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黎
【摘要】语用充实是一种词汇语用现象,指言语交际者充分调用语境将语言使用中的各种不确定性词义加以确定化的语用认知过程。话语理解中词语可起到语用触发语的功能,引导人们进行以语境为基础的语用收缩与语用扩充。词义及其所指范围的扩大、延伸或缩小都涉及寻找最佳关联信息的语用充实,而不是静态的原型意义或语码信息的直接再现。这说明词语与结构的使用和理解是一个以语境为基础的语用一认知问题,而不单是语义问题。
【关键词】词汇语用学;语用松弛;语用扩充;语用收缩
引言
在日常语言交际中,很多词语或结构所传递的信息往往不是其自身编码的字面意义,也不同于其原型意义或原型概念。在语言选择与使用中,人们创造新词、合成新词,或直接借用其它语言中的词语与用法;更突出的现象是,使用中的词语、结构可能出现近似用法、略约用法、喻式用法(如隐喻、明喻、夸张、借代等),而非严式的刻意用法,比如追求词语的原型意义;在话语理解时,人们可以在未知精确词义的情况下,充分利用语境因素去推知、获取某一词语或结构在交际中的语境信息,这在话语理解中很常见。我们认为,类似现象的产生多源于使用中的词语和结构在特定语境中的语用化现象。对此,心理语言学、词汇学、语义学及语言哲学等有不同解释。
一、原型语义学
语义学是以研究意义为核心的语言学分支,词义、结构义、语义关系等是讨论的焦点,其中也涉及概念、类属、语义范畴,但主要是在偏离语境因素的条件下进行原型语义的阐释。原型语义学主要源于维特根斯坦有关语义范畴的家族相似性原理。在维氏(1996)看来,语义范畴是由相似关系所维持的内在结构,也即语义范畴中各成员之间的联系是有理据的。以Rosch为代表的认知心理学家在语义原型论(prototype theory)中指出,词义以原型范畴的形式而存在,其中范畴由原型和边缘构成,原型是每一类事物或事件中最典型或最具代表性的个体,而边缘则由非典型的个体构成。有学者将原型视为语义表征的最佳方式。据此,对某个范畴的理解是围绕范畴的原型展开的,然后再由该原型逐渐拓展开去。因此,在话语等信息处理中,词义理解也是从寻找原型意义或原型特征开始的。例如“鸟”的原型特征包括有嘴、有羽毛、有翅膀、会飞。我们可根据类似原型特征去解释“鸟”的意义,并将它与其它动物区分开来,因为原型特征匹配就是原型语义观的主要思想。它对分析语义、句法、概念、时态等范畴具有一定的解释力,也是原型论等认知语言学理论受到人们关注的主要原因。
不过,语言使用与理解受制于语境因素,我们不能抽象地讨论某一词语或概念的原型特征。而且,认知范畴的原型并非固定不变,会因语境的变化而不同。为此,话语理解必须参照特定的语境,特别是具有喻式用法的词语、结构,同时还需结合相关的背景信息等百科知识。
二、词汇语用学
词汇语用学(lexical pragmatics)是二十世纪末在国外语言学研究中出现的一个新概念(Blutner 1998),主要关注语言使用中不确定性词义的语用处理。它涉及语用学与语义学(尤其是认知语义学)、词汇学、认知语言学等之间的界面研究,包括词义的语用收缩和语用扩充等信息加工,特别是话语理解中特定词汇信息的语用处理;如何对交际中的词语、结构进行语用处理,尤其是影响语用处理的社交语用制约和认知语用制约因素与选择方向,以及如何通过话语中某一特定词语或结构去触发语用堆理、确定语用待选信息等。
最近Wilson从广义的角度提出了词汇语用学应涉及的主题,比如词汇语义观、交际概念及其作用、词义习得、概念习得及其内在性、词义处理、词汇语用能力的发展等。在很多情况下,由于句法学、语义学等的局限,致使人们从语用学的角度关注使用中的语言选择与理解,包括词语或结构的语境化处理。可以说,词汇语用学所涉及的主要议题是词汇语义学无法解决的。传统词汇学主要关注词项及其静态语义特征、语义关系,而忽略某些异常词项(或词语)、结构在语境条件中的交际意义,这是词汇语义学的弱点。而词汇语用学可从语用语言、社交语用、认知语用等角度探讨交际中的词语使用与理解,属于词汇的多维研究。词汇语用学所关注的重点是交际中的类似语用触发语(pragmatic triggers)。虽然信息处理以语境中的话语或言语行为为单位,但往往就是其中某个词汇或局部结构的出现,传递了特殊的交际信息或用意;有时喻式用法的出现也是因为某个词汇或局部结构的缘故。例如:
(1)巴特尔正式签约尼克斯,中国三大长城NBA重聚首。
(2)中国足协工作不力,对足球环境的不干净负不可推卸的责任。
此处的“长城”和“不干净”属于喻式用法,而非原型用法。话语理解也会因为类似词语的出现,需要听话人付出更多的语用推理等认知努力。例(1)中“三大长城”喻指王治那、姚明和巴特尔三位在美国NBA效力的中国篮球运动员,因而“长城”远离其原型特征;例(2)中“不干净”也属于喻式用法,喻指与足球有关的黑哨、堵球、假球等隐含信息,而非其原型意义。类似现象为词汇语用学提供了很好的事例,因为词汇语用学的最终目的在于解释话语理解中如何对词语或结构的语义信息和其在使用中语境信息之间的信息差进行语用搭桥,也即如何对它们进行以语境为依托的语用充实。
由此可见,我们很难根据原型特征或原型意义去解码类似词语或结构在特定语境中的交际信息,这也是原型语义观的一个缺陷。就交际中的某一词语或结构而言,语义学在于对它们与编码概念之间的关系进行诊释,而语用学则在于说明交际概念与编码概念之间的区别。在脱离语境的情况下,词语一般具有多义性、指向的不确定性等,因而出现歧义、模糊等现象,这势必要求听话人在话语理解时进行以语境条件为基础的意义选择与调整。类似的语用信息加工属于语用充实过程,包括特定语境中词义的语用收缩与扩充。人们习惯将词义的缩小与收缩、延伸与近似用法、喻式用法等看成不同的语用过程,因为它们之间缺乏描写与诠释的共性,但以认知语用分析为基础的学者,比如Carston(1996,2002b),Wilson(2003)等,则将它们视为同一语用过程的不同结果,该过程专门对使用中的词义进行收缩、扩充等语用加工。这是词汇的语用学研究。
不过,从现有成果来看,词汇语用学还未形成统一套路与探索模式,更缺乏不同语言之间的词汇语用比较与对比分析。然而,根据国际语用学的最新发展趋势与词汇语用的可探索范围,作为语用学的一个分支,词汇语用学的出现已具备充足的依据(冉永平2005)。
三、语用充实
语用充实(plasmatic strengthening)是20世纪末兴起的词汇语用学中的一个概念。传统词汇学主要关注词项及其静态语义特征、语义关系,而忽略某些异常词项(或词语)、结构在语境条件中的交际意义(冉永2005:344),而基于会话含意机制的词汇语用学认为:词项的表征具有语义上的不明确性,理解语义不明确的词汇需要结合语境和百科知识进行必要的语用充实(陈新仁2005:5)。
一般认为,在话语交际中,话语有明说和暗含或称含意两种不同的话语内容;含意可以分为两类,即常规含意和会话含意;常规含意的取得由话语中词语的意义决定,而会话含意的获取则要通过特定语境下对话语的语用充实。(本节以下所有例句引自Carston 2008:2,15,16)
例如:
(3)Max:How was the party?Did it go well?
Amy:There wasnt enough drink and everyone left early.
很明显,Amy要传达的意思是“晚会并不成功”,但她并未明说,而是用了一种间接的方法回答了Max的问题,即使用了会话含意。而Max对于话语的理解涉及他已知的成功的晚会和不成功的晚会各自的特点。Amy回答中的drink当然不包括清水、药水等所有能喝的东西,everyone也并非泛指所有的人,而仅限于参加晚会的人。因此,在Amy话语的常规含意之外,她所表达的会话含意在所用词项的基础上通过再次编码,增加了以下斜体部分,即语用充实的内容:
(3)There wasnt enough alcoholic drink to satisfy the people at the party and so everyone who came to the party left early.
在脱离语境的情况下,很多词语的意义指向都不很确定,很容易出现歧义或模糊,会话含意的推导更要依赖于具体的场合,只要不是刻意地去违反Grice的会话合作原则,语言使用中各种不确定的词义就能在关联原则的指导下利用语境特征得以确定,这就是语用充实的过程。
语用充实包括语用收缩和语用扩充。语用收缩指交际中某一词语根据特定语境寻找并确定所需的目标含义的过程,是其意义在语境中所指范围或含义的缩小。回答以下各例句中括号里的问题可视为一种补缺的理解过程:
(4)Paracetamol is beller.(than what?)
(5)It is the same.(as what?)
(6)He is too young.(for what?)
这种过程在所有的交际中都必不可少,否则话语的真实内容就无法作为显性意义得到理解。
语用扩充被认为是一种“自由”的充实过程。以下各例句的解读,在许多语境下都必须以语用为依托,补充括号中的含义,否则就会出现理解偏差:
(7)She has a brain.(a high-functioning brain)
(8)Ive had a shower.(today)
(9)Its snowing,(inlocationx)
(10)Mary gave John a pen and he wrote down her address.(with the pen Mary gave him)
在特定语境假设下,听话人对输入信息进行处理,调用百科信息和推理等认知手段,并遵循最省力原则,使用语用收缩和语用扩充等手段,推导出未明说的意义,寻找出某一词语在话语中的关联性,使关联期待得到满足,获取符合最佳关联假定的解读。
四、结语
总之,无论语用收缩,还是语用扩充,都是语言使用中某一词语或结构的语境语用化现象。以上我们结合实例,揭示了原型论在诠释日常语言交际中词语选择与理解方面的缺陷,尤其是语义收缩、语义扩充等方面的不足,并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了影响词语等选择与理解的部分因素,目的在于说明词语的使用与理解不仅是一个语言问题,更是一个语用与认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