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干中集聚势能——对话合肥市副市长、肥西县委书记陈晓波

2013-08-27 12:02张道刚王运宝
决策 2013年3期
关键词:肥西肥西县县域

■本刊记者 张道刚 王运宝

陈晓波认为:肥西县域经济还要继续往前跑,挺进全国50强,必须有一个大视野,实现一种大跨越,就必然要求不断开阔干部的眼界。

10 年时间,肥西县从全国县域经济排名600多位,到百强县第89位,闯出了一条具有肥西特色的崛起之路。2006年5月,本刊曾以《肥西密码》为标题,深度解读肥西跨越的奥秘。7年后,本刊再次走进肥西。作为安徽省目前唯一连续三年跻身全国百强的县域,肥西如何集聚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正能量?多年高位运行后,怎样再来一次凤凰涅般?围绕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本刊专访合肥市副市长、肥西县委书记陈晓波。

把区位优势变成发展现实

《决策》:“与市俱进”是肥西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之一,请问肥西是如何踩在合肥大发展的节奏上的?

陈晓波:肥西县是省会城市近郊县,没有矿产资源,不能像资源型县那样来发展,只能依靠近城优势。行政区划不可怕,可怕的是在思维中有条条框框,肥西跨越式发展的过程就是打破条条框框,坚持合作开发、互利共赢的过程,创造性地变地缘优势为发展资源。

桃花工业园起步于1991年,是全省第一家县办开发区,但由于当时合肥市本身体量较小,省会城市首位度不高,桃花工业园发展进程也较慢,那时外界用一句话来形容肥西说是“温吞水”。当时的肥西县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工业小县、经济弱县、财政穷县。

从2003年开始,江淮汽车集团在桃花工业园兴建汽车产业基地,肥西围绕龙头企业抓配套,开始产生“财富效应”。可以说,肥西的“第一桶金是江淮瑞风”,最高时能占到全县财政收入的60%。经过近10年产业集群的持续打造,到2012年,全县财政收入已突破45亿元,来自江汽集团的税收占全县税收总额比重已下降到20%多一点,肥西与市区的合作园区税收分成也达到4亿元。特别是2013年1月份就实现财政收入4.96亿元,居全省县(市)首位。因此,肥西能够冲进全国百强县,是拼命干出来的。

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肥西现象”,从本质上说是坚持“工业强县”不动摇,一鼓作气抓住产业梯度转移的机遇,首创“县区合作开发模式”,把区位上的地利优势变成发展的现实,2006年与合肥高新区合作建设柏堰科技园,2008年与合肥经开区合作建设新港工业园,抓住了省会合肥的辐射带动。

《决策》:肥西是怎样干出来的,有什么样的抓手?

陈晓波:肥西首先是做好新型工业化文章,树立“今日不招商、明天必受伤”理念,依靠“革命+拼命”式的招商引资,抓住了产业梯度转移带来的推动力。早在2005年就提出工业抓园区、园区抓龙头、乡镇抓板块、全县抓配套,围绕主导产业,搞产业集聚。肥西坚持“龙头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模式,围绕江汽、格力等大集团、大企业形成汽车零配件、家电等支柱产业,并逐步完善支持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政策体系,汽车、家电产业均成为超200亿元产业集群。

每年用重金打造工业园区,2005年以来,累计投入园区建设106.7亿元,通过人才、资源倾斜,工业园区从10多平方公里扩展到60多平方公里。围绕工业抓招商、围绕工业搞配套、围绕工业建园区、围绕工业整理农村土地。2008年开始,县里拿出了10多亿元整理农村土地,通过拆旧建新复耕,增加置换量。

《决策》:肥西依靠工业实现强县,在工业大发展之后,农业经济有什么样的特色?

陈晓波:肥西的一个重要体会就是“强工之下必有强农”,工业发展起来之后,必然会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局面,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如果没有强工,所谓的强农也是假的。工业强大之后,以工业的理念办农业,工厂化操作,效果就大不一样。在工业发展的同时,肥西仍然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围绕做好城郊型特色农业这篇文章,先栽“盆景”后育“森林”,三岗苗木花卉产业已经成功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生产,肥西已是全国三大苗木花卉生产基地之一。特别是围绕农业发展搞旅游,第一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这是破题之作,肥西的乡村休闲旅游文章能写一本书。

《决策》:肥西经济发展成绩有目共睹,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成效如何?

陈晓波:肥西按照率先建成全省“城乡一体化小康模范县”的目标,稳步推进城镇化,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让更多的农民走进社区变成市民,享受更好的公共服务。2012年全县城镇化率已达57.5%。特别是2007年以来,累计投入民生工程建设30多亿元,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长足发展,医保、低保、养老保险等社保体系全面建立。同时,始终把生态环保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宁愿花钱听“笑声”,不要赔钱听“哭声”,大力创建省级生态县,努力保护好、发展好绿水青山。

《决策》:合肥提出“新跨越、进十强”的战略定位,建设“大湖名城、创新高地”,肥西有什么样的新标杆?

陈晓波:虽然已冲到全国百强县89位,但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与长沙、郑州、南昌等中部省会城市郊县相比差距还不小,有些指标在全国百强中还是靠后的,极少数还不在全国百强中,这也意味着肥西随时都有可能被挤出百强方阵。同时,省内一类县的发展态势也咄咄逼人,县域发展如逆水行舟。肥西既要当好全省县域发展的领跑者,更要当好全国百强前列的追赶者,不断拉升标杆。为呼应合肥建设“大湖名城、创新高地”,肥西勇于担当、敢于冲刺,提出了“勇当全省排头兵、挺进全国五十强”新目标。

但要成功跨过不断拉升的标杆,必须建立在产业支撑的基础上。肥西县域经济整体实力不强,主要还是因为工业不强。虽然肥西荣获“产业集群经济示范县”称号,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只有354家,大型骨干龙头企业也偏少,如果规模以上企业再多一些,超过500家达到600家的时候,县域经济实力就会大不一样。江苏省在全国百强县排名30位的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达到1000家。肥西力争“十二五”末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到2000亿元、地区生产总值1000亿元、财政收入100亿元。

“找米下锅”与“拼刺刀”

《决策》:为把资源变成资本,在发展的资金支撑上,肥西县是如何从“有多少钱办多少事”转变到“办多少事筹多少钱”的?

陈晓波:经济发展没有钱不行,为充实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金厚度,我们多管齐下,一是向上争取资金,2004年我任代县长的第三天就到北京找国家开发银行贷款。二是把招商引资作为扩大有效投入的主渠道,在承接产业转移中积累发展资金。2005年以来,累计到位资金917亿元。三是构建投入新机制和支农资金整合的有效模式,坚持“各炒一个菜,共办一桌席”的思路,近5年共整合各类支农资金40亿元,带动社会投入82亿元;在安徽省率先成立农村商业银行,组建县投融资中心、财政性投资项目评审中心,加强财政性资金监管。再有就是积极策划发行债券来融资,2012年在全省县级首家成功发行8亿元企业债券,这在市一级也不多。肥西发展善于借助金融杠杆,因为县域经济发展需要钱,钱从哪里来?要“找米下锅”,敢于拿别人的钱办肥西的事、拿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2005年以来,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50亿元,为县域经济发展持续注入强劲动力。

《决策》: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不同的县域有不同优势,肥西是如何成功引进大项目的?

陈晓波:商人的算盘打得很“精细”,不是去招商就跟着来,招商竞争就像面对面“拼刺刀”,是需要拼一些技术含量的。TCL冰洗生产基地的落户,不是“手到擒来”的简单事情。在TCL公司总部,我就跟他们分析为什么要选择合肥?第一是合肥的家电产业配套方便;第二是运输成本低,从巢湖港启运集装箱到上海十分便捷;第三是从市领导到每一位基层办事员,都很积极,为项目服务到位。对家电产业来说,物流成本高一块钱,对企业就会有很大影响,所以运输半径很重要。现在巢湖划归合肥市,可以说是“水道一通、黄金万两”。

《决策》:在县域经济的结构升级上,有什么样的突出表现和规划?

陈晓波:有一份县域经济报告中提炼出16个字,我认为是对肥西的较好概括,即总量跨越、结构优化、活力迸发、后劲十足。比如在财政收入结构上,拥有众多大型企业的桃花工业园,年纳税额曾长期占全县半壁江山。如今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乡镇工业聚集区崛起,财政收入全县看一园、一园看一企的格局已经发生根本改变。2012年,柏堰科技园工业产值突破500亿元,财政收入同比增幅74%。肥西现在有百亿元产业、千亿元板块,过去那种“一企独大、一园独大”的格局已成历史,开始步入多极增长时代。未来,肥西还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把一产降到10%以下,把服务业比例提高到30%以上。在结构调整上一定要超前,跳出去发展,再造一个产城融合的新城,创造出新的增长点。

文化基因

《决策》:10年来,肥西县域经济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背后,是否蕴含一种文化基因?

陈晓波:任何一个地方的发展背后都有文化支撑。我们提炼总结出“肥西精神”是朴厚、趋新、开放、包容,肥西在安徽省内是为数不多的用精神来提炼本地文化的县域。肥西与中国近代史上的淮军有直接关联,涌现出35位提督,他们的最大特点就是善变、求新,主动把西方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当时的军队用书都是由西方翻译过来的,其中有40%是淮军牵头翻译的。当时淮军这帮人有很强的趋新意识,肥西有这样一种文化背景。

肥西县域经济坚持“与市俱进”,同时也明确提出“依靠不依赖、同城不同质、自信不自守”。一个县域要发展必须是开放包容的,不能自守、自我封闭。比如肥西打造苗木产业,实现规模化生产后在标准化生产上遭遇瓶颈,始终在原地打转转。在发现单纯依靠本地力量和政府的力量不能突破之后,引入苏浙一带的企业家,进行土地流转,支持农业生产向品牌要效益,已建成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2处、省级3处、市级16处。这就是最生动的例子,任何一个产业发展都需要有开放包容的精神,肥西县域经济发展的背后有这样一种文化现象和文化支撑。

《决策》:文化最终要体现在人上,如何实现县域经济跨越与人的素质同步提升?

陈晓波:要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核心是人的现代化。什么素质的人决定干出什么样的成果,但素质是在潜移默化中产生的。

肥西在总结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时,就包括教育提升。人的素质提升是肥西发展不可置疑的短板,必须继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来培养人。华南城项目要招聘百位高管,要求是大学毕业或有工作经验的,要的是人才。TCL冰洗基地来投资是技术提升,现在的新型工业化,决不再是一个工厂的简单搬迁复制,一定是带着人才和技术来的,是1+1〉2。

《决策》:为提高干部素质,肥西采取了哪些措施?

陈晓波:县域发展中干部的心态很重要。肥西以前的干部不愿意出去招商,也不愿意去争取发展资源,总觉得自己日子过得还不错。这些年是逼着他们去跑,去招商引资。每年一次排行榜出来,哪个乡镇财政收入多少,在合肥市是十快还是十强乡镇,都一目了然。

肥西县域经济还要继续往前跑,挺进全国50强,必须有一个大视野,实现一种大跨越,就必然要求不断开阔干部的眼界。为此,肥西县专门设立“人才资金”,政府花钱送科级干部出去学习。2012年,选派5名科级干部去澳大利亚学习,有人就提出来花钱能学到什么?我就说不要着急,他们是喝过洋墨水的人,回来以后再跟中国墨水一结合,肯定跟以前不一样。2013年开春还要选派一批到新加坡学习,不要拿有色眼镜来看他们,只有走出去才能真正打破封闭的小圈子。干部们也都很珍惜学习机会,送他们到清华、北大、复旦学习,每个人都认真做笔记,每个人的笔记我都会认真看,很多笔记我看过之后也很感动。头脑风暴是“磨刀不误砍柴工”,思维碰撞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践证明,干部学习过后眼界开阔,就是跟以前不一样,所以说根本问题还是人的素质提升问题。

猜你喜欢
肥西肥西县县域
安徽肥西:扶持经果产业助农奔小康
肥西县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把住点线面,执法显威严——安徽省肥西县创新环境监察执法守护碧水蓝天
安徽肥西:乡镇环保贵在主动作为
县域就诊率为何差了40%
安徽省肥西县凌士彬名师工作室
一项县域中招政策的回顾与反思
浅谈肥西县新农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