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萍,彭晓卫
(江西省儿童医院功能科,南昌 330006)
小儿肠套叠是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发病年龄2岁以内约占85%,4~10个月为发病高峰期,男孩多见[1-2]。小儿肠套叠的治疗有手术疗法和非手术疗法2种,非手术疗法包括钡剂灌肠、空气灌肠和B超监视下水压复位。目前,国内外仍普遍采用X线监视下空气或钡剂灌肠复位治疗小儿肠套叠,但X线对人体有一定的损害[3]。2013年1-6月,笔者采用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复位治疗肠套叠患儿121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
选择在江西省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的肠套叠患儿121例,男79例,女42例,年龄 4个月~3岁,病程2 h~3 d。哭闹不安72例,腹泻45例,腹痛70例,呕吐52例,果酱样血便60例。肠套叠部位:右侧腹部79例,脐周29例,左侧腹部13例。排除腹膜炎、肠穿孔、肠坏死、复套、休克、明显腹胀、肠梗阻和既往腹部手术史的患儿。
1)采用美国HPILIPS公司生产的IU2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 MHz。首先,用低频探头对121例患儿的病变及周边腹腔内的情况进行基本的检查及测量,包括肠套叠的位置、长度、直径及腹腔积液的量等。然后,用7.5 MHz高频线阵探头对肠壁的厚度、层次、套鞘内积液的量及肠管扩张的内径进行测量,并观察套鞘部肠管的血运情况,排除肠坏死、复套等不适宜于水压灌肠病例。2)121例患儿在确定肠套叠部位后,即在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行水压灌肠治疗。首先,外科医生检查Floy氏管气囊是否漏气。然后,将Floy氏管涂抹超声耦合剂。涂抹超声耦合剂后,将Floy氏管缓缓插入患儿肛管,进入气囊堵塞肛门。接Y管,Y管一端连接血压计充气球囊接口,另一端连接灌肠袋。根据患儿的体质量及年龄注入一定量的温0.9%氯化钠注射液至套叠部位的远端肠腔。同时,注意血压计的读数及患儿的状态。压力控制在12 kPa以内。对灌肠过程中出现面色改变、呕吐明显、腹肌紧张和超声显示腹腔游离积液增多及肠管扩张明显的患儿,应结束灌肠治疗。3)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回盲部开放,小肠充盈,压力表显示压力下降,提示灌肠成功。放出灌肠液,收入住院,给予抗病毒、补液等治疗。
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高频超声显示“蜂窝征”或“类葡萄征”,水肿的回盲瓣呈“蟹爪样”运动,末端回肠水肿横断面呈“铜钱样”改变。2)无肠穿孔声像图表现,水压迅速降低到3~4 kPa,并且继续下降。3)拔出 Floy氏管气囊,排出大量臭味大便、黏液血便或黄色水便。4)患儿很快入睡,无阵发性哭闹、呕吐,腹部平软,触不到包块。临床上只要符合以上2项指标即为肠套叠己整复[4-5]。
121例患儿中,男性右侧腹部、脐周和左侧腹部肠套叠发生率与女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见表1。
表1 121例患儿不同性别的各部位肠套叠情况的比较
121例患儿中,年龄为1~2岁和>2岁的右侧腹部、脐周和左侧腹部肠套叠发生率与年龄为<1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121例患儿不同年龄的各部位肠套叠情况的比较
121例患儿套入部位于右侧腹部、脐周复位成功率均明显高于左侧腹部(均P<0.05)。见表3。
表3 121例患儿复位成功率的比较 例
国内对小儿肠套叠主要有手术和非手术治疗。目前,多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包括透视下盐水压力灌肠、钡剂灌肠和空气灌肠复位等,而水压灌肠复位在我国治疗肠套叠应用最为广泛,复位率可达90%以上[6],且大部分预后良好,是治疗肠套叠比较理想的方法。
B超监控下水压灌肠复位是近年来新发展起来的复位技术。在超声检查中,同心圆征和套筒征为肠套叠的典型表现,B超诊断肠套叠的符合率可达98%[7],并可显示肠套叠肿块及被套入的肠系膜或肿大淋巴结及息肉肿瘤等占位性病变。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套鞘部肠管的血流状况,可以判断是否有肠壁的缺血、坏死情况,正确地评估复位的可能性。盐水压力灌肠复位,治疗效果也比较满意[5],但也有比较严格的适应证,如肠套叠时间、肠套叠部位、肠套叠层数、肠壁水肿程度、是否肠穿孔及肠坏死等。
相对于X线监视下空气灌肠和钡剂灌肠复位,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复位无X线对人体的影响,效果 满 意 , 复 位 率 高[6], 有 研 究[8]显 示 , 其 复 位 率 达94.3%。本研究中,121例患儿复位率为73.6%,较其他文献[9-10]中的复位率稍低,其原因是:1)水压灌肠患儿适应证把握不严格。如左侧腹部肠套叠患儿一般是肠蠕动比较强、或套叠时间比较久、病情相对严重及不适合于水压灌肠。本研究中左侧腹部成功复位率只有23.1%。2)下级医院对本病的认识不足。肠套叠水压灌肠复位未普及,多次转诊,影响了患儿的治疗。3)江西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外出务工的青壮年比较多,留守儿童一般由年迈的爷爷、奶奶带,经常出现送诊不及时,患儿到本院就医时往往发病时间较长,错过水压灌肠治疗的最佳时机,影响了疗效。
总之,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复位治疗小儿肠套叠具有方法简便、复位率高及安全性好等优点,应作为小儿肠套叠的首选治疗方法。另外,复位失败的病例往往是错过了水压灌肠治疗的最佳时机。因此,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是提高复位率的关键。
[1] 戚庭月,孙红光,张文.超声诊断小儿肠套叠与透视下空气灌肠复位的随诊分析[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8,24(S 1):S129-S131.
[2] 蔡丽霞,王智.B超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急性肠套叠156 例[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24(12):3886.
[3] 王华.B超在小儿肠套叠诊断中的价值[J].河北医学,2004,10(9):839-840.
[4] 安妮妮,吴璇昭,熊彦,等.B超引导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急性肠套叠的临床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6):3210-3211.
[5] 梁正中,吴济芬,张子恒,等.超声诊断及其监视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急性肠套叠的临床应用[J].中外医疗,2013,32(15):169-170.
[6] 唐倩.彩超监视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66例[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8):119-120.
[7] 蒋跃先.845例小儿急性肠套叠诊治体会[J].临床小儿外科杂志,2007,6(2):72-73.
[8] 张敬东.B超监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420例[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2):188-189.
[9] 兰浩.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的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13,8(5):63-64.
[10] 单彦琴.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的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23):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