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小军
【摘 要】文章基于西北某大学新校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实践,探讨该类建设项目环评工作重点,为该类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新建校区;建设项目;环评重点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各高校招生和办学规模剧增,随着学校规模扩大及快速发展,许多高校原有校区规划区域内建设用地紧张,难以为学校大规模的扩建提供足量的建设用地,由此涌现了大量新校区建设项目,该类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实施,为项目审批决策和环境管理提供了有效技术支撑。
本文基于地处西北地区某大学新校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的实际经验,就该类项目环评中污染源识别、工作专题设置以及环评应关注的其他重点问题做初步探讨。
1.新建大学校区类建设项目特点
新建大学校区建设项目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点:一是项目建设内容是以教学楼、学生公寓为主的综合性小区,其规模虽大,但无特殊污染物,主要污染源为采暖废气、生活污水以及生活垃圾等,和住宅小区项目有些类似;二是项目对自身生态环境要求较高,从建设“绿色校园”和“人文校园”的观点出发,要求一定的生态满意度;三是项目既是影响周围环境的污染源,项目自身又属于社会关注敏感点,存在外界环境对本项目的环境影响问题;四是新建大学校区类建设项目属于高等教育基地,校区设计应充分体现节能、节水以及垃圾分类收集等循环经济理念。
2.新建大学校区类建设项目污染源识别
项目建设期主要产生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噪声与振动污染,施工期废气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各种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尾气排放,施工人员生活燃煤废气,地基开挖、建材运输等施工作业时产生的道路扬尘等。施工期废水主要为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污水和施工生产废水。固体废弃物主要是施工产生的废弃土石方等建筑垃圾和施工人员生活垃圾。另外,施工机械设备以及运输车辆在运行时会产生一定量的噪声和振动。
项目建成营运期一般主要产生废气、废水、生活垃圾和噪声污染。废气主要为采暖锅炉烟气、食堂烹饪油烟以及污水处理站产生的恶臭气体。废水主要为学生区、教工区生活污水、食堂餐饮含油污水、实验楼实验废水以及锅炉房废水等。固体废弃物主要为生活垃圾、锅炉房燃煤炉渣、污水处理站污泥以及实验室产生的废液(渣)。噪声主要来源于锅炉房鼓、引风机、泵房内加压泵类噪声和人流活动噪声。对于设有化学、物理、生物、电磁等实验室的学校,还相应有化学实验室通风废气、生物废渣、电磁辐射等相应的污染物产生源。
3.新建大学校区类建设项目环评报告书内容及章节设置
新建大学校区类建设项目环评报告书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和章节设置,即总论、区域环境现状、工程分析、环保措施及污染防治对策、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营运期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总量控制、环境管理与监控计划、公众参与、环境经济损益分析、结论与建议等。
根据项目自身特点和所处环境状况不同,该类项目环评还需设置拟选校址可行性分析、生态环境影响及生态适宜性分析和水土保持等章节。
4.新建大学校区类建设项目环评关注的重点
4.1区域环境现状
区域环境现状调查中,除包括一般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噪声、环境空气、地表水、地下水环境质量状况调查内容外,还应增加评价区污染源和项目建设场地环境背景状况调查,应关注交通噪声和电磁辐射等环境污染源,进行项目用地原有属性调查,对于原属于工业用地的情况,应重点进行土壤污染状况调查。
4.2工程分析
工程分析应包含建设项目概况、项目建设地点及建设场地描述,校区建设内容及规模,人员测算,校区总体布局及功能分区,校区公用设施规划,环保治理措施等工程内容以及污染源产生与排放分析。
由于校区类建设项目多位于大中城市市区或市郊区域,其校区公用设施规划中,环评中要特别关注当地环保主管部门或政府有关管理规定和清洁能源政策,项目供暖方式选择应尽量采用清洁能源和区域集中供热,应符合当地城市集中供热规划,对于地处集中供热范围内的建设项目,原则上不予单独配建燃煤锅炉房。对于地处西北水资源匮乏地区的建设项目,应优先选用城市供水水源和地表水水源,不用或减少地下水资源开采量。水源必须为开采地下水源的项目,需开展水资源论证,取水应符合当地的水资源利用规划。
校区类建设项目大多可以依托城市集中供热、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等公用基础设施,评价应对项目依托公用基础设施可行性进行调查分析,需具体了解所依托设施的建设与运营状况,确保依托设施在规模、处理方法、建设时序以及接纳条件上能够满足项目依托需要。
对于地处西北缺水地区的项目,应特别注意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节约,在工程分析中应体现节水的原则,严格执行国家关于水资源利用和节水措施,严格限制项目自行取用地下水,控制项目水资源消耗,增加水的循环利用率。针对项目用水主要是生活用水和绿化用水的性质,应将生活污水作为二次水源,经过适当处理后作为绿化、冲厕等杂用水。
以我们开展西北某高校新校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为例,该新校区位于西部某省干旱地区,校区总占地面积2000亩,规划总建筑面积378120m2,远期规划容纳大学教育阶段4个年级,学生规模为1.4万人。该项目可行性研究未考虑中水回用措施,每天需消耗新鲜水3500m3,该区域供水为地下水,项目水资源的大量消耗,无疑加剧了该区域水资源的短缺。在本次环评中,我们充分考虑了水资源综合利用措施,建议将污水处理站处理后达到《生活杂用水水质标准》(CJ/T 48—1999)要求的中水回用于教工及学生生活区的冲厕用水和校区景观、绿化等低质用水部门,采取中水回用措施后,项目实际日用水量相比可研阶段方案减少1011m3,节水率达28.9%。该项目实施后,采用了环评报告中推荐的中水回用措施,降低了项目水资源消耗,既减少了新鲜水使用费用,又减少了项目污水排污费,其环境经济效益非常明显。
4.3节能、节水和资源优化利用
作为一个社会事业性的学校类建设项目,应充分考虑节能、节水及资源优化利用,用《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规范设计,通过改善建筑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提高供暖、通风和空调设备、系统的能效比,采取增进照明设备效率等措施,在保证相同的室内热环境舒适参数条件下,减少总能耗,使用中水回用技术,大幅度降低了水资源的消耗,提高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率,做到资源的综合优化利用。
4.4营运期环境影响预测评价
营运期环境影响预测评价中,除一般建设项目所包括的建设项目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分析内容外,由于本项目为学校,自身属于社会关注敏感点,因此,在本项目环评时还应特别关注外界环境对本项目的环境影响问题,在该章应增加周边企业及规划项目对校区的环境影响分析内容,一般校区在声环境功能区划上属于1类区,对声环境质量要求较高,要求周边现有及规划的单位不能影响校区内的声环境质量,周边的大气污染源不能影响校区的环境空气质量。
对于自身配套建设污水处理装置的项目需进行污水处理站恶臭影响分析,从校区总图布置和工程措施两方面进行恶臭污染控制。
4.5拟选校址的可行性分析
新建大学校区类项目应特别关注项目选址的可行性分析,应从城市发展规划,用地规划,学校建设规模与用地,交通条件、供水、供电、供热等基础设施配套的便利性,校址区环境质量状况,工程场址水文、工程地质、社会配套、人文环境等方面加以分析,进行拟建校区与相关规划符合性以及校区选址、总图布置合理性分析,校区的选址应符合城市发展规划,校区周边规划区入驻的企业不能建设高噪声污染和大气重污染型的企业,校区的选址不能位于现有和规划重污染企业的下风向。
鉴于项目的特殊性质,对于开发区内实施的新校区建设项目,环评应提出要求,要求规划部门在该地区规划中合理安排、统筹规划,校区周边不能建设机械加工等噪声和大气污染严重的企业,建设项目审批部门应严格把关,防止周边企业对新校区产生影响。
4.6生态适宜性分析
生态适宜性分析是校区环评应重点关注的内容,分析的基本方法是通过建立一个生态适宜性指标体系,与工程项目各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得出项目的生态适宜度。该部分工作内容的关键是建立一套合理可行的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作为一个指标体系,该指标必须具备整体性、综合性和全面性,防止以偏概全,同时指标也不可过多过杂,否则就会妨碍人们从宏观上概括认识生态环境状况。一般认为指标数不超过10个为宜,校区环评可以从舒适、方便和环境三个方面选择校区人均用地,绿化比例,道路场坪比例,景观和谐度,环境质量等指标,对各指标建立了相应的标准值,作为评价的尺度。
4.7水土保持
对于涉及水土保持的校区类建设项目需编制水土保持章节。
5.小结
综上所述,根据校区类建设项目特点,该类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应该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⑴重视项目建设场地环境现状和已有污染企业调查,必要时进行土壤恢复与工程治理措施。
⑵工程分析中应调查和评价公用工程规划中依托设施的可行性,重视污水处理工艺的选择。
⑶对于西北等水资源匮乏地区,应重视水资源的合理和有效利用,考虑中水回用等节水、节能技术的使用。
⑷环境影响分析中应特别关注周边已有企业和规划企业对该项目本身的环境影响,项目的选址应符合该类项目的选址要求,项目总平面布置中应综合考虑锅炉房、污水处理站的布置方案,降低其对校区的环境影响。
⑸应进行生态环境影响分析和生态满意度评价。
参考文献:
[1]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监督管理司编. 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培训教材,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2]史捍民主编.区域开发活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指南.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9.
[3]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登记管理办公室编.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登记培训系列教材 社会区域类(试用),2006.8.
[4]李海,等.城市污水处理技术及工程实例.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环境科学与工程出版中心,2002.5.
[5]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编.全国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系列教材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