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生态移民对草地资源依赖性分析

2013-08-26 15:18:58张林波吴志丰冯宏昭张继平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3年3期
关键词:家庭收入源区三江

齐 月 龚 斌 徐 翠 张林波 吴志丰 冯宏昭 张继平

(1.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国家环境保护区域生态过程与功能评估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12;2.环境基准与风险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12;3.青海省环境科学研究设计院,青海西宁810000)

三江源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湿地类型最丰富、生物多样性集中的地区,也是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及生态敏感脆弱区,素有“江河源”、“中华水塔”之称[1-2],三江源区生态环境的变化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生态安全[3-5]。然而在全球变化和人类干扰作用下,三江源区生态环境在近几十年里呈现出明显恶化的趋势[6-7],严重威胁到了长江、黄河流域乃至东南亚诸国的生态安全。2005年国务院批准《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下文中简称《规划》)。三江源生态移民项目是十大生态保护和建设项目之一,是极具挑战性和复杂性的工程[8],为退耕还草还林项目顺利实施提供基础[9]。2011年国务院批准了《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三江源生态保护工作将进一步深入开展,生态移民项目也将不断完善。关于三江源生态移民的研究多见报道,但研究集中在宏观层面上和机制上的研究[8,10-12],针对三江源区生态移民情况实地调研的研究较少[7,13-14],而从三江源生态移民的生活现状来揭示其由于生活方式的转变对草地资源的依赖性变化的文章未见报道。青海省泽库县位于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内,人口相对集中、自然环境极为恶劣、经济基础十分薄弱,该县的麦秀属于《规划》中18个核心区之一[2]。为了保护和恢复三江源的生态环境,该地区于2003年起实施生态移民工程,至今已近10年,基于实地调研移民的生活现状,分析生态移民对草地生态系统的依赖程度,也直接反映了现有移民项目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因此,本研究通过访谈与问卷调查的形式,对现有移民经济现状及其生活方式的研究,分析泽库县移民对草地生态系统的依赖程度的转变,以期为进一步完善生态移民项目提供参考,为三江源生态补偿机制和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研究基础。

1 研究区概况

泽库县位于青海省的东南部,隶属黄南藏族自治州。地处东经 100°34'- 102°08',北纬 34°45'-35°32'[15]。总面积为66.58万hm2,平均海拔3 700 m,境内共有大小河流30余条,均系黄河外流水系,全县草地总面积65.2万hm2。全县辖7乡1镇1个国家林场,64个行政村,2010年末总人口6.9万人[16],藏族占总人口数97%。全县于2003年起实施生态移民工程,现生态移民1 093户(表1)。

表1 泽库县生态移民概况Tab.1 Basic information of eco-immigration in Zeku county

2 研究方法与数据获取

笔者于2012年3月-4月在青海省泽库县,采用PRA半结构式访谈方法,沿公路随机选择移民点,移民点内随机抽取移民共145户,回收有效问卷143份,有效回收问卷率98.6%;沿公路可以到达的地点随机抽取农牧民195户,回收有效问卷160份,有效回收问卷率82%(表2)。同时到泽库县政府、发展改革委员会等单位开展访谈。

问卷内容具体分为二部分,第一部分为移民生活情况,包括家庭收入、补偿资金、职业变化、能源使用、子女就学、技术培训等;第二部分为牧民情况,包括家庭收入、移民意愿等。全部问卷经检查核实后输入计算机,数据采用方差分析 ANOVA,用 SPSS13.0软件处理,Microsoft Excel2007软件作图。

表2 移民及牧民调查问卷数量Tab.2 Quantity of questionnaire to eco-immigration and herdsmen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移民家庭收入情况分析

3.1.1 移民前后家庭收入情况对比分析

据调查结果显示,移民后较移民前家庭收入情况有较大变化(图1),移民后平均家庭每年畜牧业收入由移民前的4 612元降低到1 178元,差异极显著,从业家庭的数量比例也由83.8%降低到38.3%。移民后平均家庭生态补偿收入和经商收入有较大增加,且差异极显著,涉及到生态补偿的家庭更为普遍达到42.2%,而经商的移民家庭仅为7.8%。移民后平均家庭务工收入达到1 937元且涉及户数增加明显,务工家庭数量达到47.4%。以上结果说明生态移民项目在转变家庭生产方式上起到了积极作用,减少了畜牧业从业家庭的比例,以草地资源为基础的畜牧业收入已经不再是移民家庭收入的主要部分,而从事务工、经商等其他生产方式的家庭在不断增加。据访谈了解,务工家庭多以石雕为主,经商的家庭最主要的是以小卖部、货运和机动车维修为主。值得关注的是,调查结果关于移民出租草场的情况不容乐观,移民后出租草场的收入与移民前相比显著增加,且涉及家庭数达到15.6%,这不利于三江源区草场减畜和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移民的目标相违背。另外,挖草药家庭的数量有小幅减少,但其带来的家庭收入金额却较为可观,平均每户每年约1 337元,这可能会吸引更多的移民家庭参与草药采挖,草药采挖不当对草地生态环境的破坏后果十分严重[17],但如果正确引导,改善采挖方法,完善管理制度,也可协调好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3.1.2 移民与牧民的家庭收入对比分析

泽库县移民工程开始于2003年,该县移民前后的平均家庭收入是呈增加的趋势,由移民前6 718元/户·年增加到移民后9 155元/户·年,与牧民的收入情况对比发现,牧民2005年以前平均家庭收入为6 924元/户·年而现在的平均家庭收入为10 562元/户·年。结合图2可知,在接受国家生态补偿资金的情况下,移民家庭总收入略低于牧民,这说明移民工程对于移民的经济收入具有一定影响,国家的生态补偿资金在现阶段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保障了移民的经济收入,但在后续产业培育良性运行前,生态补偿覆盖的家庭数量和每户的补偿力度上有待加强。然而转变移民生产方式、提高移民劳动技能、开拓后续产业才是提高移民家庭收入更为长久之计。

图1 移民前后家庭每年收入对比Fig.1 Comparison of family income before and after immigration

3.2 移民生活现状分析

牧民转变成移民后,草地资源也随之由家庭主要生产资料发生变化。通过对移民的职业、劳动技能及家庭能源使用情况等三个方面来展现移民生活现状。职业和劳动技能是移民的谋生手段和生活保障,是转变生产方式后移民是否能“迁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基础,也能直观反映其对草地依赖程度。由于三江源区属于高寒地区,冬季取暖长达七八个月[18],牧民取暖多使用晒干的牛羊粪为材料,这是放牧所得产品[19],也是草地生态系统提供给人类的产品。移民后家庭能源使用情况不但影响其家庭经济开支,也反映了移民的生活现状。

3.2.1 职业变化

调研分析可知从业人数变化,放牧人数比例由89.6%到移民后20.1%明显降低,务工人数比例增加到37%,同时无业人员的比例也增加到29.3%,这显示原来放牧的移民现在多以打工为生,另外还有较大比例的移民成为无业人员。其中,无业人员中18-60岁之间的人口占到59.5%,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劳动力资源群体。由于草地承包权并未因为移民工程的实施而改变,移民依然保留对原承包草地的承包权。当移民后因为劳动技能的限制而不能转变生产方式增加家庭收入时,很多移民会将孩子和老人留在移民点,而家庭主要劳动力又返回牧场继续放牧。相对于无业的情况,部分移民选择了放牧。由于保留了移民的草地承包权,对于草地资源的依赖并没有因为居住地的迁移而完全转变,只是移民不再完全依赖草地资源保证家庭收入。

3.2.2 劳动技能变化

三江源区大多数牧民存在汉语交流障碍,加之长期从事游牧业,基本不掌握其他劳动生产技能,移民后在近期内提高其素质难度较大,也就制约了劳动力的稳定就业和收入水平的提高。青海省为了提高三江源区居民的劳动技能,为移民提供了免费的技能培训。据当地政府了解,泽库县已经开展了工程建筑、修理、餐饮、驾驶、缝纫、石雕等内容的技能培训,2006年至2009年对2 900名移民剩余劳动力进行了培训。据调查结果显示,有30.5%的移民参加过技能培训,其中定期培训和多次参加培训人员比例分别为1.9%和5.2%,仍有41.6%的人听说过但没有参加过培训,15.6%的人没有听说过技能培训。

3.2.3 能源使用

据调研结果显示,移民后家庭能源消费有所增加,移民前家庭能源消费平均1 196.04元/年·户,移民后增加到2 350.34元/年·户。这与移民前牛羊粪是自己放牧的副产品,而移民后需要购买牛羊粪取暖有关,加之牛羊粪价格也在不断上涨,所以移民的取暖费用负担会增加,政府给予移民燃料补助资金800元/年·户,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移民经济压力。同时,能源使用类型也有所变化(图2),除了牛羊粪由于生产方式的转变由原来98.7%的使用户数下降到移民后的55.20%,太阳能的使用也由移民前 44.16%下降到 1.30%,而电能使用比例由18.83%增加到74.68%。游牧散居使供电网络建设受限,使得易搬运携带得太阳能板和太阳能炉灶充分发挥了作用,移民后供电设施配套建设,移民多放弃太阳能而选择电能。

3.3 牧民的移民意愿

图2 移民前后能源使用对比Fig.2 Comparison of energy utilization before and after immigration

据调查结果显示,有 53.90%的牧民愿意移民,39.50%的牧民不愿意移民,6.60%的认为无所谓,不愿意移民的表示主要由于除了放牧外自己没有其它劳动技能,移民后将面临就业问题,担心经济收入和生活质量下降;同时考虑移民点的生活配套设施建设情况不是特别完善;另外也有牧民表示习惯了放牧散居的生活,不喜欢集中居住。希望移民的牧民多考虑子女上学和老人就医相比牧区更为方便,同时也担心因为劳动技能单一移民后家庭经济来源问题。

4 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1)泽库县生态移民家庭经济收入明显提高,经济来源有较大变化,畜牧业不再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生态补偿、务工、经商对于家庭收入的作用已明显显现。但是出租草场和挖草药的情况应得到政府的重视。

(2)泽库县移民职业多元化趋势初显,技能培训有效开展,能源使用转变了以牛羊粪为主要燃料,但经济负担有所增加。政府要重视剩余劳动力的工作安置,并加强能源补偿支持力度,并处理好移民与草场的承包权关系,既不能损害移民经济利益,又要保证草地环境得到充分保护。

(3)泽库县牧民的移民意愿较为强烈,超过半数的牧民愿意移民,但是对于移民后的就业问题仍然是最大的顾虑,其次是配套的生活设施建设情况,另外牧民习惯游牧散居的生活也影响了移民意愿。

总体而言,生态移民前后家庭收入、生产方式、及能源使用等方面都有较大程度变化和改观,但是移民的就业情况、劳动技能提高和移民工程建设还需不断完善。政府应建立完善劳动技能培训体系,充分考虑语言障碍,补充普通话培训内容和双语教学,这也是促进移民就业的有效手段。同时,地方政府应加强与科研单位、企业和跨地区城市间合作力度,促进后续产业培育进程。重视生态移民工程的前期规划工作,保证移民工程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规划与投入,妥善处理生态补偿、移民和承包草场的关系,使草场不再成为移民返迁的根据地,而成为移民保护生态环境的见证。

致谢:本文调研过程中得到青海省科技厅、青海省环境科学研究设计院、青海省泽库县政府、发展改革委员会、教育局等单位的领导及工作人员的大力支持与协助,特此感谢!

(编辑:温武军)

References)

[1]吕爱锋,贾绍凤,燕华云,等.三江源地区融雪径流时间变化特征与趋势分析[J].资源科学,2009,31(10):1704-1709.[Lv Aifeng,Jia Shaofeng,Yan Huayun,et al.Temporal Variations and Trend Analysis of the Snowmelt Runoff Timing across the Source Regions of the Yangtze River,Yellow River and Lancang River[J].Resources science,2009,31(10):1704-1709.]

[2]赵志平,刘纪远,邵全琴.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土地覆被变化特征分析[J].地理科学,2010,3(3):415 -420.[Zhao Zhiping,Liu Jiyuan,Shao Quanqin.Characteristic Analysis of Land Cover Change in Nature Reserve of Three River’s Source Regions[J].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2010,3(3):415 -420.]

[3]Fang Chuanglin,Liu Haiyan.The Eco-industry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Demonstrating-district Construction in Sanjiangyuan[J].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2006,24(6):744 -760.

[4]董锁成,周长进,王海英.“三江源”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J].自然资源学报,2002,17(6):713 -720.[Dong Suocheng,Zhou Changjin,Wang Haiying.Ecological Crisi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Three Rivers’Headstream Regions[J].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2002,17(6):713 -720.]

[5]王启基,王发刚,周华坤,等.三江源区东北部生态环境现状及防治策略[J].草业科学,2010,27(2):59 -65.[Wang Qiji,Wang Fagang,Zhou Huakun,et al.The Status of Eco-environment of Northeast Regions of Yangtze,Yellow and Yalu Tsangpo Rivers and Protecting Strategies[J].Pratacultural Science.2010,27(2):59 -65.]

[6]刘纪远,徐新良,邵全琴.近30a来青海三江源地区草地退化的时空特征[J].地理学报,2008,64(4):364 -376.[Liu Jiyuan,Xu Xinliang,Shao Quanqin.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Grassland Degradation in the Three:River Headwaters Region in Qinghai Province[J].Acta Geographica Sinica.2008,64(4):364 -376.]

[7]芦清水,赵志平.应对草地退化的生态移民政策及牧户响应分析:基于黄河源区玛多县的牧户调查[J].地理研究,2009,28(1):143 - 152.[Lu Qingshui,Zhao Zhiping.Eco-immigration Policy for the Degraded Rangeland and Response of Herd Families:A Case Study of Maduo County,the Source Region of Yellow River[J].Geographical Research.2009,28(1):143 -152.]

[8]王小梅,刘峰贵,周强,等.三江源区生态移民整合问题研究[J].生态经济(学术版),2007(2):403 -406.[Wang Xiaomei,Liu fenggui, Zhouqiang, etal. Integration Issues Studying with EcologicalImmigration ofSanjiangyuan Area[J].Ecological Economy.2007(2):403 -406.]

[9]绽小林,陶秉元.青藏高原三江源区生态环境与生态移民及社会发展困境问题研究:以青海藏区藏民族移民群体为主体的实证研究[C].西藏及其他藏区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论文集.四川:成都,2006.[Zhan Xiaolin,Tao Bingyuan.Research on Problem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cological Immigration,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Qinghai-Tibet Plateau Sanjiangyuan Region[C].Proceeding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Change in Tibet and other Tibetan[C].Sichuan:Chengdu,2006.]

[10]翟岁显,翟瑞雪.三江源生态移民高成本的原因分析[J].生态经济(学术版),2007(1):302-304.[Zhai Suixian,Zhai Ruixue.High-cost Analysis of River Ecological Migrants[J].Ecological Economy.2007(1):302 -304.]

[11]周华坤,赵新全,张超远,等.三江源区生态移民的困境与可持续发展策略[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3):185-188.[Zhou Huakun,Zhao Xinquan,Zhang Chaoyuan,et al.The Predicament of Ecological Migrant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the Source Area of Three Rivers[J].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0,20(3):185 - 188.]

[12]马玉成.“三江源”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J].农业经济,2007(12):29-30.[Ma Yu Cheng.Strategies and Measures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fter Ecological Migrants in Sanjiangyuan Region[J].Agricultural Economy,2007(12):29 -30.]

[13]石德胜.三江源生态移民的生活状况与社会适应:以格尔木市长江源生态移民点为例[J].西藏研究,2008(4):94-103.[Shi De Sheng.Living Condition and Social Adaption on Ecological Migrants:Based on“Changjiangyuan”EcologicalImmigrants settlement,Golmud[J].Tibetan Studies,2008(4):94 - 103.]

[14]解彩霞.三江源生态移民的社会适应研究:基于格尔木市两个移民点的调查[J].青海社会科学,2009(3):62-66.[Xie Cai Xia.Study on Social Adaption of Sanjiangyuan Ecological Migrants: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in two Golmud Settlements[J].Qinghai Social Sciences,2009(3):62 -66.]

[15]泽库县志编撰委员会.泽库县志[M].北京:中国县镇年鉴出版社,2005:52.[Compilation Committee of Zeku County Annals.Zeku County Annals[M].Beijing:Chinese county annals press,2005:52.]

[16]青海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青海调查总队.青海统计年鉴(201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Qinghai Statistical Bureau,Survey Organization of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Qinghai Statistical Yearbook(2011)[M].Beijing:China Statistics Press,2011.]

[17]李文才,邱建军,邱锋.西藏那曲地区冬虫夏草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J].生态经济,2011(6):112 -114.[Li Wen Cai,Qiu Jian Jun,Qiu Feng.Research on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Cordyceps Sinensis Resources in Naqu Region of Xizang Zizhiqu[J].Ecological Economy,2011(6):112 -114.]

[18]朱华.三江源地区牧民定居点生活供暖模式[J].可再生能源,2005(4):80 -81.[Zhu Hua.Heat Mode of Herdsmen’s Settlement in the Three River Area[J].Renewable Energy,2005(4):80 -81.]

[19]周洪亮.燃料视角下青海可持续反战探讨[J].柴达木开发研究,2006(6):56 - 59.[Zhou Hong Liang.Antiwar Discussion on QinghaiSustainability from materialperspect[J]. Qaidam Development Research,2006(6):56-59.]

猜你喜欢
家庭收入源区三江
三江之水天上来
军事文摘(2023年20期)2023-10-31 08:42:48
三江之水天上来
它们的家乡——“三江源”
“十三五”渔民家庭收入情况分析及对策研究
当代水产(2021年8期)2021-11-04 08:49:12
冬小麦蒸散源区代表性分析
三江并流
民族音乐(2018年1期)2018-04-18 03:24:28
渭河源区径流量变化特征及趋势分析
恩格尔系数
恩格尔系数
家庭收入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