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微型经济项目之逻辑框架概念及运用

2013-08-22 04:57全兴和
科学时代·上半月 2013年6期

【摘 要】国外一些民间发展机构在实施微型经济项目中,创造出独特的发展模式或操作工具,叫逻辑框架概(项目设计矩阵)。逻辑框架根据事物的因果逻辑关系用框图把目标和因果关系分成四个层次,即项目活动(投入)、产出、目的和目标,形成垂直逻辑关系;每个层次水平方向由客观验证指标、验证方法、基础线和重要假设条件构成,形成水平逻辑关系。每一个概念和层次之间有关联的指标体系和不同的应运方法。该框架不仅适用于微型经济项目,还适用于期待发展的教育、卫生、环保、灾后重建以及个人的发展。

【关键词】逻辑框架工具;概念解释及应运方法;作用或意义

90年代后期我国引进国际民间一些扶贫发展机构,专门针对我国贫穷落后的特定的社区范围内(如乡镇、村子、乡村学校、卫生院、居民点等等)推行微型经济发展项目,这些机构在长期的实践中将国际一些前沿的扶贫理念与本国的贫穷特点相结合,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扶贫发展工作模式,叫微型项目经济发展模式。它有一套专门的行之有效的相互关联的理论和指标体系,简称发展之逻辑框架(或项目设计矩阵),它的一切建立在社区具体情况之基础上,通过梳理和分析社区各种资源,诊断出制约社区发展的核心问题,以此建立项目目标,又针对在通向(达到)核心问题各种方法和途径上,诊断出切合实际的能为实现目标带来贡献的核心问题,以此建立项目产出(效益产出),在项目产出的基础上,设计出相应的具体的项目活动,即资金投入活动,同时还要建立验证的指标体系、确立验证方法和基础线,设定重要假设等。另外,逻辑框架的建立,社区群众始终是参与的主体。逻辑框架成为一些民间扶贫发展机构解决贫穷落后地区问题的重要工具或法宝,是微型项目经济发展模式的常用手段。假设黄河村发展之逻辑框架结构(或项目设计矩阵)如表1所示。

从框架图看出,逻辑框架根据事物的因果逻辑关系用框图(4x5矩阵)把目标和因果关系分成四个层次,四个层次之间又形成了自下而上的垂直逻辑关系和各层次内部的水平逻辑关系。四个层次是项目活动(投入)、产出、目的和目标,形成垂直逻辑关系;每个层次水平方向由客观验证指标、验证方法、基础线和重要假设条件构成,形成水平逻辑关系。

现就以上逻辑框架中几个主要概念及如何运用探讨如下:

一、社区发展目标。目标可以说是一个项目的指导原则,即未来要解决的社区主要突出的矛盾,社区问题很多,纷繁复杂,如经济落后、基础设施差、交通不便,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艰苦、发病率高,健康没有保障、教学质量低,入学率低、自然灾害频发等等,诸多问题有可能无法梳理。按照项目操作原则,要有专门成立项目工作小组,组员由催化员(负责激发群众表达)、记录员(记录访谈资料)、观察员(负责秩序,维持规则)组成,其方法是将社区群众按性别、青年、中老年、学生、领袖等分成若干目标人群结构小组,每组10-20人为宜,再进行结构访谈讨论,这一环节就是项目工作小组利用结构访谈讨论,社区任何矛盾及问题均由社区群众提出和分析,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社区领袖(如村支书、村长、校长、卫生院长等)对问题的把持,因为社区领袖习惯上一言堂,而老百姓大多数没有表达的机会,要避免社区领袖一言堂,这样做的意义就是让群众表达对社区的自主看法,提高群众的自信心,有利于将社区的真实情况反映上来,群众是社区的主体,应当被重视和尊重,他们比谁都了解自己的社区,未来项目实施的优劣与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有直接关系,经过整理、筛选、排序,从而确立社区需要优先发展的目标,这个目标就是框架中统领全局的大目标。以黄河村为例,黄河村的主要问题是农民的经济收入低,它是从诸多问题中优先排出第一位大问题,下一步将“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列为社区优先发展的目标而展开其它项目步骤。

二、项目目的和项目产出(效益产出)。项目目的是指“为什么”要实施这个项目,即项目的直接效果;项目产出指项目投入的直接产出。这两个问题要一并分析、推理和确立。其方法就是在项目工作小组的推动下,目标人群利用逻辑推理法即大树根图解的方法(下图),剖析、诊断造成制约社区发展目标的根源,这一环节不仅提高了群众对社区问题的分析能力,而且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假设群众一致认为社区经济收入低是社区首要问题,则以此问题为例,造成经济收入低的根源很多,假设分析出有两条根源,一是群众没有技术;二是粮食收成低;在这两条根源下可继续深入分析,没有技术主要是农民没有养殖、种植及打工技术等;粮食收成低主要根源是缺乏水和没有优良品种等等,以此类推。找到了制约发展的根源,也就是未来实施项目所要达到的改善了的结果,这样项目目的和即项目产出(效益产出)就浮出水面(见框架图所示)。大树根因果分析法,是项目设计的关键前提环节,由于目标人群认识水平参差不齐,通过相互催化、解释,每人都清楚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目标人群必须统一共识,避免少数人意见所为。需要注意的是项目目的是通向大目标必经之路,例如,框图中“提高养殖收入”能为实现“提高社区经济收入”目标带来积极因素,它有直接因果关系,则确定“提高养殖技术”为项目目的。项目产出必须切中社区实际和要害,且具可操作性。如框架图所示,“提高养殖技术”能为实现“提高养殖收入”即项目目的带来积极因素,有直接因果关系,则将“提高养殖技术”确立为其项目产出。社区问题和矛盾很多,不是所有问题均能解决,要与人力、物力和财力相适切,防止大树根因果分析法逻辑混乱和误入歧途。比如有的人往往将社区问题归结于没有钱,希望国家或外部机构向社区多发钱,但我们深信,任何形式的项目投资和扶贫开发肯定不会以简单的发放现金来解决问题,外部微型经济项目更不会拿有限的资金做蠢事,实践证明,发放现金能暂时解决燃眉之急,但它是短期行为,不仅不会给社区带来持续发展,而且会给社区带来负面影响。所以在工作小组人员催化下,目标人群按照正确的思路分析社区问题。下面以经济收入低问题为例,用大树图简要分析:

三、设计项目活动。就是为实现项目产出而进行的具体的活动,从逻辑框架上看,上层是大目标和小目标,最低层是活动,越往上其概念越抽象和宽泛,设计这个活动,不能有任何随意性,它为实现项目产出而设计,针对性很强。由于群众至始至终参与了调查、诊断社区问题的整个过程,群众对改善他们所进行的有意义活动期待性很强,在设计的过程中要考虑项目的方向性和可行性;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组织和文化等);考虑外部资源的大小(项目资金、专家支持、操控人力等);考虑群众的参与性;考虑社区发展的持续性。物质再多也有穷尽的时候,但人的因素是活的,如果人的能力提高了,就会给社区和自己带来持续的发展,项目活动本质上是提高和锻炼社区人的能力和挖掘利用社区资源的过程。比如设计社区开展养殖技术培训活动,目的就是要提高农民的养殖技术,农民有了技术,就有了持续发展的能力,进而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它符合项目产出的要求,符合社区实际需求,切合外部资源的运作。一个具体活动必须要设计和提交项目活动计划书,项目活动计划书有特定的格式,内容丰富,包括活动名称、实施时间、地点、活动统筹人、社区参与者(特定的待受惠目标人群)、活动对应的项目目标和产出指标(所要解决的问题)、活动步骤过程、资金预算明细表、社区中能利用的资源、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障碍、监测与评估方法、审核审批等,可见设计项目活动不是闭门造车,也不是那个领导说了算,而是参与式项目活动在特定的工具下产生的。监测与评估是项目活动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是项目健康、高效发展的重要保障。事实上监测与评估的预备工作是在项目设计时就进行的工作,根据不同项目活动任务,设计不同的监测与评估指标体系,采用的方法是表格记录、问卷调查、实地家访等,但设计监测与评估指标体系必须满足四个方面要求,首先,如何清楚我们做了所要做的工作;其次,如何判定所做的事达到应该有的标准;再次,清楚了解资源运用是否有效率;最后清楚逻辑框架中指针是否达成。按照参与式工作方法,参与监测和评估,不是全依赖项目操作人员,例如评估社区提高养殖收入目标是否达成,则参与评估的利益相关者主体包括社区群众、政府代表、农牧专家、项目机构及外聘专家学者等。监测和评估作用非常大,它的分量和影子含渗在框架上下前后左右的每一处,是项目执行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阶段,它以框架为对象,不仅对项目管理者而言是一种加强管理的手段,对于贫困户而言,它也是一个促使农民认识项目,了解项目,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项目的手段,监测与评估不是一个简单的上级对下级进行工作检查的过程,也不是一个简单的研究人员调查取证、著书立说的过程,它是通过项目的管理者、参与者完整地、全面地记录下项目活动内容、方式、结果及出现问题,进行阶段性的经验总结、分析利弊、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保证项目能进一步得一顺利实施的过程。它不是孤立的一个阶段,而是贯穿于项目的计划制定阶段、项目的实施操作阶段、项目的后续管理阶段及项目的利益分配阶段。在开始阶段,监测与评估能是项目的决策们制定的计划更切实际;在操作阶段,监测与评估能是项目的实施按照预期的目标发展;在后续管理阶段,监测与评估能让项目参与者对项目有个更清晰的认识,从而对项目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解决,保证项目的可持续性;在利益分配阶段,监测与评估能让参与者们对其所应得的利益作出正确的评估,也为其它项目的实施提供利益分配依据。事实上,监测与评估是一个对回收的信息进行再评价过程。

四、客观验证指标。以定量量度或定性观察描述变化,来说明项目经济效果达到的程度,项目目标、项目产出和具体的项目活动,这些只是逻辑框架中的结构层次,项目的完成在管理上需要精细化,所以要将项目产出在细化为具体的指标,这个指标就是客观验证指标,它的特点是更具体更实际,具有量度性,资源可满足的,短期可以实现的。在项目产出及以上层面,指标用于评估效果;也就是项目的实际实施对与效益和目标的贡献;在产出层面,指标用于检测项目进度,以获悉项目活动是否以产出而进行。例如提高社区群众的养殖技术,这是项目产出(效益产出),但它很显然没有量度性,没有量度性的指标,任何项目活动就失去方向,任何评估监测就失去意义,所以要将项目产出细化成具体的客观验证指标。提高社区群众的养殖技术,它的验证指标可确立为:社区多少人需要接受养殖技术培训,一年内受培训人数达到百分之多少,这个百分数就是客观验证指标,它符合客观验证指标的特点,这样可以在框架中清晰地评价,社区群众如果真正完成了具体的养殖培训百分数指标,则证明此活动指标就是为项目产出即“提高社区群众的养殖技术”而进行的,也为目标即“提高养殖收入”做贡献,实际上项目投资目标就是要接近或达到客观验证指标。

五、基础线和验证方法。基础线它是客观验证指标的起跑线,客观验证指标就是建立在社区基础线上,它是外界项目进入社区前后的分水岭,有了基础线方可评判项目实施好坏优劣。基础线的建立需要真实的社区经济状况,需要当地政府相关部门的资料和实际家访及抽样调查来获取数据,它是外部项目进入前的社区经济数据。验证方法就是对完成社区确立的项目目标和产出的真实性指标与基础线进行考量和对比,例如项目机构在实施项目前,社区有10%的人有养殖技术,经过两次培训现有50%的人懂得了养殖技术,则“10%的人有养殖技术”就是基础线,在一个项目周期完成后,继续在本地乡政府、畜牧局或统计局可获取资料来考量经济收入的增加,对具体受惠农户可通过家访和实地抽样调查获取资料来考量他们因项目带来的养殖技术的普及和经济上的改变。由于资料的时效性,刚刚获取的资料,又成了历史资料,又成了第二次项目的基础线。

六、重要假设。由于外部微型经济项目的对象是社区,它属于微观经济层面的,而微观经济的发展必须符合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所以任何外部经济项目的引入和推进,必须符合国家大的经济方针和政策。以提高养殖技术为例,如果农民有丰富的畜牧养殖技术,则农民的经济收入定会大增,这不仅符合农民的愿望,而且符合国家经济政策的宗旨。如果一个社区很贫穷,且农民十分渴望等到各种技术,但国家计划将此社区的农民进行迁移,则外部项目进入此社区的后果使双方均遇到风险。一个不变的国家经济政策,是外部项目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在逻辑框架中,外部微型经济项目将国家政策视为重要假设。

从框架中看出,微型经济项目有严密的概念逻辑和关联的指标体系,为了能清楚阐明逻辑框架概念及运用,本文框架结构及内容比较简单,若逻辑框架在综合问题较复杂的社区中运用,则实际逻辑框架的结构和内容也庞大和复杂,但它严密的概念逻辑和清晰、关联的指标体系不变。可见,逻辑框架不是随便制作一个简单的表而已,它是项目实施机构与社区群众互动和辛劳的结晶。从逻辑框架上可以清晰地看出整个项目前后的目标和思路及手段,也可以清晰地找出监测项目的监测点,也自然看出项目的周期和全貌,它对参与实施项目的任何一方具有约束力,而不能以权力随意变更。事实上,单从框架中的几个概念也不能解释其框架的全部意义,从中我们发现和体会到底层社区群众参与式(从下到上)的工作方法对框架形成的重要贡献,也体会到监测与评估对框架良性运行的重要修正作用,多年的实践证明,微型经济项目采用逻辑框架之工具在实施项目中取得了丰硕成果,不仅老百姓得到实惠和尊重,而且运用非常广泛,不仅能用于贫穷落后的农村,而且在期待提高发展的教育、卫生、环保、灾后重建以至个人的发展等特定领域也是一个十分灵活而有效的工具,所以,学习外部微型经济发展之工具,对我们以及政府部门实施的社区项目的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作者简介:

全兴和,宁夏固原市人,1995年毕业于中央党校函授学院经济管理大专班。长期从事医院财务管理工作。1998年-2011年被抽掉到一个国际民间非盈利慈善机构协助项目监控工作。现为固原市原州区医院财务工作者。