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晓光,王卫国,张裕强,康纪明,廖启东
(重庆市江津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402260)
在妇幼保健机构体检的孕产妇可代表普通人群,孕产妇HIV流行率可代表普通人群流行率,孕产妇HIV感染率是衡量一个地区艾滋病流行强度的一个重要指标[1]。为了掌握代表普通人群的孕产妇人群的艾滋病流行及其变化趋势,为政府制定防制策略和措施提供参考,该区于2006~2009年、2010~2011年,分别作为重庆市省级和国家级孕产妇艾滋病哨点监测点,开展了相应监测工作。
1.1 一般资料 每年4~6月,首次来监测哨点建卡或进行围生期保健的孕产妇。
1.2 方法 由经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向调查对象说明调查的目的和意义,经知情同意后,采取面对面、一对一问卷式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行为学等相关信息。同时,对每位调查对象采集静脉血3~5mL进行血清学检测,采用WHO推荐的两次血清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进行HIV抗体检测,两次检测结果均呈阳性的判定为HIV抗体阳性。
1.3 统计学处理 将数据录入EpiData3.0数据库,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人口学特征 年龄分布15~48岁,平均(27.46±5.60)岁,以20~29岁为主,占67.54%(1 396/2 067);初中834例(占40.35%),高中或中专639例(占30.91%),大专及以上410例(占19.84%),小学及以下184例(占8.9%);汉族2 048例(占99.08%),其他19例(占0.92%);在婚1 928例(占93.28%),同居73例(占3.53%),未婚58例(占2.81%),离异或丧偶8例(占0.39%);怀孕次数为1次者791例(占38.26%),2 次 者 592 例 (占 28.64%),3 次 者 386 例 (占18.67%),4次及以上者293例(占14.17%),0次者5例(占0.24%);生育次数为1次的有841例(占40.69%),0次的783例(占37.88%),2次的354例(占17.13%),3次及以上的89例(占4.31%)。
2.2 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 该人群历年艾滋病防治知识总知 晓 率 为 70.7% (1 461/2 067),各 知 识 点 知 晓 率 为41.0%~93.6%,其中,“不能从外表看出感染 HIV的人”和“蚊虫叮咬不能传播HIV”等非传播途径知晓率较低。而从2006~2011年不同年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几个问题中,也只有“不能从外表看出感染HIV的人”的知晓情况上升较明显(χ2=969,P<0.05);总知识知晓情况在波动中略有上升;其他知晓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或在各年间出现波动。见表1。
2.3 行为学 0.53%(11/2 067)的孕产妇和0.34%(7/2 067)的受调查者的配偶有静脉注射吸毒史;0.68%(14/2 067)的孕产妇和0.82%(17/2 067)的受调查者的配偶有性病史;同时,本人或其配偶外出打工多,分别占调查人群的41.85%(865/2 067)和44.17%(913/2 067)。
表1 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n(%)]
2.4 血清学检测 2 067名孕产妇中共发现HIV抗体阳性数6例,阳性检出率为0.29%(6/2 067)。HIV抗体阳性检出的6例中,2006~2007年、2008~2009年、2010~2011年分别检出1、1、4例,HIV 抗体阳性检出率分别分0.17%(1/578)、0.16%(1/642)和0.47%(4/847)。
该区在孕产妇人群中检出HIV抗体阳性者,这提示HIV已经或正在从高危人群向包括妇女儿童在内的一般人群扩散[2]。而孕产妇HIV阳性检出率未超过1%,按照UNAIDS/WHO对流行的定义:“一个地区正常人群HIV感染率超过1%,表示该地区艾滋病进入广泛流行区”[3],说明该地区艾滋病形势处于低流行区。但历年累计HIV阳性检出率远高于全国HIV抗体阳性率(0.05%)和本地区全人群的HIV阳性报告率(0.07%),也高于宜宾市[4]、凭祥市[5]、玉溪市红塔区[6]等地的调查结果,与云南腾冲县[7]的调查结果相当。另外,江津区自2004年起从强制戒毒人群发现大量的HIV/AIDS患者以来,吸毒人群HIV阳性检出率持续在30%左右,且艾滋病疫情发展迅速,HIV/AIDS患者报告总数占重庆各区县之首[8]。这提示该区虽然不能称为艾滋病的广泛流行区,但艾滋病疫情形势较严峻,且从高危人群开始向一般人群传播的感染率呈上升势头,前景不容乐观,应该继续加强对该人群的监测,及早发现、及早治疗并采取阻断措施[9],并提供良好的妇幼保健三级网络和孕产妇系统管理平台以顺利实施预防HIV的母婴传播[10]。
孕产妇的行为特征以及性伴侣的行为特征都是影响HIV感染的主要因素[11],虽然受调查者称本人和配偶的吸毒史和性病史的高危行为发生率均较低,但外出打工的比例均较高,存在发生婚外性行为的危险。
经血、母婴和性传播艾滋病的三大途径知识知晓率较高,“不能从外表看出感染HIV的人”的知晓率和艾滋病知识总知晓率也呈上升趋势,说明该区近年的艾滋病宣传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非传播途径的知晓率上升不明显且仍然较低,这就有可能存在日常生活中不愿意与艾滋病患者接触,对艾滋病患者采取逃避甚至歧视态度。提示在以后应拓宽大众人群的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方式和力度,重点要加强非传播途径的宣传,减少对艾滋病的恐慌和艾滋病患者的歧视,为防治工作营造良好的氛围应大力开展健康宣教[12],加强外出务工人群的管理,遏制艾滋病疫情扩散,减少对社会的危害。
[1] 文小青,周美容,周芸,等.2008年桂林市孕产妇艾滋病哨点监测分析[J].预防医学论坛,2009,9(15):872-873.
[2] 张国磊,王新华,赵会荣,等.北京市石景山区1 002名孕产妇艾滋病知识和感染状况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11,26:4694-4696.
[3] 郭光萍,李燕,王兴田,等.云南省部分地区孕产妇感染现状和流行特征[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2416-2417.
[4] 田华.宜宾市翠屏区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效果分析[J].四川医学,2012,5(33):860-861.
[5] 农丽萍,何波,赵绍基,等.2009年凭祥市孕产妇艾滋病哨点监测结果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10,4(36):70-71.
[6] 刘美兰,高良敏,王莹华,等.玉溪市红塔区2006~2011年孕产妇 HIV-1感染及流行态势分析[J].医学信息,2011,7(25):105-107.
[7] 徐寿鑫,张亚青,赵青,等.腾冲县2006~2008年孕产妇HIV抗体检测结果分析[J].皮肤病与性病,2011,2(33):52-53.
[8] 林晓光,张裕强.重庆市江津区2000~2007年HIVAIDS患者流行病学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7,36:13-14.
[9] 宁芳,朱荣华.2007~2009年某院附属医院 HIV、HCV、梅毒检测结果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12(32):2381-2382.
[10]陈萍姣,苏校彬,杨雪梅.育龄妇女HIV感染的初级预防模式研究[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8,28(3):1.
[11]方利文,王前,王临虹.孕产妇艾滋病感染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09,20(3):271.
[12]贾艳合.蓟县2009年孕产妇艾滋病哨点监测分析[J].医学动物防制,2010,7(26):624-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