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静
江苏省太仓市浏河镇人民医院,江苏 太仓 215431
2009年11月至2012年5月间,笔者采用刺络拔罐结合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1.1 一般资料 80例均为我科门诊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中,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28~68岁,平均年龄32岁;病程3天至8年,平均1.5年;腰椎CT示:L4/L5突出者23例,L5/S1突出者9例,两个以上突出者8例。对照组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27~63岁,平均年龄33岁;病程5天至10年,平均1.8年;腰椎CT示:L4/L5突出者24例,L5/S1突出者10例,两个以上突出者6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症状、病程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进行诊断。①腰部外伤、慢性损伤史或曾受风寒史;②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 (如咳嗽、喷嚏)时加重;③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弧度改变、消失,患者表现为腰部活动受限制特征;④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感觉迟钝或过敏,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⑤腰椎CT或MRI提示腰椎间盘突出。
1.3 排除标准 ①腰椎CT示髓核脱入椎管或患肢足下垂需手术治疗者;②合并有II级以上腰椎滑脱者;③合并有糖尿病、冠心病及II级 (含)以上高血压者。
1.4 统计学处理 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P <0.05差异具有显著性。
2.1 治疗组
2.1.1 针灸治疗 此处采用的是温针灸,腰部取双侧穴位,下肢取患侧穴位。穴取腰部相应节段的华佗夹脊穴及上下相邻椎体间夹脊穴,肾俞、命门、秩边、环跳、承扶、阳陵泉、足三里、昆仑、委中,每次选取8~10个,针刺腰夹脊、秩边、环跳穴时,须有针感向下肢放射,得气后,选取2cm长的艾条段,点燃后插于针柄。每穴施温针灸2壮,用时约30min,其余各穴得气后,施以平补平泻法留针30min。1次/日,6次/周,共治疗4周。
2.1.2 刺络拔罐 局部常规消毒,梅花针叩刺突出相应节段的夹脊穴,患侧的秩边、环跳、承扶、委中、阳陵泉,前三次为重度叩刺,后改为中等度叩刺。叩刺后拔罐,留罐15min,起罐后擦去血迹,嘱患者局部避水避风保暖。刺络拔罐隔日1次,共治疗10次。
2.2 对照组 除外刺络拔罐,其余均同治疗组。
3.1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标准判定。痊愈:腰腿疼痛症状消失,腰背部活动正常,直腿抬高试验80℃以上,能够正常工作。显效:腰腿疼痛明显减轻,腰部活动基本正常,直腿抬高试验50~70℃,不影响正常工作。好转:腰腿疼痛减轻,腰部活动功能改善。无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
3.2 治疗结果
3.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治疗组、对照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是引起腰腿疼痛的最常见原因。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腰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致使髓核突向后方或突至椎管内,致使相邻组织遭受刺激或压迫而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症状[2]。在中医学属“腰痛”、“痹证”范畴,多为外伤或正气亏虚,风寒湿邪痹阻经络,气血瘀滞,不通则痛而致。
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理论,穴取病变腰椎节段相应夹脊穴及患侧下肢俞穴,施以温针灸,可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消除神经根水肿[3]。并可刺激穴位产生应激反应,通过调节大脑皮质的兴奋性来提高痛阈,促进脊髓功能的恢复,调节周围神经系统,促进代谢和血液循环,改善组织营养,消除神经根水肿,缓解临床症状[4]。针灸可以促使体内分泌内啡肽等神经体液镇痛因子,对急慢性疼痛都有较好的治疗作用[5]。刺络拔罐具有较强的活血、祛瘀、通络作用。应用刺络拔罐可有效改善局部血运,促使局部出血、水肿、无菌性炎症的吸收和炎性反应物的排出,减轻神经根的受压,利于组织修复,且即时镇痛效果明显[6]。故临床采用刺络拔罐结合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显著。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1-202.
[2]施杞,王和鸣.骨伤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148.
[3]耿萍.温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8,24(10):29-30.
[4]赵嘉勇.腰部夹脊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J].针灸临床杂志,2008,24(4):10-11.
[5]沈跃新.针灸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治疗作用[J].中华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3(2):141.
[6]陈义良,刘学龙,夏建忠.刺络拔罐合牵引针灸推拿治疗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30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08,40(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