾,更好地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在肉牛产业结构转型上下大力气,进行深入谋划,从宏观上因地制宜地制定跨省的区域性肉牛发展专项规划,不仅要从数量上保障供给,而且要在档次上、质量上、安全上全方位地满足社会需求。
1.成本上升存栏下降。近年来,我国饲料价格不断攀升,特别是玉米、豆粕的价格涨幅较大,导致牛的饲养成本上升,农户养牛的收益下降,养牛积极性受到较大打击。2000—2010年我国活牛存栏量从12353.2万头下降到10626.4万头,下降比例为13.98%。全国各地均不同程度出现了“牛荒”,而北方地区尤为明显。 最近几年,我国牛肉产量一直徘徊在600万~650万吨,活牛养殖情况的恶化导致了牛肉产量增长明显乏力,牛肉后续供给潜力不足,牛肉产量呈现下降趋势。另一方面,我国消费者对草食畜产品,尤其是牛肉刚性需求量的快速增加,与肉用母牛的连年减栏和随之而来的牛肉的连年减产,加剧了牛肉供求矛盾。
作为中国粮仓的东北肉牛产区,目前对产区外提供着产区所产近35%的牛肉和超过20%的活牛。目前在总量持续下降的情况下,势必会导致全国牛肉市场的阶段性供需失衡。但是,凡事物极必反,肉牛减少和需求增加的现实矛盾,也必将强力刺激新兴肉牛产业的快速发展。
2.牛肉价格持续走高。据监测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牛肉价格同比上升约3%。进入2012年,其他肉类产品价格呈现温和上涨的情况,而牛肉价格却创下近5年来的新高,和去年同期相比,上涨40%~50%。
此次引发牛肉上涨的主因有两点,一是居民对牛肉需求的增长,二是牛的饲养量减少,因此牛源紧张是造成牛价大涨的主要因素。牛价高了、牛源少了,肉牛产业的利润就更加可观,从而吸引了大量的有识之士和良性资本的介入。养牛已不再单单是农民一家一户的事,会有更多的城市资本和大型财团介入发展此项产业。
3.全民牛肉消费量递增。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的日益加快,人们的腰包鼓了,需求高了,在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的同时,食品消费将呈现从追求量到追求质的变化。肉食需求将逐步递增,作为肉中上品的牛肉需求增长会更为显著。据预测,2020年中国国内人均牛肉消费量与需求总量将分别达到9.42千克和1401万吨,2030年人均需求量和总需求量将分别达到10.43千克和1646万吨,按2008年中国国内牛肉产量为613.2万吨计算,如果进口依存度为5%,则2020年和2030年中国市场上牛肉缺口将分别为717.8万吨和950.5万吨。预计2012年末我国牛肉产量将接近700万吨,还远不及小康标准的一半。可见肉牛产业的未来发展空间还是非常广阔的。
从发达国家人们对牛肉的需求规律来看,当人均收入超过1000美元后,对牛肉及其制品需求数量及质量要求将更加强劲。目前,我国人均收入已过1000美元,出现了一批中高收入的群体,崇尚营养、安全、健康的食品。当然,牛肉及其制品成为首选,牛肉的消费迅速增长,从而刺激了我国肉牛产业的发展,短暂的供需失衡,预示着将来的牛肉市场会更加给力。
4.高端消费需求强劲。目前,国内高档牛肉的生产正处于起步阶段,高档肉牛的存栏量和出栏量较少,只有大连雪龙、大地肉牛、恒阳牛业、吉林黑牛等少数企业具备生产高档牛肉的能力。国产高档牛肉的产量还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量,各主要企业所占市场份额都较小。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国外主要牛肉生产国家不断爆发疯牛病、口蹄疫等疫情,我国对这些国家的牛肉进口有限制,并且不断加大打击走私牛肉的力度,走私牛肉逐渐减少,导致高档牛肉产品更为紧俏。
虽然高档牛肉的供应量很少,可是,高档牛肉的消费群体却在不断扩大,正在成为大中城市富裕人群的时尚消费。价格也飙的很高,上等黑牛肉的价格可达到每千克2000元。存在如此大的市场缺口,必将带来该项产业的快速扩张。
目前,肉牛产业的从业群体变了,生产方式变了,市场需求变了。新的历史时期,要求我们必须在整个肉牛产业链上加以结构创新和调整,要以新的产业格局来应对新的挑战,实现新的发展。
1.养殖模式集约化,构建标准化肉牛养殖小区。进行结构调整,首先要改变养殖模式。要淘汰传统的散户散养模式,以建设工厂化现代牧场和培植相对集中稳定的母牛繁育大户为基本理念,构建标准化肉牛养殖小区。所谓标准化就是:一要养殖场地规范化,要在肉牛产业规划园区内建场兴业,科学合理地设计、建设和管理,实现环境和谐,资源共享,可持续发展;二要养殖设施现代化,要配备好肉牛养殖相应的饲喂饮水设施、防疫保健设施、环境调控设施、环保处理设施、实验监测设施、识别追溯装备、信息培训装备等;三要养殖管理流程化,要将每个生产环节加以细分,制定并执行简便实用的运作流程,尽量减少人为因素,实现动态精细化管理;四要养殖人员专业化,要让专业的人士(精于肉牛养殖)从事牛场的经营和管理工作,让专心养牛的家庭开展母牛繁育养殖,采用外聘、内培等方式,尽快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用量化指标引领肉牛产业的全方位升级提档;五要养殖技术规范化,要在本行业相关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制定并执行好企业或养殖园区内控标准,严格按照饲养程序、防疫程序、配方标准等进行操作,增强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对投入品进行严格管控。
2.养殖政策系统化,形成产业化发展专项规划。推进结构调整,着重要制定系统政策。近年来,我国肉牛业的发展得到重视,中央财政投入逐年增加。包括肉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肉牛良种补贴、秸秆养牛项目等,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牛源总量减少和下滑的势头。可是,由于当前北方农区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出现明显变化,肉牛存栏量特别是基础母牛的群体数量显著减少,从而给肉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形成极大地制约,应该制定更为系统的肉牛养殖政策,加以扶植和引导。
针对北方农区特别是东北地区的区位资源特点,应在我国现行《全国肉牛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定北方农区肉牛产业发展专项规划。着重要将相关政策进行整合下移,突出稳固牛源、科学发展的实效性,要将滞后性对点扶持,转变为前瞻性对面布局。全面加强肉牛产业的均衡发展,既要把握好提高牛肉产量和稳固母牛存量的制约关系,克服经营短视;又有协调好肉牛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利益关系,消除发展短板;还有布局好地方品种、改良品种和名优品种的比例关系,满足市场短缺;更要处理好规模不断扩大和质量持续向好的依存关系,防止发展短路。
3.养殖项目品牌化,打造现代化领军龙头企业。实现结构调整,关键要做强领军企业。肉牛产业具备良好的投资潜力,又有系统的政策给予保驾护航,实现大发展指日可待。但要实现这一目标,还要充分尊重肉牛的生物学特性,遵循市场规律,切不可操之过急。要树立品牌意识,打造产业链各环节上的领军龙头企业,坚决不搞“大而全”和“小而全”,集中优势资本、调动优秀人才、发展专长领域、带动专属基地、贴上专业标签。
在养殖项目的选择上,要充分调研、合理规划,千万不要人云亦云、盲目上马。要避免资源重叠和恶性竞争,要保证大区域的品种多样性和小区间的品种优势性。发展肉牛产业均衡配套的分阶段养殖集中区、分品种培植集中区和关联产业配置集中区。
要引导好城市资本下乡和优势财团增投的良好趋势,提高龙头企业的数量和质量,让肉牛产业回归到以市场为导向的正确轨道上来,让龙头企业集群构筑肉牛产业未来发展的根基。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好《国务院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扩大支持肉牛龙头企业的比重,使育种、繁殖、育肥、饲料、屠宰、食品、物流等领域都得到均衡发展。
4.养殖服务超前化,组建配套化协作推广机构。搞好结构调整,必须要健全服务体系。肉牛养殖周期比较长,不可预见性因素比较多,在具体发展过程中必须强化服务,而且还要做到超前服务和配套服务,应组建配套化协作推广机构,要明确责任、落实人员、保证经费,实效运转。
在技术方面,要认真贯彻落实好《农业技术推广法》,健全专业化技术推广体系,加大基层畜牧技术推广工作的肉牛比重,加强各级畜牧技术推广部门与肉牛养殖企业的良好对接,把现代肉牛养殖实用技术尽快落到实处;在立项环保方面,要做到园区内从速办理,园区外严格控制,要依托于肉牛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做到对位发展,做好统筹协调;在金融服务方面,要简化手续,拓宽融资渠道,扩大有效担保物范围,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利率和偿还方式;在财政支持方面,要多渠道整合和统筹支农资金,扩大“支牛”比重;在税费方面,要全面清理取消不合理收费项目,切实减轻负担,优化发展环境;在行业监管方面,要做到事前告知、指导和干预,减少事后惩罚,做到让肉牛从业者不走冤枉路、不花冤枉钱、不受窝囊气,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产业发展上;在产业信息方面,要积极扶持肉牛合作社、协会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提高肉牛养殖组织化程度,构建信息共享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