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
【摘要】本文通过对江苏省苏北地区某医学院2002-2010年共九年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分析,九年内共有本、专医学类毕业生共3590人,共收集资料3578人。其中涉及该院设置的临床医学、中医学、护理学和药学四个专业。在本文之前还没有人对该校的毕业生进行系统和详细的分析。因此本文想通过对江苏省苏北地区某医学院九年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来了解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现状以及影响因素,以便为江苏省苏北地区某医学院专业设置及医学毕业生就业指导教育提供依据。
【关键词】医学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对策
医学作为一个“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重要领域,医学生是大学毕业生中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其职业有其特殊的规律。医学毕业生人数的增加,满足了社会对医学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矛盾和问题——“医科毕业生就业难”。医学生就业难已是不争的事实,近年来在国家和不少地方发布的就业率来看,医学生就业率屡屡排名在后。就业难的原因很复杂,毕业生没有建立一个科学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职业观,就业观念还停留在“精英化教育”阶段,以及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距甚远等都是导致就业难的原因。
一、调查的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以江苏省苏北地区某医学院2002-2010年3608名医学本科和大专毕业生为调查对象,共调查本、专科生3590人,资料完整者有3578人,有效率为99.2%。
(二)调查方法
毕业生就业信息是由毕业生提供的江苏省就业协议书或由就业单位提供的就业证明而来,每年毕业生就业信息由专人录入教育部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系统,本文所列的就业率是指每年截止到十二月三十一日的总就业率(即二次就业率)。
(三)统计分析
在毕业生的就业数据资料录入存档过程中,采取逻辑纠查、双份核查以及随机抽查等方式,保证数据录入的准确性。利用EpiData3.0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统计方法主要有统计描述、α检验等。
二、调查的结果
(一)基本情况
2002-2010年9年毕业生的专业构成及变化情况见表1。由表中可以看出专业包括临床医学专业、中医学专业、护理学专业、临床药学专业等本、专科学生,其中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所占的比例最大,毕业人数为2376人,占66.4%,其次为护理专业,毕业人数为611人,占17.1%。临床医学毕业生比例呈下降趋势,2000年最高,达89.2%,2007年最低,为59.4%。
(二)2002-2010年毕业生就业情况
2002-2010年毕业生共3578人,总的就业率为90.5%,其中2005年毕业生人数最多,为509人。九年毕业生总的就业率为90.5%,其中2002年和2003年就业率均达到100%,2004年毕业生就业率最低,仅为66.8%。从2004年以后,该校的就业率开始回升,到2007年就业率就一直在90%以上,2009和2010年更高达98%以上。
在临床医学、中医学、护理学以及药学等四个专业中,2002-2010年毕业生临床医学专业所占的比例最大,毕业人数为2376人,占66.4%,其次为护理专业,毕业人数为611人,占17.1%。客观上由于2004年是最后一届临床医学专科毕业,专科的就业形势很不好,所以2004年的就业最低,2004--2006年护理学专科的毕业生就业受护理本科毕业生冲击较大,主观上由于前几年毕业生就业形势比较好,该校在毕业生就业方面也不够重视。所以集中反应在就业率上这三年就偏低。详见表2。
(三)2002-2010年毕业生的就业去向
2002-2010年毕业生选择医疗卫生单位就业的为2632人,占总毕业生数的73.6%,说明该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仍然是医疗卫生单位。录取为研究生的为248人,占到总毕业生人数的6.9%,从2006年开始,考研的毕业生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到企业单位的为258人,占到毕业生总人数的7.2%。由于2007年开始有药学专业的毕业生,因此到企业单位就业的毕业生开始增加,且逐年呈上升趋势。到教学科研、机关和其他事业单位的则比较少,只占到毕业生总人数的5%,且每年的变化不大。其他渠道就业的达到7.3%,在2005年和2006年达到当年毕业生总人数的22.3%和16.6%。
临床医学和护理学专业的毕业生80%以上在医疗单位就业,护理学专业的毕业生因工作单位容易落实,加之研究生入学综合科目需要考临床综合,因而研究生入学率极低。中医学本专业就业困难,分散在多个性质单位。药学专业的毕业生去企业和考研最多达39.1%和20.7%。不同专业毕业毕业生的就业单位性质详见表3。
三、调查结果的讨论
本次研究发现,约有73.6%的毕业生选择医疗卫生单位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业范围也越来越宽,9年间有62名毕业生去了机关单位或教学科研单位就业,248名即6.9%的毕业生考取了研究生继续深造,而1997年只有个别同学继续读研;此外,还有258名即7.2%的毕业生去了企业单位就业,不足2%的毕业生仍处在待就业状态。9年间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2.1%,专科毕业生就业率为75.4%,本科毕业生就业率显著高于专科毕业生就业率(α=99.717,P<0.001)。
医学生就业难,就该校来言并不是学生真正找不到就业单位,真正难在职业与就业观念上。学生就业观念没有完全转变。是先择业还是先就业,大部分学生选择了前者,特别是医学专业的学生,去医院、搞临床、做医生的单一定位思想根深蒂固,对一些与医药学相关联的如医药推销、保健行业等不关注。另外,抱铁饭碗的思想还相当普遍,不愿从事有一定风险的工作。近几年来,医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方面,由于医科院校的不断扩大招生医学毕业生人数激增;另一方面,医疗卫生机构改革要求提高医疗卫生质量,精简机构,减员增效,对毕业生的需求层次不断上移,尤其是大多数用人单位不顾实际一味追求高学历和名牌大学毕业生。一些县级医疗机构甚至乡镇医疗机构开口就说要硕士生、博士生,根本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引进人才。导致传统的医学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吸纳能力大大减弱。但由于长期以来,医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相对于其他专业形势一直较好,使他们缺乏竞争意识,普遍存在追求高薪,追求舒适,追求名气的心态,有一次就业定终身的观念,故对就业抱过高的期望。这种供需观念的差异造成毕业生想去的地方去不了,大量缺医少药的基层又要不到人。“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现象并存。同时一个医学生的读书成本比一个理工科生要高出许多,造成医学生在面临就业时期望值相对比较高,定位于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效益好的单位,所以医学毕业生的这种就业观念导致医学生的就业难。许多医学毕业生因为当年找不到理想中的单位或者考研成绩不理想,干脆不就业等待第二年继续考研;另外有的学生把考研当作奋斗目标,这尽管是一种短期功利行为,但也可说是一种理性选择,毕竟它使毕业生暂时摆脱了当前就业难的困境。
(一)选择就业的地区差异
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大学生容易将市场价值规律运用到求职择业的过程中,将“薪酬福利、经济效益”、“工作环境”等作为对职业价值评价的标准。致使毕业生在双向选择中大多数人倾向于到大城市、沿海经济发达的地区或者是到经济效益好的“三资”企业及国家机关部门等单位择业,而自愿到艰苦地区和对国家经济发展有重大意义的单位工作的人越来越少。据《医学教育》刊登的一则调查报告显示:82.5%的学生倾向于在大城市就业,没有人希望在农村就业,多数毕业生把经济收入放在择业考虑的第一位,占62.5%,就业意向为中心城市和沿海地区的占了90.6%。在对400名本科毕业生的调查中发现,有近80%的学生要求到大中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城市就业,选择到西部和边远地区的同学只占5%左右,这显示毕业生就业选择意向非常集中。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该院2002-2010年毕业生中有34.1%选择苏南地区就业,选择苏中地区就业的毕业生为16.6%,选择苏北地区就业的毕业生为25.7%。
(二)不同专业的就业差异
医学毕业生供需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主要表现为:医学各专业供需不平衡,护理学、麻醉学、医学检验等专业需求旺盛但毕业生少且该校未设立麻醉学和医学检验专业,临床医学等专业毕业生多但需求不旺。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该校毕业生中有73.5%的学生选择医疗卫生单位就业,表明该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还是医疗卫生单位,这说明医学生就业渠道比较小,限制了医学生的就业。随着就业难度的增加以及社会对高学历的要求,各个专业考研人数也在增加。考研率比较高的专业都是就业比较困难的社会需求量不大的专业,但是由于越来越激烈的考研竞争、昂贵的学费,有些同学认为考研只是把现在的困难推到了几年以后,所以有些同学甚至放弃了考研的想法。而到企业单位的药学为39%,其它专业到企业就业的都不到9%。这表明原来学校存在的一些老专业因为学校办学时间较长,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社会上有一定的认可程度,所以这些专业的就业主渠道还是医疗卫生单位,学校新开辟的专业如药学专业的就业渠道相对就比较多元化。据调查药学专业到企业的大部分学生从事药品营销和销售,而从事药品研究的真正与其专业对口的不到10%。
(三)就业的性别差异
由于性别的原因,男女两性在客观存在着很多差异。虽然我国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女性在社会参与中享有与男性平等的地位和权利,但由于社会、历史、文化等的影响,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遭遇到性别歧视和男女不平等的思想。造成女大学生就业中性别歧视原因很多,女生的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动机以及生育保险费用和劳动保护费用等,使用人单位感到婚后女生业绩下降,在追求成就的路上没有男生走得更远,即:在足够长时间内,投入相同劳动成本,女生劳动力创造的劳动价值低于男生劳动力,这是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再加上传统的性别观念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生育和哺育期间会影响工作及用人单位存在“重男轻女…‘女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低于男生”和“宁招武大郎,不招穆桂英”的偏见等因素,便得很多用人单位不愿意招收女大学生,人为地抬高女生就业门槛,设置性别限制,给女生就业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此为找到较理想的工作岗位,女大学生不得不提高自己的学历层次和专业水平,很大一部分同学都选择了考研这条道路。本次研究表明,7.5%的女生考研成功,远远多于6.3%的男生考研成功率。另外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上,性格活泼擅长交际成为成功就业的一个很重要的筹码,一些女大学毕业生性格内向,不善言谈,无法完整表达自己的求职意向,无法把自己推销出去,与人的沟通障碍成为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很大原因。作为当代的女大学生,要坦然面对性别差异,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保持乐观向上的积极情绪,戒骄戒躁,不灰心不气馁,勇于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善于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四、建议和措施
1、国家要高度重视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宏观上国家要确定以就业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为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奠定基础条件;国家宏观调控,加快就业制度和人事、户籍及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强化政府职能,提供优质服务,优化高校毕业生就业环境;医疗卫生单位应在改革的同时,改变用人观,加强人才储备,积极吸纳各层次的毕业生。
2、学校应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就业指导应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同时也应开设就业指导课,并将之列入学校教学计划;要加强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的队伍建设,使之职业化和专家化;加强社会实践,培养大学生自我心理调适的适应性与自觉性,加强大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与教育;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增强毕业生的竞争力;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加大开拓就业市场的关注和投入,主动寻找和发展潜在的市场需求,全面拓展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努力提高毕业生质量。
3、学校应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对社会需求比较少的专业可以适当减少招生规模,扩大社会需求大的专业,对于专业优势不明显的,社会基本无需求的专业可以考虑停止招生。学校要积极展开市场调研,增设一些社会需求旺盛,前景较好的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